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节 出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民俗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1014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出行
分类号:
K892.25
页数:
7
页码:
54-60
摘要:
本节记述闽东畲族多居住在偏远山区地带,丘陵重叠、山路迂回曲折。受地理、经济等条件的制约,畲区人民要赶圩进城,贩卖山货,购买生产、生活用品,或走亲串戚,盘歌聚会,均需翻山越岭,出门主要靠步行,少数坐船,极少数坐轿。
关键词:
宁德市
生活习俗
出行
内容
闽东畲族多居住在偏远山区地带,丘陵重叠、山路迂回曲折。受地理、经济等条件的制约,畲区人民要赶圩进城,贩卖山货,购买生产、生活用品,或走亲串戚,盘歌聚会,均需翻山越岭,出门主要靠步行,少数坐船,极少数坐轿。
步行 历史上畲民步行,出门挑运货物时,常常脚穿自编的草鞋,日行约30~50多公里。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道104线闽东段通车后,畲民出远门,大多乘车。但没有通公路的畲村村民还需步行,只有到了公路沿线才能乘上车。
坐轿 闽东畲村的轿有竹轿、花轿两种。竹轿(又称篼、马夫轿),用毛竹片编成,靠椅式,前有一小横梁蹬脚,两旁装上两条竹杠,由两轿夫抬。竹轿适用于山区小道,民国时期畲区竹轿为数不多,能坐竹轿的只是极个别财主和权势人物。花轿较为考究,轿身全部上红漆,并雕有花鸟之类的吉祥图案,四人抬,专供迎亲新娘乘坐。有百来户人家的畲村都备有一二顶花轿。
坐船 濒海畲村的载人运货船舶有舢板船、小木帆船、机帆船等。舢板船,木质,船体小而两头尖,装有舵、橹、桨,装载量吨许。小木帆船,平头、月篷、有门楼,载客约30人,承载量三至五吨不等。以人工橹桨为动力,配有舵工、水手三五名不等。可出海捕鱼,亦可运货、载客,多在内海行驶。闽东境域内霞浦二坑、后岐山、青岬垄、瓮里、青岐、盘前、牛角岭、四门桥等畲族村均有此船。20世纪80年代后,木帆船改为以马达作动力的机帆船。
乘车104国道和省道小浦公路通车后,畲族村民出门普遍乘坐汽车。短途进城上集市多顺便搭坐运货的三轮摩托车、手扶拖拉机、农用车和自行车居多。20世纪末,畲村实施“五通”工程,90%以上畲族村均修通了简易公路,有些家庭开始使用摩托车和农用车。
附
畲村路桥亭①
蓝兴发
一、畲山路
畲山高,走路难。
我的老家是在福安与寿宁交界的白云山麓。从我们塔仔畲族村到所管辖的镇政府所在地——社口街,要爬二层竹篙岭,横越八个冈七道湾,下一条几公里长的楼梯岭。真个是上岭气喘像吹箫,下岭脚似弹三弦。人们上街,半日工夫,一天走路,把豆腐都盘成个肉价。
我阿公说:“爬过竹篙岭,尽是山猪窟,前面还有石壁挡路。晚上,都有豹子出来掏猪,咬山兔。”“原来那地方是没有路,路是人们走出来的。”这可不是吗?你看,从我们村上竹篙岭,村口就隔一条坑。晴天,坑中一线水,赶路人拿石头填一填,抬腿就可以过去。雨天,山洪暴发,水铺齐腰深。赶路人就脱掉草鞋,站稳脚跟,用两个脚板轮换着摸着坑底挪过涧。要是稍不注意,整个人都会被山洪托起,冲到九重潭去见龙王。再看,那个山猪窟,茅草比人高,路里路外都是像野玫瑰一般的藤状植物,全身都是刺。赶路人要猫着身子,蹲在茅株底下,用双手拨开茅叶钻过去。又看,那个石壁也是没有路。只不过从长草地方的草丛倒向看,那里曾经有人走过。赶路人只好俯着身体,四肢落地,打着滚斗翻过去。赶路人越湾过岗,为了保证安全,就要手抓草木与石岩,出门也只好肩上挎一只扁蛋形的竹篓,携带少量的东西。有一首畲族古歌告诫我们道:
山路长刺又长茅,劝妹走路手摸摇,刺着妹脚郎心痛,划着妹面郎心焦。
青山渺渺无路来,双手拨茅两边开,不巧拨着牛角蜂,飞来叮手咬郎嘴。
畲家人走路走怕了,平时,对于拨路(开路)修路,十分关切,并且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未通公路时的农闲七、八月,许多畲族村都仍保持着男女老少齐上阵,修路开路的古朴民风。那么,怎么个修法呢?就是从村子到街上的山路,一年了,难免就有杂草掩到路中心;黄土陡岭被牛羊走得没了坎;路旁水沟被杂物堵塞,都得整修整修。年年如此。
不知经过几多年,这条路的竹篙岭、楼梯岭和惊险地段都被锄头挖过,榔锤打过,用块石镶上,接上官道。这无疑是后来人“题桥布路”的造化。
相传当年,向群众募捐钱物,修建这条石嵌大路时,剩有百上斤银元。可是,谁也不敢把它装入私囊或者私分了。“头哥”们决议,将银元熔成一个水槽,悄悄地安在大坪湾的一个山泉出水处,供赶路人喝水解渴。并在槽上錾了“银藏山谷下,食水对面山”的十字谜语一条,让后人猜想。
也不知过了多少年,大家都不知其中的奥秘。而手拿锄头把整个山谷都翻遍,就是找不到银两。
一日,有个卖饼郎,小贩继光饼到山面乡村叫卖。路过大坪湾感到口渴,就俯向水槽喝水。看到这一条谜语。回去日也思来夜也想,可就是猜不透。过了好多日,他再上山卖饼,踏着月光回到这里,口渴,又俯到水槽喝水。“哎,对面怎么也有一个人?”他抖擞精神再看:“噢,是自己的身影映入水槽中。”并发现水中闪动着粼粼的银元。“咦,食水对面山,对面这座山可能就是水槽了。”于是,他拣了一块石头,轻轻打着水槽出水层,结果发出“朗朗”的声响。这时,他就认定水槽是银的了。后来,他把水槽拿到街上兑换现金,打了一个石槽放在原地方,并请来师傅,在岭面盖了一座凉亭,供进山人避雨歇脚,给赶路人休息乘凉。
现在,我的老家也已修起了公路。老乡们用柴三机拉走了农产品籽粒饱满的心愿,拉回了工业品价廉物美的欢喜。大路填满了先烈的苦难和悲酸,布满了前人艰难创业的足迹,也浸透了我们这一代人寻求真理,探索人生的汗滴。
二、畲山桥
人类的进步是从路和桥开始的。
在我老家那无数荫绿的山谷中,许多狭窄的隘谷都有清溪的流泻。那淙淙有声的清溪,依着山势从上游谷底飘来,常常与山坡上那像一条畲族字带悬下来一样的山路相交于谷底。在谷底的溪床上,常常垫起一串像省略号一般的石蹬,俗称碇步,方便行人通过。雨季,山洪暴发,淹没了碇步,水深流急,路被拦断了,畲民就砍来粗大的圆木或桶竹(小桶粗的茅竹),横在两岸之间,即为桥。如果溪面宽,就用圆木做桥墩,接连来它几段,一座桥就算架好了。以后,如果有人发现木头朽断了,就砍新的来换补上。看见路面有坑凹,就挖新土来填补好。在架桥修路的日子里,常常全家出动,没有报酬。大家只有一个心愿,铺桥补路,是为民做好事,也是为自己荫功积德。
这种简易的便桥,在人口稀少的地方得过且过。可是,在重要的关口建桥,就要同汉族老大哥一起干了。大家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材料出材料,毫不吝啬。畲乡建桥,多是就地取材,很有特色。如霞浦县溪南镇的蓝溪桥,建于宋末元初,长33.5米,宽2.1米,高3.2米,东西走向,桥护栏正中嵌一石匾,阴刻上“慈寿桥”三字,共七垛,桥墩为各石斜撑,桥面用四块条石并成,两边都用石护栏杆。溪中荡漾的水,撞击在半沉水底半露水面的桥石墩上,终日发出有节奏的隆隆声,很让人联想起古寺的鼓鸣。
福安市康厝畲族乡通往周宁县官路的“积谷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桥长20米,宽5米,高6米,单拱由六组巨木交叉迭架而成。廊屋为悬山顶,共七间,桥两侧的桥凳、挡板现在仍很结实。桥孔四向的石头上,爬满了虬曲的藤条老枝与杂乱的蔓草。桥面好像一家庭院的过道走廊,亦厝亦桥。可以避风,可以躲雨,可以遮阳,可以歇脚。古时,闽东没有一寸公路,一切货物来往均靠肩挑的挑夫,在那“车岭车到天,牛岭爬三年”的“积谷桥”前,如果感到疲惫不堪了,就可以到此歇担。躺下睡它一觉,待到天明时,再拿起他那包铁的楮杖,“笃、笃、笃”地踏上牛岭尾石嵌山路,继续演奏他新一天的揉着汗水的歌。要是平素过路的客人,脚走酸了,坐到“积谷桥”的桥凳上凭栏小憩,面对青山绿水,耳听鸟唱猿啼,清风徐来,怡然自得,又是别有一番情趣。
如果说“积谷桥”是闽东至今保留得始建年代较久的一道廊桥的话,那么,较美的廊桥当属我的故乡——社口镇坦洋“真武桥”了。“真武桥”是古时福安西北部往寿宁县的必经之路。桥长39米,宽5米,高11米。建于明代,清乾隆年间被洪水冲垮,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重建,又被火烧,至光绪二年(1876年)由武举人施光凌牵头再建。是一座没有一枚铁钉和螺丝,全靠公母木榫装配固定而成的古木桥,人们称之为蜈蚣桥。如今,桥面共有屋架15间,两侧桥凳、护栏板和梁柱都上了红油漆。廊屋顶部为宫殿式,屋脊中部略微隆起,屋顶四角飞檐高翘,仿佛凌空腾起。神龛里坐着真武大帝的塑像,凡人到此对他都要恭敬三分。这是为什么呢?后来一位大叔告诉我——
真武帝原早也是个无耐性的后生仔,学法学到七八成了,就爱去玩。闾山圣母怕他不成器,就使出缩地法,在深山化了一座茅寮。一日,真武帝游玩到此,日已落山,便到茅寮求宿。寮里只有一位绝妙的美女。美女也不推辞,立刻给他掏茶送饭。食用过后,掩门睡去。真武帝坐到灶前休息。半夜时分,房里美女大叫肚子疼。真武帝上前看时,美女就拖过他的手按在自己的肚子上,要他相帮搓搓。真武帝着实不敢。那美女又说:“相公,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这肚子痛,要人压到上面才会止,请你脱掉衣衫,用热肚皮捂捂我的凉肚皮吧?”真武帝听了,心在发颤。可那美女脸色从红变白,双眼睁圆,两个酒窝越发逗人。他便缩手缩脚地用脊背和衣压到她的肚脐上。一会儿,天就亮了。
第二天,美女起床煮饭,用细芒秆的芯编了一只草戒指,化成金式,放在脸盆边。真武帝洗脸时看见了,连忙偷来藏进自己的衣兜里。美女一下子就变成了闾山圣母,厉声喝起:“你,你,——色那不贪财也要,再去修行十八春。”真武帝的脸一时没地方放,便拿起手中的宝剑刺进自己的肚皮。肚流出来了,变成一只龟,肠流出来了,变成一只蛇。他又害怕,龟和蛇窜入人间会给群众带来灾难,立马伸出两只脚,把他俩踩住。因此,真武帝的塑像总是散发挥剑,左脚踏龟,右脚踏蛇。
三、畲山亭
我的老家在福安的白云畲族山区,下市要经过两座凉亭。
一名岭头亭,它坐落在山重山的九曲岭之上。两面土墙,上盖鱼鳞状瓦片。亭里有两根刨光的大林木横着固定在两头亭柱上,供疲惫的过往行人、樵夫、农民、游客坐着休息、解乏、乘凉、避暑或者躲雨。由于有了它给行人的一个短暂停靠,因而给大家增加了跋山涉水的信心。
一名步兜亭,它盖在虎头山径,石墙青瓦,造型古朴。它轻巧地点缀在这绵延的大山之中,从远处看因其静谧,与村落人群拉长了距离,便成了一幅活脱脱的山水画。提起这幅“画”,它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在夜间,虎头山会变成一只“漏虎”,经常出没乡间掏猪食人,造成这一带人畜渐减。一天,有个自称半仙的人从云层降落,站在此地相了相说:“大伙若能抽一根藤来把‘漏虎’缚住,‘漏虎’就不再下山侵害人畜,大家也就发了。”到底还是百姓聪明,猜得出这句话的用意,于是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很快地就用岩石在虎头山径连成了一条“缚漏藤”。由于方言称虎为漏,而“缚漏藤”又因方言谐音的关系,慢慢地就把它说成“步兜亭”了。为了缚虎,畲民还煞费苦心地移乱毛石于亭面,摆成一条条连环锁链罡。有人说缚虎,也有人说是“防止八月天,罡风怒吼,把瓦片刮成蝴蝶飞”。
记得儿时,我跟阿母下市归来,在步兜亭歇了一气,继续登山,到了半岭却又气喘得像吹箫,口渴难受。我紧蹬几步,一看到岭头亭角,脚劲倍增,足底生气,两只腿仿佛飘了起来,赶进亭里,迎面送来一阵清风,一片荫凉,爽快极了。我同阿母刚刚坐定,在亭边搭棚烧水的福弟伯就给我俩送上了两大碗用青草药——臭籽花(山苍子)泡的香茶水。我接过碗“咕噜噜”地一口倒进嘴里,沁入肺腑,顿时暑气全消,什么口渴、疲劳都止住了。阿母高兴得唱起歌来:
九曲岭上日炎炎,行人最苦是夏天,到此凉亭聊一坐,享尽清风不用钱。
唱完她又告诉我,福弟伯是个残疾人,从小就在亭里泡茶兼卖些小食,伺候行人。但不收行人一分茶钱。他仅在收冬时节,上农家楻埕(打场),随人家送一点水谷或番薯。日久天长,亭顶漏雨,自然也有人不声不响地上去翻修。我看见那亭一片青黑、开始风化的边边角角和深浅不一的墙隙,就晓得这亭历史的悠远。我还看到有人在亭楹上写着唐李白的诗句: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这时,我想要是有人祈盼亲人暮归、望眼欲穿,只见长亭不见人影的话,其心境是怎样的悲切与绵缠啊!
后来,我外出求学,参加了工作。不久前回家探亲,途中遇到雷雨,舍命前奔,躲进步兜亭,驻足亭中观雨,眼前白茫茫的一片,铺天盖地,一无所见,山全被淹没了,亭如大海中的一叶孤舟,却又兀立自在。一会儿,云雨一抹山峰,露出了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唯恐多了一丝墨渍。一阵工夫,天空豁然开朗,裸露的青松翠竹又是如此的淋漓尽致,乐得两只鹊仔在松树枝头蹦来跳去,几丛山花把步兜亭打点得更加好看。与其说建一方山亭,旋隙可以停立,静坐,得到小憩,不如说在意绪纷扰时,可以眼观四面,耳听八方。尤其是在游人歇脚聊天时的一则典故,一首山歌,都是给人莫大的启迪。我细读梁上建亭者的铭志,倍感心热,念及捐款与出力建亭之人,从心底里赞扬构亭者的匠心。由此,就更觉得山亭宛如一艘木帆在过渡着蛮荒和安澜,它在风雨中却是这样的宜人。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民俗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畲族的民间风俗,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诞育成长、婚礼、丧礼、民俗调查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