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衣着发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民俗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100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衣着发式
分类号: K892.23
页数: 6
页码: 24-29
摘要: 本文记述宁德市畲族文化衣着发式,畲族妇女传统衣服为黑色,向右开襟,款式境城内各县(市、区)有一定差异。福安、霞浦畲族妇女的围裙布料多为黑色,呈梯扇形。畲族“妇人高髻,蒙布,加饰如璎珞状”。说的就是这种发式。
关键词: 宁德市 生活习俗 衣着发式

内容

历史上畲族男女服装多用纻布缝制,服装颜色多为青黑或蓝色。民国之前,畲族男子传统服装为青黑或蓝色的大襟布衫。夏天穿的大襟纻布衫,是用耐咸、耐磨、通风透气性能好的苎麻布缝制而成。其款式为对襟、无领,仅用蓝棉布镶领口,两肩上衬有棉布“搭肩”。纻布衫因其袖子长短之别又分成长袖和短褂两种。夏天穿短褂较普遍。夏天男子所穿短裤,亦用纻布或棉布缝制而成。冬天畲族男子穿的大襟布衫,多用棉布缝制,故又称棉布衫,款式和纻布衫相同。冬天老人还加穿夹袄或棉袄,其式样均为中间开襟。要是出门做客就穿“钱吊”,中间开襟,两边腰间备有口袋,用以藏放钱物。缺棉布的就用双重苎麻缝成“马夹”穿用。冬天男子穿青、蓝色棉布长裤,裤子为直筒式,裤筒大,不论短裤或长裤,裤腰均接有15厘米宽的不同颜色棉布作“裤头”,腰系线织的专用带子。男婚礼服为青色长衫,其襟胸前绣花纹饰,青色布靴。除官帽(结婚用黑缎官帽俗称“红缨帽”或“红包帽”,整体青黑,宽沿外敞,顶缀2厘米大的铜质球或红布球,球顶下垂以红线编成的缨穗。民国后用圆沿礼帽)、布靴族内借用外,一般男子结婚都缝一件青色长衫。本章着重介绍畲族妇女衣着。
  一、上衣
  畲族妇女传统衣服为黑色,向右开襟,款式境城内各县(市、区)有一定差异。福安、寿宁、周宁与蕉城八都一带畲族妇女上衣纹样很简单,大襟服斗上没有绣很多的花纹,只有在衣领上用水红、黄、大绿等有色的马牙花纹,沿服斗的边缝上一条三四分宽的红布边,边的下端靠袖头的地方一块绣花的角隅花纹,上衣袖口上缝了一块一寸多宽的红布边。
  霞浦西、南、中部和东部畲村以及福安东部地区,畲族妇女上衣特点在于前后衣片长度完全相同,也是大襟式,有服斗和系带,可两面翻穿,逢年过节或外出做客穿正面,平日在家或外出劳动穿反面。领口低窄,中部最高处约2厘米。大襟一般是20厘米,服斗12厘米。服斗的刺绣集中在上角,左右侧均延伸至中线,右侧尽襟边,斜长16厘米,垂直6.5厘米,宽1~10厘米不等,由一至三组图案组成,每组称“池”,宽1~3厘米,颜色以红为主。习惯以所绣组数,分称“一红衣”、“三红衣”;或按领口绣花,分为“花领”、“一行领”、“二行领”、“三行领”。青年妇女所穿的服斗绣花偏宽,最宽的“三红衣”三组花样并列10厘米以上,领口多为花领,绣工特别精细,多作为盛装、礼服。老年妇女和少女所穿的则偏窄,多只绣一条1厘米左右的小花边,反面服斗及领口均不绣花,只在袖口、两侧衣钗内缘添条、套肩、系带和相应部镶蓝色布条。福鼎畲族妇女上衣分大领和小领。大领中部最高处4~5厘米。多用水红、水绿作底色,加绣花纹。领口装饰有2颗约2厘米粗的红绒球,球心镶有各色料珠,俗称杨梅花,球底托十几片布叶子,有的盛装背后还有银饰小薄片,胸前右边绣有图案,大襟上钉有两条长过衣裾的红色飘带,袖口以红、绿色布(或用绸)条滚边。有的少女装不绣花,只用印花红布缝在服斗上。
  二、围裙
  福安、霞浦畲族妇女的围裙布料多为黑色,呈梯扇形,长(高)33厘米,上宽33厘米,下宽160厘米,正中12厘米外两侧有对称的折叠,每侧5~7条,每条宽0.7厘米,长5厘米,与裙身相等,折上有刺绣。两侧边缘,滚镶蓝色窄添条。两侧和上方均滚镶红、黄、蓝、白、绿多种颜色相间的添条,排列成彩边,紧靠彩边外绣有图案。裙头蓝色,宽6.5厘米,两端系有白色素面棉线织带,宽约4.5~6厘米,长约2米,呈须穗状。少女穿用的围裙多系水红色,宽边织花带。福鼎式围裙大体与霞浦相似。但裙身多呈长方形,长40厘米、宽47厘米。裙身上中部用淡绿色绸布作装饰,节日穿用围裙则加绣花。裙带均为织有几何图案或水波纹花带。畲族妇女举行婚礼和逝世时穿的专用长裙叫大裙。黑色、素面、四褶,长至脚背,分筒式和围式两种,与上衣套配,束以宽大的绸布腰带或系配色大绸花。有的大裙改用红色面料缝制,束以红绸结的大绸花。
  三、冠鞋
  1.凤冠
  凤冠,俗称“圣疏”又称公主顶,是畲族妇女婚礼和逝世时使用冠戴。尖顶圆口,戴于发髻上,以红绸带或料珠串扣于下颊。冠体内层用竹箨圈制,外蒙黑或深色布,正中上部装有精致银框小方镜,并配微型剪、尺、书、镜等物件,冠顶用竹篾编织成塔形骨架,外蒙红布,各面贴缀大小不一银片,上部后侧及前两侧,各缀挂一蝶形银饰,每片银饰上各缀以五串小银片,两端饰玻璃珠,顶端饰有2片三角银片和红璎珞,银片上錾有吉祥纹。婚礼用凤冠系有遮面银饰,俗称“线须”,由一块长方形银牌和九串银饰薄片组成,垂挂面前,银牌上有“双龙抢珠”图案,银片纹饰为鱼、石榴、梅花等吉祥物。
  2.鞋子
  传统穿圆口黑布厚底(或木底)有鼻鞋,鞋面上折有一道红色中脊为单鼻鞋,系女性穿用,鞋口边缘镶以红、黄、绿等色边线。鞋面折有两道中脊的为双鼻鞋,系男性穿用。传统有鼻鞋民国后渐少见,大多数用作丧服。婚礼则穿长靴。绑腿俗称脚绑或脚暖,兼作防护妇女小腿和保暖之用。整幅呈三角形,宽29厘米,长55厘米,多以白色龙头布缝制,末端有红色缨和紫红色长襟。1949年后,绑腿已少见。随社会发展,除畲族中老年妇女还保持穿传统服装外,青年人只在婚嫁及重大喜庆活动场合才穿着。其传统服装布质亦追求时尚,刺绣更趋精细。而平时所穿服装和汉族无大差异。
  3.银饰
  畲族妇女的饰品主要有头笄(俗称“髻簪”或“横钯”,横贯于盘龙髻端,长约10厘米;如两片相连的垂叶,上錾凿花纹。这种头笄样式,很少更改)、银簪(用1枚银元锻成,两指宽,10厘米长,如目鱼骨形状,上錾花纹,横拴发顶,供紧发用)、头花(发际装饰品,婚礼用的头花,三朵一组,上镂人物、动物图案,制作精细)、耳环耳牌(梳盘龙髻配套首饰。耳环通常制成翻转问号形状。耳牌,近耳处为曲形钩,下挂银牌)、手镯(样式和汉族同,质地由铜、银和黄金制成)等。
  四、发式
  1.福安市、周宁县、寿宁县和蕉城区北部区域的畲族妇女发式
  该地区妇女发式叫“凤凰髻”,俗称“凤凰中”。清代张景祁《福安县志》称:畲族“妇人高髻,蒙布,加饰如璎珞状”。说的就是这种发式。
  凤凰髻发型的梳法是:已婚妇女梳头时,将头发分成前后两部分,将后面头发用红毛线扎成坠壶状向头顶方向梳拢,与前面的头发合并后,沿前额从左往右梳成扁平状盘旋绕头盖一匝,头发若不够长者则需续上假发(大多数人都需续假发)。绕头一匝的头发高为脸部的二分之一,中间用红毛线缠绕固定,上部略向外张,故又称为“碗匣式”或“绒帽式”。为了使梳成的碗匣扁平挺直,则需用数支发夹夹住头发,顶部压一条两指宽的银簪,并插银耳扒、豪猪簪各一枚,俗称“凤凰中”。梳成后,发式正面宽大平整如黑色缎帽,侧面看如富贵凤身。
  未婚少女过16岁,头发也梳成截筒高帽形状,但不向外张成碗匣形,而是把前面部分头发向后拢,与脑后头发合并后从脑后由右往左缠绕呈直筒形;头顶也不压以银簪,而是用红绒线代之。未婚少女的头发是用红色绒线掺在一起扎成一条辫子,盘绕在头上,成圆形,额前留若干刘海。
  已婚妇女头发从后梳起成截筒高帽式,盘在头上,隆起如碗匣式(或高帽形)。外缘中部束一圈红绒线,发下端翘起,像凤凰翼。发上端横压一条银钗(以一块银元锻打的),斜插一条豪猪簪。
  畲族妇女发间,以黑色、蓝色、红色的绒线环束,标志出老、中、青不同的年龄。要是丧偶的妇女还用绿色的绒线圈头。
  2.霞浦畲族女性传统发式
  此地区女性的传统发式,梳理起来较复杂。云髻高鬓,夹以大量假发扎成。梳扎时,先把头发分为前后两部,后部约占三分之二,其间置放一支长约20厘米、直径约3厘米裹着黑布的竹箨卷筒;用红绒线扎紧其中段,往上折,呈斜角,使后端头发膨松在后脑勺突出,呈瓜瓣形,前端与假发用红绒线扎紧,让假发至前顶呈侧扁形垂下,前部头发分成左右两股,旋成小股,从左往右绕过头顶,至前顶与垂下的发束汇合缠扎,接着陆续增添假发,把整股头发从左往右盘绕于头顶,呈螺旋状,用发夹固定,最后用大银笄横贯发顶中央,形成昂扬屈曲、独具一格的盘龙状高髻。形若翻转的问号,近耳约3厘米处有小倒弯(福宁东路的则略小)。如系少女则佩戴以小耳环(形状与大耳环一样,东路式少女耳牌近耳处为曲形钩)。
  中老年妇女发型,是在脑后结一盘髻,类似汉族妇女“髻纽”,但较大而扁平,套以发网(俗称“髻纽锰”),插戴发夹和银花,过额前裹黑色丝织头巾。
  未婚少女的发式较为简单,通常盘梳成扁圆形,用红色绒线(或棉纱线、毛线)两束,一束自上而下压于发角,一束自前往后围一围,压于发顶,形似红边黑绒帽,额前留“刘海儿”(齐眉)。或将红色绒线夹杂发中,编成辫子,挽盘头上成圆帽状。一般不佩戴饰物,有的中间别以一两样银饰或头夹。
  3.福鼎和霞浦水门、牙城、三沙一带畲族女性发式
  该地区畲族姑娘头发的梳法比较简单。先把头发向脑后梳直,在脑后拢成一大把,扎上10厘米宽的毛线,与左、右鬓发分成三股,打成长辫,辫尾绑上长长一大束红毛线。而后把长辫从脑后由左向右,连同辫尾红线一圈又一圈地盘过额头,并用发夹固定,最后把红毛线尾塞入脑后发际。畲族姑娘举行婚礼时梳的发型,较为讲究。其梳法是先把头发分成前后两部分,先将前部分右侧头发往左边拢,扎上一节10厘米宽的红毛线,用发夹固定在左耳上,再抓拢后部分头发,用红毛线扎成束,然后把三束头发交叉编成辫子用红毛线扎紧,从左往右盘于头顶,以便戴凤冠。
  畲族已婚青年妇女的发型,是在梳好前部分头发后,再把后部分头发抓拢,用红毛线扎成束,先编成辫子,在脑后结成髻,再取右耳上头发,也编成辫子,从左向右绕脑后鬓发,增大发鬓,盘好后,把辫尾塞入髻下,然后套上髻网,用银簪和发夹固定。有的少妇还把前额余下的一些短发,梳直剪平,卷成“刘海儿”覆于额前。中老年妇女不在额前梳“刘海儿”,套一黑色丝织头巾(即绉纱巾),在髻上插发夹银花。
  4.蕉城区飞鸾镇南山、新岩、向阳里一带的畲族妇女发式
  此地区妇女的头发则梳成“盘螺式”“凤凰头”,用红色绒线缠发梳扎至头顶,约达15厘米高。弯至额头,缠圈成一块直径8厘米大的圆型发桃,盖在额顶上,并横拴小银簪,畲语称“凤凰头髻”,状若昂首欲飞的凤凰。
  梳凤凰头之前,往往先要准备一些饰物,主要为:一根长约30厘米、外径约1.5厘米的竹管,把一束紫红色毛线用红头绳扎住一头,穿过竹管拽紧,让这束毛线与竹管相连,再用大号(8号或者10号)铁丝30厘米插入毛线一端,与毛线束混为一体,用同色毛线绕紧,并把铁丝部分弯成直径12厘米的180度弧形,此时露在被外圈毛线缠绕之外的毛线束约有70厘米长。另备大红、紫红、黄、黑各色毛线数束,均截成约200厘米长短,用同色毛线从当中扎住,提起成100厘米长短的毛线束。
  梳此发式者,必须头发长至少可绕过自己下巴方可。梳头时,先将头发拢于脑后卷成两股,将上述竹制发饰的尾端套在两股头发中,将两股头发高叉缠绕着发饰,发式的底端靠背部,用一块自织的宽约4厘米、长约12厘米的毛线衬托着,毛线衬的颜色不固定,凭各人自选。发饰的另一端弧形部位顶着头部中央,另用一根黑头绳子绕过发根把发饰固定在头上;用黑色毛线束从发饰的尾端连头发一起缠绕至竹管与铁丝交接处,换用大红毛线缠绕至与原固定在竹管内的毛线束一起,在头顶正中顺时针绕成发髻心,而后,再用黄色毛线、大红(或紫红)毛线缠绕发髻外,形成红、黄相间的、直径约8厘米的漂亮凤头髻。在漂亮的毛线髻两侧,贴额头再用两支发夹固定额前的头发。
  不同的年龄,此发式也有不同的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高突状的发式也相对变小变扁;到了老年,就不再用竹制发饰,而只是将黑毛线缠绕发梢,再翻别头顶,用红毛线随意地在头顶缠个螺纹髻。
  姑娘在举行婚礼当天的发式,也是按老年人的发式,把头发拢在脑后分成两股,相互卷绕盘于头顶,在头顶上盘个红色发髻,再把飞鸾式凤冠戴在头上,用银簪固定住,凤冠上的各种珠饰垂在两肩,格外地艳丽夺目。未婚少女发式比较简单,通常是把头发高高地束在脑后,再用一束约80厘米长的红毛线跟头发并在一起,另用一大束约200厘米长的红毛线把头发和并在一起的毛线缠绕紧后再从右向左盘绕头上,看去像是头上套着一个大红色的发圈,特别的青春朝气。
  5.蕉城区八都一带畲族妇女发式
  这一带妇女是脑后梳成爪辫状,向上绕成“盘匣式”。发间环束深红的羽毛带或深红色绒线,正面额前发高为脸部的二分之一,发顶中横压一条银簪,斜插耳把、豪猪簪,耳戴一副大圆环的银耳坠。未婚小姑娘的发型,均用红绒线掺在发中一起编成辫子盘绕在头上。至15~16岁时梳成“平头型”,插两只小银簪。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民俗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民俗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畲族的民间风俗,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诞育成长、婚礼、丧礼、民俗调查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