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住房形制构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民俗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1003
颗粒名称: 一、住房形制构造
分类号: K892.25
页数: 3
页码: 14-16
摘要: 本文记述宁德市畲族的住房大多是以竹子为架搭成的“悬草寮”,这种茅寮称“千柱落脚”或称“千枝落地”,呈“介”字形。架料多缚成框格形,寮面的茅草也是打成草匾之后盖上。
关键词: 宁德市 建房 住房形制构造

内容

明代以前,畲族先民的住房大多是以竹子为架搭成的“悬草寮”。这种茅寮称“千柱落脚”或称“千枝落地”,呈“介”字形。架料多缚成框格形,寮面的茅草也是打成草匾之后盖上。大多没有隔间。前后开门,不开窗户,没有烟囱。一般占地面积20平方米左右,寮高3米,墙高2米左右。
  有的“山寮”成“人”形。它仅在寮中央竖1排3~5根树杈,杈上架着横杠,两边斜靠若干木条,扎上横条(竹片),覆盖茅草而成。茅寮结构低矮,阳光不足,泥土地面十分潮湿。
  部分住房是以毛竹为架,编竹为篱(或芦秆为篱),覆盖茅草或树皮建成。有的草寮搭盖更为简单——在寮中间竖三五根成排的树杈,杈上架着横杠,两边斜靠若干木条扎上小横条、竹片或芦秆,覆盖上茅草即可,成“人”字形。
  到了清末,畲族乡村才出现土木结构、砖木、石木结构楼房,俗称土墙厝、柴厝、石厝、砖厝。其形制为四方筑墙,土木(砖、石)结构,屋架直接置在山墙上,屋顶呈“金”字形。柴厝属抬梁式木结构,硬山顶式屋面,呈长方形,又称之为上下出檐。石厝多建于濒海地带,为抗风型建筑,墙体用乱毛石或花岗岩砌,平台铺石板条,呈“田”字状。砖木结构厝,为穿斗抬梁式梁架,悬山顶,四周空斗砖墙,呈“品”字状。近年,砖墙改用火砖砂浆平铺直上。
  畲族的住宅通常选建在向阳避风有水源的地方。房屋为方形。每支柱子下面都垫有一块磉盘(方形石板,起防止柱子受蛀受腐作用)、一个柱基石(斗大的圆石)。20世纪50年代以前,凡要交纳山租的地,都不能竖柱基,说明只是临时搭盖物,地基不属建房者所有。房屋有四扇、六扇、八扇之分,多的有十扇可住一二十户人。房屋高度的末位数,逢六为吉,如2.36丈,3.06丈。有中厅和左右厢房。中厅又分为厅堂、后厅,中间隔以木板,两边留左右“进宫”门,门上方分设神龛,左为风火榜,右为祖宗牌位,厅堂作为接待客人和举办红白喜事之用,后厅放杂物,又可作餐厅,左右厢房为主卧室。卧室开一个可以推拉的木板采光窗户,窗棂多为圆木条制成。厨房炉灶多筑在厢房后边,灶后的土墙凿洞作烟囱。灶边空地作冬季烧篝火取暖的火塘。寮里地面都是自然踩成的泥地,显得潮湿。屋面或寮外搭阳台,供平时晒衣服、收获季节晒粮食等。畲家人茶余饭后,可上阳台织麻织带,纳凉学歌。厕所、畜舍多在寮外,一般住宅周围都植有松、杉、樟、榕、柯、枫等乔木以遮阳挡风,畲村称为“风水树”。
  为了防范盗匪的骚扰,有的畲村也曾出现了六扇以上的大厝,一厝可住十余户。每扇由五至七根木柱,以楼锁、岭子连接而成,扇与扇之间形成了房间的结构。全厝的柱子、穿枋、过梁多达几百支,均凭畲族木匠智慧的双手,不用图纸,不用一钉一铆,就能使柱柱相连,柱柱相接,梁梁相扣,四平八稳,坚固耐用,省工省料。但是,也有个别盖不起四扇者,仅起二扇,另二扇筑土墙代之。也有起“孩儿掏伞”式者——厝中仅竖一根粗柱,四面围墙。墙上凿一里大外小的螺壳形窗户,以减少寒风侵入。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民俗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民俗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畲族的民间风俗,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诞育成长、婚礼、丧礼、民俗调查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