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节 建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民俗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1000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建房
分类号:
K892.25
页数:
10
页码:
14-23
摘要:
本节记述宁德市畲族文化中的建房生产习俗的具体情况,主要包括住房形制构造、上梁、入宅。
关键词:
宁德市
生产习俗
建房
内容
一、住房形制构造
明代以前,畲族先民的住房大多是以竹子为架搭成的“悬草寮”。这种茅寮称“千柱落脚”或称“千枝落地”,呈“介”字形。架料多缚成框格形,寮面的茅草也是打成草匾之后盖上。大多没有隔间。前后开门,不开窗户,没有烟囱。一般占地面积20平方米左右,寮高3米,墙高2米左右。
有的“山寮”成“人”形。它仅在寮中央竖1排3~5根树杈,杈上架着横杠,两边斜靠若干木条,扎上横条(竹片),覆盖茅草而成。茅寮结构低矮,阳光不足,泥土地面十分潮湿。
部分住房是以毛竹为架,编竹为篱(或芦秆为篱),覆盖茅草或树皮建成。有的草寮搭盖更为简单——在寮中间竖三五根成排的树杈,杈上架着横杠,两边斜靠若干木条扎上小横条、竹片或芦秆,覆盖上茅草即可,成“人”字形。
到了清末,畲族乡村才出现土木结构、砖木、石木结构楼房,俗称土墙厝、柴厝、石厝、砖厝。其形制为四方筑墙,土木(砖、石)结构,屋架直接置在山墙上,屋顶呈“金”字形。柴厝属抬梁式木结构,硬山顶式屋面,呈长方形,又称之为上下出檐。石厝多建于濒海地带,为抗风型建筑,墙体用乱毛石或花岗岩砌,平台铺石板条,呈“田”字状。砖木结构厝,为穿斗抬梁式梁架,悬山顶,四周空斗砖墙,呈“品”字状。近年,砖墙改用火砖砂浆平铺直上。
畲族的住宅通常选建在向阳避风有水源的地方。房屋为方形。每支柱子下面都垫有一块磉盘(方形石板,起防止柱子受蛀受腐作用)、一个柱基石(斗大的圆石)。20世纪50年代以前,凡要交纳山租的地,都不能竖柱基,说明只是临时搭盖物,地基不属建房者所有。房屋有四扇、六扇、八扇之分,多的有十扇可住一二十户人。房屋高度的末位数,逢六为吉,如2.36丈,3.06丈。有中厅和左右厢房。中厅又分为厅堂、后厅,中间隔以木板,两边留左右“进宫”门,门上方分设神龛,左为风火榜,右为祖宗牌位,厅堂作为接待客人和举办红白喜事之用,后厅放杂物,又可作餐厅,左右厢房为主卧室。卧室开一个可以推拉的木板采光窗户,窗棂多为圆木条制成。厨房炉灶多筑在厢房后边,灶后的土墙凿洞作烟囱。灶边空地作冬季烧篝火取暖的火塘。寮里地面都是自然踩成的泥地,显得潮湿。屋面或寮外搭阳台,供平时晒衣服、收获季节晒粮食等。畲家人茶余饭后,可上阳台织麻织带,纳凉学歌。厕所、畜舍多在寮外,一般住宅周围都植有松、杉、樟、榕、柯、枫等乔木以遮阳挡风,畲村称为“风水树”。
为了防范盗匪的骚扰,有的畲村也曾出现了六扇以上的大厝,一厝可住十余户。每扇由五至七根木柱,以楼锁、岭子连接而成,扇与扇之间形成了房间的结构。全厝的柱子、穿枋、过梁多达几百支,均凭畲族木匠智慧的双手,不用图纸,不用一钉一铆,就能使柱柱相连,柱柱相接,梁梁相扣,四平八稳,坚固耐用,省工省料。但是,也有个别盖不起四扇者,仅起二扇,另二扇筑土墙代之。也有起“孩儿掏伞”式者——厝中仅竖一根粗柱,四面围墙。墙上凿一里大外小的螺壳形窗户,以减少寒风侵入。
二、上梁
畲族一户建房,全村相帮,亲戚朋友更是责无旁贷。农闲多干,农忙少干。帮工者只用酒饭,不要工钱。这种风俗至今不衰。
建房前,要择一黄道吉日奠基、架“木马”。先劈扇料,而后“扶扇”,即搭房屋的架子并铺以瓦片。日后,逐步完成夯围墙、加板壁、铺楼板等工序。较大房屋大致都要3至5年才能竣工。上梁称“扶扇”。上梁时,木匠要制一鲁班神牌挂在厅堂中墙壁上方,左右各挂1只木槌(槌上羁2条红布片),另制一根与房屋一样高的杉木“丈篙”搁在厅边。然后,搭起香案,摆上熟猪头1个,熟鸡1只,咸鱼1尾,豆腐、粉丝之类的菜5碗,酒3杯,茶2盏,草鞋1双,木屐1双,雨伞1把,笔墨砚1套,镜子1面,胭脂1盒,头梳1把,花线1束,红带子1至2丈。准备就绪后,鸣炮“请鲁班”,祭过鲁班后,供品归木匠所有。
同时,举行祭大梁仪式。也要摆上三牲福礼,燃烛点香。建房者一家人,从大到小都要向大梁行三跪九叩礼。木匠手提酒瓶,口中念道:“出在深山青又青,落在人家做梁杆,梁头斟米酒,梁尾发财又发丁……”反复给大梁斟酒。酒毕在大梁的两头钉上红布条。
上梁时辰一到,鞭炮声不断。众人扶起事前劈好的扇料,木匠发槌和扇,并口言吉利话语。整座屋架合好后,亲戚朋友要送上稻谷与红布“压梁”,送联匾祝贺。在中庭楣上挂起“紫微銮驾”四个大字。接着备酒席(俗称“谱扇酒”),宴请木匠与帮工者,以及前来贺喜的亲戚朋友。
附录
上梁令①
伐中梁令
一蔸老树在青山,今日吉旦请鲁班,师傅来承做中梁;
左边开斧发万丁,右边开斧出状元。
做中梁令
一蔸老树在青山,今旦鲁班师傅取来做中梁,
梁头雕出金狮子,梁尾雕出玉凤凰,
梁中雕出真龙现,正是玉龙出现形。
开伞令
打开雨伞似青天,看见云头鲁班仙,
鲁班师傅云头坐,弟子今旦上中梁。
红烛令
一双龙烛照青天,照见云头鲁班仙,
照见南山龙来现,荣华富贵万代兴。
接中梁令
远远看见一条龙,看见一条大黄龙,
借问黄龙何处去,摇头摆尾上中梁。
红酒祭中梁令
东方盛出一宝瓶,万两黄金口打成,
上铸狮子来盖顶,下铸莲花套酒瓶。
酒是何人来所酿,杜康酿酒满场香,
前日取来敬神明,今日取来祭中梁。
一敬梁头一盅酒,初出儿孙做太守;
二敬梁尾一盅酒,百子千孙代代昌;
三敬梁中一盅酒,儿孙得中状元郎。
玉酒敬天天增福,玉酒敬地地生财;
再敬鲁班师傅一盅酒,帮助弟子今日上中梁。
金鸡祭中梁令
手提金鸡似凤凰,生得头高尾又长,
头戴凤冠髻一顶,身穿绸缎五色衣。
脚踏圣人仙字文,金口开叫天地光,
此鸡不是凡间物,王母娘娘圣上鸡。
一祭梁头千万口,二祭梁尾万担粮,
三祭梁中多发迹,荣华富贵万万年。
猪头祭中梁令
手掏猪头大又肥,张飞屠店代代传,
前日买来敬神祇,今日买来祭中梁。
一祭梁头招百福,二祭梁尾纳财宝,
三祭梁中增福寿,荣华富贵万年长。
谷袋挂中梁令
谷生田中似黄金,江南处处珍珠连,
一日存积千年宝,千年存积万年粮。
世世代代家豪富,子子孙孙永繁昌。
红布挂中梁令
一匹红纙长又长,红纙出在苏州乡,
今日取来挂梁上,千年万载永祯祥。
左手三点多富贵,右手三点永吉昌,
荣华富贵千万载,状元及第满门香。
上中梁令
你向东来我向西,脚上云梯步步高,
鲁班师傅云头坐,帮助弟子上中梁;
此梁上好满门吉,千年万载永祥昌,
世世代代多富贵,福星拱照天地长。
安中梁令
良辰吉日安中梁,鲁班师傅亲临场。
紫微銮驾仙君降,瑞气凌云四季香。
此宅建成非凡宅,乃是天公玉赐祥。
奠基千秋长万载,儿孙众发永恒昌。
福星日日长拱照,八仙岁岁庆无疆。
日进千金金满屋,时招万谷谷盈仓。
诸物兴隆永茂盛,行业兴旺永繁荣。
荣华富贵长江水,世代连生状元郎。
三、入宅
新房屋落成前后,屋主要根据择日子先生选定的日子砌灶。砌灶时,泥匠要讲一番吉利话(如招财进宝、财丁两旺等),并在灶心安下“七宝”,即稻、麦、豆、茶、芝麻、灯芯、铜钱等。并择吉日良辰入住,称“入宅”。入宅时,要携带公鸡与犬,预祝六畜兴旺。户内人一手拿家具,一手执火把或灯笼,象征生活红火。户长肩挑箩筐内置祖公香炉、斗灯(即为“六证”:以量米的圆斗围上一张红纸成半圆形,里外共插上10双筷子用五色丝线连着做骨架,内放剪刀、尺子、镜子、戥秤各1件,点燃小油灯1盏)和火钵。一路上不断地往火钵里撒食盐,使其爆出“噼噼啪啪”的声响,象征添丁发财。沿路燃放爆竹。举家依辈分大小列队,鱼贯而入新居。户长跨进厅堂、灶房、卧室均念吉词,如“长发其祥啊!”、“福寿双全啊!”,小辈都要齐声应道:“好呀!”“好呀!”。然后把祖公香炉、斗灯移到厅堂桌上,点香秉烛,跪拜后,将祖公香炉放置右边神堂。接着举办酒宴,俗称“入厝酒”。亲戚朋友携礼物、贺仪前来赴宴。附
畲族的居住习俗
蓝兴发
一、建房
史载畲族“所居住丛菁邃谷,或三四里,或七八里始见一舍,无比屋而居者。屋以竹为盖,或编茅辑箬为之,间亦有用瓦者”①。又说:“结庐山谷,诛茅为瓦,编竹为篱,伐荻为户牖,临清溪栖茂树。”②他们的住房是以毛竹为架,编竹为篱(或芦秆为篱),覆盖茅草或树皮。这种草舍(草寮)“千柱落脚”,四面通风,多呈“介”字形。搭盖时,顶端一根横木,四周四根柱子,或四周夯筑二米高的土墙,中立一根柱子,架料用竹子或竹片缚成框格型,屋顶用茅草或稻草打成茅匾,或以杉树皮铺盖。有的草寮搭盖更为简单——在寮中间竖三五根成排的树杈,杈上架着横杠,两边斜靠若干木条扎上小横条、竹片或芦秆,覆盖上茅草即可,成“人”字形。
草寮多为临时搭盖,结构低矮,阳光不足,泥土地板,十分潮湿。加上人畜同居,很不卫生。因此,畲族地区各种流行疾病也特别严重。正如畲族古歌所唱的:
磨石磨刀两头翘,刀子磨利砍茅蔸,茅蔸着来起寮住,起座茅寮在岗头。
郎起茅寮在山上,茅叶做瓦茎做墙,也无厅堂无隔间,也无瓦盖无神堂。
郎起茅寮在高山,云雾磨来磨寮厅,一落云雾一落雨,一晡起报①一晡冷。
郎掌茅寮在山上,四周环转柴蔸王,未见日头照一下,百鸟全夜叫天光。
郎住茅寮难了难,一日难等一日晚,从小艰苦无楼住,脚下溪水转团团。
到了清末、民国初期,畲族乡村才出现土木结构、砖木结构楼房,俗称土墙厝、柴厝、石厝、砖厝。土墙厝为四方筑墙,土木结构,屋架直接置在山墙上,屋顶呈“金”字形。柴厝属抬梁式木结构,明三暗六式硬山顶式屋面,呈长方形,又称之为上下出檐。石厝多建于濒海地带,为抗风型建筑,墙体用乱毛石或花岗岩砌,平台铺石板条,呈“田”字状。砖木结构厝,为穿斗抬梁式梁架,悬山顶,四周空斗砖墙,呈“品”字状。近年,砖墙改用火砖砂浆平铺直上。
现在,畲族地区“搭寮为舍”的现象已经逐渐消失,取而代之是土木结构的“四扇楼”。他们多以血缘相近同姓者聚族而居。但是,也有打破血缘关系,不同姓氏聚居,甚至同汉族杂居的新村。
近代,畲族建房一般多建在向阳避风有泉水的地方。房屋四扇二层,为正方形。为了防止虫蛀腐蚀,每支柱子下面都垫一块磉盘(方形石板)、一个柱址(斗大的圆石。1949年以前,凡要交山租的地,都不竖柱址)。房高的末位数,逢六为吉,如2.36丈,3.06丈。有中厅和左右厢房。中厅又分为厅堂、后厅,中间隔一木屏,两边留两个“进宫”门,门上设神龛。厅堂作接待客人和红白喜事之用,后厅放杂物,又可作餐厅。左右厢房作卧室。卧室设一个可以推拉的木板窗户采光,窗棂则因地就简用圆木条组成。厨房炉灶多筑在厢房的后段,灶后的土墙凿洞作烟囱。灶边空地作冬季烧篝火取暖的火塘。寮里地面都是自然踩成的泥地,显得潮湿。屋面或寮外搭阳台,晒衣服、晒粮食、晾东西。畲家妇女茶余饭后可上阳台织麻织带,乘凉学歌。厕所、畜舍多在寮外。
为了防范盗匪的骚扰,有的畲村也曾出现六扇以上的大厝,一厝可住十余户。每扇由五至七根木柱,以楼锁、岭子连接而成,扇与扇之间形成了房间的结构。全厝的柱子、穿枋、过梁多达几百支,均凭畲族木匠智慧的双手,不用图纸,不用一钉一铆,就能使柱柱相连,柱柱相接,梁梁相扣,四平八稳,坚固耐用,省工省料。但是,也有个别盖不起四扇者,仅起二扇,另二扇筑土墙代之。也有起“孩儿掏伞”式者——厝中仅竖一根粗柱,四面围墙。墙上凿一里大外小的螺壳形窗户,以减少寒风侵入。
二、上梁
畲族一户建房,全村相帮,亲戚朋友更是责无旁贷。农闲多干,农忙少干。帮工者只用酒饭,不要工钱。这种风俗至今不衰。
建房前,要择一黄道吉日奠基、架“木马”。先劈扇料,而后“扶扇”——搭房屋的架子和铺瓦片。日后,逐步完成夯围墙,加板壁、铺楼板等工序。每座房屋大致都要3至5年竣工。
“扶扇”即为上梁。上梁时,木匠要制一鲁班神牌挂在厅屏上方,左右各挂1只木槌(槌上羁2条红布片),另制一根与房屋一样高的杉木“丈篙”搁在厅边。然后,搭起香案,摆上熟猪头1个,熟鸡1只,咸鱼1尾,豆腐、粉丝之类的菜5碗,酒3杯,茶2盏,草鞋1双,木屐1双,雨伞1把,笔墨砚1套,镜子1面,胭脂1盒,头梳1把,花线1束,红带子1~2丈。准备就绪后鸣炮“请鲁班”,祭过鲁班后,供品归木匠所有。
同时,举行祭大梁仪式。也要摆上三牲福礼,燃烛点香。建房者一家人,从大到小都要向大梁行三跪九叩礼。木匠手提酒瓶,口中念道:“出在深山青又青,落在人家做梁杆,梁头斟米酒,梁尾发财又发丁……”反复给大梁斟酒。酒毕在大梁的两头钉上红布条。
上梁时辰一到,爆竹声不断。众人扶起事前劈好的扇料,木匠发槌和扇,并说吉利话。整座屋架和好后,亲戚朋友要送上稻谷与红布“压梁”,送红对联参与祝贺。在中庭楣上挂起“紫微銮驾”4个大字。接着备酒席(俗称谱扇酒),请木匠与帮工者,以及前来贺喜的亲戚朋友。
三、入宅
新建房屋落成前后,屋主根据择日先生选定的日子做灶。做灶时,泥匠要讲一番吉利话(如招财进宝、财丁两旺等),并在灶心安下“七宝”:稻、麦、豆、茶、芝麻、灯芯、铜钱。还要择一吉日良辰入宅。入宅时,要携带公鸡与犬,预祝六畜兴旺。户内人一手拿家具,一手执火把或灯笼,象征生活红火。户长肩挑用箩筐盛着的祖公香炉、斗灯(即为“六证”:以量米的圆斗围上一张红纸成半圆形,里外共插上10双筷子用五色丝线连着做骨架,内放剪刀、尺子、镜子、戥秤各1件。点燃小油灯1盏)和火钵。一路上不断地往火钵里撒食盐,使其爆出噼噼啪的声响,象征发丁发财。沿路燃放爆竹。依辈分大小列队,鱼贯而入新居。户长跨进厅堂、灶房、卧室均念吉词,如“长发其祥啊!”、“福寿双全啊!”。小辈都要齐声应道:“好呀!”“好呀!”。然后把祖公香炉、斗灯移到厅堂桌上,点香秉烛,朝拜后,将祖公香炉放置右边神堂。接着举办酒宴,俗称“入厝酒”。亲戚朋友携礼物、贺仪前来赴宴。宴前宴后大放爆竹。
四、分家
1949年以前,畲家人比较注重生产资料,特别是田园山林。把保有祖宗留下的田地和增置田产看作家庭发财的本钱。因此,兄弟分家时,都要请母舅作公道人,并邀亲族参加评判。父母在者,可由母舅提出留一部分财产,够其生活。待父母辞世后,再行分配,或留作父母坟墓以及每年祭墓时开支,俗称“众田”。然后,给生有男儿的长子一部分“长子田”(亦称长孙田),以资奖励大哥和长侄多作贡献。“长子田”一般不得超过全部田产的十分之一。要是田产太少者,只要适当照顾一下长子即可。余下的田地山林则全面进行评比,由数子平均分配。但是,有的细仔(最末的男儿)则往往要分得多于兄长的财产。因他长大以后要娶妻子,俗称取给老婆本。
田地山林按土地肥瘠、水利条件好坏,搭配适中,分为数股。同胞兄弟在厅堂上摆起香案,在祖公牌面前祷告:“阄子落地,逢人‘八字’。”以拈阄为定。至于住房的分配,母舅则按“左大右小”的惯例,长子分左边厢房,次子分右边厢房,三四子分左右后厢房,口说为凭。农具和家具也按质量好坏搭配,分成数股后,由母舅指定或拈阄为准。
兄弟拈阄后,即立阄书或分单,把义务和权利都上书,并经几方画押或签字为据。兄弟妯娌要是有意见分歧,发生争执,也由母舅仲裁。这时,母舅说的话,往往都要被尊重和采纳。
畲家女子不论出嫁与否,都没有财产继承权。凡年少未出嫁者,衣食住行均由同胞兄弟平均负担。
凡没有男儿的绝嗣户,或买子继嗣,或以叔伯的子侄过嗣,或招赘“上门”,以婿为子。只要他肯随继父之姓氏,愿意赡养继父母,继父母殆后,又愿意为其收殓、造坟、祭墓、接代香火,即可继承绝嗣户的财产。
畲族分家,母舅、姻亲和主要亲戚要送碗筷送硋钵,祝贺其添丁发甲。家庭财产分配停当后,主持分家人要当众在天井,摔破3至5只钵头,以取“打硋”(发财)之吉。
摘自蓝兴发《畲族风俗趣说》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民俗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畲族的民间风俗,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诞育成长、婚礼、丧礼、民俗调查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