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首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文物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955
颗粒名称: 三、首饰
分类号: K875.2
页数: 5
页码: 207-21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德市首饰文物的情况。其中包括耳环、簪花、珠花、香袋、银簪花、银手镯、银狮、银鱼龙、双龙银帘、银板插、双鱼锁胸挂等。
关键词: 宁德市 畲族 首饰

内容

1.耳环
  有大小两种,形若翻转的问号,一般用白银制成,近耳处有小倒弯。大耳环长3厘米,宽2厘米,为已婚妇女所配,小耳环为大耳环的一半大,形状相同,为少女所戴。闽东畲族博物馆藏。
  2.龙纹手镯
  用白银或金银用手工打制而成,重约100克,圆径7厘米,镯粗0.8厘米,空心,里层光滑,表面打造两条龙形。龙身采用錾刻、贴塑等工艺,龙首采用镂空、刻划等技巧,将造型雕刻得栩栩如生。相连处为两龙头合含一珠,有弹性,可伸缩。雕塑部镀金。闽东畲族博物馆藏。
  3.簪花
  用银经手工打制而成,大小不同,重约50~200克。采用錾刻、贴塑等工艺打造鸟类和蝴蝶的图案,还有各种花卉,轻薄如纸。有的还在花簇中缀有红丝线。簪花下部有柄,长约10厘米,尾部尖利,便于插入发中。闽东畲族博物馆藏。
  4.珠花
  存福鼎市桐山办事处浮柳村。3朵1组,银饰,分上中下三层,上层有人仙及吉祥动物,中层有10只朝下的狮子,戴至额前的下层有一环12只凤鸟,口衔12条银链珠串、银片、银牌。做工极其精美。
  5.香袋
  香袋是畲族姑娘送给男方的定情物,用各色棉布或丝绸经手工精心刺绣而成。袋下宽8厘米、上宽3厘米、长11厘米,呈梯形状。袋口两旁各系有长40厘米的带子,且配有红色或紫色的缨络。袋表面刺绣各种图案,一般以花卉为主,也有人物和传说故事。袋内装香料(当地山上采的草药配制),挂于床楣处,以避邪和驱蚊,也有装烟丝、系在腰间充当烟袋。闽东畲族博物馆藏。
  6.银簪花
  将银饼敲打成银箔,厚如薄纸,剪成花卉、藤叶、卷成花果等状。然后用银丝串连,固定于铜质托板,插于发髻间,显得尊贵华丽。
  7.银手镯
  用白银或金银经手工打制而成,一般重约70克,圆径7厘米。里层光滑,表面打造梅花、几何纹状。部分带有链子,系小铃铛。闽东畲族博物馆藏。
  8.银狮
  银狮是亲人送给小孩周岁的礼物,佩戴胸前以避邪与装饰,用银料经手工打制而成。通长12厘米,重130克,其造型逼真,头顶部浑圆光滑,两眼暴突,嘴唇开裂,给人威严感。而身上爬的两只小狮眼睛小巧,嘴唇闲合,一副天真可爱的样子,正陶醉在母狮身上嬉戏。该件采用刻划花纹的制作工艺,刻划出大小不一的波浪纹为狮毛,增添动感,使其形象栩栩如生。另配有5粒铃铛及一梅花形狮球,用银链系在狮身上。此物为民国年间遗存。
  9.梅花银勺 银质。通长10.5厘米,柄长7.5厘米。勺形为五瓣梅花,采用錾花工艺。银勺主要用于搅拌茶水之中糖粒,便于溶化。因年代久,受氧化严重,颜色转暗红。清代制作。闽东畲族博物馆藏。
  10.银鱼龙
  银质。通长13厘米,通宽7厘米。形状似鱼似龙,上有2个小孔用于穿戴挂戴,下有5个小孔分别用链连接5个铃铛,为小孩挂胸饰物。清晚期制作。闽东畲族博物馆藏。
  11.虎形八卦胸挂 银质。通长6.2厘米,通高5厘米,有2件。虎身采用錾刻、贴塑及镂空等工艺,形象逼真。下身有5个孔,用链条相接5个小铃铛,顶部有孔,以便穿链戴挂,为小孩避邪所配挂。民国制作。
  12.双龙银帘
  银质。长18厘米,通高26厘米。为畲族新娘子出嫁时遮面用,与凤冠相连。帘分三部分,上部为双龙戏珠;中部为长方形,上有9个卵珠;下部为银箔打制的各种花鸟、蝴蝶,以细链相连。
  13.银板插
  银质。共三副,分别长16厘米、15.5厘米、15厘米,上錾刻花纹、几何纹,是畲族妇女梳头所佩戴饰物。闽东畲族博物馆藏。
  14.双鱼锁胸挂
  银质。长12厘米,宽9厘米。正面为上跃的鲤鱼,分左右两只,眼部为一小孔,共2个,正好穿链挂胸。下部有5个孔,以链接5个小铃铛。
  15.双联头插
  银质。长8厘米。畲族妇女用于固定头发和装饰。闽东畲族博物馆藏。
  16.帽顶饰铜质。高7.5厘米,为新郎帽上饰物。闽东畲族博物馆藏。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文物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文物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具有鲜明畲族特色的文物,并收录了对境内留存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相关性遗迹(包括古墓葬、古建筑、石刻碑志和纪念建筑)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