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服装款式类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文物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953
颗粒名称: 一、服装款式类型
分类号: K875.2
页数: 7
页码: 197-20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德市服装款式类型文物的情况。其中包括罗源式、福安式、霞浦式、福鼎式、男坎肩、女坎肩、宽布带、裙带、白琳服装等。
关键词: 宁德市 服装 款式

内容

宁德畲族妇女的服饰因分布地区的不同而有差异,基本上有罗源式、福安式、霞浦式、福鼎式等四种不同类型。
  1.罗源式
  在包括今罗源、连江等县以及与罗源交界的蕉城区飞鸾镇,分布地区最广。其特点是:上衣的胸前、领口、袖口都绣有大片的花纹图案,下身穿短裤,打脚绑。未婚和已婚妇女的头饰有明显不同,少女将长发梳拢于脑后束紧,用一红色毛线从左往右将头发施扎成股状,斜盘于头上。已婚妇女头饰较复杂,梳时先将头发分成两部分拢于脑后,并分别按反时针方向卷成股状,接上一根竹木或铁丝类硬物,尔后两股头发交差缠绕,裹住发饰并扎紧,在发饰前端用红毛线束缚于额顶成一前突状,当地称这种头髻为“凤凰髻”。相传头顶上的红髻,象征凤凰头上的丹冠。
  2.福安式
  主要流行于福安市和蕉城区的部分地区,它与罗源式风格迥然不同。其特点头髻需添加假发,显得宽厚。从外形看,少女头仿佛戴着红边黑绒帽。妇女头要求发髻外形上下呈筒状,并稍向后倾,宛如头顶黑色大缎帽,显得庄重。上衣穿向右开襟大裾衫,领口、袖口及胸前绣有花纹图案,但纹饰较简单。下身穿长裤。
  3.霞浦式
  流行于霞浦县西部和松罗等部分地区。少年头与福安式大致相似。妇女头则云鬓高髻,颇具特色。衣饰与福安类似,不同点是襟角为斜式,福安式为直角。另一特点是衣服反面也可以穿,劳动时穿反面以保护花纹。着长裤,也有扎绑腿习惯,但它是代替裤子作为保暖用,与罗源式风格不同。
  4.福鼎式
  流行于福鼎市及霞浦县东部以及浙江的平阳、泰顺、瑞安等县。少女头是将头发梳成三股交叉编成辫子,以左往右盘于头顶,头发末端扎上红毛线,不加假发,表现了少女的纯真和稚气。妇女头将头发梳直,束以毛线盘旋成圆发髻,并罩上发网。这种打扮显得朴实而又有生气。衣饰与福安、霞浦相似,但仍具有地方特点。领子分大领小领,领口处饰有两颗红绒球;右边大襟上有两条长过衣裾的红色飘带(她们认为这是高辛帝敕封的标记),着长裤。
  罗源式、福安式、霞浦式、福鼎式服装的花纹图案各具明显特色,略有不同。
  第一,罗源式花纹艳丽多彩,领上花色由红、黄、绿、红、蓝、红、黑、红、水绿的顺序排列成柳条纹图案。上领的黑底上绣有一条水红、黄色的粗线条的自然花纹。围身裙的图案花纹以大朵的云头纹为其特征,裙边配上柳条纹原色图案花纹,非常醒目。
  第二,福安式花纹比较简单,大襟服斗上绣的花纹少,只在衣领上绣有水红、黄、大绿色的马牙花纹,沿服斗的边缘缝上一条三四厘米宽的红布边,边的下端靠袖头的地方绣上一块顶尖朝内的三角形红布饰(她们认为这是高辛帝留给祖先的一半方印,还有一半留在高辛帝那里),围身裙上端有一段三寸多的红布横缝在裙身上,裙身上端两角绣有花纹。
  霞浦式袖口是用蓝色布条缝制,在服斗和花边下端的琵琶带也比较讲究,美观大方。领上多绣自然花纹,与福安只绣几何纹、马牙纹不同,一般有大叶牡丹、小叶牡丹、莲花,还有双龙抢珠,用色绚丽多彩。服斗上花样有梅花、梅鹊、凤凰牡丹、“鳌鱼望凉亭”、“鹿竹”、“曲龙上天”、盘桃等,颜色有大红、桃红、大绿、水绿、蓝白、大黄等几种,有的还配有金线,增添艳丽。
  福鼎式上衣大襟上以桃红色为主要色调,加配其他色线,刺绣的花纹面积大,花朵也很大。衣领两头下端靠领口地方绣有二朵杨梅花,衣领多用水红、水绿作底色,加绣花纹。袖口有一条红、一条绿或其他颜色的布条。
  5.男坎肩
  男短褂,加穿于大襟长衫之外。对襟,无领,以蓝楷布(窄门厚土布)缝制,正胸直排铜扣(或布纽)5枚,前后衣片以黑布厚添(5×10厘米)共有十片左右,相连于腋下,相连处刺绣图案或花边。闽东畲族博物馆藏。
  6.女坎肩
  女短褂,对襟,有领。以黑粗麻布缝制,正面领口处直排一铜扣,中、下各有双排铜扣,共5枚,铜扣形似硬币,直径一厘米,面有錾花。前后衣片无以布厚添,两侧开裂口大,仅在腰处以一小片布相连,穿着便于哺妇喂奶。领口及襟处刺绣许多图案和花边。闽东畲族博物馆藏。
  7.宽布带
  布带长约2.6米、宽40厘米,一般色彩为蓝色,是畲族妇女劳动时系在腰部的“护身带”。布带也是畲族妇女节日时的装饰品,色彩鲜艳,布面为蓝色花格,两头绣有10厘米的五色花边,两端系腰后伸出一大截,如凤凰的尾巴。闽东畲族博物馆藏。
  8.裙带
  用各种颜色的丝线由手工编织而成,长90厘米,宽约3厘米。色彩多样有蓝底红花、绿底白花、白底黑字纹饰多种,且织有“田、由、甲、申”字样和双菱几何纹样。花样集中于带子的中部,约1.5厘米占带一半。编织裙带是畲族妇女的基本功,畲族姑娘通常七八岁就开始学织带。闽东畲族博物馆藏。
  9.白琳服装
  存福鼎市白琳镇牛埕下村。衣长73厘米、宽45厘米,袖长42厘米、袖口15厘米,衣襟绣有花卉,领口一对花饰。
  存福鼎市白琳镇牛呈下村。衣长70厘米、宽40厘米,袖长45厘米、宽15厘米,衣襟长18厘米、宽15厘米饰丹凤牡丹,领口一对花饰。
  10.硖门服装
  存福鼎市硖门乡硖门村。衣长75厘米、宽60厘米,衣襟长22厘米、宽20厘米,绣有七姐妹、刘海戏金蟾,鸡、松鼠、六耳、花及寿字纹,胸前两朵花,衣后云纹。
  存福鼎市硖门乡硖门村。衣长83厘米、宽70厘米,衣襟长24厘米、宽20厘米,绣戏文、鹿、兔、猴、鸟、丹凤牡丹、万字花,胸前两朵花,衣后花纹有八宝。
  存福鼎市硖门乡硖门村。衣长60厘米、宽60厘米,衣襟长17厘米、宽20厘米,绣双凤朝牡丹、古戏文人物、花等。
  11.佳阳畲族服装
  存于福鼎市佳阳乡佳阳村。民国年间制作,衣长85厘米、宽47厘米、袖长55厘米,袖口宽16厘米,衣襟长30厘米、宽15厘米,绣有猴、鹿、双鱼跃龙门、人骑麒麟、刘海戏金蟾,领前一对花饰,领口绣荷花。
  12.浮柳畲族女衣
  存福鼎市桐山办事处浮柳村。20世纪60年代制作,衣长70厘米、宽50厘米,袖长45厘米、袖口20厘米。衣襟绣有花饰及纹理图案,领口为蝶形花饰布。
  13.新娘腰带
  带宽约4.5~6厘米,长约2米,白色素面棉线织成。两端呈须穗状,系时,裙带先往后围再转前围,在腰部正前打结,剩余部分垂于围裙正中央。相传此象征宫服之“围带”。黑白分明,与两侧绣花相映,显得格外秀美庄重。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文物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文物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具有鲜明畲族特色的文物,并收录了对境内留存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相关性遗迹(包括古墓葬、古建筑、石刻碑志和纪念建筑)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