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文化名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文物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935
颗粒名称: 第七章 文化名村
分类号: K915
页数: 23
页码: 167-189
摘要: 本文技术了宁德市文化名村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白露坑村、凤洋村、林岭村、富达村。
关键词: 宁德市 文化名村 村庄

内容

宁德市于2004年6月成立了宁德市抢救与发展畲族文化领导小组。同时,中共宁德市委、宁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开展抢救与发展畲族文化工作的方案》的通知,方案的内容其中有命名一批宁德市畲族文化重点村,即对自然生态环境、传统文化整体保护较好,具有畲族文化典型特征,历史悠久、建筑典型、民风古朴,具有代表性的畲族村寨,可以申报宁德市畲族文化重点村。
  宁德市文物干部经过对畲族村落进行全面调查,收集了大量详细的资料,先后有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村、福安市康厝畲族乡凤阳村与坂中畲族乡林岭村、古田县平湖镇富达村等畲族村落由当地政府向宁德市人民政府申报并确定为“宁德市畲族文化重点村”。
  第一节 白露坑村
  一、概况
  白露坑(又名白虎坑、红村)畲族村隶属霞浦县溪南镇,位于镇驻地东北5公里处,西连葛洪山,东接东吾洋,距海3公里,距县城49公里。全村由白露坑、半月里、牛胶岭等5个自然村组成。全村345户1420人,其中畲族335户1378人,占97%。村境内建有双福桥小型水库一座,修有宽8米、长5公里公路一条。白露坑村山清水绿,林木蓊郁。特别是半月里村有清雍正年间栽种的五株大榕树,至今依然枝繁叶茂、形态各异,自然景观独特。
  白露坑村主姓为钟、雷、蓝,三姓分别于明万历初年(1580年)至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分别从福安大林等地迁入。根据地方文献资料记载,清代白露坑村以经济繁荣、文化教育发达而名重一方。在当时整个福宁府(包括霞浦、蕉城、福安、寿宁、福鼎、周宁、柘荣)畲村开办的不到二十多所私塾中,白露坑村就占了3所(白露坑、半月里、牛胶岭自然村各1所),成了霞浦县,也是当时福宁府文化最发达的畲族村。
  二、文化底蕴深厚的半月里村
  半月里村位于溪南通往霞浦县城的古官道上(在溪南与水潮的中点上),地势平坦,兼有山海交通之便,历史上一度是富庶之乡。清康熙年间雷文寿从盐田长岗山迁入半月里后,衍发成族。其孙志茂聪颖好学,喜文学,好地理(风水术),得当时堪舆名师黄龙学真传,声名远播。清雍正二年(1724年)被当时任福宁州知州的张良弼(长安人、贡生)聘请为幕僚。雍正八年(1730年)雷志茂回村自建宅第外,还修建了雷氏宗祠和龙溪宫(村里五棵古榕亦为当时所植),并重视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激励子孙发奋攻读,从此雷姓子孙除务农经商外,还延师苦读,俨然书香门第。于是半月里村在道光三年(1823年)雷世儒(雷志茂六世孙)考中武秀才,同治三年(1864年)雷步缘(雷世儒之子)和雷步武(雷世儒之侄)两人同科考中文秀才,一时传为佳话;随后光绪八年(1882年)和十一年(1885年)雷加润(雷步缘之子)和雷加上(雷步武之子)分别考中文秀才。在短短的六十多年间,半月里一村接连出了5个秀才,这在福宁府畲村中是唯一的。村里雷世儒等人修建的三座宅第,至今仍然保存完好。相传雷世儒于道光年间先后动用工匠60余人,历时三年,耗费8000两银子修建此豪华宅第,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高10多米,有柱子126根,大小房间38间。雕梁画栋,气势非凡。宅第内保存有秀才帽、龙头杖、琴桌、石木雕刻、衣冠首饰、古籍(部分手抄本的可考年代在清雍正、乾隆年间)、碑刻、牌匾楹联、古陶瓷器等珍贵的文物二百多件。
  半月里村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体现在雷氏宅第内那牌匾和木刻楹联上。匾额有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冬,进士、福宁府知府李嗣邺为雷世儒祖母蓝氏五十寿赠送的“竹操松筠”匾;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秋雷世儒为雷氏宗祠手书的“凤山衍庆”匾额。前者以福宁府知府的身份赠匾于一普通畲家,足见其隆重和雷氏家族在当时的名望和影响之大,其次雷世儒为其宗祠题匾的匾文已经嵌入了畲族独特的内容,“凤山衍庆”中的凤山特指畲族祖居地“凤凰山”。这恰好和厅堂正壁一联所题的“徭咏不忘高帝力,鹏程欲溯凤山踪”相呼应。这里徭咏,“徭”原指瑶族,当时畲族没有定性,代指畲族;高帝指“高辛帝”。全句大意是:畲民盘唱本族民歌仍然不忘高辛帝的功劳;鹏程万里仍沿着当年凤凰山祖先的踪迹。另外有三副寿联:“冯翊灵钟歌松竹而夸肇建,新庭瑞霭培芝兰以大诒谋。”“庚星辉五秩知岳降崧生冯翊早徵膺上寿,椿树茂千秋羡年高德动丰城还见绍芳薇。”“宝婺灿瑶阶星近五云冯翊风和翻彩鹤,高辛荣凤诏堂开三代春庭膝绕舞斑衣。”前两联都嵌入了“冯翊”,雷姓郡望冯翊(汉代郡名,雷姓祖居地,治所在今陕西省大荔县)。这里借指畲族“雷氏”;第三联“高辛荣凤诏”凤诏即凤凰诏,指高辛帝圣旨。径写高辛帝将三公文嫁给忠勇王,并赐给丹书铁券一事;冯翊所指同上。另一联“华堂开瑞霭爰处爰居五色说云腾画阁,胜地毓灵钟允文允武双英彩凤舞瀛州”。中“双英”“允文允武”径指雷世儒父子双双考中文武秀才一事。
  三、畲族歌王故里传世文献丰富
  生活于清末民初的钟学吉(1856—1924年),是白露坑畲族近代文化的突出代表。钟学吉(别名钟陈吉、学名春黄)父亲为村里族长,家境较好,他7岁入私塾就学,学业精良。在业师伯父钟廷吉的影响下,对畲族民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他结合教学,编写了大量畲族民歌,在闽浙畲乡广为传唱。他根据民间传说改编的叙事史诗《高辛氏》,被视作畲族“祖公歌”。他编写了大量的小说歌,特别是在他担任闽浙畲族团体福宁山民会馆董事期间,民歌创作达到了巅峰。他根据畲族秀才钟良弼的事迹编写成的小说歌《钟良弼》,在畲族民间文学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对直接配合、鼓舞当时闽浙畲族人民争取平等接受教育和参加科举考试权利,反对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有着特殊的效果。他还参与刑部主事钟大焜发起的编修钟氏连环谱工作。钟学吉是畲族出类拔萃的文化名人。民间流传:“凡有山哈人的地方,必有钟学吉的歌。”钟学吉是名符其实的畲族“歌王”,畲族文化的突出代表人物。《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畲族简史》、《宁德地区志》、《闽东畲族志》、《霞浦县志》等均有钟学吉的传记,几乎所有介绍畲族文化的文章、著作,都要介绍到钟学吉的事迹。
  白露坑村当年除钟学吉整理创作了数百余篇畲族民歌外,编畲歌的还有他的两个孩子孔明、孔天以及同村的钟学标、钟曹玉、雷绍春、钟国生等人。现村里所存歌本,有的户多的一整箱近百本、少的也有一二十本。其内容丰富,除长篇历史故事传说歌《高辛氏》、《末朝歌》、《九节金龙鞭》和《钟良弼》外,还有《二十四节气》、《十二月歌》、《起书堂》、《五百杂歌情歌》等。内容涉及畲族历史、生产生活、经济文化政治和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和社会学、文艺学、民俗学诸多学科,是研究畲族的第一手资料,是畲族人民创造的珍贵文化遗产。此外,白露坑村还保存着许多贵重的历史文物,如钟福崇家存有清代龙头杖、铜香炉、神主牌等珍贵文物。
  四、文物古迹众多
  白露坑村山清水秀,碧水环绕,山石多姿。畲族人民长期在这里生产生活,留下了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主要有龙溪宫、双福桥、古民居、永庆寺、狮头洋宫、石母宫、福源宫、水尾宫等。
  1.龙溪宫
  龙溪宫位于半月里村前,清雍正八年(1730年)建。坐北向南,占地面积508平方米,由戏台、环楼、众厅、神厅等组成。神厅悬山顶,抬梁、穿斗式木构架,面阔5间,进深4间。戏台上方以斗拱承托方形藻井。整座建筑由浙江工匠设计施工,颇具浙南风格。2005年5月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2.双福桥
  双福桥位于半月里村口,双福桥水库边,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造,为雷世儒在其夫妻五十双寿时出资所建。石拱,全长12米、宽4.5米、拱跨5米,保存尚好。
  3.古民居
  古民居半月里村内古代建筑比比皆是,其中保存完好的有三座古代豪宅。特别是雷世儒在道光年间花费80担银元,历时三年才建成的大宅,占地1300多平方米,高达10多米,大小房间38间,柱子126根,歇山顶,砖木结构,雕梁画栋,气势非凡,牌匾楹联众多。雕刻绘画内容丰富,有表现学文习武的,有表现闲适生活的,亦有花草树木及鹿、鹤等吉祥物,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雕刻手法细腻,构图巧妙,特别是镂空雕刻,层次丰富,空间感极强。图案纹饰有自由纹样、角隅纹样、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整个建筑布局错落有致,既讲究对称,又于对称之中追求变化,把建筑、绘画、雕刻以致诗文等多种艺术融为一体。身置其中,深感历史的厚重,深叹古代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和高水准的民族文化底蕴。
  4.永庆寺
  永庆寺位于半月里村西北800米处,始建于宋淳祐元年(1241年),现存建筑清代风格明显。面阔5间,进深3间,重檐歇山顶,坐北朝南,占地2800平方米。寺内存有宋代柱础、水槽、水井,保存尚好。
  5.狮头洋宫 狮头洋宫位于白露坑村北端,始建于清代。建筑面积17平方米,砖木结构,四角翘檐宫,历史上因其山脉像双狮,故选其址,其神龛主祀雷万春、钟景期、南霁云三尊泥塑神(据史载,唐代雷万春为朝廷大将军,钟景期为状元,而南霁云则是副将,三人结拜兄弟,后来尊为神),为了光祖荣宗,怀念先辈功德,村民特选“三月三畲族歌会”作为三位神的庆诞节日。
  6.石母宫
  位于白露坑村南北端溪涧石路边,据传建于明代,已有400多年历史。现存宫宇系20世纪90年代重建,建筑面积25平方米,面阔3.6米,进深7米,为砖木结构,琉璃瓦当,神龛泥塑苏、江、严三尊神女以及二位侍女。宫后有两块相距80厘米凸显成馍馍形的石,高约60厘米,为椭圆,村民称“灵石”。在其两石之间垒砌神龛,百余年来岁岁致祭,香火不断。为了点缀宫貌宫景,当年种植着一株榕树,枝繁叶茂,龙伞般衬托出古雅端庄。
  相传,旧时村中有一石匠路过此地,见路边有两只裸露石显现,出于好奇,便用随带八磅锤往其中一只石砸去,结果发现石头中血丝涌出,石匠当场昏倒,不省人事。后来家人请来法师降童,神汉告之:此系畲家仙母娘娘化身,其石还有苏、江、严姓的三姐妹,你已触犯了石母娘娘,应立即进供万元元宝焚化叩谢,方能化险为夷。自此村人方信此石的性灵,设了神龛和香位,不久还在龛前建一小宫,内尊三位姐妹神。为了对石母娘娘尊崇,全村有60%村民,将生下子女,根据生辰八字,任选四神一姓,作为中间名。并在每年除夕,或正月十五,集主村和邻近村落信士于宫内外,摆上供桌福礼,焚香鸣炮,频频向石奶四姐妹祈祝叩谢,这一习俗要沿袭至子女16周岁方止。
  7.福源宫
  该村钟姓于明万历年间从福安坂中大林村迁入,越十年时建,原为前后二进中天井汉式宫。1966年毁于“九三”台风,1986年在原址重建会场式大宫,但宫址比原来扩大一倍。坐南向北,面向白露溪涧,面宽15米,进深24.5米。建筑面积367.5平方米,为悬山顶砖木结构,依次为大门,左右圆形边门,戏台、环楼、神厅、神龛等组合。神龛主祀钟老公,边祀曹师公、青蛙元帅、陈师公、王水平王、陈靖姑夫人等六尊神。
  该宫神诞节定每年正月十五,寅时起,全村信士将五果六供摆满供桌并叩谢钟老公诸神,焚香鸣炮至卯时将软身钟老公、曹师公、青蛙元帅扶入乘舆,前为鸣锣开道,继之彩旗、云幡、仪仗、回避、肃静、香亭、乘舆、龙伞、吹班组成约两三百人的队伍,浩浩荡荡从宫出巡,途经水磨岚、大坪园、狮头洋、梅乾、河溪乾等五境,而每到一境都被虔诚信众拦驾焚香供福,沿途神铳、鞭炮不绝于耳,热闹非凡。这一神节代代沿袭至今,而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则例行供奉。
  8.水尾宫
  水尾宫位于白露坑南端,按当地风俗尊为村小神,煞住外来鬼怪入村,以保全村四时安泰。该宫建筑面积10平方米,为砖木结构。神龛主祀钟法贡师公、牛王世头、何家师公等三尊神。此神每年定初一、十五为进香日,若有瘟疫或火灾之情,则破例办福礼并请法师降童问卦,或搭云台之类祈祝消灾。
  白露坑村蕴藏着丰厚的畲族文化遗产,已引起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于2004年5月被宁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宁德市畲族文化重点村”。
  第二节 凤洋村
  一、概况
  凤洋村隶属福安市康厝畲族乡,位于乡驻地东北5公里处,海拔225米。是远近闻名的“手艺村”。下辖凤洋、牛石坂、半岭、大枝林、小枝林、占洋、太阳山等7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全村245户1296人,主姓钟,纯畲族村。整个村落建在凤翔岗下,山清水秀,古树参天,涧水鸣跳。村口左右山脉环抱,古榕树成排为篱,把护着整个村庄的门户。整个凤洋村四面青山环绕着众多参差不齐的古民居,显示着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古韵悠扬的景象。难怪村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前官帽,后屏风,蛇龟把水尾,五马护朝村。”深刻反映该村周围美妙的自然景观。
  二、丰富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
  1.有较为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凤洋村有较多的清代畲族古民居和畲族文物。仅主村凤洋村就完整保存有数十座清代的古民居,还有清代的祠堂宫庙。特别是该村至今仍完整保存着一座宁德市畲族民居建筑发展史上重要而影响深远的代表性建筑,俗称“孩儿撑伞”的土木结构古民居。
  “孩儿撑伞”的整个房子以四周墙体和屋子中间唯一的一根顶梁柱共同支撑屋架与屋面,形成特殊的力学结构。由于整个房子低矮窄小,梁架结构又酷似雨伞骨架,真正起到遮风避雨的作用,故被形象地称为“孩儿撑伞”。因其始建年代较早现存数量极少,2005年被福安市文体局公布为文物点。
  其村内的数十座清代古民居及祠堂、宫庙等,均保存着清代的雕刻、联板和花样各异的祭桌,民间畲民手中还保存有一定数量的古字画、婚礼上穿戴的凤冠和传统生活生产用具。表明了该村具有较深的畲族传统文化积淀。
  2.有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凤洋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表现在各种民俗文化活动上。每当正月十一保持着热热闹闹的村民自发迎“林公大王”游村庙会,以祭拜林公大王和土主等神;正月初一、农历五月五、七月十五家家户户庄严肃穆的祭祖活动,都体现畲族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浓郁传统习俗。还有每年的正月初五“开正福”、二月二“土地福”兼“春福”、三月三的风情节、立夏“夏福”、立秋“秋福”、八月十五、九月九等传统节日既隆重热闹又极富民族韵味。尤其三月三的风情节,绵软黑亮的“乌米饭”香飘畲乡,村内青年男女吃“乌米饭”、踏青盘歌,欢快地表现进入春耕劳动时节的喜悦,以歌声来表述获取好收成的美好愿望和向往幸福生活的理想追求。当稻谷收成后,必须用新谷米,蒸煮一桶甄饭,分别装一碗放到室外,一碗放入仓库,一碗放到神堂,然后点一支香燃烧后,全家方可用餐。这就是凤洋村的“吃新节”。畲族的盘歌在凤洋村分布广泛、流传深远。该村文化站负责人钟伏龙对畲族盘歌情有独钟,花费大量时间收集并整理有习俗、节气、劳动、情歌、故事歌、儿歌、新歌等方面的歌言达1.6万多首,约50万字。
  3.有着先进文化的红土地
  在土地革命时期,有不少的畲民参加了革命活动,是闽东早期畲族革命发源地之一。现仍有几处当年红军活动的岩洞、房屋,至今保存完好,是体现畲族革命历史的重要史迹。该村畲族革命代表人物钟阿〓,民国二十年(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出任过中共宁寿县县委委员。面对国民党当局制造的“白色恐怖”,他坚守革命阵地,继续发动组建革命武装,表现出对革命的无限赤诚。解放后,历任凤洋大队党支部书记、乡支部委员以及乡(公社)、县人民代表。
  革命精神在这里影响深远。1957年8月,凤洋畲族乡党支部书记雷全妹作为全国畲族参观团团长进京参加国庆观礼。1955年11月该村设立闽东地区第一个畲族文化站,至今仍保持着吸收畲族传统文化和传播先进文化;是凤洋村农技知识传播和节日举办歌会的根据地。站藏图书从原来不足百册增至千余册,收录了畲族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各种活动的盘歌文字资料近50万字,并写成册供大家翻阅交流学唱,对挖掘保护畲族传统的民俗习惯和文化传承起着很大的作用。
  在这里还举办了好几届畲族歌会。1984年由该村文化站钟伏龙站长发起的首届农历正月十一庙会对歌会,吸引了众多临近的畲村畲民参加,起到很好的影响,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随后几年宁德市文化局和该村文化站亦共同主办了第二、三、四届对歌会,时间分别为1989年农历八月十五、1992年的“二月二”、1997年的“三月三”。特别是第二届歌会参加人数达1万多人,影响深远,为挖掘和发扬福安畲族传统盘歌文化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凤洋村蕴藏着丰厚的畲族文化遗产,已引起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于2006年9月被宁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第二批“宁德市畲族文化重点村”。
  第三节 林岭村
  一、概况
  林岭村隶属福安市坂中畲族乡,坐落在离坂中乡政府驻地南面4公里的山坳中,海拔275米,紧挨着韩阳通往福安三大洋之一的溪北洋的古官道上,韩阳十景之一的“廉岭孤松”,就在该村的古道旁。
  该行政村为畲族村,全村仅雷、钟两姓。下辖林岭上村、村岭下村、冠头田、下洋中、七斗岗、洋家山、牛角垄、大岭边等8个自然村,共有182户805人。全村的经济来源主要靠耕种农作物与出外打工。
  二、浓厚的民族习俗
  林岭村是坂中乡畲族人口高度集中的行政村,民风古朴而民族特色浓厚,几百年来,畲族的风俗习惯保存相当完好,“正月十五”、“三月三”、“九月九”等传统节日保持着浓厚的民族习俗,戴凤冠坐花轿的婚嫁仪式更是热热闹闹体现着畲族这份瑰丽的文化遗产的永久不衰。该村每年正月十五保留着奔放刚劲的奶娘踩罡的畲族传统巫舞,跳出了畲族人民保持着对神灵的虔诚和祈盼全年幸福安康的心愿,更体现了畲族劳动生活的一种风情和精神面貌。
  下林岭村为林岭行政村主村,该村历史文化遗产丰富,自然景观秀丽。该村的古民居大多为清代建筑,迄今为止仍然保留着原汁原味;紧凑而参差不齐的古民居淹没在青松绿竹簇拥的山坳中,村前涧水缓缓流过,叮咚作响,古意悠扬;村旁有千年古道,道上完好保留着一座清同治年所建的供路人歇憩的路心亭“林岭亭”,山顶岔口处有一处“马山亭”遗址犹存,该亭遗址北面山,也是上林岭村后山上有一处明代时期的烽火台,虽已草木丛生,但轮廓还清晰可见,是一个当年倭寇侵犯我市的历史见证。村里还流传说:很久以前,现在学校附近几棵大松树处有个路亭叫白龟亭,整个亭盖用一个龟壳覆盖,因此称作白龟亭。如今该地面上已看不到亭子的遗迹。特别是村中两座古炮楼,矗立在众多古建筑中,其独特的建筑体现了民族生活的另一个侧面,别样的“着装”也给整个村庄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村中老者相传着这样一首富有民族山居特色的诗:“廉岭风景势游游,村中形如蜜蜂橱,竹林山下林下屋,门前溪水带花来。”该诗不知出自何人之口,但却深刻地反映林岭村美丽的风景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下林岭村口的一个“西山保障宫”,始建年代不详,近年被修葺一新,里面供奉的是“林公大王”等多尊当地土神,体现林岭畲民保持着其民族多神崇拜的传统风俗习惯。建在上林岭与下林岭两自然村之内的雷氏宗祠,1996年修缮,延续着畲族崇拜祖先的祠堂文化。这里还保存着畲族男女婚嫁使用的花轿、残缺的手抄歌本、木制的织布机件等多件畲族文物,都充分体现了该村丰富的畲族历史文化特点。
  林岭村蕴藏着丰厚的畲族文化遗产,已引起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于2006年9月被宁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第二批“宁德市畲族文化重点村”。
  第四节 富达村
  一、概况
  富达村离平湖镇10公里,海拔630米,是一块由“七条洋”组成的高山小盆地,自古人称“高山平原”。全年气候温和四季怡人,是古田“玉田八景”之一。全村拥有耕地面积3300亩,山地面积10070亩。1996年荣获“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称号,2000年获“省级园林式村”称号。富达村现有2658人,共679户,主姓蓝,是纯畲族村。唐乾符三年(876年),该村蓝姓始祖蓝文卿把巨额家产全部捐给真觉禅师建雪峰寺,蓝文卿的长子蓝应潮从侯官(今闽侯县)骑白牛到富达定居,迄今有1130年的历史了,富达是闽东地区现有的历史最久、人口最多的畲族村。
  富达村畲族同胞遵循其始祖“耕者富、读者达”的宗旨,近年来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了以芙蓉李、茭白、茶树菇为主的支柱产业,初步实现了农业增收,农民增收的目标。2006年以来,全村加大了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完成了村内主干道路的水泥硬化,修建了玉际小(Ⅱ)型水库引水渠4.3公里,灌溉面积1000多亩,解决了部分农田缺水的难题,解决了村内照明问题并修建了年交易额近千万元的水果交易市场。2005年,农民人均收入达4320元,比全县农民人均收入多105元。村民生活比较富裕,且分布平均,无特别困难户,拥有电视机、摩托车、新房子的群众多。该村还传承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解放后,拥有博士12人,硕士22人,大学本科生166人,大、中专学生300人,其中仅清华大学就有3人。处级领导干部15人,科级干部45人,高级职称25人,中级职称80多人。目前该村正在筹建投资近千万元的富达至平湖的11.3公里的三级水泥路(县道),第一期工程(3公里长,路基宽7.5米,路面宽6.5米)已完成设计工作,2006年将建设完工。争取近年内全线完成11.3公里的三级水泥路(县道),使富达村的明天更加美好。
  二、历史悠久,遗产丰富
  富达村历史悠久,自蓝文卿把巨额家产捐献给雪峰寺搬迁至古田已有近1130年的历史了。畲族蓝姓同胞在这块乐土上生息繁衍已历四十多世,这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沉积了深厚的历史遗产,留下了较多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1.具有较多的物质文化遗产
  这里有远古时代的石牛,石牛上还刻有字。据《古田县志》(清乾隆版)记载:“洞之右有祠,离祠五丈余即石牛丘也。牛自雪峰来,欻化为石,成一古迹云。”这里现有清代的两座石制贞节牌坊。重修后的蓝公庙,蓝氏宗祠仍然讲述着富达的历史。数座明清时代的古民居仍保存着清代的雕刻、楹联等。有的畲民手中还保存着一定数量的古字画(畲族祖先图等)以及传统的生活生产用具。
  2.具有独特的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年农历正月初四是富达村的祭祖日,庆祝富达蓝姓始祖千秋寿诞。这是具有原始宗教韵味的祖先崇拜,场面热烈壮观。这个传统节日不知从哪一年开始,已无从考证,仅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因破“四旧”被停了十多年,于1978年又重新恢复。这是村里一年中最热闹、最隆重的活动。
  这天,全村人都起得很早,穿戴整齐,一吃过早饭,热心的男女族人不分老幼齐集蓝公府,其中四人肩扛“唐节度使”、“明护侯王”、“肃静”、“迴避”牌,锣鼓喧天,炮声震地,该村始祖文卿公、应潮公的神像由众人抬着,在“八仙”(戏班化妆)和族人及亲友的陪同下,沿着蓝公府—溪尾殿—朱垱—五景垱—桥头垱—旗杆兜东路—祠堂后门—下路弄—旗杆兜西路—蓝氏祠堂路线,游览村庄与田园,所到之处,各家各户都在门前供桌摆各种果品,点燃香烛,燃放鞭炮,喜庆始祖寿诞,祈求祖宗保佑风调雨顺,合境平安。尔后将始祖供奉于祖祠内,接受族人的朝拜与祭祀,并请来“闽剧团”演戏三至六日,此间亲友及四面八方游客云集富达观光,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直至正月十五日文卿公、应潮公神像从祠堂抬回蓝公府内,活动方告结束。
  每年农历九月十五日雪峰祭祖,声势浩大,几百人吃住在雪峰寺,祭祖活动热烈隆重。
  踏青对歌。以歌声表述获取好收成的美好愿望和向往幸福生活的理想追求。与其他畲村不同的是,由于富达村历史悠久,历来重视教育,民族融合比其他畲族村先进一步,故他们采用的是古田方言盘歌,这是该村最独特的。
  雪峰崇圣寺祈雨。每逢富达村遇到特大干旱时,他们往往有往福州雪峰崇圣寺祈雨来缓解旱情的习俗。富达村的祈雨是全县闻名的,甚至连古田到雪峰寺沿途各地没有人不知道。传说应潮公定居富达后,与雪峰寺来往频繁。当真觉禅师得知富达地方虽好,但缺水,就告诉应潮公:每逢大旱年到雪峰祈雨,寺院长老必大力支持,有求必应。从那时起,只要富达逢大旱,必到雪峰祈雨,都祈来倾盆大雨,因此得到附近村庄和往返路上群众的大力支持。
  祈雨先要请道士择定吉日,打锣通知全村男女老幼吃素三日,一切鱼肉之类严禁进村叫卖。要准备2把响铳(俗叫三口灯)配备硝、火药、小铁锤、与制就杉柴尖数百个;还有香亭1个,旗2把,锣、鼓、小锣、大小钹,木杖二条,糕仔。去祈雨的队伍要选择30个体力健壮的人。去龙井20人,10人在家工作,出发前一晚上集中在一起;衣服、裤带要换清洁,不准带雨具,每人一条手巾,包头擦汗用。由道士带队,子夜十一、十二点动身,去时不声不响。到雪峰后与寺中的长老结合进行诵经写疏,到第二日晚三点动身去龙井交瓶,龙井离寺15公里,山路极陡怪石嵯峨,奇形矮松杂木,倒垂滕蔓,龙潭两崖岩石如削,布满青苔,此地方不能失足。祈雨用的瓶是特制,瓶口用蜡密封。龙井深七八丈,用细绳把瓶绑好,瓶与疏同时放入龙井里,长老与道士进行诵经做法;祈雨的人跪在井边呼救,浮在水面的疏与瓶能竖直沉入水中六七丈深。当把瓶提上来时,如果瓶中的水是浑的说明急雨,而且大;如瓶中水是清的说明雨可能慢。这时队伍整好放铳三声,马上动身返回(来回都是步行),三人配合二把响铳前行开道,二人扛清道、回避白旗,高大个子二人提旗头杖,沿途如遇有行人头戴斗笠或拿雨伞的示意要脱下,不得戴在头上。道士先生头包红色螺头布,腰扎围裙手提铃刀鼓角,乡村不管大小最好要一声鸣角能通过,后面的人轮流挑香亭与打锣鼓,最后二人带糕仔,因为沿途各村都办有香案烛火,茶水招待祈雨队伍,所以要放下二包糕仔以表谢意。本村下午五点左右有两三百人每人手提一面小旗,到吉巷、永安、薛后等地接雨,凡接雨与祈雨人,被雨淋身绝不感冒生病。
  石头崇拜。富达村仍然保留着畲族的宗教风俗传统,即石头崇拜。这可以在许多传说故事中得以体现。据《富达畲村志》记载:一是石牛与金鸡:那白牛跟蓝大郎来到富达后,辛勤劳动,以后这牛“正果圆满”升天做了神,留下石身。现在这块石还留在“石牛穴”。据古人传说,石牛经常在夜间前往平湖林樟村吃麦子,时常天大亮时才回来。后来怕被人察觉,就向雪峰山上的金鸡求教,金鸡说:“不怕,有我替你放哨呢!你放心吃吧,只要你在天亮前听我高声啼叫,便赶快回转,不就没事了吗?”有一天,雪峰山上天昏地暗,大雨倾盆,突然一阵炸雷,从那时起,石牛往平湖吃麦得提早回来,由于天黑,它只好沿着溪路回来,一脚高,一脚低。跑到富达村前村,一脚落空,陷在路旁烂田里,再也爬不起来,变成了大石牛。石牛身上有诗模糊不清,据说如果有人能全部念出,石牛就会复活。那石牛在溪尾溪石上留下的脚印,深深陷着,零零落落,至今还清晰可辨呢!而“石牛穴”里除了躺着长睡不醒的石牛外,旁边还有当年大郎带来的石锣、石鼓相伴着,成为富达村人人津津乐道的千古不解之谜。二是石将军弈棋:富达村寨顶岗半腰“上段头”路边有一块三尺见方的平坦石块,上面刻着端正的棋盘,曰“棋盘石”,距棋盘一尺之处立着一块丈余高的形如人身的石条,人称“石将军,”这个石将军却没了头。传说,这里曾演绎着一段悲壮的故事,原来寨后(在富达寨顶岗的背面)也有个石将军,与上段头石将军原是好友,有一天他们俩在无聊之际,进行对弈,并相许以头来赌胜负,但当寨后石将军残局在即,上段头石将军欣喜若狂仰天大笑,就在此时,狡猾的寨后石将军偷偷调换了“棋子”位置,使棋局发生陡变。最后上段头石将军输了那局棋而被砍了头,其身子仍巍立在此,他的脖子上至今还残存着红色的血迹,远望依稀可辨,令人叹息。三是出米石臼:相传富达寨顶岗,从半岗至岗顶之间有三个石臼,首臼出油,中臼出米,下臼出水。山下住着华岩子母子俩,日常生活靠华岩子砍柴勉强维持。有一天,华岩子上山砍柴回家,在半山上见一只被蛇咬伤的山羊倒在路边,伤势严重,华岩子一见起怜心,便将草药捣烂包扎妥羊的伤口,并将它带回家调养。这山羊经母子俩精心服侍而康复。母子俩又把它放归山林,分别时,山羊跪地谢华岩子母子俩救命之恩。
  有一天华岩子因家中米尽,忍着饥饿上山砍柴,爬树砍枝一失足跌地昏迷,被山羊发现,就吃力地拖着华岩子往前走,来到石臼处,华岩子突然而醒,见到三个石臼,一臼油,二臼米,三臼水,心里非常高兴,从此母子俩生活有了依靠。可每天所出的油、米和水正好供给母子俩生活,华岩子心感不满足,有一天华岩子上山,将三个石臼再凿大些,没想到这一凿便失灵了,再也不会出米、油和水,至今三个空石臼仍留在那里。
  3.具有丰富的旅游景观资源
  《古田县志》(清乾隆版)卷一记载古田旅游景点有“玉田八景”其中写道:“下有蓝洞,薄暮云气归焉,充斥布濩,虚谷尽白。”宋邑令李堪有诗《蓝洞归云》赞曰:“洞门不闭日空虚,云去云来何定居?看到虚中生白处,恰如混沌未分初。”
  乾隆版《古田县志》载,朱熹在古田写过一篇《蓝洞记》。有关蓝洞的传说是这样的:古田县平湖镇富达村始祖蓝文卿原居闽侯雪峰,因捐田资建寺有功德,唐僖宗封檀越(施主)蓝文卿为威武军节度使。后来蓝文卿再施田庄,以至资产已尽。雪峰寺真觉大师指一牛嘱乘前行,至富达蓝洞,牛化为石。蓝文卿即以此为兴基之所。后子孙繁衍,形成村落,即富达村。蓝文卿捐资建寺确有其事,但牛化为石等当然是神化了传说。据乾隆版《古田县志》卷二《山川》记载,蓝洞又名白鹿,在富达村,唐蓝文卿隐处。朱文公的《蓝洞记》,对蓝洞及其四周景物描写得十分形象具体。《蓝洞记》全文如下:
  出县城,度紫桥,计程二十里,逾峻岭而西,有村庄焉,故老告予曰:“此唐蓝文卿所隐之蓝洞也。”洞有景八,间若“岑巅远眺”“龟林奕暑”怪石隐伏于中,争为奇态者以百计。傍二大柱负土出,高数丈,宛若人形。洞之东,汀禽沙鸟出没枉渚中者曰:“曲涧飞凫。”寒风敛霁,晴日初升,与冻云相激荡者曰“南寨曝雪”。寨上有坪,坪阔五里许,循兹而降,即洞南精华凝结处也。中流砥柱为“台鼎峰”。洞之西山圆曲,山下田环四面,波涛荡漾,为半月墘。洞之西南,为三台冈。洞之正北,为七星坮。洞有泉水,从石出,其冷异常。旁有古松一株,落落孤踪,俨若云岛孤鹤,翱翔栖饮者,为“鹤饮泉”。洞之右有祠,离祠五丈余即石牛丘也。牛自雪峰而来,欻为化石,成一古迹云。若丹穴,处洞之水尾,以山土金多赤色得名。山下一溪横截,屹然对峙者,碧山也。山匝地白粉,为白鹿所常憩处。洞之背,有金鸡岩,每夜阑,石牛游食他所,至碧山,涧树皆合,候金鸡鸣,石牛返,树合而复离,于斯时也,树头初日,如挂铜钲,朝霞散绮,晓岫云开,此“石亭醉日”,“铜谷飞云”之所由来也欤?蓝洞八景目前大多尚在,民间故事传说中如石牛与金鸡、出米石臼、石将军弈棋等遗迹尚存,畲家风情等历史文化深厚。
  富达村丰厚的畲族文化遗产,已引起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于2006年9月被宁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第二批“宁德市畲族文化重点村”。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文物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文物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具有鲜明畲族特色的文物,并收录了对境内留存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相关性遗迹(包括古墓葬、古建筑、石刻碑志和纪念建筑)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