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章 古代桥梁、古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文物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896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古代桥梁、古道
分类号:
K928.78
页数:
7
页码:
114-12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德市古代桥梁、古道的情况。其中包括古桥、蹬步桥、古道等。
关键词:
宁德市
桥梁
古道
内容
宁德市背山面海,山地丘陵众多,这里的先民们为改善自身的生存环境和拓展对外的通衢大道,凭借着自己的聪明和坚韧,在群山峻岭之间开路搭桥。古桥散布蟾溪、溪江、罗江、罗汉溪、龙溪、穆阳溪、霍童溪、赤溪等诸多溪涧河流和沿海的港湾、岛屿,处处桥接路通。现存古桥共120座。宁德古桥以质地分为石桥、木桥、木石结构桥,而最具特色的是木拱廊桥。
木拱廊桥,因形似彩虹,又称虹桥或虹梁式木构廊屋桥。因桥上建有桥屋,俗称“厝桥”,因其形状,也称蜈蚣桥或虾蛄桥。桥梁史专家唐寰澄教授根据其拱架结构特点,在《中国科学史·桥梁卷》中将其定名为贯木拱桥。宁德的木拱桥,其建造工艺技术基本一致,拱架构造使用短木构件而建成大拱跨。桥木拱架部分由第一、第二系统组成,桥面上盖桥屋。整座桥不费寸钉片铁,只凭椽靠椽,桁嵌桁,衔接严密,结构稳固。其建筑工艺独具匠心,巧夺天工,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桥梁工匠的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艺。明陈世懋曾在《闽中疏》中感叹“闽中桥梁甲天下”。清周亮工在《闽小记》中描写:“闽中桥梁,最为巨丽,桥上建屋,翼翼楚楚,无处不堪图画。”这桥既变溪涧为通途,又是人们乘凉歇息、躲避风雨、观光游览和祭祀神祇的胜地。
木拱桥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极高的品类,其重要的文物价值和科技内涵,正日益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木拱桥如今在我国能保存下来的为数极少,已被人们称为活化石。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有描绘,而北方虹桥只是留在名画中,实物早已消失。而宁德境内现存木拱桥54座,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工艺之精,保存之完整且延续之久,在我国实属罕见,引起国家文物局和专家的重视。
纵观宁德境内遗存木拱桥,其主要分布在山区县(市),始建年代都是在南宋以后。这说明宋室南渡以后,士农工商随之南行,带来了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把虹桥的技术也带到了东南。而宁德山区木材丰富,深沟高涧,有客观上的具备建此类型桥梁的条件,于是虹桥式的结构才得以发展并保存流传至今。相反,中原地区由于长期的战乱、木材的紧缺以及木拱桥远非石拱桥坚固耐久等诸多原因都使得虹桥结构难以在中原立足。据明嘉靖年间李濂撰《汴京遗迹考》一文所记,已没有一处再提及虹桥了。看来,至迟在明代,建造虹桥的技术就已在中原地区消失了。据考证,这种木拱桥现仅保存在闽东北的宁德、南平等地和浙西南的丽水、温州等地的崇山峻岭中,数量不过百余座,而宁德占半数以上。
宁德的木拱桥与《清明上河图》中的名桥“虹桥”结构相似、技术相同之处为桥的构件规格统一,无特殊、异形的构件,伐下的树木只需用少量人工即可制成合格构件。而且装卸方便,拆桥时可以做到不损构件,构件可重复利用。小杆件便于运输,用小构件形成大跨度,经济合理;采用梁木穿插别压而成的结构合理,承受力强。此外,宁德的木拱桥对虹桥有所发展创造,有所改进。
首先是桥面布置与虹桥不同。宁德木拱桥桥体结构上增设了剪刀撑,此举更加增强了结构的稳定性。
其次是在桥面木纵梁上建桥屋。桥上架屋的作法实在是两全其美,精彩绝伦。一方面,可以靠桥屋自身的重量加强拱的结构强度,决非增加桥的负担;另一方面则可以防雨排水,既保护了建桥的木构材料免受雨水侵蚀,又能为行人遮风避雨。
再有,丰富多彩的桥屋还为木拱桥的建筑造型增色不少。宁德木拱桥的改进,不但是中国古代建桥技术史上的重大革新,而且是中原文明在南方山区的推广传播。南方人把北方的木拱技术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更富于人情味。
第一节 古桥
一、屏南县木廊桥
1.甘棠乡巴地桥
此桥位于屏南县甘棠乡巴地畲族村水尾,古志载: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典史钟奎建,后圯,道光六年(1826年)知县龙光辅率董事蓝作绘等募建。该桥桥堍以块石砌筑,桥面以杉木为梁,上铺厚木板。桥长29.9米、宽3.8米,跨径20米,桥面至水面高度5.7米。桥屋建9开间40柱,九檩穿斗式构架,双坡顶。桥中设神龛,祀林公大王。
2.屏城乡岭兜桥
该桥位于屏南县屏城乡后垅村岭兜自然村水尾,始建年代不详,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七月重建。桥拱以整毛块石拱砌,桥面以卵石铺设。桥长16.3米、宽4.5米,单孔跨度7.6米,桥面至水面高度4米。桥屋建5开间12柱,二柱七檩穿斗式构架,桥屋的斗拱十分精美,上覆歇山顶。桥中设神龛,祀观音。建桥董事为张昌耀、张新调、张昌泰、张邦长、张昌彩、蓝世总;木匠主绳为张大秋,副绳为张邦灼、张邦中;石匠为张邦长;锯匠为张大象;书梁为张作舟;克择阴阳为僧上章。桥中有两副楹联,分别为:驾海起金鳌鉴开云路通三峡,枕江横铁锁不放春光下五湖;野兴静观水面跃鱼飞鸟,世间好乐桥前斜月鸣蛙。
二、霞浦县石板桥
1.溪南镇双福桥
此桥位于霞浦县溪南镇半月里村口、双福桥水库边,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造,为雷世儒在其夫妻五十双寿时出资所建。石拱,全长12米、宽4.5米,拱跨5米,保存尚好。
2.水门畲族乡广泰桥
广泰桥位于霞浦县水门畲族乡大坝村,面临黄龙溪涧的对峙山脉之中。该桥始建年代无考,清光绪十年(1884年)十一月重修,1956年被一次山洪摧毁,不久,改为平板桥。由于结构简陋,严重威胁南北村民往来安全,遂于1992年,恢复改建单拱桥。
该桥坐东向西,为单拱石结构,全长20.20米,不包括东西走向石阶。桥面宽4.6米,桥面至桥底深9米,单拱跨度16米。桥面两边各竖立柱10根,柱与柱之间嵌入护栏板,高92厘米。整座采用方块石砌筑,结构虽粗犷,但设计跨度较大,屹立于溪涧,流水潺潺,有桥下竹排顶上行之感,更显得情景交融而引人入胜。
在广泰桥下游5米处,原有一座蹬步桥,又称堤梁桥,桥长20米,共40步。每一步由上下方石嵌入呈一高一低,以便交会时避让。
另在田岗洋坪山峦连绵的两座对峙山谷下,有一条横卧蹬步桥,全长18米,共34步,当时村民称为母子桥。
在黄龙溪西向现存清光绪十年(1884年)十一月二通碑刻,碑高2米、宽66.5米、厚5.5~10厘米,二通碑文均镌刻畲汉村民修桥捐款人名,主修人武生雷某、禀生蓝某。此桥对发展山区经济,方便畲民生产起到举足轻重作用,从而体现畲族桥梁建筑历史和民族建设风格,具有一定文物保护价值。
三、柘荣县石拱桥
济川桥位于柘荣县乍洋乡柯岭村。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石构单孔拱桥,跨距7.2米,矢高4.1米,桥面宽3.2米,全长16.6米,南北走向,保存基本完好,是古代畲族聚居地柯岭村通往福鼎西昆村的必经道路。在桥南端约20米处民房后门山石壁下立有“济川桥”碑记一通,碑高1.7米、宽0.64米、厚0.18米,碑座高0.3米。碑文楷书,横额阴刻“济川桥”,从右到左三行竖书:“光绪二年丙子菊月吉日勒石鼎邑西昆贡生孔静峦建共计费钱二百六十千文足”。
第二节 蹬步桥
石桥形式最原始最简单的是石蹬桥,也称矴步桥。矴步桥适用于溪面宽、水流缓、常年低水位的溪流,建造方法简便,只需用高于水位的石块,均匀放置于溪流中,供人跨踏而渡。
位于霞浦县崇儒畲族乡新村东南有座矴步桥,为霞浦县现存矴步桥中历史最为悠久、跨度最长的一座。始建年代无考,但实行科举制以来,此桥便是入京赶考的唯一官道。桥全长51米,计53步。石齿面长、宽各0.26米左右。以两块上高下低方整石拼合,出水高约0.3米,齿距0.25米。这个矴步桥有两个特点:一是呈“L”形,二是在其上游约30米处又造了“一”字形的相同规格矴步桥。
第三节 古道
闽东地区山地众多,先人修路搭桥,山路古道成为当时人们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如今交通十分便利,有福宁高速公路、104国道及省道、乡村公路联络各地,遍布的古道大部分已荒废,只有小部分仍在发挥着山村间相互联络的作用和人们登山健身及寻古探幽的便道。
一、林岭古道
林岭古道位于福安市区西北阳尾对岸处,为古时福安通往西部地区的陆上主要交通要道。林岭道路两旁当时古松茂密,苍劲奇特,为韩阳十景之一——林岭松涛。古道连接许多畲族村庄,成为畲族村民前往县城之路。该古道东起阳尾码头,西至福安重要产粮区溪北洋,全长18公里,路宽1~1.5米,主要为块石铺砌。古道最高处留有明代烽火台遗址——林岭烟墩。
二、猴盾古道、客栈
猴盾古道位于蕉城区东北,为古时通往福安的主要交通要道。当时猴盾畲族村为产茶区,制茶业发达,主要生产绿茶,经由古道往来的茶商众多。猴盾客栈、店铺遍布,现仍留有清代木构店面2间。店铺为杉木墙,悬山顶,二层。猴盾古道在蕉城区境内全长45公里,路宽1.2~1.8米,主要为河卵石和块石铺砌。
三、半岭古道
半岭古道位于霞浦县西北,为古时通往福鼎的主要交通要道,古道在霞浦境内长46公里,路宽2米左右,用块石铺砌。半岭畲族村古道地处险要处,居杨家溪上游,由此可经福鼎白琳、磻溪出分水关北上浙江,是古代闽东文人北上赶考的主要通道。现留有明代观音亭寨、清代观音亭(寺)。此处,还是畲族群众聚会之所,每年农历正月十五闽、浙两省五县(福鼎、福安、霞浦、平阳、苍南)边境畲民在此盘诗对歌,认亲会友。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文物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具有鲜明畲族特色的文物,并收录了对境内留存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相关性遗迹(包括古墓葬、古建筑、石刻碑志和纪念建筑)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