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福安市古民居、古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文物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874
颗粒名称: 二、福安市古民居、古井
分类号: K928.725.7;K928.79
页数: 5
页码: 59-6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德市福安市古民居、古井的情况。其中包括康厝畲族乡“孩儿撑伞”古民居、古井、潭头镇竹园钟氏大厝等。
关键词: 福安市 古居民 古井

内容

1.康厝畲族乡“孩儿撑伞”古民居、古井
  “孩儿撑伞”式民居 “孩儿撑伞”是畲族特有的早期民间民居建筑,创建时代不详,却代表着畲族民居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具有特殊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坐落在福安市康厝畲族乡凤洋畲族村的“孩儿撑伞”古民居,是闽东革命者钟逢进的住宅。始建清后期,坐北向南,土木结构,悬山顶,高4.9米,宽6.44米,深6.44米。占地面积41.5平方米。整座房子仅中间立一柱,四面土墙围住,上覆瓦片,就此而成。虽为粗陋,但简洁实用。门开南面墙与东面山墙交接处。房屋内正中仅立一根柱子(俗称“顶梁柱”)通过“老鼠桁”(实为横扛梁,民间俗称“老鼠桁”)和脊模与四面墙体支撑整个屋盖。顶梁柱为整个屋架中心受力点,它与东西两侧山墙支撑脊檩;与前后墙体支撑两根“老鼠桁”;再由“老鼠桁”与东西两侧山墙支撑整个屋架檩条。脊檩与“老鼠桁”平面成“十”字形,与四面墙体刚好构成“田”字,似乎预示着当时畲族先民对拥有耕田的渴望。顶梁柱离地2米处与面墙高度相平处,上下四面均穿插有匾形枋,与四周墙体相连,枋头插入四面墙中,成稳固顶梁柱支架。整座房子,内结构犹如一把撑开的雨伞,中心设一根立柱宛如伞柄;四周伸出方形梁、老鼠桁、脊梁等犹如伞骨架一样,加之构架低矮,畲族百姓形象地称之为“孩儿撑伞”。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畲族百姓也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住上了大房子,现在这种小房子几乎难以找到。到目前为止,除此之外,仅发现穆云乡溪塔村也有一座“孩儿撑伞”式民居,但时代较晚。
  古井位于福安市康厝畲族乡凤洋畲族村口。呈长方形,长1.2米,宽1.05米。井栏用青条石压边,井壁用石块砌筑,造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水面离地面较浅,可直接打水,至今村民仍在饮用。
  元代水井元至元三年(1337年)仲春造,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菊月重造,花岗石构,圆口径,直径为0.55米。现井已干枯,无水且杂物堆填,井面保存较好。1997年12月公布为福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2.潭头镇竹园钟氏大厝
  该古厝位于福安市潭头镇鹅山竹园畲族村。该厝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地处山腰,坐北朝南,背岗面谷,面宽46米,进深38米,占地面积2186平方米,抬梁、穿斗式悬山顶双层木结构。为大家族群体建筑,如今尚住6户,均属钟姓宗人。大厝正厅高大,中庭壁、神龛、窗棣等镂空雕或浮雕装饰精致。大门有“门楼亭”,以彩绘和灰塑装饰。天井有石雕装饰,大厅、台阶、墙体用“三合土”筑成,围墙为空斗砖墙(俗称“火墙包栋”)。
  竹园钟氏大厝在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出过文武二秀才,文化遗存丰富,如今存有清道光元年(1821年)和光绪十年(1884年)丝质寿序2幅,同治十三年(1874年)漆金木雕屏风8幅、木质楹联2对,还有秀才练武时留下的石锁以及祖谱等文物。
  2.坂中畲族乡林岭炮楼式民居
  位于福安市坂中畲族乡林岭畲族村下林岭12号的炮楼式民居,始建民国初期,整座房子平面如“品”字形,为土木结构房子。主座房子坐西向东,占地面积619平方米,悬山顶,穿斗木构架,面阔五间带左右通道,进深七间出前廊,设前后天井。主房处在中间位置,前檐天井两侧各立一座炮楼房子。炮楼房子外侧墙体与主房两侧山墙相连,但其又属于自个独体建筑。三层、四面坡、五脊顶,四面土墙围筑。门开内侧,分设门于一、二层,与主房相通。炮楼平面为四边形,长、宽各5.5米,墙厚0.45米,高9米,占地面积30.25平方米。右边炮楼内一层北面依墙设楼梯通二楼,二楼楼梯设在西面墙边通三楼。楼层以杉木穿插两侧墙体内支撑楼板。各层均设有枪眼和暸望孔,面向路口处墙体留有多处弹痕,可想象到曾经在这里发生过战争。两座炮楼结构特征几乎一样,该建筑是宁德市目前唯一的一处与众不同的畲族古民居。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文物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文物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具有鲜明畲族特色的文物,并收录了对境内留存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相关性遗迹(包括古墓葬、古建筑、石刻碑志和纪念建筑)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