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古民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文物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87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古民居
分类号: K928.725.7
页数: 21
页码: 58-7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德市畲族古民居的情况。其中包括蕉城区雷东古民居、福安市古民居、古井、福鼎市古民居、霞浦县古大厝、清邮政局、柘荣县古民居、寿宁县古民居等。
关键词: 宁德市 古代建筑 古民居

内容

一、蕉城区雷东古民居
  雷东民居位于蕉城区漳湾镇雷东畲族村下雷东自然村,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为雷东畲族村现存最早的雷氏民房。
  房屋坐北向南,面阔三间10米,进深二间7米,占地面积100平方米。二层,上层直通屋顶,屋面披瓦片,悬山顶,红土墙。
  二、福安市古民居、古井
  1.康厝畲族乡“孩儿撑伞”古民居、古井
  “孩儿撑伞”式民居 “孩儿撑伞”是畲族特有的早期民间民居建筑,创建时代不详,却代表着畲族民居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具有特殊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坐落在福安市康厝畲族乡凤洋畲族村的“孩儿撑伞”古民居,是闽东革命者钟逢进的住宅。始建清后期,坐北向南,土木结构,悬山顶,高4.9米,宽6.44米,深6.44米。占地面积41.5平方米。整座房子仅中间立一柱,四面土墙围住,上覆瓦片,就此而成。虽为粗陋,但简洁实用。门开南面墙与东面山墙交接处。房屋内正中仅立一根柱子(俗称“顶梁柱”)通过“老鼠桁”(实为横扛梁,民间俗称“老鼠桁”)和脊模与四面墙体支撑整个屋盖。顶梁柱为整个屋架中心受力点,它与东西两侧山墙支撑脊檩;与前后墙体支撑两根“老鼠桁”;再由“老鼠桁”与东西两侧山墙支撑整个屋架檩条。脊檩与“老鼠桁”平面成“十”字形,与四面墙体刚好构成“田”字,似乎预示着当时畲族先民对拥有耕田的渴望。顶梁柱离地2米处与面墙高度相平处,上下四面均穿插有匾形枋,与四周墙体相连,枋头插入四面墙中,成稳固顶梁柱支架。整座房子,内结构犹如一把撑开的雨伞,中心设一根立柱宛如伞柄;四周伸出方形梁、老鼠桁、脊梁等犹如伞骨架一样,加之构架低矮,畲族百姓形象地称之为“孩儿撑伞”。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畲族百姓也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住上了大房子,现在这种小房子几乎难以找到。到目前为止,除此之外,仅发现穆云乡溪塔村也有一座“孩儿撑伞”式民居,但时代较晚。
  古井位于福安市康厝畲族乡凤洋畲族村口。呈长方形,长1.2米,宽1.05米。井栏用青条石压边,井壁用石块砌筑,造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水面离地面较浅,可直接打水,至今村民仍在饮用。
  元代水井元至元三年(1337年)仲春造,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菊月重造,花岗石构,圆口径,直径为0.55米。现井已干枯,无水且杂物堆填,井面保存较好。1997年12月公布为福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2.潭头镇竹园钟氏大厝
  该古厝位于福安市潭头镇鹅山竹园畲族村。该厝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地处山腰,坐北朝南,背岗面谷,面宽46米,进深38米,占地面积2186平方米,抬梁、穿斗式悬山顶双层木结构。为大家族群体建筑,如今尚住6户,均属钟姓宗人。大厝正厅高大,中庭壁、神龛、窗棣等镂空雕或浮雕装饰精致。大门有“门楼亭”,以彩绘和灰塑装饰。天井有石雕装饰,大厅、台阶、墙体用“三合土”筑成,围墙为空斗砖墙(俗称“火墙包栋”)。
  竹园钟氏大厝在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出过文武二秀才,文化遗存丰富,如今存有清道光元年(1821年)和光绪十年(1884年)丝质寿序2幅,同治十三年(1874年)漆金木雕屏风8幅、木质楹联2对,还有秀才练武时留下的石锁以及祖谱等文物。
  2.坂中畲族乡林岭炮楼式民居
  位于福安市坂中畲族乡林岭畲族村下林岭12号的炮楼式民居,始建民国初期,整座房子平面如“品”字形,为土木结构房子。主座房子坐西向东,占地面积619平方米,悬山顶,穿斗木构架,面阔五间带左右通道,进深七间出前廊,设前后天井。主房处在中间位置,前檐天井两侧各立一座炮楼房子。炮楼房子外侧墙体与主房两侧山墙相连,但其又属于自个独体建筑。三层、四面坡、五脊顶,四面土墙围筑。门开内侧,分设门于一、二层,与主房相通。炮楼平面为四边形,长、宽各5.5米,墙厚0.45米,高9米,占地面积30.25平方米。右边炮楼内一层北面依墙设楼梯通二楼,二楼楼梯设在西面墙边通三楼。楼层以杉木穿插两侧墙体内支撑楼板。各层均设有枪眼和暸望孔,面向路口处墙体留有多处弹痕,可想象到曾经在这里发生过战争。两座炮楼结构特征几乎一样,该建筑是宁德市目前唯一的一处与众不同的畲族古民居。
  三、福鼎市古民居
  1.桐城办事处浮柳蓝氏大厝
  该大厝位于福鼎市桐城街道办事处浮柳畲族村,为蓝氏祖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坐东南向西北,木构穿斗式,重檐歇山顶。面阔5间170米,进深4间7米,木刻狮子、凤凰和武戏等,雕刻精细。是浮柳村年代最久、雕刻最好的房子。
  2.佳阳乡钟氏古民居3处
  佳阳钟氏祖宅位于福鼎市佳阳乡佳阳村。清代建筑。坐北向南,木构悬山顶,抬梁式,柱方形。面阔7间20.5米,进深7间9.6米。
  桥头钟氏民居位于福鼎市佳阳乡佳阳村。清道光九年(1829年)建。为当地钟氏畲民家族中第二房所住。坐北向南,面阔7间24米,进深6间9.5米。
  佳阳钟氏民宅 位于福鼎市佳阳乡单桥。清咸丰九年(1859年)建,坐北向南,木构穿斗式。面阔7间25米,进深6间9.7米。
  3.佳阳乡华光宫
  此宫位于福鼎市佳阳乡佳阳村。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建。坐西北向东南,木构抬梁式。前有戏台,戏台藻井雕刻精美,中为天井,西旁肖耳房。主殿面阔5间13.8米,进深4间10.8米。
  四、霞浦县古大厝、清邮政局
  1.崇儒畲族乡樟坑蓝氏大厝
  该大厝位于霞浦县崇儒畲族乡樟坑畲族村。大厝分为母厝和子厝。据《蓝氏族谱》载:母厝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蓝祐滋所建,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又在母厝前后依附建两座子厝,形成三座整体合一的大厝,建筑面积3280平方米,占地面积五亩,平面呈棋盘形。坐北朝南,每座面阔12间52米,进深6间60米,为抬梁和穿斗混合构造,悬山顶,木构建筑。上下出檐,屋面呈凤凰展翅式。整座大厝有9个厅,6个天井,共99根大柱,两层楼。楼下内室90间,高4米;楼上为统间,高2.5米。沿大厝外围砌马鞍形风火墙。墙高7.5米。整座大厝只有东边双重门供出入,门外为门楼亭,外加半臼门。大厝特有风格,是畲族中罕见的大家族建筑群。这里保留着传统的共同使用工具的优良传统。
  2.溪南镇半月里雷世儒宅
  该古宅位于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村半月里畲族村。该村古建筑比比皆是,其中保存完好的有3座雷氏古民居。特别是雷世儒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花费达8000两银子,动用工匠60余人历时三年修建的豪华宅第。其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高10.5米,有柱子126根,大小房间38间。坐北朝南,为抬梁、穿斗式木构架,雕梁画栋,气势非凡。雕刻绘画内容丰富,有表现人仙神话故事的,有表现学文习武的,有表现闲适生活的,亦有花草树木及鹿、鹤等吉祥物,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雕刻手法细腻,构图巧妙,特别是镂空雕刻,层次丰富,空间感极强。图案纹样有自由纹样、角隅纹样、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整个建筑局面错落有致,既讲究对称,又于对称之中追求变化,把建筑、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融为一体。宅第内保存有秀才帽、龙头杖、琴桌、木雕、衣冠首饰、古籍(部分手抄本的可考年代在清雍正至乾隆年间)、碑刻、牌匾楹联、古陶瓷器等珍贵文物200多件。
  雷世儒宅内的匾额有: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冬,进士、福宁府知府李嗣邺为雷世儒祖母蓝氏五十寿赠送的“竹操松筠”匾;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秋雷世儒为雷氏宗祠手书的“凤山衍庆”匾额。前者以福宁府知府的身份赠匾于一普通畲家,足见其隆重和雷氏家族在当时的名望和影响之大,其次雷世儒为其宗祠题匾的匾文已经嵌入了畲族独特的内容,
  “凤山衍庆”中的凤山特指畲族祖居地“凤凰山”。这恰好和厅堂正壁一联所题的“徭咏不忘高帝力,鹏程欲溯凤山踪”相呼应。这里徭咏,“徭”原指瑶族,当时畲族没有定性,代指畲族;高帝指“高辛帝”。全句大意是:畲民盘唱本族民歌仍然不忘高辛帝的功劳;鹏程万里仍沿着当年凤凰山祖先的踪迹。另外有三副寿联:“冯翊灵钟歌松竹而夸肇建,新庭瑞霭培芝兰以大诒谋”;“庚星辉五秩知岳降崧生冯翊早徵膺上寿,椿树茂千秋羡年高德动丰城还见绍芳薇”;“宝婺灿瑶阶星近五云冯翊风和翻彩鹤,高辛荣凤诏堂开三代春庭膝绕舞斑衣”。前两联都嵌入了“冯翊”,雷姓郡望冯翊(汉代郡名,雷姓祖居地,治所在今陕西省大荔县)。这里借指畲族“雷氏”;第三联“高辛荣凤诏”,凤诏即凤凰诏,指高辛帝圣旨。径写高辛帝将三公主嫁给忠勇王,并赐给丹书铁券一事;冯翊所指同上。另一联“华堂开瑞霭爰处爰居五色说云腾画阁,胜地毓灵钟允文允武双英彩凤舞瀛州”中“双英”“允文允武”径指雷世儒父子双双考中文武秀才一事。
  3.盐田畲族乡文武秀才厝
  位于霞浦县盐田畲族乡瓦窑头畲族村。文武秀才厝始建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坐南向北,为前后座。前座为武秀才雷景扬大厝,后座为文秀才雷景桥大厝。文武秀才厝南依凤凰山,山下茂林修竹,北临田野,视野开阔。
  武秀才雷景杨大厝,建筑面积676.37平方米,屋檐为二式悬山顶砖木结构,六扇外加别舍,通高8.9米,为双层楼阁式火墙包栋厝,前为门楼,门楼内前后二进,前后二个天井。厅左右为梯弄。其大厝内装饰,廊沿磉磐石做工细腻,整座装修石材均从宁德海运此地。廊上装嵌卷棚,厅中左右沉池神龛,四角装饰或浮雕或镂刻龙凤图案,嵌入中堂镌刻梅花形横屏并配以圆木刻,大门前一堵照墙,白底黑字大书“福”字,四角装饰蝙蝠与大厅相对应,极富民俗特色。旧时中堂上悬“冰雪同清”寿匾,为黑底金字(现存霞浦县博物馆),以及六根木柱均挂黑底描金楹联(毁于“文化大革命”)。现大厝尚保存有:清代举人帽盒,内装一顶上葫芦铜珠分披红线,帽直径31厘米、高16厘米;存放兵器大柜,面宽145厘米、侧宽63厘米、高118厘米;精工雕刻秀才花梨木大床,面宽200厘米、侧宽120厘米、高190厘米;鸭蛋形武石长23厘米、宽17厘米、高14厘米;武举人坎肩一对,采用金线绣大鹏鸟,上云彩,下海浪,宽23厘米、长26厘米;“四书”、“五经”汇编6册,以及农家用具如棕衣、织布机、石舂臼、编草鞋木架、编棕床用具等。
  文秀才雷景桥大厝,位于景扬武秀才厝后座,建筑面积727平方米,平面呈方形,俗称“六扇厝”。为二式悬山顶砖木结构,前为门楼厅,进厅内前后二进,二个天井后进为假三落(即中梁靠在空斗墙上),前座为三层楼阁式,中座边墙各为梯弄,厢房之间又僻路弄。自北向南大门前有一条长30米、宽1.7米路弄以块石垒砌墙体,弄前有一楼阁式牌楼,门匾上书“紫气东来”。步入门楼,门楼前装嵌石木雕“门当户对”,整座36间共114根柱,其中堂尚存二通横匾,为黑底金字,一为“盛世其英”,另一“举案齐眉”,均为雷氏父母贺寿匾,以及中堂左右墙上遗留喜报,依稀辨认“皇清福建相公国霖……四佰名选……”其余内部结构基本与武秀才雷同。现存大厝文物有两盏六角形宫灯,每角上下雕梅花,高80厘米,直径42厘米;两盏四方镶玻璃灯,高78厘米,方40厘米;举人帽盒,高32厘米,直径34厘米;化妆盒,盒内上下抽屉,盒盖镶镜,高21厘米,面宽18厘米,侧宽26厘米;七星剑,全长58厘米,厚3.8厘米,两面有刃,中间有脊,剑下方有木柄首,剑匣已残,剑两面明显排列对角七颗金质亮星;寿山石砚,长22厘米,宽13厘米,厚3.6厘米,砚池为鸭蛋形,池上方镌刻“龙门云彩,飘带”外加紫檀木匣;锡笔架,长10厘米,高7厘米,为五处搁笔;化妆箱高30厘米,面宽22厘米,侧宽30厘米,内可装化妆用品;衣柜高153厘米,面宽107厘米,侧宽48.5厘米,柜门镌刻松、梅、竹、鹿、卷书、花瓶等,上彩描金,精雕镂刻弥足珍贵。在中堂挂三副楹联,其一:“功建前朝帝喾高辛亲敕封,名垂后裔王孙公子勉差徭”;其二:“乔梓联芳杖国杖众同介寿,桂蘭并茂文孙文子共承欢”;其三:“华屋莺迁日起祥光基富有,新居燕贺云浮瑞采兆口口”。这些楹联有红底黑字,也有黑底金字,为阴阳刻制,由于保管不善,部分字体已受损。
  脱颖而出二位秀才,雷景杨,字云扬(享年46岁),从童生进庠生光绪丁亥科院取县学第三名武科。雷景桥,考名国霖、讳名大祥(享年37岁),于光绪丁亥年考入陈学宪进县第四名文科。
  4.松城镇大清邮政局
  此“大清邮政局”位于霞浦县松城镇信星街南宫衕曲井巷31号,此址系原福宁府二等邮政局,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创办。下设代办所、信柜,办理汇票,代售印花、税票等。土木结构,面阔四间,进深六间,穿斗式构架,悬山顶,门楣上墨书“大清邮政局”。1986年2月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柘荣县古民居
  1.乍洋乡凤岐吴氏大宅
  凤岐吴氏大宅 位于柘荣县乍洋乡凤里村凤岐自然村,距柘荣县城20公里,是柘荣县最大、闽东地区第二大古民居。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坐北向南,依山而建。内、外两重围墙,四周花园,通面阔76米,通进深99.1米,总占地面积7531.6平方米,其中建筑占地面积2391.52平方米。第一级台基宽56米,深9.5米。单檐砖木构穿斗式硬山顶门楼,三开间。二门为青砖三合土混合结构,三楼牌坊式顶盖,横额正面行书“凤岐聚秀”,内面行书“仁义为庐”。第二至第五级台基上建四座相隔一定距离的横向楼房,两旁建厢房,正中天井两旁建纵向单扇窗阁式廊庑,将横向楼房隔成三个纵向大院。第三级台基与第四级台基之间横向建空斗防护砖墙,将建筑群分隔成前后两大区域。主体建筑均为木构穿斗式,双层重檐歇山顶,面阔各11间,进深各3间,其中明间单层通顶。廊庑、左右厢房和厨房等,多为木构穿斗式悬山顶,其中厢房为重檐两层建筑。整座建筑共有天井27个,花窗100多个。斗拱和门窗木雕多且工艺精美,建筑布局、采光、通风、排水等较为科学,尤其是四周空斗砖墙中穿插着用火烧烤过的筒竹,增强了防盗功能,有多处三合土仿石构造栏杆和多个水槽,足以乱真,胜似现代混凝土喷沙栏杆。整个建筑主体保存尚好,具有较高的艺术、历史及旅游开发价值。2002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楮坪乡湾里顶头厝
  湾里顶头厝 位于柘荣县楮坪乡湾里村1号,系畲族村民吴明银、吴明辉兄弟的祖屋。据现居该屋61岁的吴明银介绍,该房屋系其太祖父“盛闲公”创建。经查阅该村辛酉年重修《吴氏宗谱》(五房小谱)记载:“盛闲,字毓琏,行信四,生嘉庆壬申年(1812年)十二月十八日戌时”。据此推算,应创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迄今150多年。原建筑为木构穿斗式重檐悬山顶,因地势高,每遇强台风均遭破坏,于1959年进行重修时改低,为单檐建筑。
  现存建筑坐东朝西,木构单檐穿斗式悬山顶,台基两级,前后天井,通进深19.13米,通面阔18.85米,占地面积360.6平方米。其中下台基进深3.70米,中间门楼,木构单檐悬山顶,大门宽1.45米。正门通到大厅石阶5级,石阶两边天井,左右两侧灰楼,正面夯土围墙;上台基高0.50米,建主楼,面阔5间,明间宽4.25米,次间、梢间宽各3米,两旁梯弄宽各1.30米;进深5间,一进间1.10米,二进间、三进间各1.80米,四进间1.10米,五进间2.65米;前廊1.10米,后廊1.50米;后天井进深2.60米,宽4米,两旁建厨房;后门毛石砌造山墙。
  该建筑整体为清代民居建筑风格,大厅比普通民居高,中堂壁和左右壁上顶梁与下枋之间饰雕花雀替,素面青石鼓形柱础,别具一格。大厅6个门窗花格图案精美,多数保存较完整。整个建筑向右倾斜。多数住户已迁新居,现仅住一户人家。
  2.湾里古民居
  位于柘荣县楮坪乡湾里村24号湾里古民居,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坐东朝西,建在山坡地上,木构穿斗式重檐悬山顶,台基两级,四周夯土围墙。前后天井,通面阔18.85米,通进深19.58米。其中下台基高约7米,进深3.70米,外墙厚0.45米,中间天井,宽5.15米,两侧建厢房各宽6.85米,土木构穿斗式单檐硬山顶,各6柱两间,左边连通朝南大门;上台基高0.50米,建主楼,面阔5间,明间宽4.50米,次间宽各3米,梢间宽各3.07米,两旁梯弄宽各3.70米;进深6间,一进间1.77米,二进间1.08米,三进间1.40米,四进间1.35米,五进间1.07米,六进间2.45米;前廊1.25米,后廊1.77米;后天井进深4.27米,面阔4.85米,两旁厨房面阔各7米。后门毛石砌造山墙。左侧附建仓楼(防火库),土木构单檐硬山顶,四面土墙,深约6米,宽约5米。
  整个建筑用材大,挑梁间饰花瓣形木斗,门窗木雕花格图案精美。透过这些可以看出昔日房屋主人的富足。整个建筑保存较好。
  据现居住在该屋中的房主吴石旺介绍,原来大厅悬挂有木雕牌匾、联板等,“文化大革命”期间遭破坏。现仅存摆放在中堂前的一张木雕供桌。
  六、寿宁县古民居
  帽底民居位于寿宁县南阳镇帽底村17号。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建。宅占地面积910平方米,坐北朝南,由门楼、厢房、正座组成。门楼1间、厢房1间,穿斗式木构架,腰檐斜撑斗拱出三跳,双坡顶。正座面阔7间,进深5柱,穿斗式木构架,悬山顶。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文物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文物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具有鲜明畲族特色的文物,并收录了对境内留存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相关性遗迹(包括古墓葬、古建筑、石刻碑志和纪念建筑)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