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章 古代建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文物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872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古代建筑
分类号:
K928.725.7
页数:
56
页码:
58-11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德市畲族古代建筑的情况。其中包括古民居、古烽火台、古寨遗址、古寺、庙、宫、观、塔、祠堂、牌坊、水渠等。
关键词:
宁德市
古代
建筑
内容
2005年5月,霞浦黄瓜山遗址再次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考古发掘,发现了柱洞、杆栏、灶坑,证明了闽东早期人类在3500—4000年前已告别了穴居,懂得搭屋避风、遮雨。宁德畲族和汉族先民共同开发了闽东,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建筑成果,成为闽东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 古民居
一、蕉城区雷东古民居
雷东民居位于蕉城区漳湾镇雷东畲族村下雷东自然村,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为雷东畲族村现存最早的雷氏民房。
房屋坐北向南,面阔三间10米,进深二间7米,占地面积100平方米。二层,上层直通屋顶,屋面披瓦片,悬山顶,红土墙。
二、福安市古民居、古井
1.康厝畲族乡“孩儿撑伞”古民居、古井
“孩儿撑伞”式民居 “孩儿撑伞”是畲族特有的早期民间民居建筑,创建时代不详,却代表着畲族民居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具有特殊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坐落在福安市康厝畲族乡凤洋畲族村的“孩儿撑伞”古民居,是闽东革命者钟逢进的住宅。始建清后期,坐北向南,土木结构,悬山顶,高4.9米,宽6.44米,深6.44米。占地面积41.5平方米。整座房子仅中间立一柱,四面土墙围住,上覆瓦片,就此而成。虽为粗陋,但简洁实用。门开南面墙与东面山墙交接处。房屋内正中仅立一根柱子(俗称“顶梁柱”)通过“老鼠桁”(实为横扛梁,民间俗称“老鼠桁”)和脊模与四面墙体支撑整个屋盖。顶梁柱为整个屋架中心受力点,它与东西两侧山墙支撑脊檩;与前后墙体支撑两根“老鼠桁”;再由“老鼠桁”与东西两侧山墙支撑整个屋架檩条。脊檩与“老鼠桁”平面成“十”字形,与四面墙体刚好构成“田”字,似乎预示着当时畲族先民对拥有耕田的渴望。顶梁柱离地2米处与面墙高度相平处,上下四面均穿插有匾形枋,与四周墙体相连,枋头插入四面墙中,成稳固顶梁柱支架。整座房子,内结构犹如一把撑开的雨伞,中心设一根立柱宛如伞柄;四周伸出方形梁、老鼠桁、脊梁等犹如伞骨架一样,加之构架低矮,畲族百姓形象地称之为“孩儿撑伞”。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畲族百姓也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住上了大房子,现在这种小房子几乎难以找到。到目前为止,除此之外,仅发现穆云乡溪塔村也有一座“孩儿撑伞”式民居,但时代较晚。
古井位于福安市康厝畲族乡凤洋畲族村口。呈长方形,长1.2米,宽1.05米。井栏用青条石压边,井壁用石块砌筑,造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水面离地面较浅,可直接打水,至今村民仍在饮用。
元代水井元至元三年(1337年)仲春造,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菊月重造,花岗石构,圆口径,直径为0.55米。现井已干枯,无水且杂物堆填,井面保存较好。1997年12月公布为福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2.潭头镇竹园钟氏大厝
该古厝位于福安市潭头镇鹅山竹园畲族村。该厝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地处山腰,坐北朝南,背岗面谷,面宽46米,进深38米,占地面积2186平方米,抬梁、穿斗式悬山顶双层木结构。为大家族群体建筑,如今尚住6户,均属钟姓宗人。大厝正厅高大,中庭壁、神龛、窗棣等镂空雕或浮雕装饰精致。大门有“门楼亭”,以彩绘和灰塑装饰。天井有石雕装饰,大厅、台阶、墙体用“三合土”筑成,围墙为空斗砖墙(俗称“火墙包栋”)。
竹园钟氏大厝在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出过文武二秀才,文化遗存丰富,如今存有清道光元年(1821年)和光绪十年(1884年)丝质寿序2幅,同治十三年(1874年)漆金木雕屏风8幅、木质楹联2对,还有秀才练武时留下的石锁以及祖谱等文物。
2.坂中畲族乡林岭炮楼式民居
位于福安市坂中畲族乡林岭畲族村下林岭12号的炮楼式民居,始建民国初期,整座房子平面如“品”字形,为土木结构房子。主座房子坐西向东,占地面积619平方米,悬山顶,穿斗木构架,面阔五间带左右通道,进深七间出前廊,设前后天井。主房处在中间位置,前檐天井两侧各立一座炮楼房子。炮楼房子外侧墙体与主房两侧山墙相连,但其又属于自个独体建筑。三层、四面坡、五脊顶,四面土墙围筑。门开内侧,分设门于一、二层,与主房相通。炮楼平面为四边形,长、宽各5.5米,墙厚0.45米,高9米,占地面积30.25平方米。右边炮楼内一层北面依墙设楼梯通二楼,二楼楼梯设在西面墙边通三楼。楼层以杉木穿插两侧墙体内支撑楼板。各层均设有枪眼和暸望孔,面向路口处墙体留有多处弹痕,可想象到曾经在这里发生过战争。两座炮楼结构特征几乎一样,该建筑是宁德市目前唯一的一处与众不同的畲族古民居。
三、福鼎市古民居
1.桐城办事处浮柳蓝氏大厝
该大厝位于福鼎市桐城街道办事处浮柳畲族村,为蓝氏祖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坐东南向西北,木构穿斗式,重檐歇山顶。面阔5间170米,进深4间7米,木刻狮子、凤凰和武戏等,雕刻精细。是浮柳村年代最久、雕刻最好的房子。
2.佳阳乡钟氏古民居3处
佳阳钟氏祖宅位于福鼎市佳阳乡佳阳村。清代建筑。坐北向南,木构悬山顶,抬梁式,柱方形。面阔7间20.5米,进深7间9.6米。
桥头钟氏民居位于福鼎市佳阳乡佳阳村。清道光九年(1829年)建。为当地钟氏畲民家族中第二房所住。坐北向南,面阔7间24米,进深6间9.5米。
佳阳钟氏民宅 位于福鼎市佳阳乡单桥。清咸丰九年(1859年)建,坐北向南,木构穿斗式。面阔7间25米,进深6间9.7米。
3.佳阳乡华光宫
此宫位于福鼎市佳阳乡佳阳村。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建。坐西北向东南,木构抬梁式。前有戏台,戏台藻井雕刻精美,中为天井,西旁肖耳房。主殿面阔5间13.8米,进深4间10.8米。
四、霞浦县古大厝、清邮政局
1.崇儒畲族乡樟坑蓝氏大厝
该大厝位于霞浦县崇儒畲族乡樟坑畲族村。大厝分为母厝和子厝。据《蓝氏族谱》载:母厝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蓝祐滋所建,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又在母厝前后依附建两座子厝,形成三座整体合一的大厝,建筑面积3280平方米,占地面积五亩,平面呈棋盘形。坐北朝南,每座面阔12间52米,进深6间60米,为抬梁和穿斗混合构造,悬山顶,木构建筑。上下出檐,屋面呈凤凰展翅式。整座大厝有9个厅,6个天井,共99根大柱,两层楼。楼下内室90间,高4米;楼上为统间,高2.5米。沿大厝外围砌马鞍形风火墙。墙高7.5米。整座大厝只有东边双重门供出入,门外为门楼亭,外加半臼门。大厝特有风格,是畲族中罕见的大家族建筑群。这里保留着传统的共同使用工具的优良传统。
2.溪南镇半月里雷世儒宅
该古宅位于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村半月里畲族村。该村古建筑比比皆是,其中保存完好的有3座雷氏古民居。特别是雷世儒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花费达8000两银子,动用工匠60余人历时三年修建的豪华宅第。其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高10.5米,有柱子126根,大小房间38间。坐北朝南,为抬梁、穿斗式木构架,雕梁画栋,气势非凡。雕刻绘画内容丰富,有表现人仙神话故事的,有表现学文习武的,有表现闲适生活的,亦有花草树木及鹿、鹤等吉祥物,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雕刻手法细腻,构图巧妙,特别是镂空雕刻,层次丰富,空间感极强。图案纹样有自由纹样、角隅纹样、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整个建筑局面错落有致,既讲究对称,又于对称之中追求变化,把建筑、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融为一体。宅第内保存有秀才帽、龙头杖、琴桌、木雕、衣冠首饰、古籍(部分手抄本的可考年代在清雍正至乾隆年间)、碑刻、牌匾楹联、古陶瓷器等珍贵文物200多件。
雷世儒宅内的匾额有: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冬,进士、福宁府知府李嗣邺为雷世儒祖母蓝氏五十寿赠送的“竹操松筠”匾;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秋雷世儒为雷氏宗祠手书的“凤山衍庆”匾额。前者以福宁府知府的身份赠匾于一普通畲家,足见其隆重和雷氏家族在当时的名望和影响之大,其次雷世儒为其宗祠题匾的匾文已经嵌入了畲族独特的内容,
“凤山衍庆”中的凤山特指畲族祖居地“凤凰山”。这恰好和厅堂正壁一联所题的“徭咏不忘高帝力,鹏程欲溯凤山踪”相呼应。这里徭咏,“徭”原指瑶族,当时畲族没有定性,代指畲族;高帝指“高辛帝”。全句大意是:畲民盘唱本族民歌仍然不忘高辛帝的功劳;鹏程万里仍沿着当年凤凰山祖先的踪迹。另外有三副寿联:“冯翊灵钟歌松竹而夸肇建,新庭瑞霭培芝兰以大诒谋”;“庚星辉五秩知岳降崧生冯翊早徵膺上寿,椿树茂千秋羡年高德动丰城还见绍芳薇”;“宝婺灿瑶阶星近五云冯翊风和翻彩鹤,高辛荣凤诏堂开三代春庭膝绕舞斑衣”。前两联都嵌入了“冯翊”,雷姓郡望冯翊(汉代郡名,雷姓祖居地,治所在今陕西省大荔县)。这里借指畲族“雷氏”;第三联“高辛荣凤诏”,凤诏即凤凰诏,指高辛帝圣旨。径写高辛帝将三公主嫁给忠勇王,并赐给丹书铁券一事;冯翊所指同上。另一联“华堂开瑞霭爰处爰居五色说云腾画阁,胜地毓灵钟允文允武双英彩凤舞瀛州”中“双英”“允文允武”径指雷世儒父子双双考中文武秀才一事。
3.盐田畲族乡文武秀才厝
位于霞浦县盐田畲族乡瓦窑头畲族村。文武秀才厝始建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坐南向北,为前后座。前座为武秀才雷景扬大厝,后座为文秀才雷景桥大厝。文武秀才厝南依凤凰山,山下茂林修竹,北临田野,视野开阔。
武秀才雷景杨大厝,建筑面积676.37平方米,屋檐为二式悬山顶砖木结构,六扇外加别舍,通高8.9米,为双层楼阁式火墙包栋厝,前为门楼,门楼内前后二进,前后二个天井。厅左右为梯弄。其大厝内装饰,廊沿磉磐石做工细腻,整座装修石材均从宁德海运此地。廊上装嵌卷棚,厅中左右沉池神龛,四角装饰或浮雕或镂刻龙凤图案,嵌入中堂镌刻梅花形横屏并配以圆木刻,大门前一堵照墙,白底黑字大书“福”字,四角装饰蝙蝠与大厅相对应,极富民俗特色。旧时中堂上悬“冰雪同清”寿匾,为黑底金字(现存霞浦县博物馆),以及六根木柱均挂黑底描金楹联(毁于“文化大革命”)。现大厝尚保存有:清代举人帽盒,内装一顶上葫芦铜珠分披红线,帽直径31厘米、高16厘米;存放兵器大柜,面宽145厘米、侧宽63厘米、高118厘米;精工雕刻秀才花梨木大床,面宽200厘米、侧宽120厘米、高190厘米;鸭蛋形武石长23厘米、宽17厘米、高14厘米;武举人坎肩一对,采用金线绣大鹏鸟,上云彩,下海浪,宽23厘米、长26厘米;“四书”、“五经”汇编6册,以及农家用具如棕衣、织布机、石舂臼、编草鞋木架、编棕床用具等。
文秀才雷景桥大厝,位于景扬武秀才厝后座,建筑面积727平方米,平面呈方形,俗称“六扇厝”。为二式悬山顶砖木结构,前为门楼厅,进厅内前后二进,二个天井后进为假三落(即中梁靠在空斗墙上),前座为三层楼阁式,中座边墙各为梯弄,厢房之间又僻路弄。自北向南大门前有一条长30米、宽1.7米路弄以块石垒砌墙体,弄前有一楼阁式牌楼,门匾上书“紫气东来”。步入门楼,门楼前装嵌石木雕“门当户对”,整座36间共114根柱,其中堂尚存二通横匾,为黑底金字,一为“盛世其英”,另一“举案齐眉”,均为雷氏父母贺寿匾,以及中堂左右墙上遗留喜报,依稀辨认“皇清福建相公国霖……四佰名选……”其余内部结构基本与武秀才雷同。现存大厝文物有两盏六角形宫灯,每角上下雕梅花,高80厘米,直径42厘米;两盏四方镶玻璃灯,高78厘米,方40厘米;举人帽盒,高32厘米,直径34厘米;化妆盒,盒内上下抽屉,盒盖镶镜,高21厘米,面宽18厘米,侧宽26厘米;七星剑,全长58厘米,厚3.8厘米,两面有刃,中间有脊,剑下方有木柄首,剑匣已残,剑两面明显排列对角七颗金质亮星;寿山石砚,长22厘米,宽13厘米,厚3.6厘米,砚池为鸭蛋形,池上方镌刻“龙门云彩,飘带”外加紫檀木匣;锡笔架,长10厘米,高7厘米,为五处搁笔;化妆箱高30厘米,面宽22厘米,侧宽30厘米,内可装化妆用品;衣柜高153厘米,面宽107厘米,侧宽48.5厘米,柜门镌刻松、梅、竹、鹿、卷书、花瓶等,上彩描金,精雕镂刻弥足珍贵。在中堂挂三副楹联,其一:“功建前朝帝喾高辛亲敕封,名垂后裔王孙公子勉差徭”;其二:“乔梓联芳杖国杖众同介寿,桂蘭并茂文孙文子共承欢”;其三:“华屋莺迁日起祥光基富有,新居燕贺云浮瑞采兆口口”。这些楹联有红底黑字,也有黑底金字,为阴阳刻制,由于保管不善,部分字体已受损。
脱颖而出二位秀才,雷景杨,字云扬(享年46岁),从童生进庠生光绪丁亥科院取县学第三名武科。雷景桥,考名国霖、讳名大祥(享年37岁),于光绪丁亥年考入陈学宪进县第四名文科。
4.松城镇大清邮政局
此“大清邮政局”位于霞浦县松城镇信星街南宫衕曲井巷31号,此址系原福宁府二等邮政局,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创办。下设代办所、信柜,办理汇票,代售印花、税票等。土木结构,面阔四间,进深六间,穿斗式构架,悬山顶,门楣上墨书“大清邮政局”。1986年2月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柘荣县古民居
1.乍洋乡凤岐吴氏大宅
凤岐吴氏大宅 位于柘荣县乍洋乡凤里村凤岐自然村,距柘荣县城20公里,是柘荣县最大、闽东地区第二大古民居。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坐北向南,依山而建。内、外两重围墙,四周花园,通面阔76米,通进深99.1米,总占地面积7531.6平方米,其中建筑占地面积2391.52平方米。第一级台基宽56米,深9.5米。单檐砖木构穿斗式硬山顶门楼,三开间。二门为青砖三合土混合结构,三楼牌坊式顶盖,横额正面行书“凤岐聚秀”,内面行书“仁义为庐”。第二至第五级台基上建四座相隔一定距离的横向楼房,两旁建厢房,正中天井两旁建纵向单扇窗阁式廊庑,将横向楼房隔成三个纵向大院。第三级台基与第四级台基之间横向建空斗防护砖墙,将建筑群分隔成前后两大区域。主体建筑均为木构穿斗式,双层重檐歇山顶,面阔各11间,进深各3间,其中明间单层通顶。廊庑、左右厢房和厨房等,多为木构穿斗式悬山顶,其中厢房为重檐两层建筑。整座建筑共有天井27个,花窗100多个。斗拱和门窗木雕多且工艺精美,建筑布局、采光、通风、排水等较为科学,尤其是四周空斗砖墙中穿插着用火烧烤过的筒竹,增强了防盗功能,有多处三合土仿石构造栏杆和多个水槽,足以乱真,胜似现代混凝土喷沙栏杆。整个建筑主体保存尚好,具有较高的艺术、历史及旅游开发价值。2002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楮坪乡湾里顶头厝
湾里顶头厝 位于柘荣县楮坪乡湾里村1号,系畲族村民吴明银、吴明辉兄弟的祖屋。据现居该屋61岁的吴明银介绍,该房屋系其太祖父“盛闲公”创建。经查阅该村辛酉年重修《吴氏宗谱》(五房小谱)记载:“盛闲,字毓琏,行信四,生嘉庆壬申年(1812年)十二月十八日戌时”。据此推算,应创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迄今150多年。原建筑为木构穿斗式重檐悬山顶,因地势高,每遇强台风均遭破坏,于1959年进行重修时改低,为单檐建筑。
现存建筑坐东朝西,木构单檐穿斗式悬山顶,台基两级,前后天井,通进深19.13米,通面阔18.85米,占地面积360.6平方米。其中下台基进深3.70米,中间门楼,木构单檐悬山顶,大门宽1.45米。正门通到大厅石阶5级,石阶两边天井,左右两侧灰楼,正面夯土围墙;上台基高0.50米,建主楼,面阔5间,明间宽4.25米,次间、梢间宽各3米,两旁梯弄宽各1.30米;进深5间,一进间1.10米,二进间、三进间各1.80米,四进间1.10米,五进间2.65米;前廊1.10米,后廊1.50米;后天井进深2.60米,宽4米,两旁建厨房;后门毛石砌造山墙。
该建筑整体为清代民居建筑风格,大厅比普通民居高,中堂壁和左右壁上顶梁与下枋之间饰雕花雀替,素面青石鼓形柱础,别具一格。大厅6个门窗花格图案精美,多数保存较完整。整个建筑向右倾斜。多数住户已迁新居,现仅住一户人家。
2.湾里古民居
位于柘荣县楮坪乡湾里村24号湾里古民居,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坐东朝西,建在山坡地上,木构穿斗式重檐悬山顶,台基两级,四周夯土围墙。前后天井,通面阔18.85米,通进深19.58米。其中下台基高约7米,进深3.70米,外墙厚0.45米,中间天井,宽5.15米,两侧建厢房各宽6.85米,土木构穿斗式单檐硬山顶,各6柱两间,左边连通朝南大门;上台基高0.50米,建主楼,面阔5间,明间宽4.50米,次间宽各3米,梢间宽各3.07米,两旁梯弄宽各3.70米;进深6间,一进间1.77米,二进间1.08米,三进间1.40米,四进间1.35米,五进间1.07米,六进间2.45米;前廊1.25米,后廊1.77米;后天井进深4.27米,面阔4.85米,两旁厨房面阔各7米。后门毛石砌造山墙。左侧附建仓楼(防火库),土木构单檐硬山顶,四面土墙,深约6米,宽约5米。
整个建筑用材大,挑梁间饰花瓣形木斗,门窗木雕花格图案精美。透过这些可以看出昔日房屋主人的富足。整个建筑保存较好。
据现居住在该屋中的房主吴石旺介绍,原来大厅悬挂有木雕牌匾、联板等,“文化大革命”期间遭破坏。现仅存摆放在中堂前的一张木雕供桌。
六、寿宁县古民居
帽底民居位于寿宁县南阳镇帽底村17号。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建。宅占地面积910平方米,坐北朝南,由门楼、厢房、正座组成。门楼1间、厢房1间,穿斗式木构架,腰檐斜撑斗拱出三跳,双坡顶。正座面阔7间,进深5柱,穿斗式木构架,悬山顶。
第二节 古烽火台、古寨遗址
一、福安市林岭古烽火台遗址
林岭烟墩位于福安市坂中畲族乡林岭畲族村岭头山顶烟墩,2005年发现。遗址面积约200平方米。据《福宁府志》载:建于明初,以防寇盗。墩为方形,高3.4米,宽约12米,长约17米,用大石块(花岗岩)砌筑。毁坏严重,大部分被泥土和杂草掩盖。经挖掘发现有厚重瓦片,推测当时烟墩旁建有房屋,供守卫人员住宿。据考证,烟墩之处筑有土堡、烽火台以自卫。
二、霞浦县观音亭寨
观音亭寨位于霞浦水门畲族乡半岭畲族村的观音亭寨,2002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县城30公里。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重修于清代。最初旨在方便各文人、商贾途中休息,随后亦作为信众朝拜观音之用。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秀水进士钟一元赴任福宁知州,途经观音亭寨,见大部分宗人在亭内烧香,感慨系之曰:“此境不凡,尔等拟在正月十五多邀族人在此相聚,以歌认亲会友。”遂渐次演变为闽浙边境畲民进香、盘歌、认亲会友等民俗活动的场所。观音亭寨迄今尚保存有15方明清碑刻和146米长的一座寨堡、城门及清初观音殿、寻梦台、摩崖石刻等文物。
观音殿亦称观音亭,位于城门上方18米处。该亭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分前后两座,前座“文化大革命”毁,后重建,建筑面积640平方米,硬山顶石木结构,进深二开间,面阔三开间,左右两庑,座前大门横匾“观音亭”、左右楹联“畲家亭迎闽浙客,普陀佛佑福宁人”。殿内中央供一尊观音像,高1.2米,前竖一碑为“奉宪勒碑”,正文记述此乃福宁府通津之道,境界异常,梵宇洁净。背面阴刻“寿”字,碑刻布局严谨,书法端庄。后座大雄宝殿,近年重修,为悬山顶石木结构,建筑面积100平方米,为三间二进抬梁式木结构。佛座台阶镌刻“乾隆辛亥岁次福建督粮道署按察使钱受椿建”,梁下书写“福宁地方总镇都督府洪阿图鲁主建”。殿内六条石柱分别镌刻禅联。
第三节 古寺、庙、宫、观、塔
一、蕉城区古寺、宫庙
1.金涵畲族乡金鄁寺
金鄁寺位于蕉城区金涵畲族乡上金畲族村西北,始建于唐武德八年(625年),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重建,清雍正元年(1723年)、乾隆元年(1736年)及四十四年(1779年)三次扩建,“文化大革命”中毁。现存大殿于1981年重建,用四根元代楞型石柱,坐北向南,建筑面积280平方米。该寺留存及挖掘遗物甚多,有六根元代楞型石柱,长4.41米、上径0.38米、下径0.45米,正面阴刻“大元至大……”等字样;水槽一方,长3.6米、高0.37米、宽0.75米、厚0.07米,青石制;石塔二座,实心,七层,共高3米,雕刻有花纹、动物图案,并铭刻“景泰年……”字样;三足香炉一座,高0.32米、通宽0.56米,上刻塑四只貔貅,青石制;旁有“勇石”、“梦泉”等石刻和一座“文化大革命”期间建的宁德师范学校学农分校,共二层16间,花岗岩石造。
2.洋中镇洋中雷厝宫
雷厝宫位于蕉城区洋中镇雷厝畲族村,清代建筑,面阔10.8米,进深18米,占地面积195平方米,重檐歇山顶。内有戏台,高1.8米,面积43平方米,上有藻井建造精美,保存完好,有凤鸟、云纹等彩绘,三重斗拱衬托。宫内保存一青石香炉,宽0.3米、高0.25米、厚0.21米,上刻“元祐年间”,当属宋代传世物,可知该宫始建年代应在宋代之前。供奉风火院田公元帅神牌,宽0.19米、高0.26米,樟木制。宫中还存有清代香亭、案桌、挂图和民国木鼓等历代遗物。
3.九都镇土主宫2处
柴坑土主宫位于蕉城区九都镇柴坑畲族村,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面阔5米,进深10米,占地面积52平方米。土墙,悬山顶,穿斗式抬梁木结构。祭祀本地土主神钟法林师公。内有木制香炉和土制黑色“福”字香炉,木制香炉通高24厘米、通宽61.5厘米,“福”字香炉通高13厘米、通宽39厘米;木制龙牌一块,高70厘米、宽35厘米,上书“敕封本宫当境土主钟法林师公神位”。
后湖土主宫 位于蕉城区九都镇后湖畲族村,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面阔5米,进深9米,占地面积48平方米。土墙,悬山顶,穿斗式抬梁木结构。内有木制香炉,通高29厘米、通宽57厘米、厚25厘米。祭祀本地土主钟法林师公、林公忠平王、临水夫人陈靖姑等神,塑有三位神像。
4.八都镇古庙2处
猴盾蒋静庵位于蕉城区八都镇猴盾畲族村南面,清代建筑。面阔13米,进深15米,占地面积300平方米。砖木结构,悬山顶。庵左侧有一禅师墓,为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该庵住持兼知禅师墓。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坐西朝东,面积50平方米。
猴盾李师公庙 位于蕉城区八都镇猴盾畲族村,始建于清初。砖木结构,悬山顶。面阔6.2米,进深6.5米,建筑面积约59平方米。保存较好。庙里供奉“观音佛母”,每月初一和十五,畲族村的村民都来朝拜。
二、福安市古宫
1.康厝畲族乡凤洋林公大王宫
林公大王宫位于福安市康厝畲族乡凤洋畲族村村口处。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1980年重修时改土墙为砖墙,整座宫由戏楼、天井和两廊、主殿组成,建筑面积约260平方米。
该宫坐北向南,依祠堂建筑规制排列修建。以坡地之势自低而高。宫戏楼正面墙中间设置双开大门,门内过道至戏台,戏台中间台板大概1.5米左右按传统做法作成活动翻板,供村内迎神祈福等重大事情时开启做通道使用,以示尊贵敬重。一般时候不开此门,平常均从两侧山墙边门进出。戏楼面阔五间,进深为三间,正间设戏台,左右两侧梢间用作戏房(供化妆、安放戏装、道具)。戏台屋檐设拱挑檩出檐并施垂檐柱,以作装饰。
戏台坐南向北,面向主殿,中隔天井,左边为廊道,覆盖双坡顶。自天井南边阶上下主殿。殿面阔5间,进深5柱。屋面与戏楼一样,悬山顶鹊尾脊,穿斗式减柱造木构架。厅堂明、次间通透,空间宽阔敞亮;檐下用连续三跳插拱承托出檐,明间内侧依墙设置神台,上供有林公大王、陈靖姑、土主等塑像。中间摆设石砌供桌。神台前左右两金柱挂有一对楹联:“感沐神恩长保佑,全凭圣力永夫知”,上联署有:“同治七年十二月吉旦”,下联落款:“本境弟子钟口口……”楹联因其时间久远灰漆脱落较严重,有些字迹模糊不清,但仍可断定该楹联是凤洋村钟姓人家所赠。
2.坂中畲族乡古亭2处
廉岭亭位于福安市坂中畲族乡林岭畲族村半山腰处的廉岭道上。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1984年建为房屋样式路心亭。单体土木结构,双坡顶,抬梁式木构架,两侧马鞍形山墙高过屋面。占地面积32平方米,亭深阔一间,4柱、5架梁。亭深为5.82米,宽5.47米,高5米,设两个门。岭道从亭中穿过,亭内路边两侧山墙底部依墙筑有三合土座台,供行人憩坐;内侧墙体中部掏挖置设方形神龛,龛额墙表灰塑牌楼式墙头;梁上有黑书,记载建亭年代及时辰;亭内有建亭以来各种文字资料,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痕迹。整条廉岭古道由林岭村的廉岭亭、岭头山岔口的马山亭、岭下溪北洋马山村的清水亭,形成一幅古道悠悠、路亭绵延的整体人文景观。
林岭“西山保障宫” 位于福安市坂中畲族乡林岭畲族村旁山坡上。内构件为清代建筑风格,坐西北向东南,占地面积82.34平方米,砖木结构。悬山顶、鹊尾脊,大门双开,大门宽1.35米,高2米,门顶置设双面坡雨盖。门额上灰塑横匾,中间灰塑“西山保障”四字。大门进去,设甬道连三级台阶上主殿,甬道左边为小天井,主殿穿斗抬梁式屋架,为九檩、五架梁。依内墙壁设神台,上供有神像。整座宫面阔6米,进深14.7米,为下林岭村村民祈福保安神祇之处。
三、福鼎市古寺
瑞云寺位于福鼎市硖门畲族乡瑞云畲族村。始建于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宋宣和三年(1121年)重修,清末扩建。1986年重建大雄宝殿,面阔5间,进深3间,重檐歇山顶,坐北朝南,占地3500平方米。内有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道由禅师重兴钨山瑞云禅寺碑记”1块,青石质,高1.72米,宽0.69米,狮子纹座高0.55米。千年铁树、百年银杏各1株,保存完好。1989年1月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古田县古宫
位于古田县大桥镇中村的临水宫,又称顺懿祖庙。据《古田县志》载:唐贞元六年(790年)始建,元至正七年(1347年)重建,清光绪元年(1875年)毁于火,翌年复建。
临水宫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坐北向南,中轴线上依次有戏台、拜亭、正殿等,大门朝东。正殿面阔5间,进深3间,单檐双坡顶。拜亭两旁有钟鼓楼、软身楼、太保殿、婆祖殿等。建筑梁柱、门窗、板壁及戏台上下的木雕精美。正殿大厅4柱、础石鼓为镂空石雕。太保殿和软身楼壁上保留有陈靖姑降妖除魔传说的清代壁画。古田临水宫在台湾以及东南亚一带的华侨中有较大影响,对研究我国道教“三奶派”也有重要意义。1991年公布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水夫人也是畲族民间信仰中的重要神祇。
五、霞浦县古宫
1.溪南镇龙溪宫
位于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半月里畲族村的龙溪宫,始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畲族宫庙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508平方米。由戏台、环楼、众厅、神厅等组成。神厅悬山顶,抬梁、穿斗式木构架,面阔5间,进深4间。戏台上方以斗拱承托方形藻井。整座建筑由浙江工匠设计施工,颇具浙南风格。2005年5月公布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水门畲族乡牛大王宫
牛大王宫位于霞浦县水门畲族乡茶岗畲族村水尾。此地为蛇头山鼻,面对龟山,小山坡上为单间小庙,即为牛大王宫。建筑面积30平方米,四角翘檐,四周苍松古木,环境幽静,宫前有天井,泉水常年不竭。始建年代无考,20世纪70年代曾重修,现已破败。无神像,只贴于后壁龛,红纸黑字榜,依稀看到有白马明王、福德正神和牛王百部将军的名号,宫外排有三只石香炉,刻有白马侯王和福德正神,相传夜间龟蛇相会在林间。
3.盐田畲族乡平水王宫
平水王宫位于霞浦县盐田畲族乡瓦窑头畲族村。据该宫庙梁下题记,重修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建筑面积258平方米,为悬山顶土木结构,依次为戏台、女房、神厅、神龛等。
龛中祀平水明王三兄弟,每年来宫崇祀为七个节:元宵节、清明节、立夏节、分龙节、立秋节、重阳节、冬节、圆满节(正月)。尤其除夕节,全村家家户户必须提五果六供摆在案桌上,接着点香、鸣炮、焚化元宝,至子时始由道士接神,至卯时祭神结束,将米酒、供菜、果品留出部分供大家共享,其余全部带回家中。农历正月初一全村吃一天素菜,延至初四晚特举办平水明王建水有功法会,大家围坐在火炉堆旁,一直待候至卯时全部结束。同时在神龛前设一案台,由童只跳神为超度功德、超度亡灵、祈福、祝星、镇宅等,也有举办武科以破案、过关、起云楼、迎神开光等。旧时圆满节尚举办大小村庄巡游,并公演4~7天神戏,敬神观看。解放后此俗已停办,唯文武科道场乃在宫内举办。
六、柘荣县古亭、古庙
1.尖岭亭
此亭位于柘荣县城郊乡熊透村东北约1公里,是熊透村通往尖岭头钟姓畲村和尖岭下村及福鼎西阳等村的路亭。建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坐北向南,石木构,单檐穿斗式硬山顶,面阔4柱3间,进深1间,明间减柱造,东、西、北三面毛石墙至屋檐,南面开放式,亭内柱脚0.5米高处穿插四方形木枋作为亭凳供路人歇息。通面阔7.25米,通进深6.45米。保存较好。正梁下皮墨书:“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岁在乙酉阳月三十日未时吉旦。地理:蓝俊荣;择日:治明堂;木匠:曹家乾;石匠:杨远昌。钟孔树、邹信妙喜舍亭基一所。董事:邹位露、邹圣概、郑小龄、杨朝版、王垒生、陆兴棣、谢家如、谢瑞南、陈庆邦、曹家兴、陶大荣、吴存畴、邹位针、陆童潮、陆周潮,各祈子孙昌盛。”明间两边扛梁下皮墨书:“莫道荒村无杰构,且看尖岭有新亭。”
2.仙庙
此庙位于柘荣县双城镇仙屿公园,又称“马真人庙”,祀“马仙”。相传,有马氏真人御患捍灾极灵,乡人乃建此行宫祀之。始建于元至大年间(1308—1311年),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重建,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重修,嘉庆二十年(1815年)再建,咸丰九年(1859年)毁于火后又重建,1980年重修。坐北朝南,砖木构穿斗式单檐硬山顶。中轴线上有山门、前殿、天井、左右廊庑和正殿等建筑连成一体。正殿两旁附建厢房。其中,正殿面阔5间、进深5间,明间减柱造。主轴建筑通面阔17.10米,通进深25米;左厢房面阔6.20米,进深7.80米;右厢房面阔5.80米,进深12.90米。附属文物有: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木匾一块,刻楷书“灵光高照”四字;民国二十年(1931年)“天仙诞辰”碑一块。保存完好。1983年7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马仙是畲族民间信仰中的重要神祇。
3.柯岭村水尾宫
该宫位于柘荣县乍洋乡柯岭村水尾。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穿斗式单檐硬山顶,面阔3间,进深2间,明间减柱造。通面阔8.86米,通进深7.55米。创建年代有待进一步查考,现存建筑保留清代风格。保存基本完好。宫内明间正壁置神龛,未塑神像,所祀主神是“地主”。为该村畲、汉民众共奉宫庙。
七、周宁县古寺
1.玛坑乡林公忠平王祖殿
该祖殿位于周宁县玛坑乡杉洋村,明正德八年(1513年)建。单檐歇山顶,面阔、进深均三间,明间为抬梁式木构架。殿前太子亭,建于清嘉庆十年(1805年),三重檐歇山顶。两厢有廊与钟、鼓楼连接。庙内彩画、石雕十分精美。保存多通明、清时期建庙碑记和石刻匾额。2005年5月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林公大王是畲族民间信仰的重要神祇。
2.浦源镇林公宫
林公宫位于周宁县浦源镇浦源村,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重修。祀林公忠平王。
此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坐南向北,由门楼、戏台和大殿组成。大殿面阔3间,进深3间,抬梁、穿斗式木构架,单檐歇山顶。内壁有《西游记》壁画。戏台、藻井装饰双凤戏珠图案。保存有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铁鼎一尊。1989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四节 祠堂、牌坊
一、蕉城区宗祠
1.漳湾镇又加塘钟氏宗祠
又加塘钟氏宗祠位于蕉城区漳湾镇又加塘畲族村,始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1962年重建。坐北向南,面阔三间14.2米,进深15米,占地面积200平方米。杉木柱,直径20厘米,一层直通屋顶,屋面披瓦片,悬山顶。砖、土墙,穿斗式抬梁结构。为该村钟姓宗祠,“文化大革命”期间作生产队仓库,较简易。
2.洋中镇雷氏宗祠2处
雷厝雷氏宗祠 位于蕉城区洋中镇雷厝畲族村,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建。面阔5米,进深11.3米,建筑面积56.5平方米。红土墙,悬山顶,穿斗式抬梁结构。一层直通屋顶,高5.2米。散开凉亭式,无大门,较简易,为该村雷姓宗祠。内存三面清代神牌和一块清代牌匾。神牌形态各异、大小不一,分别为16×14厘米、56×13厘米、24×14.5厘米。牌匾长1.5米、宽0.6米,落款为乾隆年间立。
溪旁雷氏宗祠 位于蕉城区洋中镇溪旁畲族村,清代建筑。面阔12.3米,进深18.7米,占地面积232平方米。青砖墙,悬山顶两侧加盖风火墙,穿斗式抬梁结构。共二层通高8米,上建有阁楼。建筑保存较好,为该村雷姓宗祠。宗祠左侧有一古井,清同治九年(1870年)建,井栏青石,正方形边长1.05米,高0.5米。
3.七都镇漈头雷氏宗祠
漈头雷氏宗祠位于蕉城区七都镇漈头畲族村,始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后有重修。面阔8米,进深12米,占地面积112平方米。土墙,悬山顶,穿斗式抬梁木结构。共二层,通高9米,上建有阁楼。内存香亭,通高1.9米,共三层,上层宽0.8米,中层宽0.62米,下层宽0.53米,顶部为瓜形。有扇形与长方形两面神牌,上书“功建前朝加封忠勇王龙驸马大神座”,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立。另有“肃静”、“回避”牌子及两把神铳。
4.九都镇柴坑钟氏宗祠
柴坑钟氏宗祠位于蕉城区九都镇柴坑畲族村,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面阔11米,进深15米,占地面积175平方米。土墙,悬山顶,穿斗式抬梁木结构。原有戏台、厢房,现两侧留有厢房。宗祠墙体嵌有清光绪五年(1879年)石碑,高147厘米,宽59厘米,记录钦加同知衔署宁德县正堂批文,内容为纠纷诉讼案,断柴坑钟姓胜诉,并赔一定钱两修建钟氏宗祠。另保存有木鼓、五谷盒及七幅传说挂图。
5.八都镇猴盾雷氏宗祠
猴盾雷氏宗祠位于蕉城区八都镇猴盾畲族村。始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因失修毁坏,后于民国四年(1915年)重建,1987年重修。砖墙,木结构,双檐悬山顶。面阔12.6米,进深21.2米,建筑面积270平方米,为宁德市现存规模较大的雷氏宗祠。内存有清代“万代兴隆”牌匾;鎏金樟木龙头祖牌,上书“御旨驸马忠勇王二世武侯雷氏祐祖”;樟木鎏金龙头杖,高48厘米,通宽17厘米,口含龙珠。
二、福安市宗祠
1.坂中畲族乡2处
钟氏神牌供奉祠堂 位于福安市坂中畲族乡大林畲族村。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现存建筑系清光绪八年(1882年)重建。面积700平方米,土木结构,由戏台、祠厅组成。祠厅面阔5间,进深3间,穿斗减柱构架,悬山顶,两山施腰檐,顶棚露明造,前檐以三跳插拱挑檐。祠内保存其历代祖先(元代至清代)“龙牌”共487块。这些“龙牌”造型大致相同,均为木雕。以龙头附凤为主,雕刻精细,手工精湛,是研究畲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1991年7月公布为福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林岭雷氏宗祠 位于福安市坂中畲族乡林岭下村与上村相近的路边。始建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坐南向北,为砖木结构。悬山顶,设腰檐,主脊饰做三段迭落式,鹊尾脊。穿斗、抬梁式木构架。整座祠堂由祖堂、天井、戏楼、祠堂坪组成,建筑面积369.8平方米。祖堂面阔5间4柱,进深3间4柱,明间内侧与两侧次间均设橱式神龛,明间顶棚设藻井饰以彩饰。祖堂前廊台明中间铺设九级踏跺至戏楼戏台沿下,左边为天井。戏台两侧建观戏楼,下为通道。该祠堂雷姓是较早迁入福安的一支雷姓家族,已有分支迁往霞浦、福鼎、柘荣等地。
2.康厝畲族乡凤洋钟氏宗祠
位于福安市康厝畲族乡凤洋畲族村中。建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2002年维修。整座祠堂由戏楼、天井、祖堂组成。坐北向南,占地面积321.28平方米。砖木结构,悬山顶。戏楼面阔5间,进深3柱。台前天井至七级台阶上祖堂,两侧为通廊,上覆双坡顶,七架梁。祖堂面阔5间,进深4间带后寝室。祖堂内壁与两侧梢间均设橱式神龛排列祖宗龙牌。明间设藻井,与明、次间梁枋均饰彩绘,祖堂屋檐与楣梁间悬挂牌匾一方,中间行书“光前裕后”。
三、福鼎市宗祠
牛埕下雷氏宗祠,位于福鼎市白琳镇牛埕下畲族村。重建于民国年间,外用水泥砖块,内为木构穿斗式、抬梁混合式。面阔3间9.3米,进深4间7.5米,中间大梁书有“风调雨顺”及董事6人名字。
四、古田县石牌坊、宗祠
1.富达蓝氏石牌坊
位于古田县平湖镇富达畲族村东1公里。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立,石构,四柱,三间三楼,高5.2米,宽4.8米,中间宽2.3米,造型淳厚谨严。坊楼盖下为石雕圣旨牌匾,镂空石雕着青龙飞凤,十分精致美观,圣旨两旁有阴刻对联:“七秩坤仪愿捧瑶觞称寿母,千秋坊表合将贞石拜完人”;“金阙焕伦音十七龄矢志柏丹正气作壮屏河岳,玉田昭志乘三百日遗还关梦芳微开东完箕裘”。
2.富达蓝氏宗祠
位于古田县平湖镇富达畲族村。始建于宋祥符五年(1012年),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重修。1999年2月(农历正月初五夜)失火被毁,占地面积514平方米。
3.富达张氏节孝坊
位于古田县平湖镇富达畲族村50米处。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立,石构石牌坊,4柱,3间,3楼,高5米,宽4.8米,中间宽2米,两边各1.5米,皇帝赐礼,圣旨镶在石牌坊上端正中央,上盖宝葫芦。圣旨下是四楷书匾额“冰雪为心”,两旁刻对联:“松筠耐守千秋操,节厉素惟勒青珉而不朽;铁石长留万古铭,恩登丹桂标彤管以流芳。”
五、寿宁县宗祠
帽底钟氏宗祠位于寿宁县南阳镇帽底村。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占地面积332平方米,坐北朝南,有门楼,上厅二进(未进行隔间),门楼重檐歇山顶,面阔5间,进深2间。上厅面阔3间,进深3间,悬山顶,穿斗式减柱构架,设神龛,供奉神主牌(杉木制,通高45厘米)。神主牌中间竖书“颖川郡帽底开基始祖钟太笔公妣杨陈氏孺人暨历代一派先祖神位”。
六、霞浦县宗祠、会馆
1.半月里雷氏宗祠
位于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村半月里自然村。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面阔11米,进深15.5米,建筑面积136.9平方米(不包括外祠埕),悬山顶,砖木结构。大门为牌楼式,规模不大,但古雅可观。宗祠内梁架漆彩描金,祭台前及内有九幅工笔彩画,线条清晰,为霞浦县唯一一座畲族宗祠。
2.福宁山民会馆
位于霞浦县松城旗下街3号,原为清代满族达官贵人街,又称“三民会馆”,“山民”音与“三民”相谐,意则以福、禄、寿三星高照,有纳吉呈祥之意,是清末闽东地区乃至浙南一带唯一畲族会馆,是十二个县畲族聚会之所。建筑面积741平方米,坐北向南,整体为悬山顶六扇厝,始建清末。外围墙体空斗墙,自南而北依次为门楼厅、前后天井、二进前后两座房、后座辟有小天井,前后落差1.7米,采光通风良好;厅两旁连同楼上共23间房,多作客房用;前后廊柱为三层斗拱,前后廊顶为轩顶式,中堂顶及左右为八角藻井。大厅旧时作为祭祀及重要聚会场所,原中庭设大型神牌(龙头牌)上端及左右雕刻龙凤呈祥,正中刻“敕封盘护忠勇王神位”重彩描金,柱上悬挂黑底金字楹联:“功建前朝帝喾高辛亲敕赐,名垂后裔王孙公子勉差徭”。大厅两侧壁间书有“盘、蓝、雷、钟、李、吴”,拱形大门门额横书“福宁三明会馆”。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福建按察使司“向山民劝改妆束”的《告示》,发到福宁府,各地“山民”代表(多为族长,或其他头面人物),陆续前来领取。当时城里没有畲族专门客栈,代表多感不便,因而动议集资建馆。经分头筹集,第二年在西门外教场头,买下四瓦房一座,依照《告示》中“山民”之谓,并仿照当时颇为盛行的“会馆”之称,名为“福宁山民会馆”。专门接待畲族宗人(住宿免费,伙食自办),并在厅堂设神牌,偶有祭祀活动。民国元年(1912年),“霞浦县西附城区乡农会”成立,会址设在“山民会馆”内。这是当时唯一以“山民”为主体的团体,会馆逐渐成为“山民”联络议事之所。
七、柘荣县宗祠
乍洋雷氏宗祠位于柘荣县乍洋乡宝鉴宅村。坐北朝南,砖木构穿斗式单檐硬山顶。台基两层,上台基高0.25米,下台基高0.30米。上厅正堂面阔3间,进深3间;下厅左右廊庑连接门楼,中间天井。通面阔10.80米,通进深16.70米。北面山坡地;南面门口空地进深4.60米,外毛石砌造山墙高约10米;东面距民居(雷福弟厝)约2米;西面空地至围墙9.80米,之外为柴岚。祠堂门口围墙上立一块“泰山石敢当”,未见纪年。大门对联“鹤山正学渊源远,虎观明经世泽长”。
据该村雷氏群众介绍说,该祠创建于清代,现存为近年重建,未见详细记载。
第五节 水渠
一、霍童涵洞
该涵洞位于宁德市蕉城区霍童镇石桥村,始建于隋皇泰元年(618年),由龙腰水渠和蝙蝠隧洞组成。
龙腰水渠亦称“度泉洞”,据明何乔远《闽书》载:“黄鞠隋时为谏议大夫,谏隋帝不听,遂寻阆苑之游,来抵霍童,见其地广衍,遂起明农之意,凿断龙腰,通太湖水,挥指飞来峰塞水口,下铸铁牛镇之。”“在狮子峰右开凿长里许,高丈余,洞六尺的度泉洞,引泉溉田以济霍童,村民至今祀之。”原洞现已全部成为明渠。
蝙蝠隧洞位于霍童溪北岸,该渠长700余米,由明渠与七段涵洞连接而成。涵洞直壁弧顶,高约2.2米,宽约1米,长度分别在2~3米不等,保存基本完好。该渠的形制与凿造方法与南岸的度泉洞相似,均属隋代黄鞠所凿,两处统称“霍童涵洞”。2001年1月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二、大坝渠
此渠位于霞浦县水门畲族乡大坝村。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村民利用源头一处高低错落石滩蓄水,依山岩外垒砌块石,建长约50米水渠,其间一处缺口作为排洪口,依山脉逢山挖渠、逢溪涧架渠,溪涧渠用长短石条相衔接,全长12米,架设于溪涧之上。这种悬空架渠,技术难度可想而知。水渠融汇黄龙溪,全长5公里,落差700余米,坝宽1~1.5米不等,高0.3~0.4米。竣工后,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使大坝畲村、汉族玉山村,改良农作物土壤,种植稻田400余亩。
据大坝村《雷氏家谱》载:大坝村高祖雷启后,系从福鼎县前岐青柳村迁入大坝村,由于山高土地贫瘠,十有九旱,每年只能种些番薯度日,生活困苦,为改变山区畲民生活,雷启后经多次地形勘察,发动家族十几个劳力,根据山脉地形,逢山挖山遇岩炸石,见溪架渠。经一年来艰苦施工,终于形成一条蜿蜒曲折山涧水坝渠。据说在竣工日,畲汉村民欢声雷动,锣鼓声、鞭炮声经久不息。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文物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具有鲜明畲族特色的文物,并收录了对境内留存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相关性遗迹(包括古墓葬、古建筑、石刻碑志和纪念建筑)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