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古代墓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文物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863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古代墓葬
分类号: K928.76
页数: 8
页码: 50-5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德市畲族古代墓葬的情况。其中包括古墓葬、名人墓葬等。
关键词: 闽东畲族 古代 墓葬

内容

墓葬俗称山坟,古墓葬是清代以前的墓葬。古代葬俗因时代、地方的不同而有差异,一座墓葬往往能反映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古代葬俗有土葬、火葬、水葬等,宁德市常见的多是土葬,最早的墓葬可追溯到黄瓜山贝丘遗址。
  黄瓜山贝丘遗址位于福建省霞浦县沙江镇小马村西北方向约500米的一座相对独立的山头上,它面临东吾洋,处于两河交汇地带,海拔50米。1989年福建省考古队进行了初步发掘,出土了大量的贝壳类堆积层以及部分的彩陶、石锛、石戈、石镞等器物。证明了闽东地区早在3500—4000年前,就有先民在此聚居。这一遗址的发掘是北到瓯江、南到厦门、西到武夷山、东到台湾,迄今为止发现贝丘遗址的中心地带。
  2002年5月,中美联合考古队以“南岛语族的起源与扩散”这一课题,再次对黄瓜山遗址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考古发掘。这次的考古发掘,目的就是为了寻找相同特征的史前文物证据。南岛(Austronesian)语又称马来波利尼西亚(Malayopolynesian)语系,包括300到500种不同的语言,其族群分布在台湾省以及南太平洋的东南亚、菲律宾一带。近大洋州、远大洋州的岛屿上,西到马达加斯加,东到复活节岛,北到中国台湾省,南到新西兰。台湾的高山族与平埔人就是该语族的一部分。关于南岛族的起源,有两大学派,多数派认为起源于中国东南沿海(闽、浙、粤)和台湾一带。
  与1989年首次发掘相比,此次考古将地质层里的贝壳、骨骼等动植物标本以及土壤,与陶器、石器同样重视,全部筛选、水选取样,用更为科学方法,做过细的工作,以获得更为科学的考古成果。经过一个月努力,不仅发掘出大量的贝壳类堆积层,还出土了红赭彩陶质纺轮、骨质饰片、陶质杯等文物标本70余件,考古队还首次发现了三个古墓葬、兽骨头、柱洞、杆栏、灶坑、燧石、炭化谷粒等。
  三个古墓葬都是采用原始的土葬形式,并出土有陶罐残片。这为我们了解闽东地区先民对人死后的处置方式,提供了最早的依据。
  第一节 古墓葬
  一、福鼎市古墓葬
  1.太姥墓
  太姥墓也称太姥舍利塔,位于福鼎市太姥山一片瓦鸿雪洞口。相传太姥为尧帝之母,故舍利塔正面刻有“尧帝太姥娘娘舍利塔”,传为唐玄宗赐题。塔为圆柱形,高1.96米,直径1米,朝向西南,民国时塔外加盖石屋,塔前陈设供桌,香炉基本完好。1989年公布为福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浮柳蓝氏墓
  蓝氏墓位于福鼎市桐山办事处浮柳畲族村北500米。建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坐东南朝西北,“风”字形,青石砌筑,纵深10.7米,宽7.5米,由栏杆、挡风墙、石柱、屏风、弧形围墙组成。碑中从左到右依次写有“本山坐辰向戌加巽乾方金”,“妣雷氏孺人”,“父名中魁号直丞蓝公寿域”,“男胜孙升鼐留”,“母雷氏孺人”5行字。
  二、霞浦县古墓葬
  1.东吴墓葬
  东吴墓葬位于霞浦沙江镇古县村后垅路,为三国时期东吴墓葬。1986年由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清理,二处均为砖砌券开墓,砖长38厘米、宽15.3厘米、厚6.3厘米,有铭文“汉永安六年六月三十吉乍”、“汉永安温麻口年口口吉乍”,反文隶带楷书。另一侧有蓖纹、网纹、绳纹、人像等。未出土冥器及墓志铭,墓主无考。
  2.南朝墓葬
  位于霞浦县沙江镇古县村北面约100米,1990年6月由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清理。墓平面呈“凸”字形,墓长4.9米、高1.6米、宽1.16米。砖为楔形及平砖两种,侧面印有各种纹饰。墓分为甬道和墓室两个部分,甬道左右为流水沟,出土有古代茶具、五甬盘、托杯、三足炉、三足碟、双耳小罐、烛台等12件冥器。未出土墓志铭,墓主无考。
  3.西晋、南朝、唐代墓葬
  位于霞浦县沙江镇古县村。1993年3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清理、发掘。共14座(其中露出清理8座,发掘6座),除3座为“刀”字形,其余均为“凸”字形封门墓葬。墓砖为青灰色、红色两种,长38厘米、宽18厘米、厚5厘米,墓长3.7米、高1.7米、宽1.7米不等。砖有铭文“升平五年八月十八日”,另一侧有卷云纹、叶脉纹、钱纹、素面等。出土有盘口壶、插杯、四耳罐、双耳罐、锥斗、钵、鸡首壶、大碗等冥器,共67件。未出土墓志铭,墓主均无考。
  4.霞浦县古墓葬群
  此古墓葬群位于霞浦县陇头小学至州洋砂头村等山头上,这里散布着许多宋、元、明、清时期各朝代的墓葬,石人、石马、神道碑等墓葬构件散落山野,比比皆是,需进一步清理发掘。
  三、古田县古墓葬
  1.富达蓝氏祖墓
  此祖墓位于古田县平湖镇富达畲族村村西千年古樟树下。属唐宋时期古墓葬,结构独特。墓葬为亭子墓,墓碑镶在亭子里,两边为石刻对联,石条高1米、宽0.3米,字迹已经模糊,但还依稀可辨,曰:“石牛驻驾眠千古,金马驰封状九原。”里侧碑文为:“儒林郎蓝公开先二府君偕配太安人黄氏佳域”。墓围宽3米、高3米,墓坪呈正方形,宽4米。整座墓葬显得小巧玲珑。
  第二节 名人墓葬
  一、蓝亦公墓
  蓝亦公墓位于霞浦县水门畲族乡大坝村田岗村。四周为山园稻田而突显一座“风”字形墓,整座为上乘翠绿色石料,深10.5米,面宽5米,占地52平方米,坐西北向东南。墓葬外围为方块石砌围墙,内左右为“L”形插屏,中为屏风。上台阶、中屏风,经左右台阶,便入墓圹前埕。墓顶为三圈山,中镌圆形八卦,墓圹前为楼阁式墓亭,亭下一合石刻,中眉额“固而安”,其下镌“汝南郡皇清侍赠显考蓝亦公二处士,妣儒氏老孺人之墓”,左为“大清光绪丁酉岁次十二月二十七日吉旦”,右为“蓝氏子孙拜首”,合中分别镌刻“允臧安寿域,其吉莫幽居”、“地隣三岛,祖泽常新”、“翠兰千古秀,青草四时春”、“山明水秀、气象万千”、“山会乾方拱、水环巽向东”、“泽恒德最长,地兴人为美”。其间又镌刻凤凰、牡丹、荷花、鲤鱼等浮雕图案,造型简洁,线条清晰,刀法熟练,整体和谐,富有艺术感染力。已列入霞浦县县级重点文物保护点。
  在其合碑左右竖有亡灵者田园亩数,其碑文为:“抽祭田长岭坑直乾田一箩五斗,长岭坑樟下溪兜田三斗,竹岚兜五斗正,风北垅田八斗,共田亩三箩二斗正。”作为每年子孙向祖宗祭墓时香灯款项,也让子子孙孙永记先祖在世时勤劳所得田产,入土长眠不要裔孙为其祭墓负担任何一切费用,这是畲族独有的民俗传统。
  二、钟林贵墓
  钟林贵墓位于福安市康厝畲族乡凤洋畲族村。该墓建造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为夫妻合葬墓。坐西向东,“风”字形,宽5米,深9米,占地面积45平方米,三合土构造。钟林贵为迁居此地第五代世宗,由此可推算出钟姓迁居到凤洋村应是在钟林贵五代之前,约170年。
  三、钟济朴墓
  钟济朴墓位于寿宁县南阳镇花岭村牛皮垅,墓取牛皮滩地形。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葬,民国十二年(1923年)修,2003年10月再次重修。墓占地面积90平方米,坐北朝南。石构,平面呈“风”字形。面阔3.16米,进深5.1米。龟背形墓丘前祭台上立墓碑,墓碑中竖刻“清侍赠颖川郡高祖考钟济朴公大人妣杨氏孺人之墓”。
  钟济朴(1699—1758年),寿宁县南阳镇帽底村人。清雍正初徙居帽底村,为帽底村开基一世祖。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文物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文物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具有鲜明畲族特色的文物,并收录了对境内留存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相关性遗迹(包括古墓葬、古建筑、石刻碑志和纪念建筑)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