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古寺、古战场、银矿遗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文物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85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古寺、古战场、银矿遗址
分类号:
K878
页数:
9
页码:
41-49
摘要:
本文收录了宁德市蕉城区、福安市、福鼎市、古田县、寿宁县、拓荣县、周宁县所发掘出的古寺、古战场、银矿遗址。
关键词:
古寺
古战场
银矿遗址
宁德市
内容
一、蕉城区古寺、古战场、古寨遗址
1.洋中镇遗址3处
弥陀寺遗址 位于蕉城区洋中镇院坪村。遗址面积约270平方米。始建于唐天祐元年(904年),后废,基存。1940年前后重建,占地270平方米,坐西南朝东北。大殿木石结构,单檐歇山顶穿斗式梁架,面阔3间,进深3间,高7米。寺内遗存须弥座(又称金刚座),宽7.25米,深7米,高0.87米,边有凹凸线脚和纹饰,六根梅花形石柱中有四根立在须弥座上,高2.80米,直径0.60米。覆盆莲花石柱础,直径0.6米。柱上刻楷书“天佑奉此柱”。1992年12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金峰寺遗址 位于蕉城区洋中镇青潭村。宋淳化五年(994年)始建,清同治八年(1869年)重修。寺占地300平方米。尚存原构石柱4根。现存建筑是1983年重建。
棋盘禅寺遗址 位于蕉城区洋中镇青潭村南800米。元至元二年(1336年)始建,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重建,后废。寺占地4000平方米。尚存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铁钟1口。1979年在原址上重建。
2.霍童镇遗址2处
宫后垄古寺遗址 位于蕉城区霍童镇小石村西800米。建于宋元丰四年(1081年),后废。占地约100平方米。寺址坐西北向东南,面阔一间,进深三间,其上立有8根瓜楞石柱,高约3.50米,直径0.60米。中间有石须弥座,高0.80米,宽3米,深2米,四边均有凹凸线脚和饰纹。1992年12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仙岩寺遗址 位于蕉城区霍童镇霍童村西南1公里。唐咸通二年(861年)始建,明万历五年(1577年)重建,后毁。寺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保存有台明、墙基和部分石构件。1989年在原址上建大雄宝殿。
3.漳湾镇遗址1处
横屿抗倭战场遗址,位于蕉城区漳湾镇横屿岛。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戚继光率部八千余,由浙入闽。同年八月,趁夜深潮落,进兵横屿,全歼盘据岛上的倭寇,史称“入闽第一捷”。全岛面积0.5平方公里,保存有“了望台”残基。台用方形块石砌筑,平面呈四方形,长、宽各3.5米,残高2米。
4.八都镇遗址1处
猴盾古寨址,位于蕉城区八都镇猴盾畲族村营岗自然村,坐北向南,方形,遗址面积625平方米。现存鹅卵石叠垒的基墙,高1.5米;石条寨门。遗址现开辟为茶园。传说明朝时,宁德县官员及富贵人家为避倭寇侵犯,在此修建山寨,并招募武士守卫。
5.九都镇遗址1处
宝福寺遗址,位于蕉城区九都镇贵村东南约150米。五代梁贞明五年(919年)始建,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重建,清雍正二年(1724年)和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重修。寺占地面积约460平方米,坐西向东。尚存原建筑部分石构件。1990年在原址上重建。
6.蕉城区城关遗址2处
广福寺遗址 位于蕉城区城关西北2.5公里米筛坪。该寺始建于五代梁乾化二年(912年),屡经修葺,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通县士民合资买为书院。“文化大革命”前废,仅存在基址。遗址面积约400平方米,现在1300平方米,坐东南朝西北。1984年在基址上重建弥勒殿、大雄宝殿。1988年,又建观音堂于殿后,2000年建斋堂。遗址尚存覆盆、莲瓣础及八角石柱多根。发现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石碑一通,碑长0.45米,宽0.70米,碑文模糊不清,以及佛坛题刻“梁乾元三年造”楷字。1980年11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庙遗址 位于蕉城区城关学前路。始建于北宋嘉祐三年(1058年),宋、元、明、清时期曾五次被毁,多次重建、重修,占地4000平方米。“文化大革命”期间大殿毁于火,只留右侧“明伦堂”一座,面积约362平方米。坐西北朝东南,悬山顶穿斗式木构梁架,面阔五间,进深六间,高约10.5米,附属文物有一通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石碑,碑首为浮雕双龙纹图案,高2.69米,宽1.47米,厚0.22米,上刻“至圣先师孔子赞”等文字。1992年12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福鼎市古寺遗址
1.秦屿镇遗址1处
国兴寺遗址,位于福鼎市秦屿镇太姥山,国兴寺于唐乾符四年(877年)始建,北宋重建,南宋晚期毁。遗址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通过考古发掘,揭露出宋代房屋、天井、水沟、花台、过道等建筑基址,整体布局规整,做工考究,雕饰精美。出土有许多瓷器、建筑构件等。楞枷宝塔为附属文物。2005年5月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2.贯岭镇遗址1处
分水关遗址,位于福鼎市贯岭镇分关村,闽浙交界处。分水关古城墙建于五代十国时期,是闽国为了抵御吴越国入侵而修建的边界关隘之一。明清时期,分水关经过多次维修,清代福宁知府李拔多次巡历该关,并题写“分水雄关”四字。分水关古城墙依山而筑,大致呈东南—西北走向。残长305.9米,墙高在3~5米之间,最高达6.8米,城墙外侧用较平整的大石垒砌,并设有走马道、城跺(女墙),以防御外敌入侵。在城墙中段设关门,宽2.5米,进深4.9米,东向,门道中间石铺地面与城墙内外的驿道相连,门道外侧有一块长方形闽浙交界碑,上刻“分水关系平鼎交界,平西北、鼎东南”字样。墙内侧有一条宽3米的跑马道。2000年10月,福建省考古队对分水关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清理,发现了古城墙及古驿道、关门、走马道、土灶等。2001年1月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3.佳阳乡遗址1处
国阳街遗址,位于福鼎市佳阳乡国阳李村口。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由本村贤达李文焕、李文莲共同发起建商贸街,有店铺40多间,木材、粮食贸易为最,流动人口上千人,成为远近闻名的商贸街。同治年间(1862~1874年)以后逐渐衰落。现存石铺街道100多米。
三、福安市古银矿、古亭遗址
1.范坑乡遗址1处
坑山银矿遗址,位于福安市范坑乡上坪村东1.6公里,1984年发现。遗址面积约0.50平方公里。据《福安县志》记载,这里叫“宝峰场”,是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开的银矿,清嘉靖年间(1522—1566年)后期废。矿洞分布在悬崖峭壁上,有横洞、竖洞。竖洞深不可测,洞口为不规则长方形,高3米、宽1米。横洞长的30~50米、短的5~6米,洞高2米、宽0.6米,洞末端有的成为小洞、有的连接竖洞。
2.坂中畲族乡古亭遗址1处
马山亭遗址,位于福安市坂中畲族乡林岭畲族村后山的三岔口处。宋代被称为韩阳十景之一的“廉岭孤树”的廉岭古道正从该亭穿越而过,而这条廉岭古道是历史上连接韩阳坂(现福安城关)与溪北洋的主要交通要道。该亭始建年代不详,占地面积35平方米。据林岭村老者回忆说,此亭已废上百年,现存遗迹是开发山头农庄时而发掘出的,现留有原马山亭铺砌平整的石块地面。从残遗址可以明显看到是个路心亭,亭内地面略高亭外路面,地面两侧残留有原三合土堆筑的供往来行人憩座的矮墙。亭虽荒废,古风尚存,依然可以让人感受古道幽然之情形。
四、古田县古书院遗址
蓝田书院遗址 位于古田县杉洋镇杉洋村北500米。1981年6月发现。遗址面积约1000平方米。书院建于南唐,明代及民国年间重修,1976年5月焚毁。原建筑基址东西长30米,南北宽40米,面阔2间,进深3间,乱石砌筑房基。尚存“蓝田书院”石匾(据传为朱熹手书)和“鳌鱼石”等刻石。宋庆元年间(1195—1200年)朱熹在此讲学。
五、寿宁县古银矿、古隘遗址
1.古银矿遗址1处
官台山银矿遗址,位于寿宁县大安、坑底、犀溪三乡交界处。据冯梦龙《寿宁待志》及民国《寿宁县志》记载,官台山开采银矿始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延至万历年间(1573—1620年),是当时闽浙边界四大银矿之一。现大安乡的太监府是主要矿区,包括溪乾、老厝、三际坑、外楼等4个村,范围约10平方公里。老厝以东的岩际岗、筠竹岗一带有矿井130多处,有的矿井深达数百米。在司前村发现石磨(磨银矿用)等遗物。
2.下党乡遗址1处
上下党隘遗址,又称石城。位于寿宁县下党乡亚桔〓村西北约1公里,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八月建。关隘处在闽浙两省交界的山凹处。现存石墙残基长16米,宽2米,高1~2米。1981年在隘口边,出土县界碑1通。碑圆首,四周刻卷草纹饰,高1.46米,宽0.53米,正面中竖刻“寿宁县界”,右竖刻二行:“嘉靖二十四年八月秋吉去县六十五里桥亭共拾三座口”,左竖刻“知县事贵州普安张鹤年立”。背面中竖刻楷书“上下党隘”,右刻“东至浙江田南至后洋山”,左刻“西至新坑口北至浙江西溪”。
3.清源乡遗址1处
车岭关遗址,位于寿宁县清源乡车岭头村南约1公里,始建年代不详。明崇祯十年(1637年)《寿宁待志》载:“车岭关即车岭头,去县二十五里,一线千仞,仰关者无所措足。东南路第一险峻处,有匾曰‘南门锁钥’。”有块石砌筑的门墩2个,两墩相距2.1米。车岭古道从岭尾到岭头海拔落差569米,长5公里,路面宽1.3米,有石阶4480级。
六、柘荣县古岩洞、古池遗址
1.黄柏乡遗址1处
片石堂遗址,位于柘荣县黄柏乡黄柏村东南约500米,俗称“岩厝”,是一个天然岩洞。据《南阳游氏宗谱》记载,清康熙丁巳(1677年)九月,江西南昌府新建县知县游龙告病辞官回归故里,隐居此洞中,取名“片石堂”。
该岩洞在山半腰,有东、南两个洞口。东洞口宽约2.5米,高2.2米,洞口外有块约8平方米平地,砌毛石。南洞口宽1.2米,高2米。洞内东南长9米,西北宽2.3米,最高处2.2米。北壁上凿有两行相距1.5米竖行方形穴,每穴宽和深各0.5米。
2.双城镇遗址1处
七星池遗址,位于柘荣县双城镇上安亭村泰安宫内。始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掘建。长方形,长10.25米,宽7.45米,深1.29米,池壁砾石干砌,池底四周用砾石铺筑,正中用卵石凹砌成“勺”形。同时在“勺”形槽上排列放置七块半球形石礅(七星石),每块石墩底径34.5厘米,高18厘米,弧面分别阴刻楷书“子癸丑艮、寅甲卯乙、辰巽巳丙、午丁未坤、申庚酉辛、戌乾亥壬、坎震离兑”等字。池沿四周走道宽约1.20米。原池沿有石雕栏杆、池中央有七星桥,今俱毁。七星池原系“泰安宫”群体建筑的组成部分,该宫始建于宋咸淳七年(1271年)。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袁天禄等扩建。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和清道光九至十一年(1829—1831年),相继又经重扩建。1945年9月被国民党政府拆除成为废墟。新中国成立后,当地群众在原址上重建了庙宇,并收集、清理、保护了一大批原建筑遗留下来的明、清时代石雕、木雕文物。2000年3月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周宁县古街、古银矿遗址
1.咸村镇遗址1处
衙前街遗址,位于周宁县咸村镇咸村村。1981年发现。始建于宋代,遗址面积约1200平方米。在平整水田时,暴露出街道长石板、房基石及浮雕石板、石磨、砖等。
2.李垱镇遗址1处
芹溪银场遗址,位于周宁县李垱镇与浦源镇交界圣银楼山的东、南、北山麓。1984年发现。银矿开采始于宋代,遗址面积约4.5万平方米,有矿井数百口,最深达200多米。李垱镇芹溪村宝封公馆遗址保存有清代宝封公馆的墙基及明隆庆五年(1571年)“奉抚按两院禁示牌”及选矿用的石磨。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文物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具有鲜明畲族特色的文物,并收录了对境内留存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相关性遗迹(包括古墓葬、古建筑、石刻碑志和纪念建筑)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