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824
颗粒名称: 附录
分类号: K288.3
页数: 20
页码: 549-568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畲族调查参考提纲和福建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工作汇报等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畲族 提纲

内容

福建畲族调查参考提纲
  (1958年)
  一、概况:
  1.民族名称
  (1)自称和汉称:这些名称的意义和来源;(2)本民族对这些名称的反映如何?(3)畲族人民对汉族的称呼,它的意义与来源;(4)历史上畲族名称的变更。
  2.人口分布:
  (1)聚居与杂居情况;(2)畲、汉杂居村的百分比及畲汉民族人口比例;(3)畲族总人口和总户数,每户平均人口;(4)人口密度,(5)性别、年龄比例;(6)解放前后不同阶级的人口比例,不同职业的人口比例;(7)解放前后10年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较;(8)人口增减原因;(9)历史上畲族人口流动的情况。
  3.地理环境:
  (1)山脉、河流、村落位置、村落大小、分布特点,(2)气候雨量、土壤、水利,(3)行政区划,及其沿革,(4)市镇墟场,(5)交通情况,(6)有何名胜古迹。
  4.语言文字:
  (1)所属的语系、语族、语支,(2)方言种类及差异程度,(3)有无本民族文字,(4)汉语文的影响及使用的范围和程度(可以看出与汉族文化交流的关系和相互影响),(5)民族分布简图。
  二、民族起源:
  (1)神话、传说、诗歌、寓言、族谱、史籍、碑文、宗教经典祖图等关于民族起源的各种说法;(2)民族发祥何地?(3)何时迁来;(4)迁移的原因和经过的路线?(5)今天居住情况与当时迁移路线有无联系?
  三、民族历史:
  1.历史概况
  (1)对畲族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2)历史上畲族在社会经济上的变化情况,(3)历史上畲族人民对缔造祖国的贡献,(4)自唐至清各个朝代的统治者对畲族的基本政策,这种政策产生的背景与推行的情况;(5)历代畲族人民反抗统治阶级压迫的斗争(起因、区域、规模、过程、领导人物、重要事件和结局),这些斗争的进行是单民族的抑与汉族劳动者联合的?(6)斗争胜利或失败后,统治阶级政策上有何改变?(7)近百年来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2.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畲族人民的革命斗争:
  (甲)1925—27年:
  (1)畲族当时在经济、政治上被剥夺被压迫的情况、生活情况,有无自发的反抗斗争(区域、规模、影响和结果、领导人物)。
  (2)党如何在畲族中进行宣传教育、组织群众、培养干部的工作,如何领导畲族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利用了那些组织形式和斗争形式?有没有武装暴动?畲族参加武装暴动人数和领导人物有那些重要事件和对革命的贡献,革命发展情况,畲汉人民的斗争友谊。
  (3)当时反革命力量地主武装的情况。
  (乙)1928—37年:
  (1)当时国内省内革命形势,(2)畲族人民政治经济生活的情况,有无自发斗争,(3)党如何在畲族中进行工作?何时正式成立革命组织,利用了那些组织形式?有没有成立各级苏维埃政府?开展了那些群众性的斗争(如抗租、抗债、抗税等),(4)是否进行了土地革命?胜利果实如何分配?有没有发展到武装暴动(武装力量、人数、配备、区域、规模、重要战役和战果、领导人物。(5)革命英雄人物和事迹;(6)畲族人民支援游击队的情况;(7)畲、汉两族人民共同斗争的友谊和事例,(8)革命的发展情况,随红军北上人数,(9)反革命力量(地主武装、保安队、伪正规军)对革命的联合进攻,(10)革命暂时进入低潮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根据地的摧残,在“三光”政策和“清乡”过程中的牺牲损失情况,被关被抓的人数,被迫外逃户数人数,(11)革命队伍内部有无叛变分子?(12)革命根据地的地形图。
  (丙)1938—45年:
  (1)抗日战争开始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国民党反动派地主阶级的压榨加剧,农村经济濒于破产,这些情况在畲族地区的反映。(2)抗日战争中,人民的生活情况,(3)党在策略和战略上有何变化?(4)敌我斗争情况,反抽丁反苛捐杂税的斗争,(5)日本侵略军队是否进入畲族地区,畲族人民抗日斗争情况(重要事迹英雄人物)。
  (丁)1946—49年
  (1)八年抗战,国民党统治区已是民穷财尽,畲族人民生活进一步恶化情况,田园荒芜情况,被抓丁户数,苛捐杂税,地租与抗战前的比较,因抽丁、苛捐杂税被迫外逃户数,(2)党的活动情况,在这一时期内的主要斗争事例和英雄人物,(3)人民自卫斗争情况,游击队的活动情况,如何配合与迎接解放军解放自己的家乡,(4)党在各个时期的策略和战备,(5)各种反动组织情况。
  四、政治情况:
  1.解放前:
  国民党统治下的畲族人民(保甲制度的推行,畲族内部的政治情况)。
  2.解放后:
  (甲)民主改革:
  (1)减租减息,剿匪反霸和民主建政的情况,(2)在斗争中出现的多少积极分子,发展了多少农会会员、民兵、妇女会员、共青团员、共产党员,提拔了多少干部?有那些先进人物和模范事迹。(3)区乡政府的组织情况,(4)群众对党在认识上的转变。
  (乙)土地改革:土改时有多少户畲族地主和汉族地主,生产资料占有情况,有那些重要恶迹,(2)党在土改时如何发动群众?如何组织斗争会?开了多少次斗争会?斗争了多少地主恶霸分子?(3)参加斗争会的人数?多少人诉苦?在斗争中出现了多少积极分子?整顿了多少次队伍?(4)提拔了多少干部?发展了多少党团员?民兵、农会、妇女会的发展情况?(5)土改后的新气象。
  (丙)镇反情况:
  (1)检举了多少反革命分子?镇压了多少反革命分子(包括杀关管)?他们的主要罪行?(2)畲族人民对镇反的反映?(3)镇反前后社会秩序,生产积极性的比较,(4)有无外逃的反革命分子?他们家属的思想情况?(5)在镇反中有那些优秀人物和事例。
  (丁)抗美援朝:
  (1)抗美援朝开始后进行了那些宣传教育工作?举行了多少次群众大会?受教育的人数?(2)捐献飞机大炮的情况和生动事例?(3)多少人报名参加志愿军。
  (戊)畲族人民参加普选的情况,有多少乡镇人民代表和人民委员?有多少民兵和妇女会的干部?有多少县人民代表和县人民委员?有无省人民代表?解放以后外调了多少干部?
  (己)民族平等政策的执行:(1)民族代表会议的召开,民族社民族乡成立经过?组织情况,当时对生产起了什么作用?(2)各个时期(土改以前、土改期中、镇反与抗美援朝时期,互助合作时期,民族乡成立后)干部的提拔和培养情况,党团组织的发展情况。
  (辛)反特斗争,支前工作。
  五、经济:
  (一)解放前的生产方式:
  (1)农业
  (一)作物的种类和土地的利用:
  (1)总耕地面积,水田农地的比例,林、茶、油茶、油桐、果树、育林地荒山面积。
  (2)作物种类,以何种作物为主?蔬菜种类,有那些主要蔬菜?各种作物播种面积占总耕作面积的比例,每年可收几季?轮种些什么作物?轮种面积,各种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农时季节,收获量为种子的倍数多少?农业在生产中所占的比重,有何经济作物?
  (二)生产工具:
  (1)生产工具的种类:质量、价格、性能、来源和使用年限。
  (2)耕畜种类、使用情况与汉族生产工具的比较。
  (三)劳动力:
  男女全半劳动力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劳动分工,劳动组织,各类劳动力一年出工多少天?每亩田(农地)由种到收需要多少人工和畜工数,一个劳动力一年可以种多少田,劳动强度,一个人一年要多少粮食才能生活?一个工所创造的劳动价值有多少?一个工所创造的剩余产品有多少?劳动力在农业上的使用情况,劳动力剩余或不足情况。
  (四)耕作技术:工序、犁田、下种、插秧、除草、施肥等的次数?水利灌溉。
  (五)农业灾害与防治:
  (乙)生产关系
  (一)生产资料占有的情况?
  (1)各阶级所占有的土地、茶园、山林、油茶、竹林、果园、耕牛、农具的情况,(2)有无公有土地,(3)地主形成的过程与土地集中的方式和原因,(4)地主存在多少年的历史,(5)贫雇农如何失去土地(债务、抵押、灾故、革命失败后被掠夺或外逃,因抽丁派款被迫出卖)。
  (二)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及互相关系:
  (1)畲族地主与汉族地主之间的关系(政治经济上互相依存、互相利用、互相勾结的关系,婚姻关系,其他关系)。
  (2)农民与农民之间的关系:生产上的互相帮助,经济上的互通有无,婚姻关系,其他关系。
  (3)统治者与农工之间的关系:政治上的压迫关系,经济上的剥削关系。
  (一)地租剥削:
  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三种地租那一种是主要的?剥削量如何?定额租,还是分成租?每亩平均租额与收获量之比有无实物代役租和货币代役租?租佃有无押金?每亩押金多少?
  (二)高利贷剥削:
  年利率,月利率,放青苗,放青茶等,高利贷的剥削占农民总收入的比重。
  (三)雇佣剥削:长工的劳动情况和工资收入,短工工资,(什么季节做零工的最多;有多少人在外面做长工和短工,卖工收入占农民总收入比例,一年规定要做多少日?)
  (四)其他超经济强制,如年节送礼,摊派等。
  (五)不法商人的剥削,不等价交换情况。
  (六)国民党的苛捐杂税,各种名目与平均一年每户负担多少?与收入的比例?有无因缴不起苛捐杂税被迫外逃,倾家破产或被关被逼自杀的。
  (三)产品分配:
  (1)每人平均一年可获得多少粮食(包括杂粮)?各阶级实际只有多少粮食?与平均数的比例,贫雇农粮食不足如何解决。
  (2)手工业、商业
  手工业行业种类,是否为独立的生产队,生产工具,操作过程与技术水平,手工业在生产中所占的比重,手工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
  商业、市场与交易情况,交换方式,商品种类与来源,有无本民族专业商人。
  (3)副业及其他:狩猎、林业、柴薪、木炭、木材、采集、动物饲养,副业占经济中的比例,与农业的比重。
  (4)解放前的社会性质分析
  (二)解放后(1949—1957)
  (1)民主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
  (甲)农业:
  (1)生产恢复时期(1949—1951年),党和政府对畲族生产生活的具体帮助,发放了那些救济:如救济金,房屋修建补助、棉衣、棉被等,发放了那些贷款(包括低利和无利贷款)。
  (2)土地改革、组织机构的成立、分配方案的制定,没收了多少土地、房屋、山林、园地、耕牛、农具及其他生产资料,如何进行分配?分配过程中有那些问题?对军烈属的照顾情况,贫雇农分得了多少土地、房屋,耕牛和农具等。
  (3)互助合作的发展:
  党提出组织起来以后,畲族人民如何响应这个号召,什么时候成立互助组?参加户数与总农户的比例,互助组成立后解决了那些生产上的问题,鳏寡孤独军烈属的代耕,水利兴修,耕作技术的改进,茶园、油茶的恢复,造林绿化、增产情况,党和政府对互助组的具体帮助,有那些先进组和劳动模范。
  什么时候成立初级农业社?参加户数与总农户之比,社员阶级状况,初级社具有那些优越性,成立社后在生产上起了什么变化?如耕地面积的扩大,林茶的恢复与发展。水利兴修,生产工具的改进,使用那些新式农具,耕作技术的改进,劳动组织与专业队,分配情况,社与组收入的比较,土地报酬占产量的百分比政府对初级社的帮助,有那些先进社和劳动模范。
  什么时候成立高级社?参加高级社的户数,农田水利的大转变,高级社的优越性,土地、作物统一安排的情况,林茶发展情况,在互助合作化过程中出现了那些新人新事?有那些先进社和劳动模范人物:主要事迹。
  (4)党和政府采取那些措施,如发放农贷、兴修水利,开荒采用新农具,改进耕作技术,解放劳动力……
  (5)解放前后单位面积产量比较,每人粮食分配量的比较。
  (6)解放前后阶级关系起了什么变化?生产资料占有情况的变化?1956年农民阶级上升情况。
  (7)解放后生活改善情况,与解放前比较。
  (8)典型户调查
  解放前:人口、性别、年龄、劳动力情况、自耕地和佃种地若干亩,占有耕牛农具及其他生产资料占有情况,拥有不动产和动产情况,农业收入、副业收入、卖工收入、口粮、食盐、衣服地租和苛捐杂捐官粮的负担,壮丁费支出,其他支出,缺粮情况。
  解放后:人口、性别、年龄、劳动力情况。
  土改中分入多少土地,现在共有多少土地,耕牛、农具添置情况,修盖了多少房子?农业收入、副业收入、口粮、食盐、衣服、棉被、公粮等支出余粮情况。
  (乙)手工业:
  (1)行业种类、产品、质量、技术方面有何变化?
  (2)手工业合作化情况。
  (3)解放前后手工业者收入情况比较。
  (丙)工业:
  (1)私营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国营企业的设立、比重与作用。
  (2)新建那些工厂、设备、资金。
  (3)工业产值占农民总收入的比重,工人数量增长情况。
  (丁)商业:
  (1)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国营商业机构的设立与作用。
  (2)物质交流,市场变化,价格政策执行情况,交通运输。
  六、生活习俗的变化:
  (1)物质生活:衣食住行。
  (2)社会组织:祠堂组织,族长如何产生,族长在社会上的地位与权力。
  (3)家庭与婚姻:大家庭还是小家庭?亲属关系?妇女的地位,财产继承,婚姻制度。(包办婚姻、买卖婚姻、童养媳、入赘、通婚范围、结婚、离婚、再嫁、续娶)人民对新婚姻法的反映及贯彻情况。
  (4)丧葬
  (5)节日
  (6)习惯法
  (7)禁忌
  (8)解放后婚姻习惯的变化(注意有那些习俗有利于或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
  七、宗教信仰
  (1)最早信仰的宗教是什么(图腾崇拜)
  (2)祖先崇拜
  (3)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执行情况,群众的反映如何?
  (4)宗教职业者(专职或兼职)的社会地位,以及生活有何变化?
  (5)宗教对于社会的影响如何?解放后有何变化?(着重了解影响生产力的提高,不利于生产大跃进的情况)。
  八、文教卫生:
  (1)解放前后学校、学生、教师数量的比较。
  (2)解放前后学生性别、年龄、民族成份与工农子弟比例的变化。
  (3)入学儿童与学龄儿童的比例。
  (4)解放后各种学校的兴办与发展情况、民族教师增长情况。科学知识的提高。
  (5)教学上使用本民族语言情况。
  (6)文化馆、民族文化站、俱乐部、图书室以及群众性文娱活动和体育运动的开展情况如何?
  (7)畲族文学有那些形式?其产生与发展情况,有那些反映劳动人民与自然斗争与统治阶级斗争的优秀作品?作品的特点与流传情况,优秀作者的生平及作品,对畲族文学方面有那些、整理和发掘的工作?
  (8)畲族音乐的种类、体裁及其特点。音乐与他们生产生活斗争的关系,解放前民族音乐活动情况,对畲族民间乐器,山歌作过那些收集整理工作,解放以后,特别是大跃进以来有那些反映现实的优秀歌曲及流传情况。
  (9)畲族装饰美术和民间工艺情况(包括刺绣编织等),民间工艺美术形式和内容的改进情况,畲族地区美术活动情况(如各项运动中的宣传画、漫画等)。
  (10)畲族生活中有何舞蹈或富有民族特点的典礼仪式,作过那些发掘和整理工作。
  (11)解放后,畲族地区文艺工作概况。
  (12)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对流行性疾病的调查,组织巡回医疗的情况,减免医药费的人次、金额、医疗机构保健事业的发展,医护人员的培养,卫生事业的发展,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除四害情况,民间流传的医药知识与特效治疗方法,目前还有那些流行性疾病?解放后畲族人民发病率与死亡率下降情况,人口增长情况。
  九、民族关系
  (1)历史上与汉族的关系(着重阐述与汉族劳动人民之间友好关系,在经济上文化上的相互影响情况,以及对本民族历史发展的影响)。
  (2)解放后,民族关系根本得到改善的情况、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如组织民族联合社,各族人民在共同劳动中建立新的民族感情。
  十、社会主义建设大跃进情况
  (一)社会主义大辩论,总路线宣传贯彻
  (1)各阶层参加鸣放户数、人数,占该阶层比例。
  (2)鸣放出的问题性质,如粮食统购统销,合作化,干部作风等各多少条。
  (3)怎样进行大辩论,如回忆录算账对比,摆事实,讲道理。辩论的主要问题,辩论后分出正确的批评建议、误会、错误或根本反动各几条,有否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其主要反动言论和群众驳斥情况。
  (4)开展双反双比中,有那些右倾保守思想,经过辩论后,对工农业生产及各项工作起了那些变化。
  (5)宣传总路线的形式、规模,受到教育群众多少,占总人口比例。
  (6)总路线宣传、讨论,给畲族人民那些鼓舞(如互相提出竞赛条件,战斗口号,促进工农业生产,歌颂总路线山歌等)。
  (二)农业:(包括林、副业)
  (1)畲族讨论农业发展纲要40条的情况,如思想认识、决心、行动措施。
  (2)兴修水利,原来水利设施情况,受旱、水灾土地面积,跃进后,新修、整理山塘水库、水渠、水坝有多少处,受益的田亩若干?串灌改轮灌的面积若干,所需人工,成本、抗旱、防涝能力提高情况,水利化的程度。
  (3)积肥、掀起几次大积肥运动,参加人数、出工情况、肥料的数量、质量,如何挖掘肥源?建立各种肥料厂几个?产量生产方法如何?平均每亩水田农地下肥多少担?比解放前,以及大跃进前增加几倍?
  (4)深耕和改良土壤、深翻几寸,次数,如何改良土壤?采取什么办法,改良多少亩,占总耕地的比例,特别对低产田的改造情况,改造后对产量增长情况。
  (5)密植:水田每亩插秧丛数,行距几寸,移株并坵数量,直播每亩下种几斤,密植与直播的亩数,各种水田平均产量,畲民对并坵、直播的反映如何?地瓜小畦改大畦,单行改双行,占地瓜总亩数百分比?三行的亩数多少,每亩所播的株数。
  (6)农具改革,包括推广各种新式农具,名称、数量、作用,有什么新的发明创造(包括滚珠轴承,车子化等)这些新式农具对减少劳动力,提高生产力的意义。
  (7)田间管理。
  (8)选种与改良种子,过去一般选种方法,现在选种方法,推广新品种情况。
  (9)制造土农药原料、种类、数量、方法、用途。
  (10)大跃进以来社员出勤率情况,分别男女统计具体数字说明。劳动力组织情况如何?建立林、茶等专业队几个,多少人。
  (11)畲族妇女是大跃进中一支动脉。(主要了解大跃进中妇女如何积极参加劳动,所起的作用如何?)
  (12)农业机械化情况。
  (13)全民搞试验田,亩数,产量指标,实收获量,耕作方法,采取那些先进措施。如密植、肥料、深耕……
  (14)林、茶、油茶、油桐等,进行那些技术改革,如旧茶园改新茶园,重修剪、轻修剪、台刈、移密植等。
  (15)造林,包括各种林木,育苗各多少,亩数,绿化情况。
  (16)家禽家畜饲养,包括猪、羊、兔、鸭、鸡、鹅各多少,比57年增加多少,采取那些先进方法。建立集体畜牧场几所,牲畜集体饲养情况,有何经验?
  (17)1958年冬种面积,深翻亩数,改良情况。
  (18)1958年粮食总产量,平均亩产多少?每人平均有粮食几斤?比1957年增加多少倍?比解放前增加多少倍?
  (19)在农业大跃进中涌现那些先进人物和事迹,有何共产主义萌芽?
  (三)工业:
  (1)全民找矿报矿:找矿与报矿人数,矿产种类,经济价值,蕴藏量,开采利用情况,分布地点,矿产资源分布图。
  (2)参加洗铁砂人数,平均每人日产量,最高产量。参加烧木炭人数、建筑窑数、产量,平均日产量,有否“卫星”之窑,有何先进生产经验。
  (3)大办钢铁工业运动中,畲族建立各种炉群多少?其中畲汉族共同建炉数,参加生产人数,产量,质量,有否“卫星”炉有何先进生产经验。
  (4)其他工厂:如农具厂、茶厂、榨油厂、粮食加工厂、竹器厂、木器厂、滚珠轴承、铁工厂、发电站等的数量,产品种类、质量,及从事专业生产人数。
  (5)全民办工业的投资情况,投资多少,在投资中,出现那些先进人物与事迹。
  (6)在全民办工业中有那些发明创造,先进人物及事迹。
  (7)在工业生产中,如何克服技术,人力、原料等困难。
  (8)大跃进中,畲族人民“多面手”的成长情况。
  (9)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与变化情况。
  (四)文化革命
  (1)普及小学,原有畲族学校数,现有数,原有学生,现有学生,占学龄儿童百分比,与解放前的比较。
  (2)中等教育,原有畲族中学生,现有中学生,民族中学,部分农民、工人业余中学及红专学校,技术学校各几所,参加学习人数。
  (3)如何贯彻党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怎样实行半工半读(学习与劳动时间安排,教学方法内容,效果,群众反映)。
  (4)扫盲,原青壮年文盲数,现在脱盲数,扫盲的成就与经验,扫盲后出现那些新面貌。
  (5)推广普通话情况如何?推广与学习方法,现在会讲普通话人数,有何困难。
  (6)畲族群众性的文娱活动:民办文化站、图书室、业余创作小组、业余剧团、新山歌出现,旧山歌中一些不健康内容的批判,大跃进中文艺如何为当前中心任务服务?群众性业余体育活动情况等。
  (7)大跃进后,建立多少医疗站、保健室、医院,畲族中医人员技术水平和政治觉悟有那些提高。
  (8)畲族地区消灭那些流行病,如血丝虫、性病等治疗人数,疾病痊愈后,在劳动生产方面所起的作用。
  十一、人民公社的建立和巩固
  (一)人民公社的建立:
  (1)人民公社是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生产力的发展:农村大兴农田水利、积肥等群众性运动;工农业生产大跃进;人民觉悟的提高,普遍要求小社并大社,要求改变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高级社和人民公社的区别,高级社在当时当地表现出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具体问题。
  (2)人民公社诞生时
  1.党中央和毛主席关于建立人民公社的指示发出后,群众热烈拥护的场面。调查一些典型的事例。人民公社建立时,整个公社沸腾的场面,农民的实际行动。
  不同阶级对成立人民公社的反映,具体事例,建立人民公社的两条道路和两条路线的斗争。
  (二)公社成立后短时期内所显示的优越性(指1958年)
  (1)大办工业
  贯彻中央关于办工业的方针,社办工业的情况,社办工业如何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工厂数量、工厂种类、工业产品、工厂兴办后所取的成就,所发挥的作用。工业产值在农业中所占的比重,工人阶级队伍的增加。
  大炼钢铁运动的情况:万人上山,大兴协作之风,群众的革命干劲。大炼钢铁的成绩,典型事例,典型人物,培养技术工人。
  (2)农业大丰收
  民族大团结、大协作、大兵团作战,秋季农作物大丰收(具体面积、产量等,和57年相比较),冬季开展积肥运动、深翻土等。
  (3)兴办福利事业
  食堂、托儿所、敬老院、妇产院及其他,举办福利事业所发挥的作用,解放劳动力,支援工农业生产。具体调查一些典型的事例。
  (4)分配情况:
  工资制和供给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的优越性,农民领取工资得到最可靠的社会保险。1958年社员的收入普遍提高。典型队典型户调查。公社公共积累比例。
  (三)人民公社的组织巩固与发展:
  (1)公社的组织机构:公社、生产队、生产小队等各级组织民族干部的比例。
  (2)贯彻三级所有制,三级核算的情况,优越性,群众的反映。
  (3)贯彻等价交换,按劳分配的情况,优越性,群众的反映。
  (4)在贯彻中央关于整社方针,对巩固和发展人民公社所起的作用。
  (四)1959年继续大跃进:
  (1)农业:贯彻“八字宪法”的情况,肥料挂帅,农田水利工具改革,技术革新等。
  59年和水旱灾斗争情况,取得大丰收的具体数字,与57、58年相比,突出人民公社的优越性。
  多种经济经营:林业:绿化、造林、采伐收益。茶叶:扩种,多收。收入,都与57、58年比较占社员收入比重。牧业:以养猪为主的畜牧业发展情况。贯彻养猪事业的方针,养猪数字、发展数字、收益。与以往相比。对农业发展的作用、经验。组织劳力搞小秋收运动,上山采集野生植物,挖掘药材等等。经济收益,其他副业生产。与57、58年相比,各种专业队。
  穷队赶富队,赶上一般队情况、经验等。
  (2)工业:58年办的工厂巩固发展。59年新办的工厂性质、数字、种类、产品、质量。如何为农业服务。全部工业产值占农业的比重,工人阶级队伍增长,生产专业队组织情况。
  (3)文教卫生事业:
  贯彻中央的教育方针情况,大中小学校,学生的数字,增加比例,业余中、小学、农业中学等。扫盲运动开展情况,具体情况、人数、识字、诗歌、写信、创作等的生动事例。
  文化娱乐的设备增加,开展活动情况。
  医院、医疗所、站等,医务人员。
  (4)福利事业的发展情况。
  (5)商业、运输、交通事业发展情况。
  (五)人民公社化后的民族关系:
  通过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来反映畲汉之间新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人民公社化后,人民精神面貌变化的情况,具体、典型、突出的例子。
  (六)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的优越性,人民收入提高,公共积累。
  (七)调查以上各方面的材料,应密切注意搜集人民创作的歌颂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诗歌。
  (八)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发出号召后,农村反右倾,鼓干劲,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运动开展前的情况:(右倾思潮的泛滥情况,主要是什么)
  (2)各阶级的不同反映和开展辩论的情况。人民为保卫公社而斗争场面。
  (3)反右倾,鼓干劲。大辩论后的农村新气象(包括工农业生产掀起更大的跃进,如治山、治水、治土、春花千、五、万运动积肥、养猪等)。
  附:在各地进行调查时,应重视收集各级党委关于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公社方面的总结材料。
  十二、整风整社:(本部分具体另定)
  (一)1960年生产的发展
  (1)农业、副业生产的改进
  (2)灾区受害情况与抗灾情况
  (二)贯彻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十二条规定
  (1)五风与整风运动
  (2)群众对中央十二条规定与省委八条补充规定的反映,贯彻收效。
  (三)讨论、执行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条例60条(草案)
  (1)对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条例60条的反映与讨论、贯彻
  (2)农村新面貌
  (1)大办农业、大办粮食、支援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具体情况。
  少数民族文物收集提纲
  一、经济
  (一)生产工具
  1.搜集用具(如采果、挖地等工具)
  2.狩猎用具(如捕机、弓弩、枪矛等)
  3.捕鱼用具(如网、叉、钩等)
  4.畜物用具(如马具、套马竿等)
  5.农具(如耕种、收割、碾磨、灌溉等工具)
  6.手工业生产工具(冶金、纺织、制陶、制木竹器、制皮毛、制玉石器、制釉漆器、榨油、酿酒等工具)
  7.其他副业生产工具(如挖药材、养蜂等工具)
  (二)交通运输工具和贸易用具
  1.舟、车、皮伐、驮运具、通讯用具、背挑工具等。
  2.货币、度量衡、计算用具、交易规条、帐簿、契约等
  (三)土特产
  农产品、畜产品、皮毛、木材、矿产、药材、食品原料等主要标本。
  (四)生产关系
  1.有关奴隶主剥削奴隶的物证(如卖身契、书证书、刑具等)。
  2.有关封建主或地主剥削农奴,农民的物证(田契、当据、借据等)。
  3.反映奴隶主与奴隶,封建主或地主与农奴、农民阶级差别的物证(如衣、食、住、行各方面的对比)。
  4.有关奴隶,农奴及农民对奴隶主、封建主、地主反抗斗争的物证(如武器、遗物等)。
  二、生活方式
  (一)饮食
  1.食品(如主食类、副食类、调味类等)和饮料(如酒类、茶叶等)。
  2.烹饪器和饮食用具,贮藏用具。
  3.嗜好品和用具(如烟草、槟榔、烟筒、烟盒、烟袋等)
  (二)衣饰(注意阶级、阶层、时代、年龄、性别等的区别)
  1.原料(如棉、丝、麻、毛等)
  2.服装(如衣、裙、鞋、帽、背袋等)
  3.装饰品(如头饰的簪、钗、梳、发髻等。
  面饰的脂粉,面,紫齿,唇等
  耳饰的耳环,耳筒、耳圈等
  身饰的颈练、颈圈、胸牌、腰带、手环、戒指和脚环等。)
  (三)居住
  1.住所(如房屋、帐篷,第一古色等)
  2.房屋结构和布置(如房屋格式,家具陈列,房内外装饰品等,注意作图或摄影记录)
  3.家俱和卧具
  4.照明:取暖和火塘等设备。
  三、手工艺品和美术品
  1.纺织品(织棉、刺绣、挑花和腊染等)
  2.编织品(如席、筐、篮、篓等)
  3.金属品(如刀剑、盘、碟、瓶等)
  4.陶瓷器(如壶、缸、碗等)
  5.玉石器(如玉器、石器、水晶、玛瑙等)
  6.木竹器(如各种木制、竹制家俱和用具等)
  7.皮、骨、牙、角、甲、贝壳器(如以皮革、骨、牙、角、甲、贝壳制成的各种生活用品、玩具和娱乐用品等)。
  8.釉漆器(涂釉或涂漆的各种器物)
  9.雕塑品(如各种雕刻和塑造物品)
  10.绘画(如素描、彩画等)
  11.剪纸(如花纹图案剪纸和锉纸等)
  四、乐器和文娱用品
  (一)敲打弹摇器(如鼓、铜鼓、摇鼓、锣、铃、铙、提琴、胡琴等)
  (二)吹器(如笛、箫、箫、吹角、口琴、芦笙、号角等)
  (三)文体活动用具(如舞蹈、戏剧用具、游戏竞技用具,体育用具、教育用具和成人、儿童玩具等)
  五、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一)崇拜物(如塑像、佛像、绘画、木偶等)
  (二)崇拜用物(如法器、道具、供具、祭器、经典、符咒、占卜器、除物等)
  (三)风俗习惯用物(如有关婚姻、生育、成丁礼、节令、医疗和丧葬等使用的特殊物品)
  六、古物、古迹、历史文物和文献
  (一)出土古物(如石器、陶器、金属品、化石人骨、动物骨等)
  (二)古文化遗址和遗迹(如巨石文化,窟洞,古墓,古建筑物等)
  (三)民族英雄,名人遗物,事迹和文献。
  (四)历史文物和文献(如碑刻、拓片、手抄经典、木刻板和印经、墨迹图谱、族谱、印章等)。
  (五)民间文学(如歌谣、故事、传说、谜语、谚语等手抄本或作记录)
  七、革命文物
  (一)太平天国至辛亥革命时期与少数民族有关的各阶段革命文物。
  (二)自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革命期间与少数民族有关的各阶段革命文物。
  (三)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和发展的物证和文献。
  (四)民主改革和合作化的物证。
  八、大跃进以后和人民公社的物证(包括实物、图片等)
  (一)民族地区农业改进和跃进
  (二)民族地区工矿业、交通、贸易等新建设事业。
  (三)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医药卫生的改进和跃进。
  (四)人民公社建立和巩固的物证。
  [138—2—887]
  福建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工作汇报
  (1959年1月11日)
  壹、福建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1958年工作的初步总结
  (1958年8月——1958年12月)
  大跃进的1958年胜利地过去了。在这一年中,我们在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与全国工农业生产大跃进的形势鼓舞下,由于各级党委的英明领导,依靠全体同志(包括民族干部、地方干部)的艰苦努力,与广大少数民族劳动人民的大力支持和热情的帮助下,我们顺利地开展了畲族地区的社会历史调查工作与高山族社会历史的调查和编写工作,在思想上和工作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在跃进的情况下,提前完成原订调查工作,完成了党所交给我们的任务。但在整个形势飞跃发展的情况下,我们的工作在顺利进行中,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和问题,为了肯定成绩,克服缺点,更好开展1959年的工作,特将福建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以下简称福建组)1958年度的工作初步总结如下:
  甲、基本情况
  根据全国民族科学研究工作跃进规划规定,福建组要在一年内完成福建省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和编写畲族和高山族的简史简志工作,作为今年我国建国十周年献礼。
  福建组在中共福建省委统战部直接领导下,指派了白子文同志(省民政厅办公室主任兼民族事务处处长)兼任组长;陈国强、施联朱两同志为副组长,陈元煦同志为秘书。全组共41人,(省民政厅2人,厦门大学6人,省文化局5人,专署、县派干部12人,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人,中央民族学院8人,北京大学6人,中央音乐学院1人,不包括文艺组所配备的翻译人员)其中参加一个阶段工作的占17人。全组党员15人,团员14人,群众12人。除专署、县派的干部外,绝大多数都是第一次参加民族地区社会历史调查工作。
  全组分两个小组。高山族小组7人,畲族小组33人。在省委统战部指示下,成立了调查组的行政领导小组和党团临时支部组织。
  [=此处为插图(福建少数民族调查组全体合影(摄于1959年元旦))=]
  我们在进行调查和编写工作中,除搜集了各级党政部门所积累的有关畲族和高山族丰富的资料,听取了各级党委的指示和报告外,对畲族的情况还采取了乡社干部会议(30次),小型座谈会(318次),个别访问(1,783人次)以及在共同劳动,炉边,田边访问等多种多样方式进行调查。原计划在1958年底以前调查福建省福安专区的福鼎、福安、霞浦、宁德,浙江的景宁、平阳,江西的铅山、贵谿等县的畲族情况。截至1958年底止,我们除基本上完成了上述各县畲族地区的调查工作外,还超额完成了福建福安专区的罗源、连江和浙江的泰顺等三个县部分畲族地区的调查。共调查了23个以上畲族乡(片)、村。文艺小组还巡回调查了20个村的畲族文艺方面的情况。摘录了原始材料105万字,并整理出各组调查的调查报告将近100万字。高山族按原计划在北京、武汉,福建的南平、福州、厦门、永安、华安等地调查,提前完成了高山族简史简志初稿的编写。
  在调查中也附带收集了畲族山歌3,000首(另记歌谱400首),服饰123件,祖图以及宗教风俗方面文物39件,族谱19本,革命文献15件以及绘画170幅。
  一、在这一时期内,畲族小组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第一阶段(8月16日—9月9日)——准备阶段:
  (1)在8月底以前集中省有关单位抽调参加调查工作的干部,搜集省有关单位对过去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调查的材料和一些文献资料。
  (2)9月1日至9日,听取和讨论省委统战部张副部长的指示报告,并公布分组名单,白子文组长介绍福建少数民族情况;施联朱同志传达全国民族科学研究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统战部汪锋副部长的报告,中央民委谢副主任的报告,中国科学院哲学部潘梓年副主任的报告,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苏副所长等的报告。组织参观福州郊区城门人民公社,学习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有关民族政策以及人民公社方向的文件。列席省政协会议,听取省委统战部林修德部长的有关目前国内外形势的报告。此外,还初步拟出畲族的调查提纲与编写提纲,并制定了调查组自1958年8月至1959年6月的工作计划。
  通过学习与讨论后,使大伙对这次调查和编写工作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认为这次调查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社会主义生产建设服务,为民族团结服务。此外,对于人民公社的基本知识也获得了进一步的充实。
  在离开北京时,派去两位同志成立浙江畲族调查分组,在浙江省委统战部领导下,分赴景宁、平阳调查畲族情况。
  (二)第二阶段(9月10日——10月12日)
  畲族小组在9月10日到福安,即向中共福安地委统战部报到,汇报了调查组的工作任务,并由荆部长给我们介绍福安专区大跃进情况以及对这次调查工作作了重要指示。
  9月10日至13日,我们搜集和摘录了地委、专署、县委、县人委等部门有关畲族材料6万字。
  9月14日起,分五个组分赴福安甘棠乡山岭联社,福鼎佳阳乡双华片,霞浦水门人民公社草岗村,宁德飞鸾乡南山片等地进行了畲族社会历史情况的调查;文艺组同志调查了福安城关镇仙岩大队的仙岭洋和满洋村,穆阳乡的南坪、砧溪、湾坞乡的马山村、天地村等地有关畲族的文化艺术方面的情况。浙江分组亦完成了景宁县畲族情况调查并参加了全省少数民族代表会议批判地方民族主义分子。各组整理出调查报告共约18万字。
  10月10日各社会历史调查分组结束第一阶段的调查工作,各分组长集中于福安,在中共福安地委统战部荆部长,丰秘书亲自领导下,进行了为时两天(十一、十二)的工作小结,大家除汇报工作情况交流调查经验和发掘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外,还进一步明确了要主动争取各级党委对调查组的领导是胜利完成调查任务的根本保证,经济基础调查的重要性,如何对待群众的意见以及在大跃进中要紧密与中心工作相结合,要与农民“三同”,搞好民族关系才能搞好调查工作等问题。
  由于各级党委对于民族工作的重视与关怀,大大鼓舞了调查组同志们对于工作的热情与信心,纷纷提出把原调查工作计划跃进一步。把原定在十二月底完成福安、福鼎、霞浦、宁德四个县畲族的情况调查提前到十一月底完成,然后赴罗源县调查。
  (三)第三阶段(10月13日——12月5日)
  各分组调查了福安县潭溪乡的凤阳,城关镇的仙岩,福鼎县潘溪乡牛埕下片,南溪乡浮柳片,宁德县七都际头,八都南岗,霍童,霞浦县的西胜、墓斗、南塘;浙江平阳县王神洞等11个点的畲族社会历史调查。文艺组亦完成了福鼎的双华、浮柳、瑞云;霞浦的鲤鱼山、白坑、青皎、草岗、宁德的南山、南岗、新楼、猴盾、雷东片、金涵片、后山片等14个调查点的畲族文艺调查工作。
  在这一阶段调查工作中,编写了各调查点的调查报告共约57万字,并写出调查工作汇报材料2万多字,于11月28日向福安地委,专署汇报,地委统战部部长、专署王专员文化局王局长等领导同志都参加听汇报。地委十分重视并表示同意我们的汇报。翌日,荆部长又召集我们以“大跃进中民族工作应抓那些问题?”为题座谈了半天。
  11月30日,全组集中福安总结这一阶段的工作。各组都以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精神,来检查自己的工作,都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日以继夜地投入总结工作。在总结中,除各组进行自我检查外,还对个别组忽视乡党委领导以及个别同志作风生硬等问题展开了批评,另外还拟定了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和安排。
  (四)第四阶段(12月6日——12月底)
  把全组人员重新划分为6个分组,分赴浙江平阳,泰顺两县;福建罗源城关人民公社八井大队和飞竹人民公社西兰大队二个调查点,连江的长龙乡总洋村;江西的铅山、贵谿等地的畲族进行调查,共写出调查报告18万字。根据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指示,建立了调查组办公室。
  (中略)
  丙存在问题:
  一、点面结合与工作不够深入问题:
  在调查工作中,有的组调查点选的过多,调查不深不透。如在调查工作开始时,浙江小组在23天内调查了12个村子;宁德组在4天内调查了7个村子,这样势必影响工作深入,在第一阶段工作小结时,已纠正过来。文艺小组工作流动性大,每个调查点平均3—5天,工作很难深入。
  二、调查工作中分工多,合作少,讨论更少,交流经验更是不够:
  分工可以使每个人工作明确,自调查以至编写报告可以“心里有数”。我们在调查工作中,一般都进行了分工,但合作互助较少,交流材料研究问题做得不够。每个调查点调查工作结束后,都写出调查报告,但很少组织大家讨论,集体修改。因此,有些组的调查报告写得比较粗糙。另外小组之间平时不通气,彼此交流经验也不够,发生这个缺点与大组副组长之深入到一个调查点的调查而照顾全面情况不够是有关系的。同时,与整个调查组没有设办公室也有一定的关系。
  三、工作作风问题:
  工作作风好坏,直接影响到调查工作的进行。在这次调查中,放下知识分子的臭架子,以一个普通群众出现虚心向群众学习,这是各组基本上做到的。但是,有个别同志工作作风生硬,对民族干部不够尊重。甚至用粗暴的态度对待地方干部。说明我们政治思想工作做得不够,组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也不够,大组发现这个问题比较晚,不能及时予以纠正,因而,在群众中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有的组在群众关系方面搞得差,群众有意见。个别同志认为民族干部思想落后,没有做到有事和民族干部商量,甚至粗暴地说:“工作不要你管”,伤害了民族干部的自尊心,所以他们不愿做翻译工作,希望快点回家。
  在贯彻“三同”方面,有些组做得不够,没能和群众打成一片,一起生活和劳动。个别同志对体力劳动不够重视的缺点,必须予以克服。
  四、加强政治时事政策学习不够,政治时事政策学习有的组做得比较好,对调查工作指导和帮助很大。如福安、霞浦组在学习“红旗”和报纸社论后,对调查大跃进情况帮助很大。有的组政治时事学习抓得不够紧,未能从学习中提高自己,及时发现问题,不断丰富调查内容,特别是在跃进中有关人民公社及其他政策学习得不够,影响了调查工作的深入,这一点是下阶段必须加强的。
  五、思想见面少:各组虽有党团小组组织,但有些组组织生活不经常,没有很好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思想见面少,工作多少受了些影响。特别是整个调查组在下乡期间,没有统一党团组织,各小组都是由调查地党支部领导,因此对于整个调查组的思想领导,是受到一定影响的。(下略)
  叁、福建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1959年度的工作初步计划(1959年1月—6月)
  根据中国科学民族研究所、中共福建省委统战部的指示,在1958年度调查组的工作基础上,制定了1959年上半年的工作初步计划如下:
  一、任务:
  (一)调查方面:
  (1)1958年畲族的社会历史调查基本上告一段落,但还不够深入。同时,根据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指示,各族简史简志反映大跃进情况须至明年3月底止。因此,1959年的畲族调查任务应继续深入调查福建福安专区和浙江温州专区等地畲族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情况,解放后畲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变化,几年来党在民族工作上的伟大成就,畲族的精神面貌的变化与新的民族关系的发展,以及在编写中所发见亟须补充的材料。另外,在尚未进行调查的地点如福建的顺昌、建瓯、浙江的丽水等地的畲族仍须全面的进行调查,特别要以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的调查为重点。
  (2)根据省委、民政厅的指示,要对福建“疍民”进行民族识别调查,以便为党委解决“疍民”的民族成份问题而提供必要的资料。
  (二)编写方面:
  (1)编写畲族简史简志。
  (2)高山族简史简志初稿已于1958年底完成,但尚须广泛征求高山族同志及对高山族有研究的同志意见,加以补充修改定稿。
  (3)编写福建各少数民族概况。
  (4)根据中共福建福安地委指示,要调查组编写福安专区畲族概况。
  (5)闽浙畲族山歌汇编。
  (6)畲族图片集。
  (三)根据省委统战部指示,1月份起要着手筹办福建畲族文物展览会,举行预展,并准备在3、4月间把展览品运到北京民族文化宫,在五一劳动节展出。要我组协助抽出部份同志参加。
  二、全组41人,除专署、县派干部12人,省文化局1人,厦门大学2人,北京大学1人,中央民族学院2人,共计18人,已先后回原单位外,尚余23人,估计2月份起,将陆续回原单位8人(厦门大学2人,北京大学4人,中央民族学院2人),文艺组5人全部参加畲族文物展览工作,实际能继续参加社会历史调查工作的仅10人(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人,中央民族学院4人,北京大学1人,省民政厅2人,其中1人兼任,厦门大学2人),其中党员3人,团员5人,群众2人。
  三、根据上述的任务与福建组的人力,作如下的安排:
  (一)1月2日——1月15日。
  (1)总结1958年工作,制定1959年度的工作初步计划。
  (2)讨论高山族简史简志初稿。
  (3)总结编写高山族简史简志的工作初步经验。
  (4)思想总结。
  (5)讨论畲族简史简志编写提纲。
  (二)1月16日——2月15日。
  (1)争取在1月底以前编写畲族简史简志初稿完成,并提出需要补充的材料以便于二月中旬再深入调查,边调查边修改补充。
  (2)完成福安专区畲族概况初稿。
  (3)1月底完成畲族文艺调查报告初稿和畲族山歌汇编。
  (三)2月16日——3月底。
  (1)调查福建福安专区,浙江温州专区等地畲族的大跃进情况,并组织讨论畲族简史简志初稿,加以补充和修改。
  (2)协助完成福建畲族文物预展工作。
  (四)4月——5月。
  (1)编写福建省少数民族情况。
  (2)“疍民”的民族识别调查。
  (3)畲族图片集。
  (五)6月。
  (1)工作总结。
  (2)思想总结。
  四、为了完成上述严肃的政治任务,必须实现政治挂帅,并保证做到下列各点:
  (一)坚决依靠各级党委的领导,不但做到事先请示,事后汇报,而且要从思想上重视和主动争取。
  (二)努力学习党八届六中全会的决议,提高政治觉悟。
  (三)响应党八届六中全会的决议,把调查工作与巩固人民公社的中心任务紧密相结合。并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与民族政策的宣传。
  (四)坚决做到与劳动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密切联系群众与搞好地方干部、民族干部的关系。
  (五)充分发挥集体力量,争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编写简史简志。
  (六)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依靠“发动群众,人人动手”,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以跃进的干劲来完成上述领导上交给我们的任务。
  [138—2—887]
  福建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1959年工作总结和1960年工作安排意见
  (1960年2月20日)
  一、1959年工作小结:
  (一)一般情况:我组担任的主编任务是“畲族简史简志合编”和“高山族简史简志合编”,没有其他协作任务。现将1959年畲族、高山族两个小组工作情况分述如下:
  1.高山族小组:(略)
  2.畲族小组:在1958年调查的基础上,1959年1月中旬,畲族小组集中在福州,进行史志合编的编写工作,2月底完成初稿。根据民族研究所指示,3月初全体同志分赴福建罗源、宁德、福安、福鼎、霞浦及浙江平阳、丽水等县进行关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整顿、巩固的补充调查。并把史志合编初稿带下去送请福安、温州等地委会,各县党政领导审阅,以及通过座谈或个别访问形式征求畲族干部群众对初稿的意见。广东调查组与福建师范学院、杭州大学的历史系对初稿也提了一些意见。前后征集意见300多条。4月初,全组同志对初稿进行补充修改,在4月中,完成了第二次讨论稿。
  4月底,根据省委统战部的指示,把第二稿分别送请福建省民政厅、浙江省委统战部民族事务处、福安地委统战部等单位审查,同时向厦门大学、福建师院、杭州大学等院校的历史系征求意见,共提出近100条意见。福建省委统战部也提出七条意见。根据这些意见,进行一次讨论修改,并在5月中送请省委统战部审查,提了26条意见,我组经再次修改,完成第三次讨论稿。
  经省委审定后,“畲族简史简志合编”(第三稿)于6月中送京参加审查工作。从6月中至12月底,畲族小组同志除参加对“土家族简史简志合编”的审稿及对广东京族、黎族史志稿提意见外,还集中力量查阅畲族的古代史、近代史资料,完成概况、古代史、近代史的修改工作,以后又进一步翻阅解放前夕经济、政治情况、革命斗争史及大跃进人民公社的材料,准备进一步补充修改。在进行补充修改的同时,也参加了反右倾学习运动,检查史志编写中有否右倾思想的反映。
  (二)主要经验:
  1.在编写工作中必须紧紧依靠各级党委的领导,随时把工作进展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向党委汇报。畲族与高山族史志在编写时,无论是编写提纲或编写中存问题、征集的意见都向省委作了汇报。“畲族简史简志合编”在编写中存在一般化、重点不突出、联系太广等问题,各地也提了很多意见,我们把这些问题向省委作请示汇报后,统战部对该书编写作了重要指示,如写历史应尽量反映出社会发展阶段,不仅写阶级斗争,也要写生产斗争;写畲族史志,应紧紧抓住畲族经济发展和汉族关系十分密切这样的特点,充分反映出解放后各大政治运动中党所采取的与汉族一起发动、适当照顾的政策。这些原则指示对我们的编写起了很大的作用。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只有依靠党的领导,才能多快好省地完成工作。
  2.编写工作必须认真贯彻群众路线,实行在党的领导下,党委、群众和调查组人员三结合。福建组同志绝大部分是青年同学和刚从学校毕业的第一次参加调查与编写工作,但是在工作中,大家密切地依靠党的领导,发挥敢想敢说敢做的精神,人人参加编写,重大问题都经过集体研究,共同解决,发挥了大家的力量,终于完成了史志稿的编写工作。编写后,组里曾把稿子带到闽、浙、武汉、北京各地,一面请各级党委审查,一面广泛征求畲族、高山族干部、群众及有关人员、有关院校的意见。对史志修改与提高,有很大帮助。高山族史志来京参加审稿时,还请中央民族学院分院的高山族同学来京参加讨论,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意见。
  3.编写简史简志必须根据党的方针政策、结合民族的特点。如畲族分布很广,居住地区有五个省六七十个县市,与汉族长期杂居。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发展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党在解放后的一系列政治运动及社会改革中,对畲族都采取了与汉族一起发动的政策,我们即根据党的这一政策和畲族的这个特点来写畲族史志,在土改、合作化及人民公社化中都强调了畲汉两族人民一起斗争地主、共同办社,强调两族关系的新发展。此外,根据畲族居住分散的特点,在取材上,选定了闽浙两省为重点(人数占大多数),但也适当兼顾江西、广东、安徽等地的材料,既有重点地区的材料也照顾到一般和全面。
  (三)存在问题:
  1.调查、档案、编写三结合做得不够,如畲族史志在调查中,开始对调查为编写服务这一点不够明确。因此没有调查近代史材料,其他材料也调查不够充分,等编写时才感到有些材料不足。对党委档案,虽作了摘录,但没有及时分门别类、加以整理,使开始编写时,不能很好应用。
  2.一开始对厚今薄古的理解,有片面之外,没有分力搞古代历史,编写后才突击一下,但还是写得不够好。来京后,发觉历史部分较薄弱,集中力量查阅资料,修改了一下。
  3.人民公社整顿巩固发展及1959年大跃进材料反映不够。目前已派人回闽、浙两省,进行有关公社及大跃进的补充调查。
  二、1960年工作安排意见:
  目前全组只剩下4人(其中2人在民族学院有教学任务),今年工作安排意见如下:
  (一)高山族小组:“高山族简史简志合编”在中央审查定稿后,拟向各地征求意见。
  (二)畲族小组:由于从1959年4月后,本组主要力量集中编写史志及来京审稿,因此史志中1959年的材料缺少。1960年1月初,又派一人回闽、浙两省,配合地方干部,分赴福安专区及温州专区,进行1959年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及近代史材料的补充调查,计划在3月底完成调查任务。留京同志继续翻阅历史及其他材料,并根据预审中所提的意见,准备修改做好正式审稿前的准备工作。
  中央对“畲族简史简志合编”审查之后,计划分赴闽、浙各省征集对史志的意见,作进一步修改。同时,完成福建省委交给的“福建少数民族概况”一书的编写工作。上述任务完成后,组内工作服从领导上的安排与调动。
  福建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
  [138—2—887]
  福建畲族族谱档案目录索引*
  雷
  1.《雷氏宗谱》三部,清代版本共18册,现存建瓯县档案馆。
  3.《上杭雷氏梓福公家谱七卷》,雷□春,雷希口续修。民国元年(1912)刻本,9册。
  4.[福建]《晋江斗山雷氏族谱口口卷》,据晋江雷氏钞本传钞,1册。现存福建省图书馆。
  5.[福建]《晋江雷、蓝、苏氏三姓族谱口口卷》,钞本,现存厦门大学历史系。
  6.《盘、蓝、雷三姓族谱》,(清)雷自盛手稿,清乾隆九年(1744),1卷。现存福建仙游县档案馆。
  钟
  1.《颖川郡至德堂邱辉钟氏族谱》,钟永芹,钟汝勋等编,1993年电脑打印本,1册。
  2.《颖川郡钟氏族谱不分卷》,佚名撰,1994年据电脑打印本复印,1册。
  3.《颖川郡钟氏族谱不分卷》,钟钦英修,1994年据1980年3月腊刻本复印,1册。
  4.《钟念,二公族谱》二十六卷,(清)钟应萱,钟耀墀修,清刻本,3册,缺卷首至卷八。
  5.《绳德堂官庄钟氏家谱不分卷》,(清)钟能宣序,1995年据清乾甲申(1764年)手抄本复印,1册。
  6.《颍川上杭钟氏族谱不分卷》,钟永泰,钟时龙等编修,1996年9月上杭曲水打印社电脑打印本,10册。
  7.《钟氏纯理家谱:第二分册》,琼英公房,本谱编辑组编。蜡刻本、复印——武平:刻书者不详,1册。
  8.《武平颖川钟氏族谱:不分卷》,钟介石等修,手抄本、复印——武平:钟沾飞抄,民国三十五年(1946),3册。
  9.(广东兴宁)《钟氏族谱:钟氏提龄公源流志》,钟泽民主编,——铅印本,复印——广东:兴宁编修钟氏族谱委员会,1997年,1册。
  10.(兴宁)《钟氏族谱:政公通公系合谱》,本书编委会编——铅印本——广东兴宁东联印刷厂,1999年,1册。
  11.(广东兴宁)《钟氏族谱:不分卷》,钟泽民主编——铅印本,复印——广东兴宁:钟氏族谱编委会,1999年,5册。
  12.(江西修水)《钟氏宗谱:二卷》,钟慕畴,钟振德撰,电脑打印,复印——修水潭溪:本谱编委会,1993年,2册。
  13.[福建]《颍川钟氏族谱》,(清)钟大焜修,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5册。福建省图书馆。
  14.[福建长乐]《颍川钟氏族谱不分卷》,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钟光辉钞本,1册。台湾。
  蓝
  1.《昭萍蓝氏续修族谱:(江西萍乡)首一卷》,(清)蓝天浩续编
  ——1994年据清光绪廿六年(1900)刻本复印,1册。
  2.《闽杭庐丰蓝氏族谱》十七卷又首一卷末一卷,蓝映奎等修,据民国三十三年(1944)种玉堂刻本复印,34册。
  《闽杭卢丰蓝氏族谱》,共16册,民国三十三年重修。现存上杭县档案馆。
  3.《蓝氏族谱不分卷》(民国)蓝海祺记录——1996年据民国三十年(1941)五月蓝氏手抄本复印,1册。
  4.《福建省上杭县蓝溪镇觉坊村上廖屋祖裔族谱不分卷》,廖进福,廖道均等修。——1997年上杭电脑打印本,1册。
  5.《小陶蓝氏族谱不分卷》,佚名撰,1995年手抄本复印,1册。
  6.《上杭县庐丰畲族乡蓝氏家谱(念七系)》,蓝海筹等修。——1989年5月铅印本,1册。
  7.《源头蓝氏族谱(重修):不分卷》,蓝义招等修。——蜡刻本,复印——武平:[刻书者不详],1987年,3册。
  8.《开唐一族蓝氏族谱:不分卷》,(清)蓝拔奇,蓝斗南撰修。——抄本,复印——广东丰顺:[抄书者不详],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册。
  9.(上杭城区)《蓝氏家谱:不分卷》,蓝汉民等修,电脑打印——上杭曲水打印社,1999年,1册。
  10.(上杭县庐丰畲族乡)《蓝氏家谱:不分卷》,蓝海筹等修,电脑打印,复印——庐丰[出版者不详],1989年,1册。
  11.(武平)《汝南郡蓝氏家谱:上、下册》,蓝氏谱修谱小组修,电脑打印,复印——武平:编者,1993年,2册。
  12.[福建]《晋江丰山蓝氏族谱》,(清)蓝世煌等修,现存福建省图书馆,厦大历史系。
  13.[福建宁化]《蓝氏协忠公房谱》,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刊本,1册。存台湾。
  14.[福建漳浦]《蓝氏世系族谱》,清同治六年(1867)本,1册。现存台湾。
  15.[福建漳浦]《种玉堂蓝氏族谱》,现存漳浦县档案馆。
  16.福安范坑乡洋坑《汝南蓝氏宗谱》,修于清光绪七年(1881)。
  17.《福安社口谢岭下蓝谱》,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18.《福安甘棠岭尾宫蓝谱》,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
  吴
  1.福安《吴厝下吴谱》,清宣统二年(1910)坂中吴厝。
  *编者注:本附录是编者根据在收集畲族档案史料过程中所了解的畲族族谱情况整理而成。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本书以福建省档案馆及各市、县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为主,全书共辑入214件档案资料,选材上侧重于五六十年代的史料,并附有大量的历史照片。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