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畲族福安县林岭乡林岭基点——少数民族调查报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634
颗粒名称:
畲族福安县林岭乡林岭基点——少数民族调查报告
分类号:
K288.3
页数:
2
页码:
36-3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畲族福安县林岭乡林岭基点—少数民族调查报告等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福安县林岭乡
少数民族调查报告
内容
(一)基本情况:
廉岭村离城10里,是福安县较大著名的一个畲族山村,廉岭的基点内包括有大洋头、坑头、楼下、贯田头、七斗峰、牛角垅、池丘、上村、下村等9个自然村。有雷、钟、吴三姓居住,共计124户,人口总计495人,内地主3户,半地主式富农7户,富农4户,中农47户,贫农59户,雇农4户。雷姓50户,男136人,女91人,土地435.90亩。钟姓47户,男96人,女77人,土地424.60亩。吴姓27户,男52人,女43人,土地188.45亩。全基点现有男全劳力165人,半劳力49人,无劳力72人,女全劳力123人,半劳力51人,无劳力35人,耕牛29头。
据该乡宗谱记载,其鼻祖龙期生于帝喾高辛氏时,因杀燕国吴猛有功,封盘瓠王,配第三公主瑞娥,育有三男一女。长子盘自能居雁门,次子蓝光辉居汝南之地,三男雷巨祐,居冯翌,女名龙娘招赘钟志清居颖川。至大随五年五月十五日盘瓠王迁广东会稽山七贤洞,耕种为业,传至三十六世孙逢耀迁潮州海阳县,至随文帝元年(丙辰)五月十三日,盘、蓝、雷、钟四姓子孙计三百六十余人,迁往福鼎、罗源、连江等处创居,盘氏子孙一舡在连江马鼻被风流飘落番界,(以致福安一带无盘姓畲族),雷姓子孙于宋绍兴迁连江狮子岩,后经明洪武二年迁罗源梧桐岔,至成化六年复迁宁德赤乾,至万历四十八年转迁罗源十八都大丘田,迨明季遭乱,子孙散居,其五子君达于顺治二年肇迁廉岭,自鼻祖至今已七十余世,在廉岭已传十三代了。钟姓于乾隆年间从大林村迁居廉岭至今十代。
吴姓本系汉族,原居浙江泰顺,后迁福安九都南山洋,复迁桐湾(三区)居住,娶畲族女蓝氏,生二子,其言语风俗习惯与畲族一样,因此所以亦称畲族。由桐湾迁入牛角垅至今十一代了。
查该村之畲族,他迁居较晚,因称为客,故汉族人称为畲客,他亦自认为畲族。但根据他们的宗谱记载,内有“自立徭户”之句,并有对联云:“功建前朝帝喾高辛亲勅赐,名垂后裔皇子王孙免差徭”,故称为徭族。
(二)风俗习惯:
他们信仰佛教,其风俗习惯与汉人不同,每年除新年五月节及七月半外,还要做六次福,现在还有。他们的言语,对汉族人说话时,说汉族的话,平常习惯说他们畲族的话,但对于现代的汇语,如“民主建政”、“劳动”、“学习”等,自己没有文字,必须采取汉语,一般至十二岁以上的人,都会说汉话。他们常年穿着自织的粗青蓝色苎布,妇女的服饰与汉人不同,头发向上梳,绕头的周围,当中插一支银钗,头发束着很多的红绒线,耳戴着大银环,手戴银镯,衣服乃青色边沿以红布缝缀,腰束着纱织的花带,脚穿大鼻的鞋子,但未结婚的女子亦同,唯她的头发上没有钗,只把头发盘在头上。他们的这种服饰在反动政府统治时期的大汉族同化政策和新生活运动等压迫下,强迫改变民族服装,于民国十二、三年改穿汉服,藉以避免歧视,男的虽然改变,女的仍旧保持她们的服装。他们男女都参加劳动,女的劳动比男人较强些,白天村中很不易见到人,家家关上门,或年老年幼无劳动力的在家。在土改前只有土地371亩,每人平均占有的仅0.75亩,虽然男女都参加劳动,只养着汉族地主阶级,每年只吃到十二月就没有了,此外专靠着砍柴维持生活,过着饥寒的日子,尤其在反动统治下,抓丁和派款,使他们日夜不安,白天要派小孩到山峰上去放哨,晚上睡在山中墓坪上,听到了生人和[抓]丁来,无论白天晚上就四窜逃空,把生产耽搁下来,生活更形痛苦,至今尚痛恨入骨。更加地主追租没有的就要给地主走狗的工钱,没有工钱的时候,就把锅子拿走,所以他们见有生人到他的村里问他无论事情,他只答不知道。他们和汉族人少来往,少通婚。没有卫生科学认识,如睡觉房里,兔子也着在里面,厕所牲畜等都迫在一起,疾病时祈神祭鬼,驱鬼作法,少请医生,造成死亡率很多,又因妇女整天劳动,婴儿在家无人照顾,致死亡很多。小孩在七岁以上就会唱山歌,有时在山上或田间可以听到他们的歌声,每年正月间各地畲民往来探亲,或有时青年的男女对唱他畲族的歌,若一方无歌时,就被对方讥笑,所以他们作客的时候,必须要学习他们的歌,他们歌里多采取三国及各小说等。他们过去都是重男轻女,婚姻皆由父母包办,若娶大新妇,礼金要120元至130元,猪肉40斤,油2斤(老秤),鸡蛋42个,白鲤鱼2尾,公鸡母鸡各2头。女子出嫁,无拜天地祖宗,带金冠珠髻(据云是帝喾所封),由于以上各种的原因,造成过去抱童养媳的很多。
(三)政治文化经济生产等生活情况:
解放后,他们已摆脱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及大汉族主义的压迫,现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经过减租、反霸、剿匪、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运动以后,对政治认识也提高了,在土改运动中,他们响应“吃饭要做工,分田要斗争”的口号,现在该基点参加农会会员123人,民兵12人,现在该基点已分到土地677.94亩,每人平均2.12亩,比解放前每人多得1.37亩,牛解放前只9头,现在已增加到29头,羊解放前4头,解放后已增加到23头,猪解放前只37头,现在已增加到63头,其他牲畜较解放前亦多养。茶树在反动统治时,全部荒废,现在已开荒出3.7亩有400余株,过去松山、竹等被伪保安队、补充处等反动军队,全部砍伐,现在松已栽了30余亩面积,有13000余株。过去他们的粮食最多的吃到二三月的,现在已能吃到六月,在农闲的时候,还可以砍柴挑往洋头去卖,如卖不去的时候有政府来买,该基点火柴统计每年出产2600担收入7250000?万元,可解决他们大约2个月的粮食,过去伪政府军队来卖火柴时(例如市价每担,他只给)还骂他们“畲客”“畲姆”或“臭畲客”“臭畲姆”,现在解放军向他们卖火柴,街中市价多少钱,他就给多少钱,都很公道。但是他们的文化程度很低,除5%的粗通汉字外,其余的多是文盲,现在该基点7岁至16岁的儿童有53人,正在迫切要求政府设立学校。他们在增产节约的号召下,已大大的减少了迷信的浪费,过去他们到了七月半,就要耗费一项大款,如无钱时,就忍痛的向高利贷处求借。(中略)没有什么铺张浪费了。婚姻方面,他们在贯彻实行婚姻法下,已打通他们封建婚姻制度,一般的畲民都说:现在的子女长成,可以自由结婚,不怕没有妻子了。现存在的童养媳还有12人。服装方面已不十分讲究了,例如牛角垅的妇女大部份已仿汉服装束。自解放以后,他们已认识到成为国家的主人,政治社会地位也提高了,希望与汉族互助、友爱、团结,交流生产经验,携手走上新民主主义建设的道路,共过幸福的生活。
(四)徭(畲)族人民的要求:
(一)本乡在反动政府的统治下,没有办过学校,今年6月间,日宅村虽成立初级小学,但相隔5里的山路,极感不便,而本基点的成人粗知汉字很少,一般都是文盲,现统计7岁至16岁的儿童有53人,很多迫切地要求学习文化,使能够和政府多多联系。在解放时,建有祠堂两座,尚未修理,拟暂借用住屋、大厅,盼望政府,分配教员前去办学;(二)本族的言语,风俗、习惯、民族特性等,与汉族不同,故要求政府把居住在相近的畲族划为一乡,以便自己管理民族的内务工作。以上的要求,完全是合乎他们的实际情况,希望政府尽量照顾他们,给他们适当的调整和设施,以发展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并培养提拔畲族干部,彻底消除民族间的仇视、隔阂等,使各民族在共产党和毛泽东的旗帜下团结起来。
福安县调查工作组
[福安市档案馆福安县1952年第6号永久]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本书以福建省档案馆及各市、县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为主,全书共辑入214件档案资料,选材上侧重于五六十年代的史料,并附有大量的历史照片。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