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节 婚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594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婚嫁
分类号:
K892.26
页数:
3
页码:
419-42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德地区闽东畲族畲族婚恋较自由,但传统仍崇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亲过程较审慎。
关键词:
宁德地区
人生礼俗
婚嫁
内容
畲族婚恋较自由,但传统仍崇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亲过程较审慎。先“合八字”,如八字有合,女方父母则带女儿前往男家“看家势”,了解男方家境、人品,征得两家父母同意后,先送暖贴小定。然后“搭定”,又名下定或送定贴,即订婚。时间多选在农历八月。民国时,订婚不论家庭贫富只要猪腿1个、龙凤纸贴2张、红衣线2束、果子2包、红线扎头面2斤、银饰衣服随送(不定量)。接着“送日子”,即把选定的嫁娶日期告知女方。女方收下红纸贴和礼品,按日子准备嫁妆,男家也按日子准备迎亲。最后是迎娶成亲。大凡定亲后的姑娘,两鬓银笄须脱掉一边,作为定婚标记。畲族姑娘忌18岁出嫁,认为18岁出嫁要落“十八难”。
姑娘出嫁前,要到母舅姨姑家“做表姐”,与“表弟们”对歌,算是考核姑娘的对歌本领。同时,要在自家厅堂摆上香案祭祖先,祈求祖先神灵保佑上路平安。出嫁前两天,男家须选一位能歌善言的男子作代表到女家迎亲,称“迎亲伯”(又称“亲家伯”)。民国以前,与浙江交界的畲村迎亲伯还带一位厨师挑着厨料到女家设宴(厨师称为“赤郎”),女家先把厨具一一藏匿,赤郎要唱《借镬歌》,唱一件,“借”一件。待厨具都“借”完备后,才生火煮酒菜。
姑娘出嫁前,“赖床”以歌代哭,唱《哭嫁歌》、哭诉与家人分手的衷情,为娘家讨吉利。随后,由母舅主持为其梳妆,将少女发式改梳成妇女的“凤凰头”。梳妆完毕,由母舅扶出厅堂,行“分别礼”,唱《分酸歌》。最后,由母舅搀扶其上轿出门。
相传从前畲民结婚有走嫁俗,即由新郎迎新娘,双双穿草鞋步行到男家。8人(4男4女)随后。这一天,同村若有两个姑娘出嫁,同走一条路时,谁先谁后,事前要商量好,一般是让夫家路远的先走。为避免先行者将“风水”带走,后行者要用1头黄牛,角系红布,插上红花,在前面踏路,走嫁者随后,取意牛踏过的路又是新的。因此,过去有钱人家都配上1只踏路牛为嫁妆。赔嫁尚有刀斧犁锄之类,直到现在还有用棕衣、斗笠、母羊等物作为嫁妆的。
男家花轿到女家时,女方姑嫂姐妹一般都要与轿夫(行郎)对歌。其最热闹的场面是“求蛙歌”,即女家要以歌把行郎的“蛙”(预先在夫家备好的硬币红包)撬出来。当迎亲花轿进入女家厅堂时,新娘就大哭大闹,佯装不愿出嫁,哭诉别情,待到午后,轿夫和媒人再次催上轿时,才开始梳妆。新娘梳妆完毕,由母舅扶出厅堂与胞弟举行分灶仪式,然后,新娘入轿,神堂上放水一桶,意为压黑火。胞弟拉轿杠“留轿”,花轿要在厅堂上两进两出(意为留风水),最后出门。在新娘轿子出村前,村董事在路口摆上一张桌,正面围以绣花桌幔,桌上摆三杯酒,意为“拦风水”,男方须向拦门交个“拦旗”红包,否则轿子无法通过。“拦旗包”收入归公,做为村里公益事业开支。花轿经“留轿”、“拦旗”等礼俗后,上路往夫家。
畲家新郎、新娘拜堂时,厅堂上通常张贴着“功建前朝帝喾高辛亲敕赐,名传后裔皇子王孙免差徭”的对联,横眉为“凤凰到此”。新郎头戴红缨帽,身着蓝色长衫,肩披大红绸带,脚穿双鼻布鞋,从后厅步出,站立在新娘左侧,在一片歌声中,行三跪九叩礼。新娘则头戴凤冠,手执花绢掩面,由送嫁嫂搀扶,不拜。
新娘入洞房后,众人拥入洞房“闹房”。闹房时唱《猜种歌》。送嫁嫂把新娘随带的红枣、花生、豆子抛出分给众人。完婚当天请客赴宴,称“请大酒”。客席散后,另为新人办一桌“佳期酒”,称“暖房酒”、或“新郎酒”。由暖房头(或称八仙头)和暖房脚8人,陪伴新郎入席。入席者穿长衫戴礼帽,席间每个程序都要唱诵歌令,边吃边轮番到洞房内与新娘伴娘对歌。
“新郎酒”至“下四盘”(最后四道菜)暂停饮宴,转入“闹房”。闹房从叫门起,每个程序都要唱诵歌令。其程序有进门、翻床,取“凤凰”蛋,宴罢唱“送房令”送新郎入洞房。第二天,新娘下厨做饭。
第三天,送客回门,新婚夫妇回娘家做客,认妻方亲属,俗称做头客。回返后,夫妻即一起下田劳动。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闽东畲族志、迁入分布、经济生产、政治、文化教育等情况叙述。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