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生活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578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生活习俗
分类号: K892.4
页数: 5
页码: 409-41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德地区闽东畲族生活习俗、服饰、发式、饮食等情况。
关键词: 宁德地区 生产习俗 生活习俗

内容

第一节 服饰
  一、衣服
  历史上畲族男女服装多用苎布缝制,服装颜色多为青黑或蓝色。男装式样和汉装大致相同,女装与汉族服装区别较大,其款式在区内各县大同小异。1949年后,随着社会生活水准的提高,畲族男女青年平时服装的款式选用布质和汉族无大差别,在婚礼和节日喜庆活动场合,仍穿用传统服装。
  (一)男装
  民国以前,畲族男子传统服装为青黑或蓝色的大襟布衫。夏天穿的大襟苎布衫用耐咸、耐磨、通风透气性能好的苎麻布缝制而成。其款式为对襟、无领,仅用蓝棉布镶领口,两肩上衬有棉布“搭肩”。苎布衫因其袖子长短之别又分成长袖和短褂两种,夏天穿短褂较普遍。夏天男子所穿短裤,亦用苎布或棉布缝制而成。冬天畲族男子穿的大襟布衫,多用棉布缝制,故又称棉布衫,款式和苎布衫相同。冬天老人还加穿夹袄或棉袄,其式样均为中间开襟。要是出门做客就穿“钱吊”,中间开襟,两边腰间备有口袋,用以藏放钱物。缺棉布的就用双重苎麻缝成“马夹”穿用。冬天男子穿青、蓝色棉布长裤,裤子为直筒式,裤筒大,不论短裤或长裤,裤腰均接有15厘米宽的不同颜色棉布作“裤头”,腰系线织的专用带子。
  男婚礼服为青色长衫,其襟胸前绣花纹饰,青色布靴。除官帽、布靴族内借用外,一般男子结婚都缝一件青色长衫。
  (二)女装
  畲族妇女传统衣服为黑色,向右开襟,款式各县有异。
  福鼎式 通常称福宁东路装,上衣分大领和小领。大领中部最高处4~5厘米。多用水红、水绿做底色,加绣花纹。领口装饰有2颗约2厘米粗的红绒球,球心镶有各色料珠,俗称杨梅花,球底托十几片布叶子,有的盛装背后还有银饰小薄片,胸前右边绣有图案,大襟上钉有两条长过衣裾的红色飘带,袖口以红、绿色布(或用绸)条滚边。有的少女装不绣花,只用印花红布缝在服兜上。
  霞浦式 又称福宁西路装,流行于霞浦县西、南、中部和东部畲村以及福安东部地区。其特点在于前后衣片长度完全相同,也是大襟式,有服兜和系带,可两面翻穿,逢年过节或外出做客穿正面,平日在家或外出劳动穿反面。领口低窄,中部最高处约2厘米。大襟一般是
  20厘米,服斗12厘米。服斗的刺绣集中在上角,左右侧均延伸至中线,右侧至襟边,斜长16厘米,垂直6.5厘米,宽1~10厘米不等,由1~3组图案组成,每组称“池”,宽1~3厘米,以红色为主。习惯以所绣组数,分称“一红衣”、“三红衣”;或按领口绣花,分为“花领”、“一行领”、“二行领”、“三行领”。青年妇女所穿的服斗绣花偏宽,最宽的“三红衣”三组花样并列10厘米以上,领口多为花领,绣工特别精细,多作为盛装、礼服。老年妇女和少女所穿的则偏窄,多只绣一条1厘米左右的小花边,反面服斗及领口均不绣花,只在袖口、两侧衣钗内缘添条、套肩、系带和相应部镶蓝色布条。
  福安式 福安大部地区及宁德县畲族女装纹样较简单,只在衣领上饰水红、黄、绿色虎牙纹,服斗上镶有一条3~4厘米宽的红布边,下端靠头处才镶以一块三角红布,两边袖口各缝一块1寸多宽的红布。
  女裤与当地汉族类似,旧时是大裤头、大裤管,没有口袋的“便裤”,多为黑色,有的稍短,称“半长裤”。
  二、围裙
  霞浦式围裙 裙身黑色,呈梯扇形,长(高)33厘米,上宽33厘米,下宽60厘米,正中12厘米外两侧有对称的折迭,每侧5~7条,每条宽0.7厘米、长5厘米,与裙身相等,折上有刺绣。两侧边缘,滚镶蓝色窄添条。两侧和上方均滚镶红、黄、蓝、白、绿多种颜色相间的添条,排列成彩边,紧靠彩边外绣有图案。裙头蓝色,宽6.5厘米,两端系有白色素面棉线织带,宽约4.5~6厘米,长约2米,呈须穗状。少女穿用的围裙多系水红色,宽边织花带。
  福鼎式围裙 大体与西路式相似。但裙身多呈长方形,长40厘米、宽47厘米。裙身上中部用淡绿色绸布作装饰,节日穿用围裙则加绣花。裙带均为织有几何图案或水波纹花带。
  畲族妇女举行婚礼和逝世时穿的专用长裙叫大裙。黑色、素面、四褶,长至脚背,分筒式和围式两种,与上衣套配,束以宽大的绸布腰带或系配色大绸花。有的大裙改用红色面料缝制,束以红绸结的大绸花。
  三、帽鞋
  黑缎官帽 俗称“红缨帽”或“红包帽”,是畲族男子专用礼帽,整体青黑,宽沿外敞,顶缀2厘米大的铜质球或红布球,球顶下垂以红线编成的缨穗。民国后用圆沿礼帽,在举行婚礼或逝世时穿戴。
  凤冠 又称公主顶,是畲族妇女婚礼和逝世时使用冠戴。尖顶圆口,戴于发髻上,以红绸带或料珠串扣于下颊。冠体内层用竹箨圈制,外蒙黑或深色布,正中上部装有精致银框小方镜,并配微形剪、尺、书、镜等物件,冠顶用竹篾编织成塔形骨架,外蒙红布,各面贴缀大小不一银片,上部后侧及前两侧,各缀挂一蝶形银饰,每片银饰上各缀以五串小银片,两端饰玻璃珠,顶端饰有2片三角银片和红缨络,银片上錾有吉祥纹。婚礼用凤冠系有遮面银饰,俗称“线须”,由一块长方形银牌和九串银饰薄片组成,垂挂面前,银牌上有“双龙抢珠”图案,银片纹饰为鱼、石榴、梅花等吉祥物。
  鞋子 传统穿圆口黑布厚底(或木底)有鼻鞋,鞋面上折有一道红色中脊为单鼻鞋,系
  女性穿用,鞋口边缘镶以红、黄、绿等色边线。鞋面折有两道中脊的为双鼻鞋,系男性穿用。民国期间,传统有鼻鞋,逐渐少见,大多数用作丧服。婚礼则穿长靴。
  绑腿俗称脚绑或脚暖,兼作防护妇女小腿和保暖之用。整幅呈三角形,宽29厘米、长55厘米,多以白色龙头布缝制,末端有红色缨和紫红色长襟。1949年后,绑腿已少见。随社会发展,除畲族中老年妇女还保持穿传统服装外,青年人只在婚嫁及重大喜庆活动场合才穿着,其传统服装布质亦追求时尚,刺绣更趋精细,而平时所穿服装和汉族无大差异。
  四、银饰
  头笄俗称“髻簪”为姑娘紧发用,一对两片,长约10厘米,押于发髻两边,如两片相连的垂叶,上錾凿花纹。
  银簪 用1枚银元锻成,两指宽,10厘米长,如目鱼骨形状,上錾花纹,横栓发顶,供妇女紧发之用。
  头花 发际装饰品,婚礼用的头花,三朵一组,上镂人物、动物图案,制作精细。
  耳环耳牌梳 盘龙髻配套首饰。耳环通常制成翻转问号形状。耳牌,近耳处为曲形钩,下挂银牌。
  手镯 和汉族同,质地有铜、银和黄金。
  第二节 发式
  畲族男子发式与汉族无异,女子传统发式不同于汉族妇女。霞浦畲族已婚妇女发式为古典“盘龙髻”(又称凤凰髻),式样复杂,夹以大量假发扎成。梳扎时,先把头发分为前后两部,后部约占三分之二,其间置放一支长约20厘米、直径3厘米裹着黑布的竹箨卷筒,其中段用红线扎紧往上折,呈斜角,使头发膨松在后脑勺部位,呈瓜辫形,前端与假发用红绒线扎紧,让假发至前顶呈侧扁型垂下;前部头发分成左右两股,旋成小股,从左往右绕过头顶,至前顶与垂下的发束汇合缠扎,随即掺入假发,把整股头发从左往右盘绕于头顶,呈螺旋状,用发夹固定,最后用大银簪横贯发顶中央,形成昂扬屈曲、独具一格的盘龙状高髻。
  宁德北部和福安一带畲族妇女头发则从后脑勺梳起,向上盘旋绕头盖一匝,高达脸部的二分之一,脑后呈瓜瓣状,发间环束数根深红色绒线。顶部压一条两指宽的银簪,并插银耳扒、豪猪簪各1枚,俗称“凤凰中”。
  福鼎一带畲族妇女梳头不掺假发,仅梳本身的长发于脑后成面包型,罩以黑色网纱,插以头花等饰物。
  畲族未婚少女发式 福安少女过16岁,头发亦梳成截筒高帽形状,但顶部不压以银簪而以一束红绒线缠在右额前。宁德与霞浦少女则把头发围成圆形,以红绒线夹上两支银笄。福鼎少女头发围成圆形后,右侧斜插1条银簪,在簪子上垂下缨络状绒线,畲族妇女发际所系黑色、蓝色、红色绒线环束,标志老、中、青不同年龄身份。
  第三节 饮食
  畲族主食为大米和甘薯米(丝),杂粮有麦、高粱、小米、玉米、鸭爪稗以及马铃薯等。副食有竹笋、蔬菜、野菇、野菜、鱼、肉、蛋等。节日食品较有特色,节日特殊食品有乌米饭、菅叶粽和糍粑。
  乌米饭 多在农历三月三食用,其制法是取乌稔树(杜鹃科,乌饭树)的叶子,放到石臼舂碎后,贮入布袋,连袋放到铁锅里,加适量的水熬出紫黑色的汤汁来,而后去掉叶渣,将精选的糯米倒入汤汁里,浸泡若干小时后,捞起放到木甑里蒸熟即成。乌米饭色泽乌黑发蓝,香软可口。由于乌稔能起开脾、防腐作用,故将乌米饭放在通风阴凉处,数日不腐。食用乌米饭有准备春耕、迎接丰收的象征意义。
  菅叶粽 俗称“菅粽”,通常在端阳节和分龙节时食用。将精选的优质糯米泡进黄碱水里浸若干小时,取出,将其装入用两片菅叶对折成的槽里,裹成20厘米长玉米棒子状,放入铁镬里煮十多个小时遂成。每逢端午节,畲民拿菅粽敬祭祖宗、自家吃用外,还用以馈赠亲友。
  糯米糍 畲民过年,做“七月半”和冬节,都要制糍。取意时(糍)来运转,生活年年(粘粘)甜。糍粑的做法是将糯米浸泡一天后,滤干,放进木甑里蒸熟,倒入石臼捣烂,捏成团状或饼状食用。
  第四节 居住
  清代以前,畲民住房大多是以竹子为架搭成的“悬草寮”。这种茅寮称“千柱落脚”或称“千枝落地”,四面通风,呈“介”字形。架料多缚成框格型,寮面的茅草也是打成草匾之后盖上。大多没有隔间。前后开门,不开窗户,没有烟囱。一般占地面积20平方米左右,寮高3米,墙高2米左右。有的“山寮”成“人”形。它仅在寮中央竖1排3至5根树叉,叉上架着横杠,两边斜靠若干木条,扎上横条(竹片),覆盖茅草而成。茅寮结构低矮,阳光不足,泥土地面十分潮湿。
  清代,畲族地区才出现“土墙厝”。土墙厝为土木结构。四面以土筑墙,屋架直接安装在山墙上,屋顶呈“金”字形,瓦片屋面,土木结构的住宅有4扇、6扇、8扇、10扇之分,有的10扇厝可住一、二十户人。
  近代畲民住宅与汉族民居建筑格局大致相同,大多为土木结构,朴实无华,极少装饰,而且大多随势而造,极少斜门、假窗。传统宅院多注重土墙墙体的厚实,墙上一般不开窗或者只开小窗,以避风防盗。一般畲村的周围都植有松、杉、樟、榕、柯、枫等乔木。畲族也有以阴阳八卦选择宅地的职业性地师,其理论大致与汉族地师相同。
  1949年以后,畲族住宅以土木结构为主,住房的建筑和使用格局有所改善。1978年后,随着畲村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出现砖木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新式住宅。1978~1993年的15年中,全区141个畲族村委会新建住宅1036幢,建筑面积15.85万平方米,大多为砖木、砖混结构。
  第五节 用具
  畲族不尚奢侈,讲究质朴、实用。其较有特色的厨房用具有:木粥桶、柴面盆、竹水舀、木勺、瓠瓜制成水瓢等。日常用具有:竹壳陶火笼、竹灯盏架、木履、细篾编成的苎布笼等。其中尤具民族特点常见的用具还有:
  八角轿 畲族姑娘出嫁时使用。高1.3米,四面宽0.7至2米。工艺精细,五彩装饰。
  水缸 石制水缸较有特色,八角形或长方形,深0.5米、长1.4、米,宽0.7米左右,用以储备饮用水。
  茶筒 用毛竹节制成。大筒是3至4节毛竹节,小筒是1至2节毛竹节,筒上有双耳,上系小麻绳,畲村家家户户必备之物。供上山下田劳动,用以盛放茶水。有些地方还利用茶筒盛酒,名叫酒筒。
  背篓 用竹篾编织而成,篓口为椭圆形,扁瓶状,篓口双侧系以小棕绳,用单肩挎背,常用于上山采茶,下园讨菜。用作上集市采购装货物的背篓,造工更讲究,通常小巧玲珑,制作精美。
  第六节 旅行
  闽东畲族多居住在山区半山区地带,丘陵重迭、山岭崎岖、羊肠小道迂回曲折。受地理、经济等条件的制约,畲区人民要赶圩进城,贩卖山货,购买生产、生活用品,或走亲串戚,盘歌聚会,均需翻山越岭,主要靠步行,少数坐轿。
  步行 历史上畲民多穿自编草鞋(70年代后,多改为硬塑拖鞋或解放鞋),挑运货物时,日行约30~50多公里。1956年元月国道104线闽东段通车后,沿线畲村村民出远门大多乘车。在没有通公路的畲村人们还需步行。
  坐轿 区内畲村的轿有竹轿、花轿两种。竹轿(又称篼、马夫轿),用毛竹片编成,靠椅式,前有一小横梁蹬脚,两旁装上两条竹杠,由两轿夫抬,竹轿适用于山区小道。民国时期畲区竹轿不上10架,能坐竹轿的只是极个别财主和头面人物。花轿较为考究,轿身全部上红漆,并雕有花鸟之类的吉祥图案,四人抬,专供迎亲时新娘乘坐。百户人家的畲村通常都备有花轿。
  坐船 濒海畲区的载人运货船只有舢舨、小木帆船、机帆船等。舢舨,木质,船体小而两头尖,安装有舵、橹、桨,装载量吨许。小木帆船,平头、月篷、有门楼,载客约30人,承载量三至五吨不等。以人工橹桨为动力,配有舵工、水手三、五名不等,可出海捕鱼,亦可运货、载客,多在内海行驶。区内霞浦二坑、后岐山、青岬垄、瓮里、青岐、盘前、牛角、四门桥等畲族村均有水运木帆船。1978年后,木帆船多改为5匹、7匹、8匹、12匹马达为动力的机帆船,沿海畲民出门旅行多乘坐机动船。
  乘车 1956年104国道和省道小浦公路通车后,畲族村民出远门普遍乘坐汽车。短途进城上集市以搭坐三轮麾托车、手扶拖拉机、农用车和骑自行车居多。1978年后,公路沿线畲村开始使用麾托车。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志

《闽东畲族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闽东畲族志、迁入分布、经济生产、政治、文化教育等情况叙述。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