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党派群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50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党派群团
分类号:
D4
页数:
4
页码:
208-21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德地区闽东畲族中国共产党组织、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农民组织、妇女组织、民兵组织等党派群团概况。
关键词:
宁德地区
政治
党派群团
内容
一、中国共产党组织
民国19年(1930年),中共福安县委委员马立峰到福安凤洋畲族村一带开展活动,培养积极分子,发展畲族党员,旋即建立中共凤洋支部,为闽东畲族地区第一个畲族村党支部。钟阿𠇍是区内最早的畲族党员之一。民国22年3月,马立峰、施霖深入霞浦杯溪一带发动武装斗争,发展党员,建立中共里马支部,8月建立青皎支部,是霞浦畲村早期党组织。民国23年2月福鼎畲族村第一个中共支部双华支部成立;同年6月宁德第一个畲族村中共党支部葛藤坪支部成立。从民国19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全区畲族村共建立中共支部56个,其中福安有凤洋、满洋、外洋盾、白云庵、茶洋、上半岭、前洋、竹洲山、老鼠朝仓、粗坑、茶坑、纸坪、孟尾、石合、山头庄等15个;霞浦县有里马、青皎、过洋、大浿、茶岗、塘下等党支部6个;福鼎县有双华、长久昌、瑞云、牛埕下、刘庄、龙潭面、才(财)堡、大岗脚、屋斗、薛家栏、桥亭鹿坑、坑门内、大坪头、浮柳、罗唇等15个;宁德县有葛藤坪、南岗、东岗、八斗、半岭、林口、乌坑、九仙、半山、天丰亭、巫家山、后门楼、天丰院等13个;柘荣县有郑家仔畲族村1个;周宁县有苎园坪、过名、前坪、赤波楼、云门等5个;古田县有石桥头畲族村1个。
据不完全统计,民主革命时期,全区共有畲族中共党员453人,其中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261人,抗日战争时期40人,解放战争时期152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闽东各县在农村大力建立中共党组织,先在福安仙岩畲族乡试点,物色对革命工作积极的畲族村民5人为积极分子,通过内查外调,符合条件后,吸收入党。随后成立支部,成为畲村工作的领导核心组织。
1956年底,各畲族乡都建立党支部,支部把培养发展畲族党员列入议事日程,吸收经过考察符合条件的畲族优秀分子入党。全区共发展989人,其中女党员27人。全区畲族党员,占农村人口的0.88%。1962年,全区有畲族党员1077人。1963年,全区各县有畲族党员1325人,其中福安428人、霞浦365人、福鼎247人、宁德206人、周宁24人、寿宁30人、柘荣25人。1965年,福安和霞浦两县共有党员人数707人,其中福安446人、霞浦261人。1966年,福安专区共有畲族党员1121人,其中福安426人、霞浦276人、宁德207人、福鼎113人、周宁23人、柘荣28人、寿宁48人。
1976年底,福安、宁德、古田3县有畲族党员1722人。其中福安1248人、宁德394人、古田80人。1983年,福安畲族女党员雷长梅当选为中共十一大代表。
1987年,全区开展以“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为中心内容的县、乡、村三级整党活动。经过整党后的畲族共产党员共4238人,占全区党员总数的5%。1987年闽东电机厂干部畲族女党员雷春美当选为中共十三大代表。1993年,全区8个畲族乡均建立有中共乡党委,141个畲族村委会均建立有中共党支部。同年全区有畲族党员4600多人。
二、共青团、少先队组织
共产主义青年团
民国22年(1933年),福安采花桥畲族村成立了闽东畲村第一个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支部,钟茂金担任团支部书记。民国23年闽东土地革命高潮期间,畲村普遍建立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
1950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福安地方委员会分别在福安仙岩、霞浦草岗(今茶岗)畲族村搞建团试点,发展团员,成立团支部。而后在全区逐步铺开。同年,霞浦青坛乡发展团员115人,其中畲族64人,占畲族青年总数的38%。
1956年底,全区畲族团员1265人,占全区团员总数29068人的4.35%。1957年全区畲族青年2.4万人,年底有畲族团员2400人,占畲族青年数的10%;有70%以上团员担任社队干部,有团省委、团县委委员5人。
1963年,全区分期分批开展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发动男女青年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办俱乐部,建立文化娱乐活动阵地,学雷锋,树标兵,开展争做“五好青年”活动;上团课,做团外青年思想工作。同年,全区畲族团员2183人,其中福安662人、霞浦762人、福鼎358人、宁德332人、寿宁19人、周宁25人、柘荣25人。
1964年,全区共有畲族团员2751人,占同年全区团员总人数53120人的5.18%,其分布为工业系统14人、农业2697人、文教系统的23人、商业金融业6人、机关9人、街道2人。同年福安金坛畲族大队团支部书记雷少萍(女)当选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九次代表大会代表。
1965年,全区畲族团员增至3126人,分布结构无大改变。1977年,全区共有畲族青年5400人加入中国共产义青年团组织。1978年福安虎头畲族大队团支部书记吴梅英(女)当选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次代表大会代表。
1980年,全区畲族团员4998人,其分布为工业49人、交通邮电仅1人、农林业4587人、商业金融16人、文化教育320人(其中大专学生23人、中专270人),机关14人、其他系统11人。其团员分布农村人民公社最多4558人,占97.9%。同年有团干16人,其中团地委副书记1人、干部2人,团县委书记1人、副书记2人,公社团干9人,学校团干1人。1982年,全区团支部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团组织建设。全区拥有畲族共青团员4004人,占全区团员总数的4%。各团支部开展“四评比”活动。即比做党助手的工作成绩,比做好人好事的次数,比参加阵地活动的人次与项目,比发展团员的质与量。霞浦茶岗村畲族青年蓝德生工作、生产出色,被团中央授予“新长征突击手”光荣称号,并到北京参加表彰大会。1985年,全区专职畲族团干12人。其中担任团地委书记1人、团县委书记1人。1989年,全区拥有畲族共青团员6275人。1993年,全区8个畲族乡、141个畲族村委会分别建立有团委和团支部,全区畲族团员人数9000余人。
中国少年先锋队
民国23年(1934年),土地革命期间,首先在福安下西区凤洋村组建畲族儿童团,随后南山、七埞、岐山、蓝田、金斗洋、仙岭洋、南湾、秋竹岗、燕窝、茶洋、采花桥及区内畲族村普遍建立儿童团组织。人数视村庄大小,数人至二、三十人不等。儿童团参加传唱革命歌曲、张贴革命标语、散发传单,并负责站岗放哨、送信、监视地主富农、侦察敌情等。儿童团员的年龄通常在10~16岁之间。1950年秋起,区内各畲族村小学分别组织少年儿童队。1953年少年儿童队改称少年先锋队,并先后组织学习张高谦、雷锋、赖宁和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等活动。1985、1986年福安民族实验小学先后获全国少先队“创造杯”竞赛活动和“小主人在行动”活动优胜奖。1991年该校少先队二中队被地区教育局和团地委授予“学赖宁,最佳闽东小星星集体”荣誉称号。
三、农民组织
民国18年(1929年),中共福安县委组织中国革命互济会福安分会,发动会员深入农村发展会员。部分畲族村开始建立贫农团和秘密农会。民国19年后畲族乡村秘密农会组织有很大发展。民国20年秋,畲族共产党员钟阿𠇍深入到蓝田、横林、后山、桦林、八铺、牛池坑、秋竹岗、桂垄、牛埕、牛鼻坑等畲族村发展农会会员。民国21年,福安北区召开农会代表会,以借粮名义进行分粮,西区、南区畲民亦纷纷加入农会组织,民国22年3月,西区畲乡全部建立农会。民国34年,农会组织已遍布畲村。
1949年,闽东各县相继解放,农村普遍建立基层农会组织。1950年,各县正式成立农民协会。畲村农会配合人民政府开展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征粮、大生产运动等。1954年7月以后,随农村民主建政的完成,农会活动减少,县农会机构撤销。“文化大革命”初期,畲族大队普遍成立贫下中农协会。1966年,福安畲族代表7人、特邀代表1人,参加福建省贫下中农代表大会。“文化大革命”后期,贫下中农协会停止活动。
四、妇女组织
民国21年(1932年),福安凤洋、山头庄、小岭、仙岩相继成立妇女会。民国23年,作为乡村苏维埃政权的组成部分,凡成立村苏维埃政府的畲族村均建立有妇女会组织。闽东土地革命鼎盛时期,全区建立有畲族村妇女会组织300多个。1949年秋,闽东各县解放后,部分畲族村重新建立妇女代表会。
1950年畲族村妇女联合会普遍成立,召开乡村妇女代表会,组织畲族妇女捐献粮食,支援抗美援朝,参加土地改革。1963年11月,福安县妇联召开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其中畲族妇女代表17人出席会议。会上受表彰的先进个人雷全妹、雷松莲,还出席了省群英会。1983年坂中公社仙岩大队女村民钟金梅被选为全国第五次妇女代表大会代表。1993年区内畲族人口集中的福安、霞浦等县妇联会均配备有畲族妇联委员(或常委)1~3人,全区8个畲族乡均有妇女联合会组织,配备有妇女专职干部,141个畲族村委会的妇代会主任也大多由畲族妇女担任。
五、民兵组织
民国23年(1934年),闽东土地革命期间,畲族村普遍建立赤卫队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军区《地方武装建设规划草案》和《民兵组织暂行条例》,各县自卫组织先后改称民兵,由国家发给枪支弹药。凡年龄在16~40岁之间,政治表现好、历史清白者经自愿报名,群众评议,领导批准可加入民兵组织,编列民兵小队、中队,村设民兵队部。民兵的任务是参加剿匪、减租、反霸;负责本村站岗放哨,监视地主、反革命分子,维护社会治安,并承担除兽灭害任务。
1953年,推行普通民兵制。凡18~25岁身体健壮、家庭劳力充裕者均编为基干民兵;26岁以上者编为普通民兵。1958年,“大办民兵师”,配合“大炼钢铁”与大抓粮食,公社设民兵团、大队设民兵营、生产队设民兵排。
1962年,民兵工作抓“三落实”,在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进行整顿。民兵训练以射击为主,兼演练兵器、列队、投弹,并开展“五好”民兵活动。197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命令,决定在少数民族中征兵。宁德地区征兵办公室以福安坂中仙岩大队为试点,开展征集畲族兵源工作,全区220名畲族青年应征入伍。
1973~1975年,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运动中,福安畲族民兵雷金祥、雷少萍(女)军事训练和生产成绩突出,被福建省军区评为民兵模范。1976年以后,根据“减少数量、提高质量、抓好重点、打好基础”的指示精神,将民兵年龄定为18~25岁。
1981年,根据总参《关于调整改革民兵军事训练的试行意见》,福安县在坂中公社进行民兵训练、改革的试点工作,本着“减少训练人数,精简训练内容,改革训练方法,提高训练质量”的原则,训练内容除步兵之外有:无线有线通讯、重机枪、火箭筒等。1982年,福安县在坂中、穆阳公社修建简易训练场,集训连长、排长及基干民兵,取消普通民兵的训练,采取一次训练30天的办法,增加训练时间,减少受训人员。1993年,8个畲族乡均设有人民武装部,141个畲族村均有民兵班、排组织。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闽东畲族志、迁入分布、经济生产、政治、文化教育等情况叙述。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