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畲族社区组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503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畲族社区组织
分类号:
D4
页数:
16
页码:
198-21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德地区闽东畲族政权组织、党派群团、民间组织等畲族社区组织概况。
关键词:
宁德地区
畲族
社区组织
内容
第一节 政权组织
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福宁府的福安、宁德、霞浦、寿宁、福鼎和隶属福州府的古田、屏南等7县共辖14个乡46个里116个都,其中13个乡、34个里均有畲族分布。畲族人口较集中的都有73个,占都总数的62.93%;但乡官、里正、都头多系汉族人担任。民国35年(1946年),区境内共设有101个乡镇,其中畲族人口分布较集中的乡镇有半数以上。但畲族担任乡(镇)长的只寥寥数人,担任保长的也不多。民主革命时期,区苏维埃政府机关驻畲族村的3个、乡苏维埃政府机关设在畲族村的21个,影响较大,存在时间较长的畲族村苏维埃政府100多个。在各级苏维埃政府任职的畲族干部共500余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2月,在福安县建立全省第一个畲族乡自治区政府。1957年,境内建立36个畲族乡,配备畲族正副乡长、乡政委员等,组成人员425人。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畲族乡被撤销。1963年全区恢复设置畲族乡9个。配备畲族乡人委委员106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畲族乡复被撤销;1984年再度设置。1993年全区8个畲族乡面积1436.1平方公里,人口175540人,其中畲族人口42401人。乡主要干部中,畲族占三分之一以上。全区189个畲族村民委员会(畲族人口占30%以上)共有人口163331人,其中畲族人口100579人,村主要干部三分之二以上为畲族。
一、苏维埃政府
区苏维埃政府
民国23年(1934年)2月,闽东苏维埃政府下辖9个县级苏维埃政府、42个区苏维埃政府,其中设在畲族地区的区苏维埃政府共3个。区苏维埃政府内设军事、土地、财政、肃反、粮食、交通、文化等部门,负责处理苏维埃政府的各项日常事务。
下南区苏维埃政府 民国23年12月成立,隶属(福)安(宁)德县苏维埃政府,区苏机关曾驻福安甘棠过洋村。在区苏任职的畲族干部有:财政委员钟廷森、肃反委员钟桂兰、秘书钟廷全、互济会主席雷成灼。
下西区苏维埃政府 又称溪北区、外西区、梧桐区、磻溪区,民国23年2月5日成立,隶属(福)安(宁)德县苏维埃政府,区苏机关曾驻康厝凤洋畲族村。在区苏维埃政府任职的畲族干部有:区苏主席雷富弟、肃反委员钟申弟、秘书钟廷春、游击队长雷为坤。
桐北区苏维埃政府 民国25年6月成立,隶属桐霞县革命委员会;区苏机关曾驻福鼎浮柳白石村;在区苏任职的畲族干部有区苏主席蓝光养、财政委员兼交通总站负责人李信郡。
乡苏维埃政府
闽东土地革命高潮期间,闽东畲族地区先后建立乡苏维埃政府21个。乡苏维埃政府的工作部门设置和区苏差不多,通常设主席,财政、粮食、文化、肃反、土地、军事、交通委员和妇女会、共青团、工艺团、互济会等组织。在乡苏维埃政府中担任各种职务的畲族干部有150多人。
村苏维埃政府
民国23年(1934年)闽东革命高潮期间,90%的畲族村均建立了村苏维埃政府。其中影响较大、存在时间较长的有:福安城阳乡楮坪、茶洋、葛藤湾、洋岗头、官洋岗、粗坑、老鼠朝仓、长潭、纸坪、维岭、茶坑,上白石聚仙岗,甘棠如兰、油西坑、白云庵、田螺园、老蛇岗、杨梅洞、洋溪里、山头庄、笊篱壑、石壁头、䉪村、刘洋、小岭,溪潭乡马山、大山下、济里、七埞、瓜溪,赛岐镇罗里坑、牛坑、丹里、鳌峰,松罗乡古老厝、横牛、孟尾、苍头下,潭头乡鹅山、垄头、祠堂前,穆云乡竹洲山、曲坑、石厝下,康厝乡凤洋、金斗洋,溪柄采花桥、白梅岭、东山、上金竹坪,下白石松树下;福鼎的大坪头、玉石、龙潭面、大岗头、岭门后、鹿坑、白石、双华、福山、才堡、小华阳、长久昌、牛埕下、瑞云、嵩水;霞浦外西坑、龙潭、五斗、南山、后樟、虎龙坑、过洋、塘下、里马、大浿、茶岗、过洋、青皎;周宁苎园坪、赤坡楼、陈家山、云门、半岭;宁德上东岗、小桥、天峰亭、后门楼、柏院、九仙、天峰院、巫家山、南岗、葛藤坪、猴盾、半山;古田石桥头等100多个村苏维埃政府。村苏维埃政府亦设财政、军事、粮食、土地、文化、交通委员分管各项具体工作。并设贫农团、妇女会、互济会、少年先锋队和劳动童子团等群众组织和肃反队。据不完全统计,全区担任畲族村苏维埃主要干部的共有500多人。以民国24年2月建立的周宁苎园坪村革命委员会为例:该村革命委员会隶属中共闽东特委,负责统一领导竹洲山各村的革命斗争,村革命委员会设:主席、财政委员、粮食委员(雷成波)、肃反委员(雷太遇)、调查委员、文化委员(雷良俊)、交通委员(雷忠庆)、保管委员(钟寿弟)等,在8位村主要干部中,畲族占5位。
二、畲族乡人民政府
1953年2月8日,福安县人民政府遵照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自治实施纲要》的规定,决定在福安第十一区畲族聚居的仙岩乡建立仙岩乡自治区人民政府。其乡域范围东至桦坪畲族村,西至洋坪畲族村,南至仙岭洋畲族村,北至大林畲族村;方圆面积6.75平方公里,有畲族495户、1745人,畲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99.71%。仙岩畲族乡自治区政府是福建省内设立的第一个畲族乡自治区政府。经民主选举产生48位畲族人民代表,51位乡政委员,乡长、副乡长,乡农民协会主席等。1956年8月,因区划调整,仙岩畲族自治乡撤销,并入湖坂乡,称仙坂乡。
1956年12月,国务院正式认定畲族为单一民族。1957年,福安专署根据宪法和上级有关指示精神,贯彻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查清各县少数民族分布等情况,制订出建立民族乡方案的基础上,批准建立45个畲族乡。其中现辖境内36个,依次为福安一区(城关)的仙岩,三区(社口)竹岭,四区(穆阳)东南、燕洋、王溪、凤洋、蓝山,五区溪柄碧后、茶洋,六区(甘棠)山岭,七区(下白石)林洋、半岭、长山;福鼎前岐区双华、佳阳,桐山区浮柳,白琳区牛埕下、硖门区瑞云;霞浦后岗区青坛、鲤鱼山、大墓里、梨坪湾,盐田区西胜、岚头,溪南区牛胶(骹)岭,牙城区草岗,溪西区墓仓;宁德城关区雷东、后山,八都区南岗、漈头、新楼、猴盾、北山,霍童区九仙,飞鸾区南山等。总户数12045户,其中畲族9054户;总人口41989人,其中畲族32044人,畲族人口占乡总人口的76.32%。其中畲族人口占80%以上的民族乡25个,畲族人口占70~80%的有6个乡,畲族人口占50~70%的有14个乡。民族乡依据民主集中制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基本原则组建,并根据当地民族特点和风俗习惯,在行使政权中可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既注重民族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生产和各项事业,同时充分体现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民族乡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委员会组成人员以畲族为主,有一定数量的汉族参加。36个民族乡共有乡人民代表632人,其中畲族418人,占76.11%;乡人民委员会委员350人,其中畲族274人,占78.29%;正副乡长109人,其中畲族89人,占81.65%。
畲族乡经乡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人民委员会,设民政、治安、武装、生产合作、文教卫生、财粮调解、绿化等工作委员会。畲族乡人委干部以畲族为主,其中乡长均由畲族公民担任;70多位副乡长中有58位是畲族。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中,农村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民族乡被撤销。
1963年,福安专署根据中央关于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省人民委员会“原在1957年前设立的民族乡,当地少数民族要求强烈的,区划变化不大的,经县人委批准可恢复民族乡的建制”的指示精神,在畲族群众的一致要求下,决定在区内恢复民族乡。成建制的有福安的仙岩、凤洋、山岭、茶洋、竹岭;霞浦的鲤鱼山(恢复后改名马洋畲族乡)、青坛(恢复后改为墓斗畲族乡)、岚头(恢复后改为洋边畲族乡)、西胜9个民族乡,下辖212个自然村、3969户、14661人,其中畲族2705户、9631人。乡人民委员157人中,畲族106人。乡人大代表410人,其中畲族266人,占64.89%。此间,乡社合一,畲族乡既称畲族乡、又称人民公社;既是畲族乡人民委员会,又是畲族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同年,全区共有畲族26608户、100684人,分布区内7个县、52个区、314个公社、675个生产队、2000多个小队。其中属纯畲族的公社3个,大队156个,生产队1882个;畲族人口占50%以上的公社20个、大队118个。全区畲族干部235人中:脱产121人(县区级29人、一般干部92人)、半脱产114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撤区建社(大公社),改县、区、乡、村4级建制为县、人民公社(原区级)、生产大队(原村级)3级建制。取消区下属的乡(小公社)一级建制,畲族乡被撤分为若干生产大队。
198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民族乡问题的通知》指出:“凡是相当于乡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当建立民族乡”,“建立民族乡,少数民族的人口在全乡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一般以30%左右为宜;个别情况特殊的,可以低于这个比例”。根据《通知》精神,为方便畲族人民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强化畲族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促进畲汉人民团结,发挥畲汉人民聪明才智。1984年宁德地区行政公署报请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区内畲族聚居地区分别建立14个畲族乡。畲族乡中福安县坂中、康厝、穆云,霞浦县盐田、崇儒、水门,宁德县金涵等7个畲族乡,为人民公社改建,属区下属乡镇建制的有福鼎县的浮柳、牛埕下、瑞云、双华、佳阳、岔门、象阳7个畲族乡,其中,除岔门和象阳为新设外,其余5个都是1957年原畲族乡恢复,因福鼎县实行区、乡(大队)、村民小组3级建制,其畲族乡是行政村一级建制。1987年福鼎县区改乡后,7个畲族乡均改为村民委员会。1993年10月,福鼎县设立硖门畲族乡,全区有畲族乡8个,面积1436.1平方公里;下辖村民委员会182个,村民小组1538个;共42168户、175540人,其中畲族9767户、42401人,畲族人口占乡总人口的24.15%,乡主干畲族占三分之一。
附:畲族村民委员会(畲族大队)设置简况
1963年,福安专区畲族分布较多的大队675个,生产队1433个。其中属纯畲族大队156个:福安87个,霞浦23个(鲤鱼山、柴称坪、洋尾厝、梨坪湾、罗汉坪、磨石坑、二铺、高山、后洋、洋边、枯岭、七罗洋、吴家洋、茶岗、长坑、后地、墓仓、白露坑、半月里、牛胶岭、南门山、下岐山、坪岭),福鼎县13个,宁德县28个(南岗、水尾、新楼、半山、漈头、高山、北山、施洋、柴坑、猴盾、大坪、炭由头、保安塘、下雷东、上雷东、上金浿、亭坪、金涵、烟亭、后山、中前、黄土垒、南山、可坑里、乌岩、大石、九仙、琴田),柘荣县4个(茶湾、弯里、八埞、柯岭),周宁县1个。
1984年畲族乡恢复后,又先后将畲族人口在30%以上村委会定为畲族村委会。1993年畲族人口在30%以上的畲族村委会共189个。具体是:宁德城南后山,金涵上金浿、亭坪、金涵、琼堂、院后、中前,漳湾雷东,七都漈头、外洋、北山,八都南岗、猴盾、大坪、半山、新楼、韩丹,九都九仙、柴坑、乌坑,霍童小石,赤溪松岭,飞鸾南山、向阳里、新岩、蒲岭;福鼎秦屿财堡、方家山,白琳牛埕下、康山,硖门瑞云,桐城浮柳、岔门,前岐龙头湾、桥亭、佳阳、井头、象阳、双华、罗唇、佳山,管阳唐阳、店下硋窑,磻溪排阳、朝阳;霞浦盐田瓦窑头、洋边、二铺、西胜、南塘、尤澳,崇儒新村、上水、霞坪、溪坪、浿下、半路张、岚下,水门茶岗、半岭、大灞、长湖、青澳、七斗岔,三沙东山、单斗、三坪、二坑,柏洋西坑、大岭、阮洋、斗门、一层、茶坑、凤江,州洋青福、墓斗、岭头、马洋、八斗浿、大沙、七宝洋,沙江大墓里、大坪、龙湾、小马,长春法华,下浒四斗,北壁盘前,溪南南门山、白露坑、后慕;福安城阳铁湖、白坑、茶洋、纸坪,坂中日宅、林岭、亭兜、和安、彭家洋、井口、后门坪、许洋、大林、仙岩,上白石南山头,溪尾林洋、坎下,松罗后洋、小茶洋、王棣、大坪里,溪柄白沙、东坪、长洋、采花桥、龙潭面,湾坞坑源、梅洋、寒洋、半岭、岩下、福岭、池头、宝林、半屿,社口坑里坑、潘洋、山里、上山、牛山湾、荣岭头、利岔、大坪、谢岭下、潭头鹅山,穆云上洋、科后、虎头、中沃、外厝、温岩、燕坑、岭坑、王楼、梨田、竹洲、南山、高岭、燕科、溪塔、洋坪,下白石章岭、王坑、下赤、金腰带、通湾洋、亨里、秦坎、章坑、坑门,康厝半山、竹沃、红坪、东山、凤洋、长潭、金斗洋、秋岭,溪潭马山、仙石、蓝田、岐山、下庄、瓜溪,甘棠坑门里、春雷云、岭尾、北山、山头庄、小岭、过洋、何厝,古田平湖富达,大桥梅坪,凤都新建;屏南甘棠巴地;寿宁斜滩外洋;周宁咸村云门,玛坑灵凤山;柘洋楮坪茶湾、湾里,乍洋宝鉴宅。同年,全区畲族人口占30%以上的189个畲族村年末乡村户数共计38361户,其中畲族23785户;年末乡村人口163331人;其中畲族100579人;年末劳动力共计63129人,其中畲族38983人。畲族村委会主要干部绝大部分为畲族。
四、人民代表大会
民国23年(1934年),闽东民主革命时期,由各级工农代表会议或苏维埃代表会议选举产生同级苏维埃政府组成人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制。按照中央人民政府《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规定,区内各县分别组织召开二届4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每次会议均由县筹备委员会发聘请书邀请畲族代表参加。1949年底至1950年初,区内畲族聚居的福安、霞浦、宁德、福鼎4县在召开首届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共邀请13位畲族代表参加,畲族代表占代表总人数803人的1.62%;1952~1953年上述4县召开二届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畲族代表人数增至57人,畲族代表占代表总数972人的5.86%。
1953年,福安县在第十一区畲族聚居的仙岩乡试验建立仙岩乡自治区人民政府,民主选举48名乡人民代表,均为畲族。1957年,全区建立45个畲族乡(含连江和罗源县的9个畲族乡),选举乡人民代表788人,其中畲族613人,占代表总数的77.79%;当选县人民代表大会畲族代表45人,占当选县人大代表总数的78.95%。同年,全区畲族公民当选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329人,县人大代表116人。
1963年,恢复设置9个畲族乡,266名畲族公民当选乡人大代表,占乡人大代表总数410人的64.87%。同年,福安、霞浦、宁德、福鼎、寿宁、周宁、柘荣7县,畲族公民当选乡人大代表2591人,当选县人大代表148人,省人大代表3人。1983年,各县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全区畲族公民当选乡镇人大代表1299人,县人大代表253人。1988年,乡镇设人大主席团,主席团设常务主席成员7~11人,办公室配备专职干部1人处理日常事务。1953~1993年,历届人民代表大会,福安、霞浦、宁德、福鼎4县(市)畲族公民1400人当选县人大代表,占同期人大代表总人数13879人的10.09%;有31人当选省人大代表,有6人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第二节 党派群团
一、中国共产党组织
民国19年(1930年),中共福安县委委员马立峰到福安凤洋畲族村一带开展活动,培养积极分子,发展畲族党员,旋即建立中共凤洋支部,为闽东畲族地区第一个畲族村党支部。钟阿𠇍是区内最早的畲族党员之一。民国22年3月,马立峰、施霖深入霞浦杯溪一带发动武装斗争,发展党员,建立中共里马支部,8月建立青皎支部,是霞浦畲村早期党组织。民国23年2月福鼎畲族村第一个中共支部双华支部成立;同年6月宁德第一个畲族村中共党支部葛藤坪支部成立。从民国19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全区畲族村共建立中共支部56个,其中福安有凤洋、满洋、外洋盾、白云庵、茶洋、上半岭、前洋、竹洲山、老鼠朝仓、粗坑、茶坑、纸坪、孟尾、石合、山头庄等15个;霞浦县有里马、青皎、过洋、大浿、茶岗、塘下等党支部6个;福鼎县有双华、长久昌、瑞云、牛埕下、刘庄、龙潭面、才(财)堡、大岗脚、屋斗、薛家栏、桥亭鹿坑、坑门内、大坪头、浮柳、罗唇等15个;宁德县有葛藤坪、南岗、东岗、八斗、半岭、林口、乌坑、九仙、半山、天丰亭、巫家山、后门楼、天丰院等13个;柘荣县有郑家仔畲族村1个;周宁县有苎园坪、过名、前坪、赤波楼、云门等5个;古田县有石桥头畲族村1个。
据不完全统计,民主革命时期,全区共有畲族中共党员453人,其中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261人,抗日战争时期40人,解放战争时期152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闽东各县在农村大力建立中共党组织,先在福安仙岩畲族乡试点,物色对革命工作积极的畲族村民5人为积极分子,通过内查外调,符合条件后,吸收入党。随后成立支部,成为畲村工作的领导核心组织。
1956年底,各畲族乡都建立党支部,支部把培养发展畲族党员列入议事日程,吸收经过考察符合条件的畲族优秀分子入党。全区共发展989人,其中女党员27人。全区畲族党员,占农村人口的0.88%。1962年,全区有畲族党员1077人。1963年,全区各县有畲族党员1325人,其中福安428人、霞浦365人、福鼎247人、宁德206人、周宁24人、寿宁30人、柘荣25人。1965年,福安和霞浦两县共有党员人数707人,其中福安446人、霞浦261人。1966年,福安专区共有畲族党员1121人,其中福安426人、霞浦276人、宁德207人、福鼎113人、周宁23人、柘荣28人、寿宁48人。
1976年底,福安、宁德、古田3县有畲族党员1722人。其中福安1248人、宁德394人、古田80人。1983年,福安畲族女党员雷长梅当选为中共十一大代表。
1987年,全区开展以“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为中心内容的县、乡、村三级整党活动。经过整党后的畲族共产党员共4238人,占全区党员总数的5%。1987年闽东电机厂干部畲族女党员雷春美当选为中共十三大代表。1993年,全区8个畲族乡均建立有中共乡党委,141个畲族村委会均建立有中共党支部。同年全区有畲族党员4600多人。
二、共青团、少先队组织
共产主义青年团
民国22年(1933年),福安采花桥畲族村成立了闽东畲村第一个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支部,钟茂金担任团支部书记。民国23年闽东土地革命高潮期间,畲村普遍建立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
1950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福安地方委员会分别在福安仙岩、霞浦草岗(今茶岗)畲族村搞建团试点,发展团员,成立团支部。而后在全区逐步铺开。同年,霞浦青坛乡发展团员115人,其中畲族64人,占畲族青年总数的38%。
1956年底,全区畲族团员1265人,占全区团员总数29068人的4.35%。1957年全区畲族青年2.4万人,年底有畲族团员2400人,占畲族青年数的10%;有70%以上团员担任社队干部,有团省委、团县委委员5人。
1963年,全区分期分批开展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发动男女青年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办俱乐部,建立文化娱乐活动阵地,学雷锋,树标兵,开展争做“五好青年”活动;上团课,做团外青年思想工作。同年,全区畲族团员2183人,其中福安662人、霞浦762人、福鼎358人、宁德332人、寿宁19人、周宁25人、柘荣25人。
1964年,全区共有畲族团员2751人,占同年全区团员总人数53120人的5.18%,其分布为工业系统14人、农业2697人、文教系统的23人、商业金融业6人、机关9人、街道2人。同年福安金坛畲族大队团支部书记雷少萍(女)当选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九次代表大会代表。
1965年,全区畲族团员增至3126人,分布结构无大改变。1977年,全区共有畲族青年5400人加入中国共产义青年团组织。1978年福安虎头畲族大队团支部书记吴梅英(女)当选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次代表大会代表。
1980年,全区畲族团员4998人,其分布为工业49人、交通邮电仅1人、农林业4587人、商业金融16人、文化教育320人(其中大专学生23人、中专270人),机关14人、其他系统11人。其团员分布农村人民公社最多4558人,占97.9%。同年有团干16人,其中团地委副书记1人、干部2人,团县委书记1人、副书记2人,公社团干9人,学校团干1人。1982年,全区团支部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团组织建设。全区拥有畲族共青团员4004人,占全区团员总数的4%。各团支部开展“四评比”活动。即比做党助手的工作成绩,比做好人好事的次数,比参加阵地活动的人次与项目,比发展团员的质与量。霞浦茶岗村畲族青年蓝德生工作、生产出色,被团中央授予“新长征突击手”光荣称号,并到北京参加表彰大会。1985年,全区专职畲族团干12人。其中担任团地委书记1人、团县委书记1人。1989年,全区拥有畲族共青团员6275人。1993年,全区8个畲族乡、141个畲族村委会分别建立有团委和团支部,全区畲族团员人数9000余人。
中国少年先锋队
民国23年(1934年),土地革命期间,首先在福安下西区凤洋村组建畲族儿童团,随后南山、七埞、岐山、蓝田、金斗洋、仙岭洋、南湾、秋竹岗、燕窝、茶洋、采花桥及区内畲族村普遍建立儿童团组织。人数视村庄大小,数人至二、三十人不等。儿童团参加传唱革命歌曲、张贴革命标语、散发传单,并负责站岗放哨、送信、监视地主富农、侦察敌情等。儿童团员的年龄通常在10~16岁之间。1950年秋起,区内各畲族村小学分别组织少年儿童队。1953年少年儿童队改称少年先锋队,并先后组织学习张高谦、雷锋、赖宁和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等活动。1985、1986年福安民族实验小学先后获全国少先队“创造杯”竞赛活动和“小主人在行动”活动优胜奖。1991年该校少先队二中队被地区教育局和团地委授予“学赖宁,最佳闽东小星星集体”荣誉称号。
三、农民组织
民国18年(1929年),中共福安县委组织中国革命互济会福安分会,发动会员深入农村发展会员。部分畲族村开始建立贫农团和秘密农会。民国19年后畲族乡村秘密农会组织有很大发展。民国20年秋,畲族共产党员钟阿𠇍深入到蓝田、横林、后山、桦林、八铺、牛池坑、秋竹岗、桂垄、牛埕、牛鼻坑等畲族村发展农会会员。民国21年,福安北区召开农会代表会,以借粮名义进行分粮,西区、南区畲民亦纷纷加入农会组织,民国22年3月,西区畲乡全部建立农会。民国34年,农会组织已遍布畲村。
1949年,闽东各县相继解放,农村普遍建立基层农会组织。1950年,各县正式成立农民协会。畲村农会配合人民政府开展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征粮、大生产运动等。1954年7月以后,随农村民主建政的完成,农会活动减少,县农会机构撤销。“文化大革命”初期,畲族大队普遍成立贫下中农协会。1966年,福安畲族代表7人、特邀代表1人,参加福建省贫下中农代表大会。“文化大革命”后期,贫下中农协会停止活动。
四、妇女组织
民国21年(1932年),福安凤洋、山头庄、小岭、仙岩相继成立妇女会。民国23年,作为乡村苏维埃政权的组成部分,凡成立村苏维埃政府的畲族村均建立有妇女会组织。闽东土地革命鼎盛时期,全区建立有畲族村妇女会组织300多个。1949年秋,闽东各县解放后,部分畲族村重新建立妇女代表会。
1950年畲族村妇女联合会普遍成立,召开乡村妇女代表会,组织畲族妇女捐献粮食,支援抗美援朝,参加土地改革。1963年11月,福安县妇联召开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其中畲族妇女代表17人出席会议。会上受表彰的先进个人雷全妹、雷松莲,还出席了省群英会。1983年坂中公社仙岩大队女村民钟金梅被选为全国第五次妇女代表大会代表。1993年区内畲族人口集中的福安、霞浦等县妇联会均配备有畲族妇联委员(或常委)1~3人,全区8个畲族乡均有妇女联合会组织,配备有妇女专职干部,141个畲族村委会的妇代会主任也大多由畲族妇女担任。
五、民兵组织
民国23年(1934年),闽东土地革命期间,畲族村普遍建立赤卫队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军区《地方武装建设规划草案》和《民兵组织暂行条例》,各县自卫组织先后改称民兵,由国家发给枪支弹药。凡年龄在16~40岁之间,政治表现好、历史清白者经自愿报名,群众评议,领导批准可加入民兵组织,编列民兵小队、中队,村设民兵队部。民兵的任务是参加剿匪、减租、反霸;负责本村站岗放哨,监视地主、反革命分子,维护社会治安,并承担除兽灭害任务。
1953年,推行普通民兵制。凡18~25岁身体健壮、家庭劳力充裕者均编为基干民兵;26岁以上者编为普通民兵。1958年,“大办民兵师”,配合“大炼钢铁”与大抓粮食,公社设民兵团、大队设民兵营、生产队设民兵排。
1962年,民兵工作抓“三落实”,在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进行整顿。民兵训练以射击为主,兼演练兵器、列队、投弹,并开展“五好”民兵活动。197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命令,决定在少数民族中征兵。宁德地区征兵办公室以福安坂中仙岩大队为试点,开展征集畲族兵源工作,全区220名畲族青年应征入伍。
1973~1975年,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运动中,福安畲族民兵雷金祥、雷少萍(女)军事训练和生产成绩突出,被福建省军区评为民兵模范。1976年以后,根据“减少数量、提高质量、抓好重点、打好基础”的指示精神,将民兵年龄定为18~25岁。
1981年,根据总参《关于调整改革民兵军事训练的试行意见》,福安县在坂中公社进行民兵训练、改革的试点工作,本着“减少训练人数,精简训练内容,改革训练方法,提高训练质量”的原则,训练内容除步兵之外有:无线有线通讯、重机枪、火箭筒等。1982年,福安县在坂中、穆阳公社修建简易训练场,集训连长、排长及基干民兵,取消普通民兵的训练,采取一次训练30天的办法,增加训练时间,减少受训人员。1993年,8个畲族乡均设有人民武装部,141个畲族村均有民兵班、排组织。
第三节 民间组织
一、福宁三明会馆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福建按察使司“向山民劝改妆束”的《告示》发到福宁府,各地“山民”代表(多为族长,或其他头面人物),陆续前去领取。当时城里没有畲族专门客栈,代表多感不便,因而动议集资建馆。经分头筹集,第二年在西门外教场头,买下四扇瓦房一座,取名:福宁山民会馆,专门接待畲族宗人(住宿免费,伙食自理),并在厅堂设神牌,偶有祭祀活动。
民国元年(1912年),霞浦县和西附城区乡农会成立,会址设在会馆内。这是当时唯一以“山民”为主体的团体,会馆逐渐成为闽东畲族联络议事之所,是对内加强本族团结与联系,对外维护本族利益的畲族同族性团体。民国2年春节期间,公举霞浦岚青雷天何牵头负责,西附城蓝齐业、蓝萼芬(乡农会正、副会长),田岗的蓝起斌(嘉斌),白露坑的钟学吉,宁德的蓝鸿庚,福安的钟××,福鼎的蓝××等为董事。此举得到浙江云和名绅蓝宝成(韶九,清末恩贡、教谕,民国初县参议长)的赞同,于次年推荐其刚从浙江政法学校毕业的次子蓝文蔚(嘉庚)来霞浦,参与办理会馆有关事务。并取“山民”谐音,改称“三民会馆”,不久为避免和“三民主义”混同,取意日、月、星(或为福、禄、寿三星高照,有纳吉呈祥之“彩头”,定名为“福宁三明会馆”,简称“三明会馆”。至民国5年,霞浦、福安、宁德、福鼎、寿宁、罗源、连江、闽侯、泰顺、平阳等10县蓝、钟、雷、李、吴诸姓2000余人,先后成为会员。每户鸠金数角、数元不等,计集银元1000多元,谷物、食品等相当数量。福宁三明会馆便成为闽东以至浙南畲族主要聚居区畲族民间社会公益团体。
民国8年(1919年)8月,在霞浦县绅士王邦怀(民初县知事、省咨议会员)帮助下,购买霞浦北社乘驷后境(今松城镇旗下街3号)砖木结构六扇瓦房一座(分前后二进,占地面积近700平方米)。经修整,前落大厅作为祭祀及重要聚会场所,中庭设大型神龛,安置从罗源大浿头祖祠分灵的木雕涂金大型神牌(“总牌”、“龙头牌”),门额大书:“福宁三明会馆”(蓝文蔚题)。此后,会馆真正成为一方畲族联谊及公共活动的中心场所。民国9年春节,霞浦西乡、南乡、东乡、附城区以及福安、宁德、福鼎、寿宁、罗源、连江、闽侯、泰顺、平阳、云和、景宁等县均派代表前来聚会,并参加祭祖等活动。祭祖活动极为隆重,由雷天何等董事及各处族长轮流主持,连日分批举行。自此,祭祖成为会馆的一大要事,每年春节必有大祭,清明、七月半亦多有举祭。
会馆董事,只有蓝文蔚长期驻馆,其他均不常驻,都为“山民”义务服务。族内纠纷,以“都是自己人”调解,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对外则为“山民”做主,代写诉状、代打官司,维护本民族权益。如福鼎浮柳村,畲汉蓝、高二姓发生山林产权纠纷,会馆出面干预,使蓝姓畲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霞浦南乡多起畲汉海埕纠纷,皆由会馆出面而得到解决。
驻会馆的,多是来霞浦办事或做生意往来的宗人,仍按老规矩,免费住宿、伙食自理。有几位来霞浦初级中学就读的外地畲族学生,常年寄宿。亦有个别无家可归的单身汉,在此落脚谋生。
三明会馆建立后,各地宗人不时聚会,沟通信息,商洽兴办学校、修建祠堂、架桥铺路和救灾扶危等公益慈善事业。当时会馆经费来自会员交缴捐献,比较充裕,尚能给一些项目以若干资助,个别宗人遭遇天灾人祸,亦可获此救济。
民国16年(1927年)4月,退伍陆军排长林宝琦叛乱,占据县城自称“自治军”,向地方索饷,三明会馆亦遭劫难,蓝文蔚等逃避出走,常驻会馆的雷新甫等亦全部散走,会馆关闭。不久,海军陆战队(驻宁德三都)前往剿办,收复霞浦县城后,会馆又被其占驻。数年后,海军陆战队撤离,三明会馆仍长期无法恢复活动。
民国35年(1946年),闽东畲族宗人商议重兴三明会馆,推举霞浦蓝玉轩(原凤平镇镇长)、雷春华、雷春生、蓝兴元(西乡人,保长)、雷金发(福安藉,新甫之子,霞浦中学毕业生)、钟学通(福鼎长岗人)等为董事,并分头发动、募集资金木材。当年11月,主持董事蓝玉轩向霞浦县政府提交《修建三明会馆》申请报告。业经县长刘仇签署,呈报福建省政府核准在案,成为经官方注册认定的“苗夷民族”(按当时《福建年鉴》之称)“公益团体组织”。经局部修缮馆舍,添置床、椅等零星用具,会馆恢复对宗人来城膳宿的接待及祭祖等活动,并在神龛上增设“本民族抗战阵亡将士灵位”神主牌,追祀英灵。蓝玉轩常驻会馆,各董事亦时有聚会,共谋宗人利益。
1949年后,三明会馆活动基本中止,其房产则由老住户雷新甫等代管使用。
二、巡洋社
巡洋社是以防盗、防劫、防火为目的的畲族村农社组织,通常以村为单位或数村联合,公推有武术基础、办事公道且有一定威望者任社长,设理事3~5人,协同处理日常事务。按例农社在每年秋季举行一次聚会,总结一年办社成就。农社组织深受群众拥护,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宁德县还发给猴盾村巡洋社执照,受命巡洋护村。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闽东畲族志、迁入分布、经济生产、政治、文化教育等情况叙述。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