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村庄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50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村庄建设
分类号: TU982.29
页数: 3
页码: 193-19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德地区闽东畲族村庄建设、乡村道路、住宅等情况。
关键词: 宁德地区 城乡建设 村庄建设

内容

一、乡村道路
  1956年以前,畲族自然村道路多为土路,少数较大畲族村才有铺设石块路面。座落在主要驿道和县、乡际古道边的畲族村有霞浦崇儒岚下、九龙坑、笕下,西胜上峰、谢墩、凤洋、
  百笕、承天、小竹湾、武坪、岔门头、阮洋,罡溪岭、岭头、半路张、溪边、路口、新村,樟桥、横江、林洋、观音亭、泥勃头、望海岭,青岙、下赤壁岭,牛带岭,院后、田头洋、陇头、小皓、古桶、虞公亭,玉坛、普宫、水普岭、马洋,鲤鱼山、柴称坪、葛藤湾,厚首、半月里、梅洋、水潮、二铺;福安上岙、林洋、马山;宁德濂坑、麒麟寨;福鼎才堡、罗唇、浮柳、唐阳等不足百个。据福安、宁德统计,设在2县古道上的路亭共27座。
  1956年随国道104线境内段的通车,畲族村开始修建乡村大道和简易公路。70年代以后畲村多次掀起修路高潮。1988年,区内141个畲族村委会驻地村,通公路的59个,占全部畲族村委会驻地村总数的41.8%;通公路的自然村425个,人口46966人,经过畲村的公路有104国道和省道小浦线、县际公路及各县乡村公路等。1993年,区内通过(或通往)畲村的县道和乡村公路共20多条,里程200多公里,乡村大道150多条。同年8个畲族乡的1142个村庄年末实有道路长度279.70公里。其中普通道路172.42公里,高级、次高级道路108.27公里;实有道路面积144.97万平方米,普通道路95.49万平方米,高级、次高级道路面积49.48万平方米。
  二、住宅
  明清时期,畲族多居住偏僻山区,林深树密,靠搭“千柱落脚”的茅寮挡风避雨。民国时期,大部分畲族村建起土木结构的瓦房“土厝墙”,从2~12扇不等,通常为4扇,最大的霞浦樟坑蓝氏大厝12扇。传统瓦房注重实用,不甚讲究装饰,很少设边门,窗户低矮,阴暗、潮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畲村住宅建筑的格局开始有所变化。新建的双层土木瓦房开始安装玻璃窗。1965年霞浦盐田区洋边公社(小公社)180户中新建修建房屋达78座,占全社总户数的85%。20世纪80年代起,新建瓦房采用砖木或木石结构,用屋架,不用扇料,注重采光、通风和美观,装饰比较讲究。
  1985年后,部分畲族村建起钢筋混凝土平台房,采用钢筋混凝土砖、石结构。宁德市畲族村3749户,新建、改建住房991座。其中砖瓦房91座,钢筋水泥混凝土房50座。
  1990年,全区8个畲族乡共有住宅面积186.84万平方米。人均9.75平方米。80年代,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畲村经济收入明显增加,建新房的人数亦不断增加。1978~1993年,141个畲族人口占60%以上的村委会共建有新房1036幢,建筑面积158508平方米,平均每幢建筑面积153平方米。1993年底,8个畲族乡共有建筑面积325.03万平方米(内楼房面积251.6万平方米),其中混合结构100.47万平方米,砖木结构132.65万平方米,其他结构92.91万平方米;年末住房使用面积283.74万平方米,居住面积205.98万平方米,人均使用面积18.02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3.09平方米。
  三、村庄搬迁
  明代大量落籍闽东的畲民,仍然保留着“崖处巢居,耕山而食,去瘠就腴,率数岁一徙”的游耕传统。清代境内畲村数量成倍增加。民国时期,畲民生活区域相对稳定。
  20世纪50年代起,人民政府为帮助畲族人民摆脱过于恶劣的生活环境,给搬迁畲村予政策照顾和经济扶持,帮助自然环境恶劣的畲族自然村迁到自然条件、生活环境稍好的平原地
  带定居。1951年起,福安牛石坂、汤武洋、墓亭、洋坪、溪塔、上下洋中、草边安、半山、双井、池家坪、亭下、炉下、新厝;宁德牛头岗、炉洋、金垂、圹下、竹篙垅、合厝、六箩塘、山后、高洋、外洋、桥林下、大洋、大号、小坑里等地相继建成畲族新村
  80年代,畲村山体滑坡现象引起政府重视。对滑坡现象严重的畲村,人民政府及时采取措施,将村民迁往安全地带居住。1987年10月福安甘棠等地发生滑坡事故后,省派专人赴福安县进行实地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建议康厝乡东山村、穆云乡牛池岗村分别进行搬迁。年底省民政厅拨款5万元,地区民委拨款1万元支持东山畲村,资助搬迁村民,户均得款625元,人均得款163元。康厝乡政府在东山村山下蛤蟆洋边协调建房用地24.5亩,乡土地管理所进行统一规划,整出74座房屋地基供搬迁户建房。至1992年5月,建成2层房屋5座,1层3座,简易房屋31座。全村96户、366人,搬迁91户、344人,水、路、学校等配套设施,亦先后建成。截至1992年底,宁德市共有31个村、2688人,搬迁入新村,迁建原因分3类:因生存条件恶劣搬迁者有三箩、大洋、新九仙、合厝、炉洋、石虎、石洋、小坑里等8个村;先前有族人在洋下居住,近年举族迁往建村的有大号、金垂楼仔、竹高垅、六箩塘等4个村;原有部分耕地在洋下,为方便耕种,就近迁居的有铜镜垅、上桥林下等18个村。
  此间,偏僻小村整村向公路沿线迁徙的尚有福安下可坑、新田里、牛头岗、里洋、丘宅、坑门里、白坑、坑里、新牛角垅、蛤蟆林、洋溪坪、金斗洋、洋中厝、仁仓里、下天池、大坑里、江兜溪里、倪下、田赛前、东山、后门山、凤洋、梨田、六湾、官章、秦坎、新田、溪里、长岗、仙岩下、白岩下、留安;宁德新楼、油坊兜、新桥、板厂湾、梨坪、新白模、红霞、东岭、新湖;福鼎鲤鱼山、吴洋、溪畔、过岭、蛎溪、金竹湾、福山、大安头、帮福、赤溪、安后、水尾、凤洋等畲族新村。全区不完全统计畲族共搬迁1521户、7654人,建筑新房23.87万平方米。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志

《闽东畲族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闽东畲族志、迁入分布、经济生产、政治、文化教育等情况叙述。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