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城乡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497
颗粒名称: 第九章 城乡建设
分类号: F299.275
页数: 18
页码: 179-19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德地区闽东畲族城乡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集镇建设等情况。
关键词: 宁德地区 城乡建设 经济生产

内容

第一节 基础设施建设
  一、公路
  民国时期,区内只有古田县修建有谷口至平湖、福(州)古(田)建(瓯)公路和古田半坑亭电站至坝区公路3条总长131.7公里,没有1个畲族村通公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动工修建福州至福鼎分水关公路(国道104线),1956年1月建成通车。沿线经过宁德飞鸾南山,城南蚶岐上沃,金涵琼堂、上后山、牛头岗、后巷、烟亭,八都新楼、炉洋,七都潘塘;福安城阳铁湖、溪柄炉下;柘荣乍洋宝鉴宅;福鼎管阳唐阳,桐城岩前等16个畲族村。1956年4月省道310线小古镇至浦城公路霞浦小古镇至溪柄段建成通车,途经霞浦盐田二铺,福安葛藤坪、后洋、里厝、岔门头、茶洋、棋盘坵、横牛、古厝、本斗洋等10个畲族村;5月1日赛岐至浦城段建成通车,途经福安上半山、下半山、上墓亭、下墓亭、半岭尾、上长潭、下长潭等7个畲族村。1966年,省道309线琼堂至天湖公路建成通车,途经宁德院后、亭坪2个畲族村。1976年6月省道203线安溪至嵩口公路宁德地区段建成通车,经过屏南巴地畲族村1个。1979年8月,省道215线沙埕至闾峡公路建成通车,途经福鼎佳阳、罗唇、康山和霞浦法华4个畲族村。
  全区先后修建县道21条,途经畲族村16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畲族地区掀起修建公路热潮。先后新修和整修主要乡村公路45条,形成畲族地区公路交通网络。1988年,全区通公路的畲族村委会驻地村59个,占畲族村委会(畲族人口在60%以上)驻地村总数的41.8%;通公路的畲族自然村425个。
  1993年,全区通过畲族地区等级公路20条总长200多公里,乡村公路150多条总长279.5公里;8个畲族乡共有公路里程311公里,通公路的畲族村委会驻地村115个,占畲族村委会驻地村总数的63.5%。经过畲村主要公路有:
  福安——穆阳公路 起自福安市区接国道104线227.47公里处,终点穆阳镇(穆云乡驻地)接小浦线119.8公里处,公路全长26.02公里。1959年12月动工,完成全线路基工程,后因国民经济困难,资金不足而停工。1982年重新立项,1984年10月动工,1988年1月竣工,8月1日正式通车。全线路基宽6.5米,路面宽3.5米,沙石路面。弯道216个,回头曲线5个,最小半径15米,最大纵坡8%,大中桥5座707.8米,涵洞110处1217.5米,为山岭重丘区四级公路标准。福穆公路途经仙岩、对面厝、白岩下、青园、洋坪等5个畲族村。
  闽坑——猴盾公路 闽猴公路在福分公路(国道104线)宁德闽坑附近接线向东行至猴盾,全长4公里。1975年交通局测设,八都镇人民政府组织施工,1980年竣工,1985年6月由宁德县交通局重新测设改线整修,省交通厅用“粮、棉、布”以工代赈项目拨款7万元,补
  助改造提高,1986年6月动工,1988年2月竣工。全线路基宽6.5米,路面宽3.5米。系泥结碎石路面,最大纵坡7.3%,最小平曲线半径15米,涵洞18处171米,均系永久性结构,符合山岭重丘四级路标准。
  瓦窑坪——蒋阳公路 从福鼎县道白桑公路磻溪乡瓦窑坪分线至磻溪乡蒋阳村,长9公里,桥梁1座,途经金谷村。该线于1977年当地自建。1986~1987年县交通局投资8.5万元,当地自筹1.5万元,对该路进行改造。路基宽6.5米,路面宽3.5米,为山岭重丘区四级公路。
  罗唇——双华公路 从省道沙吕公路福鼎前岐镇罗唇村叉路起至前岐镇双华村长4.185公里,桥梁1座。途经割藤房、石萝、墓地、华阳至双华村,并延伸到四房内村。1986年9月动工,1987年10月竣工验收,工程造价12.09万元,省交通部门从扶贫项目拨款修建。线路按山岭重丘区四级公路技术标准测设施工,基宽4.5米,面宽3.5米,属等内公路。
  硖门——瑞云公路 从省道沙吕公路福鼎硖门乡政府分道至硖门乡瑞云村,长7.641公里。途经竹古里、李家墓、瑞云、瑞云寺,到达邱厝里。1986年11月动工,1987年底竣工。工程造价21万元,由省交通部门从扶贫项目拨款投资修建。线路按山岭重丘区四级公路技术标准测设施工,路基宽4.5米,路面宽3.5米,属等内公路。
  照澜——象阳公路 从省道沙吕公路福鼎前岐镇照澜村分道至前岐镇象阳村,全长3.1公里。1987年元月动工,同年12月竣工,工程造价10.06万元,由省交通部门从扶贫项目中拨款修建。线路按山岭重丘区四级线路标准测设施工,路基宽4.5米,路面宽3.5米,属等内路。
  二、自来水
  畲族村主要饮用溪河水、井水和泉水,水源丰富,且山泉污染少,水质较佳(据1980年部分畲族村饮用水测定结果表明:泉水色度、浓度为5。或小于5。,臭味弱,pH值6~7.1,总硬度1.1~9.1,总铁小于0.3,氨氮小于0.05,锰小于0.05,亚硝酸盐氮小于0.001,硝酸盐氮小于或等于0.04,氟化物小于0.2)。历史上畲村引水通常使用打通关节的竹筒(“竹笕”)。20世纪70年代起,畲村全面开展饮用水改造,部分村庄改用软塑料管引水。1984年地县民族事务委员会机构复设后,即把改善人畜饮用水条件当作畲村基本设施建设的重要项目来抓。同年,全区投入畲村改善饮用水工程民族补助经费50多万元。1988年全区有262个畲族村4万人饮用自来水。其中饮用自来水畲族村:福安74个、1.29万人,霞浦91个、1.16万人,福鼎36个、0.48万人,宁德26个、0.32万人,古田13个、0.52万人,其余各县22个、0.23万人。1993年,8个畲族乡有自来水设施的村委会驻地村54个,受益人口4.4万人。1984~1993年全区投入畲族村饮用水改造的民族补助经费达100多万元。
  三、电力
  历史上畲村照明用松香、竹篾囊、菸骨(菸茎杆)、麻杆、油灯、蜡烛等。1967年区内穆阳南山大队建成水电站,装机28千瓦,畲族村始有生活生产用电。70年代福安城郊白坑,穆阳蟾溪,社口牛山湾、谢岭下、坂中后门坪,穆阳溪亭、金斗洋,霞浦七宝洋、一浿、路里、二洋里、长岗,盐田洋边,牙城洋边、墓前岗、黄土企、田岗、霞兰里、清水曲等数十处畲村建起小型水电站。80年代,开始修建火电站,至80年代末,区内福安、霞浦2县即建有火电站30多处,装机300千瓦。70年代起8个畲族乡先后建有10万方以上的水库工程20座,库容16178万立方米,装机27台,装机容量1.25万千瓦。1988年,全区1789个畲族自然村中,通电的自然村971个,占自然村总数的54.3%;用电人口10.45万人,占同年畲族村总人口的64.8%。1993年,全区8个畲族乡182个村委会驻地村中,通电169个(自然村383个),占总村数92.9%。
  四、邮政电讯
  清宣统元年(1909年)起,区内畲族聚居的穆阳等地先后开设邮政代办所。民国期间,穆阳桥溪、咸谷均设有邮票代售处和邮政信箱。民国23年(1934年)闽东土地革命期间,畲族地区的各级苏维埃政府均设有传递情报、运送军需物资的交通网络。民国37年,福安穆阳设有电信代办处。1949年后,区内各畲族集镇先后建立邮电所(支局)、邮政代办处和投递点。1957年,区内各畲族乡均建有邮电投递点并开始安装电话。1990年4月,坂中畲族乡电话与福安市话割接成功,成为全省第一个实现电话自动化的畲族乡。并在全乡各村委会驻地村安装电话21部,实现村村通电话。1993年,8个畲族乡均建有邮电支局,182个畲族村委会驻地村中通电话64个,占总村数的35.16%。全区所有畲族村委会驻地村和较大的畲族自然村均设有邮政投递站点。
  五、公共建筑
  历史上较大的畲族村均建有祠堂,面积在100~300平方米之间,多系土木或砖木结构的瓦房,较大的祠堂分上下座,建有戏台,是一村议事、公祭、演出的重要活动场所。畲村规模大的寺院建筑物亦有30多所。这些寺院既是佛事活动场所,又是人们参观游览的景点。供奉民间神灵的宫庙除用于神事活动外,还是村里公演活动的场所。20世纪60年代,畲族村开始修建会场,“文化大革命”期间,部分畲村建有供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住宿的“知青点”。70年代,部分畲村开始兴建村办公楼(大队部)。80年代中期起,畲村纷纷兴建小学教学楼。1993年,8个畲族乡竣工公共建筑面积1.16万平方米,年末,实有公共建筑面积20.47万平方米。其中混合结构12.89万平方米。全区畲族村有祠堂、宫庙寺院、会场、村委会办公楼、中小学教学楼等建筑物共1200余座。
  祠堂
  1993年,区内畲村有祠堂100余座,较具规模的44座。大多系单层砖木结构瓦房,古朴庄严,往往是村里最雄伟壮观的建筑。50年代后,祠堂一度被用作生产队会场、仓库。80年代后,祠堂复为各姓所有,亦有不少村庄新建宗祠作为村人聚会、安放列宗龙牌、祭祖和平时演出戏曲、放映电影、录像的公共场所。
  福安坂中大林钟氏宗祠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建,清光绪八年(1882年)重修,面积464平方米。
  坂中上和安钟氏宗祠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建,面积400平方米。
  坂中下和安雷氏宗祠 清乾隆二十九年建,面积420平方米。
  坂后门坪雷氏宗祠 清咸丰十年(1860年)建,面积540平方米。
  坂中仙岩钟氏宗祠 清光绪七年(1872年)建,面积410平方米。
  坂中后舍雷氏宗祠 清光绪二十三年建,1990年重修,面积400平方米。
  坂中井口蓝氏宗祠 清光绪二年建,面积400平方米。
  坂中上廉岭雷氏宗祠 民国36年(1947年)建,面积420平方米。
  坂中濑头钟氏宗祠 1978年建,面积240平方米。
  康厝红坪雷氏宗祠 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建,面积500平方米。
  康厝金斗洋雷氏宗祠 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建,面积500平方米。
  康厝东山钟氏宗祠 清乾隆二十九年建,面积400平方米。
  康厝凤洋钟氏宗祠 民国34年建,面积106平方米。
  穆云燕窝雷氏宗祠 清乾隆五十九年建,面积375平方米。
  穆云南山雷氏宗祠 1980年建,面积400平方米。
  穆云溪塔蓝氏宗祠 1990年建,面积360平方米。
  甘棠山头庄钟氏宗祠 民国年间(1912~1948年)重建,面积400平方米。
  甘棠小岭雷氏宗祠 1990年建,面积400平方米。
  社口坑里雷氏宗祠 民国年间建,面积400平方米。
  社口谢岭下蓝氏宗祠 民国17年建,面积206平方米。
  社口徐墩坂钟氏宗祠 民国20年建,1984年重修,面积400平方米。
  溪潭兰田钟氏宗祠 1961年重建,面积400平方米。
  潭头前村蓝氏宗祠 1984年建,面积400平方米。
  城阳茶洋钟氏宗祠 1980年建,面积400平方米。
  霞浦溪南牛跤岭祠堂 民国年间建,面积300平方米,1970年整修为村会场。
  溪南白露坑祠堂 1970年后整修为村会场。
  崇儒上水祠堂 1970年后整修为村会场。
  州洋鲤鱼山祠堂 1970年后整修为村会场。
  盐田墙围里祠堂 1970年后整修为村会场。
  宁德漳湾又加塘钟氏宗祠 清乾隆二年(1737年)建,面积120平方米。
  洋中溪旁雷氏宗祠 清乾隆十年建,面积150平方米。
  洋中雷厝雷氏宗祠 清乾隆二十年建。
  九都柴坑钟氏宗祠 清乾隆年间建,宣统二年(1910年)重修,面积120平方米。
  飞鸾新岩蓝氏宗祠 清道光年间建,1964年重修,面积130平方米。
  八都猴盾雷氏宗祠 清道光年间建,民国年间重修,1981年再度重修,面积720平方米。
  七都漈头雷氏宗祠 清道光年间建,面积300平方米。
  福鼎青寮雷氏宗祠 清末建,面积500平方米。
  白琳牛埕下雷氏宗祠 清末建。
  福鼎翠郊蓝氏宗祠 民国年间建。
  桐城浮柳李氏宗祠 1963年建。
  浮柳蓝氏宗祠 1990年建。
  前岐佳阳钟氏宗祠 1990年建。
  前岐佳阳雷氏宗祠 1990年建。
  前岐双华雷氏宗祠 1990年建。
  前岐双华蓝氏宗祠 1990年建。
  屏南甘棠巴地蓝氏宗祠 1975年建,面积105平方米。
  宫庙
  1993年,畲村有宫庙建筑400多座,尤以寺庙规模为大,佛寺数量只占宫庙总数的二十分之一。供奉民间神灵的宫观建筑几乎各村都有,小的只10多平方米,大得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较具规模的有22座:
  霞浦法华村法华寺 宋乾德二年(964年)建,1982年重修,面积620平方米。
  马洋目莲寺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建,1982年重修,面积502平方米。
  马洋目莲下寺 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建,1983年重修,面积437平方米。
  墓斗老佛寺 1980年重修,面积200平方米。
  梨坪湾占潭寺 唐咸通二年(861年)建,1979年重修,面积280平方米。
  墓斗龙居寺 唐咸通十二年建,1986年重修,面积286平方米。
  宝仑坑宝仑寺 宋乾兴元年(1022年)建,1987年重修,面积350平方米。
  白露坑白叶兰寺 1981年重修,面积95平方米。
  半岭观音亭寺 明洪武二年(1369年)建,1980年重修,面积640平方米,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胜西胜寺 唐大顺二年(891年)建,面积585平方米,闽东红军独立团成立旧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福安坂中仙岩五显大帝宫 民国年间建,面积200平方米。
  后门坪魏公侯王庙 清代建,面积150平方米。
  穆云洋坪林公大王宫 1980年建。
  康厝金斗洋三十二公庙 清代建。
  康厝凤洋土主宫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建。
  康厝半山土主宫 1988年建。
  宁德八都猴盾李师公庙 清初建。
  福鼎前岐双华土主宫 清初建。
  前岐佳阳土主宫 清初建。
  古田平湖富达大厝 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建,面积514平方米。
  平湖富达溪尾殿 宋宝元元年(1038年)建,面积333平方米。
  平湖富达蓝公府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建,面积534平方米。
  礼堂、会场
  民国时期,古田富达和梅坪分别建有礼堂和大厝各1座。60年代起,较大的畲族村开始兴建会场。1993年区内畲村有会场20余座,每座面积200~400平方米。
  平湖富达礼堂 民国22年(1933年)建,面积368平方米。
  古田大桥梅坪大厝 民国期间建,面积200平方米。
  村委会大楼
  1993年,区内共有畲族村委会办公楼47幢,建筑面积1.72万平方米。
  村委会办公楼名称 建成时间 面积(平方米)
  福安社口南山利岔村委会 1980年 300
  福安溪尾坎下村委会 1992年 150
  福安坂中和安村委会 1992年 160
  福安下白石金腰带村委会 1970年 100
  福安甘棠过洋村委会 1982年 150
  福安甘棠山头庄村委会 1957年 120
  福安松罗茶洋村委会 1957年 100
  福安穆云燕窝村委会 1972年 243
  福安松罗后洋村委会 1975年 200
  霞浦盐田二铺村委会 1957年 320
  霞浦盐田瓦窑头村委会 1965年 200
  霞浦盐田洋边村委会 1965年 400
  霞浦盐田西胜村委会 1972年 160
  村委会办公楼名称 建成时间 面积(平方米)
  霞浦盐田南塘村委会 1982年 160
  霞浦州洋墓斗村委会 1982年 200
  霞浦州洋岭头村委会 1982年 160
  霞浦州洋八斗浿村委会 1982年 200
  霞浦州洋青福村委会 1985年 320
  霞浦州洋马洋村委会 1985年 140
  霞浦州洋新厝大浿村委会 1985年 120
  霞浦沙江大墓里村委会 1974年 100
  霞浦水门茶岗村委会 1965年 400
  福鼎磻溪朝阳村委会 1970年 100
  福鼎管阳唐阳村委会 1970年 300
  福鼎前岐罗唇村委会 1972年 180
  福鼎白琳牛埕下村委会 1982年 200
  福鼎前岐佳山村委会 1982年 280
  福鼎前岐佳阳村委会 1990年 300
  福鼎前岐象阳村委会 1990年 220
  福鼎硖门瑞云村委会 1990年 200
  福鼎秦屿硋窑村委会 1990年 200
  福鼎秦屿方家山村委会 1992年 200
  福鼎前岐桥亭村委会 1962年 100
  福鼎桐城浮柳村委会 1970年 100
  福鼎桐城岔门村委会 1970年 360
  福鼎秦屿才堡村委会 1990年 360
  福鼎前岐龙头湾村委会 1985年 350
  福鼎前岐井头村委会 1975年 400
  福鼎白琳康山村委会 1987年 400
  宁德金涵上金浿村委会 1976年 420
  宁德八都新楼村委会 1978年 200
  宁德八都猴盾村委会 1976年 220
  宁德飞鸾南山村委会 1978年 180
  宁德金涵亭坪村委会 1988年 240
  古田平湖富达村委会 1992年 548
  古田大桥梅坪村委会 1980年 220
  古田凤都新建村委会 1989年 108
  小学教学楼
  1978年以后,90%以上畲族村委会均建有小学教学楼,并且大部分为砖混结构,成为畲村最气派、最现代化的建筑。1993全区畲族村共有教学楼71座,建筑面积3.08万平方米。
  学校名称 建筑面积(平方米) 建成时间
  福安穆云虎头民族完全小学 400 1992年
  福安穆云燕科民族完全小学 180
  福安穆云南山民族完全小学 150 1985年
  福安康厝凤洋民族完全小学 200
  福安金斗洋民族完全小学 100 1986年
  福安红坪民族完全小学 300 1989年
  福安甘棠坑门里民族完全小学 435 1984年
  福安甘棠过洋民族完全小学 150
  福安溪潭蓝田民族完全小学 324 1989年
  福安坎下民族完全小学 200 1988年
  福安松罗茶洋民族完全小学 200 1983年
  福安溪柄东山民族完全小学 225 1988年
  福安城阳铁湖民族完全小学 800 1975年
  福安社口南山民族完全小学 232
  福安坂中和安民族完全小学 750 1990年
  福安下白石亨里民族完全小学 274 1984年
  福安穆云燕窝民族完全小学 200 1990年
  福安坂中仙岩民族实验小学 1300 1985年
  福安坂中日宅民族完全小学 200 1970年
  福安坂中后门坪民族完全小学 320 1983年
  福安穆云溪塔民族完全小学 180 1990年
  福安城阳茶阳民族完全小学 290 1982年
  霞浦盐田上郑民族完全小学 500 1982年
  霞浦盐田西胜民族完全小学 600 1985年
  霞浦盐田南塘民族完全小学 700 1987年
  霞浦州洋墓斗民族完全小学 650 1989年
  霞浦州洋青福民族完全小学 700 1991年
  霞浦崇儒上水民族完全小学 500 1989年
  霞浦水门茶岗民族完全小学 600 1991年
  霞浦下浒四斗民族完全小学 450 1992年
  霞浦溪南白露坑民族完全小学 700 1992年
  霞浦三沙东山民族完全小学 360 1992年
  霞浦北壁盘前民族完全小学 280 1993年
  霞浦溪南南坂民族完全小学 260 1993年
  霞浦下浒四斗民族完全小学 280 1993年
  福鼎桐城浮柳民族完全小学 600 1957年
  福鼎桐城岔门民族完全小学 280 1991年
  学校名称 建筑面积(平方米) 建成时间
  福鼎白琳康山民族完全小学 1000 1963年
  福鼎牛埕下民族完全小学 200 1990年
  福鼎磻溪排洋民族完全小学 300 1993年
  福鼎磻溪朝阳民族完全小学 360 1993年
  福鼎秦屿方家山民族完全小学 520 1989年
  福鼎秦屿才堡民族完全小学 1000 1993年
  福鼎硖门瑞云民族完全小学 600 1987年
  福鼎店下硋窑民族完全小学 400 1990年
  福鼎前岐双华民族完全小学 360 1953年
  福鼎前岐佳阳民族完全小学 1200 1953年
  福鼎前岐象阳民族完全小学 300 1990年
  福鼎前岐桥亭民族完全小学 1200 1972年
  福鼎前岐井头民族完全小学 200 1981年
  福鼎前岐佳山民族完全小学 360 1987年
  福鼎前岐罗唇民族完全小学 500 1981年
  福鼎管阳唐阳民族完全小学 600 1994年
  宁德城南上岙民族完全小学 307 1990年
  宁德八都猴盾民族完全小学 251 1991年
  宁德七都北山民族完全小学 204 1991年
  宁德霍童小石民族完全小学 417 1991年
  宁德漳湾雷东民族完全小学 266 1986年
  宁德漳湾又加塘民族小学 160 1991年
  宁德七都漈头民族小学 217 1991年
  宁德八都新楼民族完全小学 320 1986年
  宁德金涵亭坪民族完全小学 240 1985年
  柘荣乍洋柯岭民族小学 150 1986年
  柘荣楮坪弯里民族小学 405 1985年
  寿宁凤阳北山民族小学 7200 1986年
  周宁咸村云门民族小学 270 1993年
  屏南甘棠巴地民族完全小学 450 1989年
  古田凤都新建民族完全小学 120 1979年
  古田大桥垱兜民族完全小学 620 1992年
  古田大桥梅坪民族完全小学 560 1975年
  平湖富达民族完全小学 1156 1967年
  第二节 集镇建设
  1993年,区内坂中、穆云、康厝、水门、崇儒、盐田、金涵、硖门8个集镇,住户1.44万户,人口38300人,当年建设投资5284万元,其中用于住宅建设996万元,公共建设324万元,生产性建筑3835万元,公共设施投资129万元(其中自来水26万元,道路103万元)。建房315户,当年竣工建筑面积5.65万平方米(其中楼房面积4.23万平方米),其中混合结构3.24万平方米,砖木结构1.65万平方米;年末实有建筑面积68.6万平方米(内楼房面积46.71万平方米),其中混合结构40.85万平方米,砖木结构16万平方米,其它结构11.75万平方米;年末住房面积60.73万平方米,年末居住面积43.46万平方米,人均使用面积16.87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2.07平方米。实有道路长度15公里,道路面积12万平方米,桥梁13座,防洪堤长度11.5公里,路灯403盏,排水管道长度13.43公里。污水排放量101吨/日,全年供水总量1035.67万吨,用水人数2.69万人,占集镇人口比率的70.2%,人均日生活用水58.14升。
  一、坂中
  道路 历史上坂中原为一沙滩,形如孤岛。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有韦姓迁居于此,随后黄、阮、郑、陈、李5姓相继迁入。为防洪共修坂头水坝180米,种植防护林,订立村规民约,保护树木。民国时期,全村只有一条小街,长200米、宽3米,鹅卵石路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坂中人口有所增加,街巷却无大变化。1980年,始开辟新街,长300米、宽3.5米,由旧街接通福穆公路,1990年浇灌水泥路面。1993年,实有道路长度7600米,其中普通道路2000米,高级、次高级公路5600米;实有道路面积10.88万平方米,其中高级、次高级10.08万平方米。
  住宅 1974年始建坂中小学教学楼,占地面积3.2亩,建筑面积420平方米,为砖木结构二层楼房。1976年,建坂中卫生院,占地0.24亩,建筑面积320平方米。1979年,建供销社三层楼房,建筑面积580平方米。1981~1990年,共建房14座,建筑面积15157平方米。其中地区卫生学校占地面积49亩,主楼7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5410平方米,膳厅、礼堂、宿舍等建筑面积1017平方米。1990年末,坂中实有建筑面积4.64万平方米,年末共有住房面积2.55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0.2平方米。1993年,建房66户,竣工建筑面积1.62万平方米,年末实有建筑面积10.88万平方米(内楼房10.56万平方米),其中混合结构7.86万平方米,砖木结构1.81万平方米,其它结构1.21万平方米;年末住房面积9.25万平方米、年末住房居住面积5.44万平方米,人均使用面积30.83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8.13平方米。
  供水 清代,全村有水井4口,随人口增长,供水紧张。1986年投资18万元,铺设直径15厘米铸铁管2100米,1989年竣工,引福安城关自来水厂水源进村。1993年,供水管道长16公里,年供水总量18.8万吨,其中生产用水10万吨,生活用水8.8万吨,人均日生活用水量80升。
  供电 1970年,建成装机12千瓦水电站1座,供碾米、照明、灌溉。1980年,由松潭水电站输电至东口变电所供电;1982~1987年一度改由城关火力发电厂供电。1988年,恢复东口及穆阳变电所供电;另有村办水电站1座。1993年有路灯60盏。
  邮电通讯 民国时期,坂中设有邮政代办所,民国36年(1937年)12月改设邮政信柜,为福安至寿宁步班邮路中途点。1956年设投递员,次年架设电话线路;1978年设坂中邮电所,设坂中至许洋、坂中至亭兜步班。1990年4月实现电话自动化。
  园林绿化 清乾隆年间,坂中六姓共植防护林,现保有森林面积2000亩。防洪林带长1000米、宽150米;被辟为满春公园,园内有千年樟树3株,树上寄生榕树,形成“一树双冠”奇观。1986年在园内用茅草、竹架建亭2个,1989年又建亭4个,现保留有亭3个,并设有石桌石凳等,供人休憩。1993年绿化覆盖率2.3公顷,绿地面积0.43公顷,公共绿地0.21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0.7平方米,全年植树0.6万株。
  二、穆云
  道路 穆云畲族乡驻穆阳镇,位于穆水溪畔公路北侧,是福安主要集镇之一。有福穆公路与坂中畲族乡、福安市区相连接。1993年,实有道路长度4000米;其中高级、次高级道路3000米。实有道路面积3.66万平方米;其中高级、次高级路面3.46万平方米;其中桂林商贸一条街长456米、宽23米;有桥梁2座,其中桂林红军桥长154.8米、宽8.2米、高10.6米。
  住宅 1990年末,穆云集镇有公共建筑14座,面积5700平方米,其中砖瓦房2900平方米,其他2800平方米;年末住房面积750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7.9平方米。1993年,穆阳镇实有建筑面积12.44万平方米。其中混合结构4.87万平方米,砖木结构2.1万平方米,其它结构5.24万平方米;年末住房面积12万平方米,居住面积8.51万平方米,人均使用面积9.23平方米,居住面积6.55平方米。
  供水 1985年筹建穆阳水厂,1987年正式开始供水。1993年,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3000吨,自备水源日供水能力150吨;供水管道长10公里,年供水总量45万吨。其中生产用水8万吨,生活用水26万吨,人均日生活用水量55升。
  邮电通讯 清宣统元年(1909年),设邮政代办所,民国32年(1943年)设四等邮局。民国37年设电信代办处。1952年设邮电营业处,1955年为五等邮电分局,1984年为三等邮电支局,1993年实现电话自动化。
  三、康厝
  道路 康厝处在福安通往周宁、闽北交通要道上。1982年,4000米长的主道路浇灌水泥路面。1993年,实有道路长度2000米,其中铺高级、次高级道路500米;实有道路面积1.8万平方米。有桥梁1座。
  住宅 1990年建房7户,占集镇总户数8.18%;竣工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年末实有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楼房4.3万平方米)。年末居住面积3.7万平方米,居住人口3100人,人均居住面积12平方米。1993年末实有建筑面积7.19万平方米,其中混合结构3.28万平方米,砖木结构1.29万平方米,其它结构2.62万平方米;年末住房面积6.47万平方米,居住面积3.6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1.3平方米。
  供电 60年代末开始供电,拥有闽东水电站到康厝高压专用线。
  邮电通讯 1970年设立邮政所,1984年3月升为三等邮电支局。1992年实现电话自动化。
  供水 1993年供水管道长2公里,年供水总量6.2万吨。其中生产用水2万吨,生活用水4.2万吨。人均日生活用水量50升。
  四、崇儒
  道路 崇儒乡驻崇儒上村,有街巷9条,全长2公里。1960年,霞柏公路通车,设停靠点,贯穿地段辟成新街,长650米、宽8~12米。1971年修建崇儒石桥,长32.4米、宽6米。1983年铺设停靠站附近水泥路面。1987年,群众集资重建明万历崇儒古桥后改磴步的崇儒大桥,长40米。1993年,实有道路面积1.5公里,其中高级、次高级道路1公里;实有道路面积0.93万平方米,其中高级、次高级道路面积0.7万平方米。
  住宅 崇儒集镇楼房建筑原分布崇儒溪东西两岸,公路修通后,机关单位、商业网点多在东侧沿线新建楼房。1990年,公共建筑占用地2.54公顷,建筑面积2.32万平方米,其中:机关2785平方米,商业部门6720平方米,文教卫生部门6740平方米,邮电、金融部门855平方米,乡办企业6100平方米。民宅占用地7.24公顷,人均用地33平方米。1993年底,实有建筑面积10.99万平方米,其中混合结构5.5万平方米,砖木结构4.4万平方米,其它结构1.09万平方米;年末住房面积8.79万平方米,居住面积6.05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7.29平方米。
  供水 居民饮用水,历来靠汲取井水、溪水。80年代,乡政府、卫生部门始抽汲井水自给。1993年自备水源日供水能力400吨,年供水总量2.89万吨。
  供电照明 50年代靠米厂所发的电就近供电,70年代建成坪园小水电站向居民供电。1982年扩建坪园二级电站,保证居民生活、生产用电。1993年有路灯30盏。
  五、盐田
  道路 历史上盐田村是水陆交通枢纽,宋代设有官渡驿馆。村前防洪堤长1公里,村中心主街长620米、宽3米左右,卵石路面,有巷弄9条。1949年后,集镇建设发展较快。1955年建成50吨级码头,1956年小浦公路修通,贯村而过。80年代后,沿公路兴建住宅,形成新街。1993年,实有道路长度2340米,其中高级、次高级1100米;实有道路面积1.33万平方米,其中高级、次高级0.77万平方米。有桥梁3座。
  住宅 50年代后期,开始新建扩建区公所、文化站、电影院。1986年起,新建中小学教学楼、信用社、林业站、卫生院、粮站、工商所、邮电局、供销社等公共建筑面积达1.74万平方米。住宅建筑占地5.5公顷,人均用地17.5平方米,建筑面积5.79万平方米,人均18.4平方米;居住面积3.18万平方米,人均10.12平方米,新建住房85%为砖木、砖钢筋混凝土结构。1993年底,实有建筑面积8.61万平方米(内楼房6.03万平方米),其中混合结构4.31万平方米,砖木结构3.4万平方米,其它结构0.9万平方米;年末住房面积6.89万平方米,居住面积6.05万平方米;人均使用面积18.13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7.29平方米。
  供水 集镇建有简易水厂1座,日产水400吨,年供水3.8万吨。1990年居民饮用水普及率70%。1993年自备水源日供水能力350吨,人均日生活用水量36升。
  供电 50年代初期,靠米厂所发火电供附近少数商店照明。1974年建成二洋里10千瓦小水电站,供盐田用电。1983年与县电力公司并网,保证居民生产、生活用电,并装置街巷路灯80盏。
  六、水门
  道路 水门村旧街呈“T”字形,1960年沙闾线水门段公路修通,贯村而过,逐渐形成新街,长800米、宽7~10米;另辟影剧院至麻纺厂街道,长210米、宽4.5~6米;巷道总长1.1公里,其中铺设水泥路面300米。1993年,实有道路长度1700米,其中高级、次高级道路1200米;实有道路面积0.77万平方米,其中高级、次高级0.54万平方米;有桥梁1座。
  住宅 1963年,兴建国营水门茶厂(后为麻纺厂)。80年代先后兴建乡政府、派出所、税务所、邮电所、交管站、营业所、供销社、茶站、粮站、旅社以及乡镇企业、水电站等公共建筑物,建筑面积2.65万平方米。其中粮站、中小学教学楼面积达2.06万平方米,麻纺厂用房18幢,面积计5427平方米,市场建筑面积500平方米。1990年止,住宅建筑面积2.45万平方米,其中私房1.87万平方米,单位自管房0.58万平方米,人均建筑面积9.85平方米;居住面积1.35万平方米,人均5.42平方米。1993年底,实有建筑面积7.36万平方米(内楼房面积5.15万平方米),其中混合结构3.68万平方米,砖木结构2.94万平方米,其它结构0.74万平方米。年末住房面积5.89万平方米,居住面积4.05万平方米;人均使用面积26.77平方米,居住面积18.14平方米。
  供水 1993年自备水源日供水能力330吨,年供水总量1.98万吨。
  供电 1981年建成溪宅小水电站,装机容量50千瓦,供应部分用户。1983年与县电力公司联网。1993年水门街巷装有路灯34盏。
  七、金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金涵房屋陈旧,巷道窄小,至1949年几乎没有公共设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经40多年的建设,尤其是1978年后,公共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办公用房、厂房和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拔地而起;道路相继拓宽改造并新建桥梁;水电设施逐步改善,使乡所在地建设面貌焕然一新。1993年,建房20户,当年竣工建筑面积3860平方米。金涵畲族乡驻地住宅建筑面积7.91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4.13平方米;公共建筑面积2.42万平方米,生产用房建筑面积1.97万平方米,街道长度3.23公里,道路面积3.17万平方米,桥梁2座,防洪堤长5公里,路灯72盏,供水管道长57公里,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350吨,年供水960万吨,其中生产用水900吨,生活用水60吨,普及率达95%,人均日生活用水120升。绿化覆盖面积1.12公顷,园林绿化地0.17公顷。
  八、硖门
  道路 旧街位于硖门石壁下,与主街道构成“丁”字型,全长200米,靠主街道一端最宽处达10~35米、长约65米,现为乡商业中心;街中段到街尾宽3.5米,两旁多数是旧式2~3层木质结构楼房。70年代,浇灌水泥路面,主街道在福(鼎)霞(浦)公路边,长700米、宽6.5米,东西走向,1990年铺设水泥路面。1993年,实有道路长度2.5公里,其中铺设高级、次高级道路800米;实有道路面积1.66万平方米,高级、次高级道路0.64万平方米;有桥梁3座。
  住宅 旧时硖门规模小,一条狭窄的硖门街蜿蜒于硖门南片山麓,街道两侧木质平房紧挨相靠,低矮阴暗,建筑面积288平方米,住有20户左右人家(60多人)。公路修通后,沿线两侧建起2~3层砖木结构、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的楼房。1993年底,硖门集镇人口1500人,实有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年末住房面积11.25万平方米,居住面积10.9万平方米,人均使用面积25平方米,居住面积24.22平方米。
  供水 历史上饮用井水或山溪水。1987年建自来水厂一座,铺设管道3.2公里,日供水100吨,年供水量3.5万吨。至1990年,全乡有2000人饮用自来水,供水无净化处理,水质差。
  供电 1963年乡政府办起小火力发电厂一座,装机容量12千瓦,仅供乡政府机关单位和少数居民照明,多数居民依旧靠煤油灯照明。随着居民人口的逐年增多,乡镇建设的兴起,小火电电力明显不足。1978年建溪坪电站,1982年开始供电,装机容量640千瓦,供全村生产、生活用电。1993年有路灯35盏。
  第三节 村庄建设
  一、乡村道路
  1956年以前,畲族自然村道路多为土路,少数较大畲族村才有铺设石块路面。座落在主要驿道和县、乡际古道边的畲族村有霞浦崇儒岚下、九龙坑、笕下,西胜上峰、谢墩、凤洋、
  百笕、承天、小竹湾、武坪、岔门头、阮洋,罡溪岭、岭头、半路张、溪边、路口、新村,樟桥、横江、林洋、观音亭、泥勃头、望海岭,青岙、下赤壁岭,牛带岭,院后、田头洋、陇头、小皓、古桶、虞公亭,玉坛、普宫、水普岭、马洋,鲤鱼山、柴称坪、葛藤湾,厚首、半月里、梅洋、水潮、二铺;福安上岙、林洋、马山;宁德濂坑、麒麟寨;福鼎才堡、罗唇、浮柳、唐阳等不足百个。据福安、宁德统计,设在2县古道上的路亭共27座。
  1956年随国道104线境内段的通车,畲族村开始修建乡村大道和简易公路。70年代以后畲村多次掀起修路高潮。1988年,区内141个畲族村委会驻地村,通公路的59个,占全部畲族村委会驻地村总数的41.8%;通公路的自然村425个,人口46966人,经过畲村的公路有104国道和省道小浦线、县际公路及各县乡村公路等。1993年,区内通过(或通往)畲村的县道和乡村公路共20多条,里程200多公里,乡村大道150多条。同年8个畲族乡的1142个村庄年末实有道路长度279.70公里。其中普通道路172.42公里,高级、次高级道路108.27公里;实有道路面积144.97万平方米,普通道路95.49万平方米,高级、次高级道路面积49.48万平方米。
  二、住宅
  明清时期,畲族多居住偏僻山区,林深树密,靠搭“千柱落脚”的茅寮挡风避雨。民国时期,大部分畲族村建起土木结构的瓦房“土厝墙”,从2~12扇不等,通常为4扇,最大的霞浦樟坑蓝氏大厝12扇。传统瓦房注重实用,不甚讲究装饰,很少设边门,窗户低矮,阴暗、潮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畲村住宅建筑的格局开始有所变化。新建的双层土木瓦房开始安装玻璃窗。1965年霞浦盐田区洋边公社(小公社)180户中新建修建房屋达78座,占全社总户数的85%。20世纪80年代起,新建瓦房采用砖木或木石结构,用屋架,不用扇料,注重采光、通风和美观,装饰比较讲究。
  1985年后,部分畲族村建起钢筋混凝土平台房,采用钢筋混凝土砖、石结构。宁德市畲族村3749户,新建、改建住房991座。其中砖瓦房91座,钢筋水泥混凝土房50座。
  1990年,全区8个畲族乡共有住宅面积186.84万平方米。人均9.75平方米。80年代,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畲村经济收入明显增加,建新房的人数亦不断增加。1978~1993年,141个畲族人口占60%以上的村委会共建有新房1036幢,建筑面积158508平方米,平均每幢建筑面积153平方米。1993年底,8个畲族乡共有建筑面积325.03万平方米(内楼房面积251.6万平方米),其中混合结构100.47万平方米,砖木结构132.65万平方米,其他结构92.91万平方米;年末住房使用面积283.74万平方米,居住面积205.98万平方米,人均使用面积18.02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3.09平方米。
  三、村庄搬迁
  明代大量落籍闽东的畲民,仍然保留着“崖处巢居,耕山而食,去瘠就腴,率数岁一徙”的游耕传统。清代境内畲村数量成倍增加。民国时期,畲民生活区域相对稳定。
  20世纪50年代起,人民政府为帮助畲族人民摆脱过于恶劣的生活环境,给搬迁畲村予政策照顾和经济扶持,帮助自然环境恶劣的畲族自然村迁到自然条件、生活环境稍好的平原地
  带定居。1951年起,福安牛石坂、汤武洋、墓亭、洋坪、溪塔、上下洋中、草边安、半山、双井、池家坪、亭下、炉下、新厝;宁德牛头岗、炉洋、金垂、圹下、竹篙垅、合厝、六箩塘、山后、高洋、外洋、桥林下、大洋、大号、小坑里等地相继建成畲族新村
  80年代,畲村山体滑坡现象引起政府重视。对滑坡现象严重的畲村,人民政府及时采取措施,将村民迁往安全地带居住。1987年10月福安甘棠等地发生滑坡事故后,省派专人赴福安县进行实地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建议康厝乡东山村、穆云乡牛池岗村分别进行搬迁。年底省民政厅拨款5万元,地区民委拨款1万元支持东山畲村,资助搬迁村民,户均得款625元,人均得款163元。康厝乡政府在东山村山下蛤蟆洋边协调建房用地24.5亩,乡土地管理所进行统一规划,整出74座房屋地基供搬迁户建房。至1992年5月,建成2层房屋5座,1层3座,简易房屋31座。全村96户、366人,搬迁91户、344人,水、路、学校等配套设施,亦先后建成。截至1992年底,宁德市共有31个村、2688人,搬迁入新村,迁建原因分3类:因生存条件恶劣搬迁者有三箩、大洋、新九仙、合厝、炉洋、石虎、石洋、小坑里等8个村;先前有族人在洋下居住,近年举族迁往建村的有大号、金垂楼仔、竹高垅、六箩塘等4个村;原有部分耕地在洋下,为方便耕种,就近迁居的有铜镜垅、上桥林下等18个村。
  此间,偏僻小村整村向公路沿线迁徙的尚有福安下可坑、新田里、牛头岗、里洋、丘宅、坑门里、白坑、坑里、新牛角垅、蛤蟆林、洋溪坪、金斗洋、洋中厝、仁仓里、下天池、大坑里、江兜溪里、倪下、田赛前、东山、后门山、凤洋、梨田、六湾、官章、秦坎、新田、溪里、长岗、仙岩下、白岩下、留安;宁德新楼、油坊兜、新桥、板厂湾、梨坪、新白模、红霞、东岭、新湖;福鼎鲤鱼山、吴洋、溪畔、过岭、蛎溪、金竹湾、福山、大安头、帮福、赤溪、安后、水尾、凤洋等畲族新村。全区不完全统计畲族共搬迁1521户、7654人,建筑新房23.87万平方米。
  第四节 建筑业
  一、建筑队伍
  畲村工匠以泥水匠、木工匠居多,历史上自然形成一些建筑专业村,农闲季节成群结队出外从事土木建筑工作。1949年福鼎县从事建筑业的泥木匠就有800多人。1958年,区内畲族乡先后成立建筑社,尤以康厝建筑社最为著名。1990年人口普查时,全区从事建筑业的畲族就业人口共有635人,半事农业,半搞建筑的泥木石匠有2000多人。8个畲族乡均有建筑企业,其中尤以福安凤洋、蓝田村从事建筑业者居多,康厝建筑公司在同行中享有盛名。
  坂中建筑公司 创建于1965年,乡四级施工企业。现有固定职工210人,管理人员24人(其中技术施工员13人),四级以上技工85人。办公楼、职工宿舍、仓库等占地面积5735平方米。固定资产32万元,流动资金19万元,各种施工机械33台,机械设备254马力,技术装备率540元/人。经营建六层以上房屋建筑,年完成建筑安装产值百万元以上。公司承建的福安罐头食品厂综合车间被评为优良工程。从建筑业改革以来,公司加强了对工程安全、质量的管理,做到以安全求生产,以质量求信誉,承建过的工程从未发生过质量、安全事故,几年来多次被福安市企业局、福安市建委、地区建委评为先进企业。
  康厝建筑公司 属康厝畲族乡办企业,1966年创办。1993年公司下设3个工程队、21个泥木作业组,2个专业经营部,职工360人(其中正副经理5人、技术副经理1人、助工1人、技术队长4人、施工预决算人员7人),其中拥有专业技术职称者23人,四级技术工人186人。固定资产300万元,流动资金100万元,技术装备人均1173元。承建六层以上建筑物10幢,计1.84万平方米,9次荣获省人民政府、省企业局、地区建委、建阳地区等部门授予的“先进集体”称号。1987年,经省、地、县审查,从四级企业晋升为三级企业单位。1991年获国家农业部“全国优秀建筑企业银杯奖”。
  二、建筑材料
  历史上畲族村营建茅草房主要就地取用土、沙、竹、木材。民国期间部分畲村出于营建砖瓦房的需要,先后办起砖瓦窑,霞浦30个畲族统计即有20个村办过砖瓦窑。这些砖瓦窑规模不一,大的每窑烧砖瓦5~6万块,小的仅2~3万块。60年代后由于用于烧砖瓦的燃料资源不足,大部分砖瓦窑停办。80年代中期,部分畲族村又办起砖瓦厂。1990年福鼎县从事砖瓦烧制的畲民15户、60余人,年产砖瓦720万块,其中砖120万块,瓦600万块;有石板材工匠50余人,年产石材1万立方米。宁德八都五峰、猪姆石,九都九仙,金涵亭坪、后山、烟亭,七都仙顶下村花岗石料开采取得较好经济效益。80年后,畲族村建设用土、沙、竹木、石料、砖瓦当地产用外,钢筋、水泥、玻璃、壳灰等其它建筑材料大都靠市场购买。
  三、建筑技术
  历史上畲族村环境恶劣,在住宅建筑上,求简朴重实用,因此很少装饰。只少数住宅建筑,装修较考究。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建的霞浦崇儒樟坑大厝,选择在海拔400米,易守难攻的险峻的鹰嘴崖边建造,占地4.9亩,建筑面积3266平方米。在纵向轴线上形成3座整体衔接的大瓦房,纵深60米、宽52米,每座12扇,共99根大柱、9个厅、94间房。每厅22平方米,每间厢房12平方米,系穿斗抬梁式,悬山顶双层木结构,上下出檐,屋面呈凤凰展翅状;楼高6.5米(其中1层高4米,2层高2.5米),右一梯弄,前、中、后3座各有一个天井,周围砌以高达7.5米的马鞍形风火墙对外封闭,仅在东边开一双重门供出入,有门楼亭,外加“半臼门”。门内有小天井,中立石香炉,高1.6米,四面雕刻花卉。越小天井进内,经踏阶、前座大天井,内竖一石刻大蝙蝠,长81厘米、高34厘米、宽25厘米,其中还套刻小蝙蝠,造型逼真。为大座,廊前列排12根大柱,支撑着檐前大梁,柱础双层石鼓。檐口斗拱,顶为卷棚。三座厅堂顶端均悬挂黑底描金字祝寿匾额。厅堂正壁上镶嵌着直径80厘米左右龙凤圆形浮雕的“福”字图案,两边木雕蝙蝠衬托,其下横面嵌入长1.6米、宽60厘米的棱花木格,廊前厢房门窗雕刻棱格花纹,前厅、后厅隔间,左右均有沉池进宫门,上方装有式样相同神龛,浮雕具畲族特色的凤凰一类图案。厝内装潢较讲究,立柱梁架交错有致,斗拱榫卯连接无间,门窗有精美的菱花木雕,并有花卉点缀其间,室内饰物、神龛、祖宗牌位和具有畲族特色的大厝中堂内摆设的几桌等雕着形状各异的人物、禽兽、花卉等图案饶有风味。樟坑大厝建筑型制在本省尚属罕见。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志

《闽东畲族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闽东畲族志、迁入分布、经济生产、政治、文化教育等情况叙述。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