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乡村企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49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乡村企业
分类号: F279.243
页数: 4
页码: 174-17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德地区闽东畲族1956年合作化后,畲族地区办起手工业合作社(组)。
关键词: 宁德地区 工商业 乡村企业

内容

1956年合作化后,畲族地区办起手工业合作社(组)。人民公社化后,部分合作社(组)转办乡村集体企业。“文化大革命”中,乡村企业受农村经济体制限制,发展缓慢。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畲村在积极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还开展多种经营,集中力量办乡村企业。政府对畲族乡办企业给予政策上的优惠照顾。同年,福安县的坂中、康厝和穆云3个畲族乡即办有企业69个,从业人员3518人。其中乡办48个,从业人员2864人;队办企业21个,从业654人,完成总产值485万元。其中乡办企业产值462万元,队办企业产值23万元。全区畲族乡村办企业达100多家,产值860余万元。1985年,畲族乡村企业单位增至250多家,从业5000人,总收入638万元。其中,乡办企业90家,年获纯利80万元。1990年8个畲族乡办企业96个,从业3500人,完成产值400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500万元。乡办企业门类涉及到工业、林茶果业、交通运输、建筑、饮食服务、粮食加工等行业。霞浦盐田办有采炼厂、榨油厂、玩具厂、水电厂、自来水厂,水门畲族乡办有麻纺厂、棕床厂、采炼厂,崇儒畲族乡办有蜜饯食品厂、水电站;福安康厝乡有水电站;宁德金涵有养鳗场。畲族乡企业创办后,加强内部管理,完善企业机制,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能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乡村企业的创办,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1993年,全区8个畲族乡共办有各类乡村企业2000多个,企业从业人员万余人,完成工业产值3.16亿元。
  一、工业企业
  1956年,区内畲族乡村随着农村合作化运动的深入发展,畲村工匠和作坊纷纷加入和改办手工业合作社、合作小组,主要有瓷器、服装、竹器、铁器、木器、农械修配、理发、建筑社(组)等,鼎盛时达数百个。霞浦3个畲族乡工业总产值7.31万元。1958年,在人民公社化“大办工业”、“大炼钢铁”的热潮中,这些社、组一哄而起,纷纷改办工厂。仅霞浦墓斗片,几个月间就办起各种工厂158个,全区畲村办厂多达1000个以上,但这些厂大多有名无实,毫无经济效益。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8字方针后,绝大部分工厂下马解体,只有公社一级还保留有农械修造、缝纫、建筑等少数3~5个社属企业。“文化大革命”期间,乡村企业受限制,生产停滞不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乡村企业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开发名优产品,福安3个畲族乡创办的茶叶精制厂年完成产值达260多万元。坂中畲族乡富春机电厂以闽东电机公司为依托,和外省建立横向联系网络,开发YC80、YC90型电机产品,产值从11万元提高至120万元,创利从2万元提高到20万元。1978年,全区8个畲族乡完成工业产值230万元,1985年完成产值332万元。畲族乡形成拥有机械、电器、建材、电力、化工、食品、工艺美术等门类的工业体系。主要产品有电机、电器、茶叶、机砖、包装材料、塑编、工艺品、烟花爆竹、石板材、抽纱、食品、香料等。并初步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产品,坂中畲族乡天然菇松厂生产的香菇松系列产品,在1988年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上荣获铜牌奖,在福建食品工业名、优、新、特展评会上获武夷奖,在1989年全国乡镇企业第二届产品展评会上获出口优质产品奖。穆云畲族乡福良机电有限公司生产的DOJ、AOJ系列离合器电动机亦获“优质产品奖”。康厝畲族乡工具厂生产的斧头系列产品,销往北美,创汇420多万美元。1990年全区8个畲族乡工业产值2.74亿元,1993年增至3.16亿元,有工业企业100多家。
  霞浦县蜜饯食品厂 崇儒畲族乡最大企业。1985年开始筹资23万元创办,1986年投产。当年生产枇杷、桔、杨梅、笋、芙蓉李、姜片等各种水果罐头和蜜饯食品达80多吨,产值48万元。产品质量和卫生检查均达到国家标准。枇杷罐头在质量评比中荣获省优质产品三等奖,成为全地区同类产品中唯一获奖的单项产品。全厂18个管理人员中有4个是畲族,工人111人,其中畲族占30%。1986~1989年,生产各种水果罐头、蜜饯食品共227吨,产值达136.4万元。1992年完成产值353万元,出口交货值100万元。
  水门麻纺织厂 1987年秋创办,总投资170万元。1988年10月开始投产,全厂工人255人,其中畲族50人。1989年麻纺厂生产国标麻袋32万条,产值75万元,利润3万元。1988~1991年共创产值267万元,实现税利17.7万元,创汇110万元。1992年水门麻纺厂完成总产值249.3万元,出口交货值30万元,销售收入227.5万元。
  福安市民族机电厂 坂中畲族乡与闽东电机第三厂联营合办集体企业。1988年创办,职工29人,管理人员7人,其中有专业技术职称者4人。固定资产50万元,流动资金20多万元。当年投产,完成产值48万元。1989、1990年产值在150万元,年创税利8.5万元,人均年产值4.17万元。生产的分马力电机系列产品技术水准高,产品质量好,企业经济效益逐年提高。
  福安市坂中天然菇松厂 1987年创办。全厂有工人38人,技术人员3人(其中大中专毕业生2人),管理人员4人。拥有固定资产31万元,流动资金13万元。主要生产香菇松系列产品和太仓肉松。香菇松系列产品的生产为我国食用菌的综合利用,填补了一项空白,属目前国内首创,利润率高,具有出口创汇的能力,产品由宁德地区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负责销往国外市场。太仓肉松在国际市场上极为畅销,供不应求,产品由福建省对外贸易公司销往国外市场。该厂年贸易出口值80万元,年税利12万元。该厂技术力量强,不断创出名牌产品。香菇松在1988年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上获武夷奖。1989年在全国乡镇企业第二届出口产品展评会上获出口优质产品奖。太仓肉松获福建省出口优质产品奖,在1991年广州交易会上受外商好评,产品销往日本及东南亚等地。
  二、农业企业
  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部分社队办起各类农场,“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些农场在大集体的体制下有一定规模,1978年后大多改办为乡村企业。1989年霞浦县畲族乡、村办农场23个,其中茶场8个、林场8个、果场7个。1990年福安畲族乡、村417个乡村企业中,农业企业23个,产值199万元。1993年全区畲族地区共办有各类农业企业100多个。
  盐田林场 1979年10月创办。全场有职工214人,经营山林2516亩,其中材林480亩,经济林430亩,竹林45亩,新造林地1500亩。1988年办起榨油厂,年加工桐油、茶油10多吨。
  大岗山联营林场 1984年创办,由霞浦县、乡、村三级联营,经营山地面积13084亩,其中有林地面积344亩,新造林场12740亩。
  崇儒乡林场 1976年创办,有职工5人,主要营造杉木1300亩,80年代中期开始间伐。
  现杉木已全部成材,木材蓄积量10.4万立方米。
  企岭头林果场 1989年7月创办,为霞浦县、乡、村联办的林果场,其山场包括崇儒乡的郑洋、保安、上水、崇儒、坵山、溪坪、新村、路口8个村的山场,主要营造品种有美国松4283亩,本地马尾松4000多亩,杉木2000多亩,日本甜柿200亩,古田油柰200亩。
  霞浦郑洋村林场 1975年创办,总面积1300多亩,1975年共造林1100多亩,长年累月坚持垦复抚育,促进了林木丰产。1975年营造的近300亩杉木,已全部成林。1984年后已部分间伐,每亩可伐50株,间伐林年收入可达6万多元。
  霞浦西胜村林场 1989年共有杉木林3500亩,松木林2000多亩,薪炭林6000亩,可利用的毛竹有1800亩,总面积达13300亩,为霞浦县行政村最大林场。毛竹株数占霞浦县畲族地区的40%左右。
  白露坑村林场 仅次于西胜,有林地面积1.19万亩。
  穆云乡林场 1983年7月创办,有职工8人。经营面积2134亩,其中有林地面积2027亩。
  穆云南山林场 1986年9月创办,有职工6人。经营面积1375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190亩。
  穆云乡燕科林场 1985年9月创办,有职工3人。经营面积2149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940亩。
  康厝乡林场 1980年10月创办,有职工15人。经营面积13257亩,其中有林地面积5965亩。
  康厝外洋??林场 1990年10月创办,有职工6人。经营面积780亩,其中有林地面积500亩。
  溪柄长洋林场 1987年5月创办,有职工5人。经营面积1600亩,有林地面积1200亩。
  崇儒坪园茶场 1975年创办,崇儒乡办茶场,有茶园面积414亩,其中可采200亩,幼龄面积214亩,年总产量6.8~8吨,全场职工40人。
  水门苍基茶场 1956年创办,水门乡办茶场有茶园面积350亩,其中可采面积170亩,幼龄面积180亩,年总产量7.8吨,全场人员30人。
  盐田凤尾洋茶场 1976年创办,有茶园面积450亩,其中可采面积300亩,幼龄面积150亩,年产量10吨,全场人员13人。
  霞浦茶岗果场 1979年创办,共有蜜桔1200株、枇杷1500株、杨梅1000株。1984年开始收成,年产量5吨,纯收入5万多元。
  溪边果场 1980年创办,大部分果树为个人种、集体经营。共有福桔5000株、枇杷5200株。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志

《闽东畲族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闽东畲族志、迁入分布、经济生产、政治、文化教育等情况叙述。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