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养殖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488
颗粒名称: 第七章 养殖业
分类号: S831
页数: 5
页码: 168-17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德地区闽东畲族养殖业、家畜饲养、家禽饲养的情况。
关键词: 宁德地区 养殖业 经济生产

内容

第一节 家畜饲养
  闽东畲村有广阔的草场资源,牧草种类多,仅福安畲族地区可利用的草场面积就有1.7万亩。饲养的主要家畜种类有猪、牛、羊、兔等。
  一、牛
  明清时期,畲族地区牧牛之风较盛。从现存畲村地名中可略见一斑。民国期间,区内畲族村民实际拥有的牛群并不多,大部分替当地汉族放牧。土改期间全区畲民分得耕牛约800多头。合作化后大部分耕牛归社队所有。六、七十年代,区内畲村养牛在3500~4500头之间。80年代后畲族地区养牛量增多,1988年畲族地区养牛5150头,1993年畲族乡养牛5612头。
  水牛 水牛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畜力。闽东各县畲村所养主要为福安水牛。福安水牛是中国水牛的地方优良品种,体躯粗壮,肌肉丰满,发育良好。毛色为青黑、青灰和浅褐色。成年公牛平均体重523公斤、母牛456公斤。役用性能好,公牛平均挽力114公斤。1949年前畲村普通人家养不起耕牛,大多替汉人或牛主帮养。宁德蓝愚妹替七都人养1头牛,后生了2头牛犊。生2头牛犊后,母牛和1头牛犊还给牛主,他才分得1头母牛犊。福安西隐地主借高利贷给山头庄畲民,若还不起债则要为其看牛。1949年以后畲村养牛户渐渐多起来,1957年福安甘棠山岭乡,全乡有60头水牛、5头黄牛,平均每5.7户有1头牛。1958年后,牛统归生产队饲养,极少有个人养牛,所以牛存栏数没有多少增加。1978年,区内8个畲族乡共饲养牛5435头,按乡村户数均摊,每6.99户饲养牛1头。1993年末,畲族乡牛存栏量5612头,其中水牛5100头。在牛存栏总数中,有繁殖能力的母牛2000头。
  黄牛 畲村黄牛饲养比例很小,大多做为肉牛饲养,以海拔高山区村居多。1978年,8个畲族乡养有黄牛741头。1993年末,畲族乡共有黄牛350头,不及1978年时的一半。
  乳牛 1962年就有饲养。1981年,福安小岭、横林、溪潭七埞、蓝田畲族村均有饲养,每头奶牛牛奶收入可达2000余元,后因乳粉滞销,鲜奶销路不广,养者锐减。1978年有乳牛461头,1993年只余162头。
  二、羊
  闽东畲村素有养羊传统。民国期间,福安金斗洋村即养羊40只,50年代畲村养羊6000余只。1963年,福安专区投入少数民族补助费5750元,帮助购买羊羔322只。1976年区内畲村养羊1.2万只。特别是1978年后,养羊数量激增。1988年全区畲族地区养羊26536头。1978年末全区8个畲族乡羊存栏数8852只,1993年增至18030只。1993年比1978年羊存栏数增长了1.04倍。
  畲村山羊多系本地品种,适应南方高湿气候。毛色有全黑、灰棕、灰褐色3种。早熟,繁殖率高,成年母羊平均体重29.49公斤,公羊平均体重31.82公斤。
  三、猪
  猪是畲村普遍饲养的家畜。民国期间,福安金斗洋村100多户人家,养猪户约占50%。1949年,区内畲族村养猪6000余头;1957年增加到1.2万头。1960年粮食紧张,加上农村经济政策不稳,1962年畲族地区猪存栏不足3000头。1963年福安专区投入少数民族补助费5580元,购买猪苗475头,帮助畲族地区发展养猪业。70年代,畲村猪存栏量在2~2.5万头之间。1988年,畲族村养猪35827头。1978年8个畲族乡猪存栏量28855头,1993年增至57657头,增长99.8%。
  闽东畲村饲养生猪品种有本地猪和福安花猪。1980年以后引进“中约克”杂交猪种,逐渐成为主要养殖品种。
  四、兔
  畲村有饲养本地肉用兔传统。50年代,金斗洋村即养兔30余只。1962年,区内部分畲村开始饲养长毛兔。70年代高潮期间,饲养量在10万只以上(每只长毛兔年产兔毛200克)。80年代末,因兔毛价格下跌,饲养者日少。1993年畲族乡养兔2782只,其中除150多只系长毛兔外,其余为肉用兔。
  第二节 家禽饲养
  闽东畲村有饲养鸡、鸭、鹅等家禽的传统习惯。1978年,区内畲族乡家禽年末存栏数13万只。1990年为37.85万只,禽蛋产量667吨。1993年,家禽存栏量46.7万只,禽蛋产量690吨。
  鸡 民国期间,绝大部分畲族村都有养鸡,因为粮食紧张、饲料缺乏,饲养量不多,每家只养几只、十几只不等。福安甘棠山头庄全村养鸡不到50只。90年代,区内141个畲族村养鸡20万只,户均8只。饲养品种大多为本地种,体型偏小,个体差异大,母鸡体重1.5公斤左右,多为红羽,抗病力强,肉质好,年可产蛋170枚以内,就巢性强,饲养量约占70%。此外少量有饲养仙居鸡、罗斯蛋鸡的。
  鸭畲 族村均有饲养。90年代,141个畲族村养鸭5万只,户均2只。饲养品种多为本地麻鸭,体型小,适应性强,适合溪河、水田放养,母鸭100~200日龄开产,年产蛋250枚,平均蛋重62.5克,成年母鸭平均体重1.4公斤、公鸭平均体重1.3公斤。此外亦有饲养番鸭等。
  鹅畲 族村均有饲养。公鹅体重可达6.5公斤,母鹅5.5公斤。养鹅不如鸡鸭普遍。
  附:蜂
  畲村养蜂以霞浦县盐田为多。1990年全区8个畲族乡养蜂1007箱,蜂蜜产量33.3吨。其中盐田养蜂614箱,收获蜂蜜26.3吨,养蜂箱数和产量分别占8个畲族乡总数的61%和78.9%。
  第三节 水产养殖
  民国时期,区内宁德雷东、鸟屿、屿头、七星岛、三都松岐、云淡门岛等畲族村就开始从事水产养殖。蚶岐畲族村年产蚶10吨,蛎干3.5吨;雷东村鼎盛时,年产蛏15吨,蚶10吨。有50多户畲民从事内海捕捞业,有“丁字网”船30余艘,瓜对船14艘。霞浦海边二坑、牛角湾、下岐山畲村,以渔业为主要副业,养殖对虾、缢蛏、海带、紫菜、花蛤等。此外福安坎下、蛇岗,福鼎小后坂、城子边、蕉宕等地畲村均有虾塘,年产对虾80余吨。1978年区内畲族乡水产品产量1856吨,其中养殖301吨。1984年霞浦盐田畲族乡海边村100户群众联合围塘养殖对虾。1985年,8个畲族乡水产品产量2509吨。
  1987年,盐田畲族乡二坑村种缢蛏150亩,产量6.5吨;种海带20亩,产量40吨;种紫菜62亩,产值10.65万元,每户平均增加收入1260元。同年盐田尤澳下青山23户畲民联合围塘80亩养殖对虾。1989年,对虾价格下跌,养虾户亏本。而海边村利用虾塘对虾的残余饵料以及塘中浮游生物为花蛤提供丰富的养料,在虾塘混养花蛤,生长速度快,产量高,为虾塘立体养殖,提高经济效益找到了一条新路。1990年,北壁乡盘前、牛角湾村4户畲民联合围塘52亩养殖对虾。此外,福安竹园兜、石门里、东山、横林、坑里坑、竹洲山、过洋、日宅、南山头,霞浦洋边高山、墓斗、书堂里等畲族村发展家庭养鱼。康厝畲族乡东山畲族村还是福建省家庭流水养鱼的发起地,曾经得到省水产厅的表彰。此外福安金斗洋、蓝田畲村亦有养鱼,因自然条件限制收效不著。
  1993年产量3701吨,比1978年增长113%,其中养殖800吨,占水产品产量的21.6%,比1978年增长166%。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志

《闽东畲族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闽东畲族志、迁入分布、经济生产、政治、文化教育等情况叙述。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