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节 食用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472
颗粒名称:
第五节 食用菌
分类号:
S341
页数:
2
页码:
147-14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德地区闽东畲族闽东历史上即有生产食用菌:红菇、松菇、鸡肉菇、土木耳等。
关键词:
宁德地区
种植业
食用菌
内容
闽东历史上即有生产食用菌:红菇、松菇、鸡肉菇、土木耳等。70年代以后,畲村开始人工栽培蘑菇、银耳(白木耳)。80年代后,栽培面积不断扩大,形成群众性规模生产。品种增加了香菇、草菇、金针菇、凤尾菇、竹荪、黑木耳等。1984~1988年全区多次举办少数民族食用菌培训班,参加培训的981人。1988年,地区科委把坂中畲族乡推荐为省科技示范乡,拨给专款扶持发展食用菌生产。食用菌成为发展山区经济、帮助畲村脱贫致富的重要副业之一。
蘑菇 60年代,区内部分畲村开始用稻草、牛粪、肥土人工栽培蘑菇。当时多为生产队集体种植,受当时体制和生产经营条件的限制,种植面不广、发展缓慢。80年代后,随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家庭副业兴起,蘑菇生产受到重视。福鼎畲村年种植蘑菇300万平方公尺,年产量100吨。1985年,福安坂中等地畲村即开始种植蘑菇。1989年,霞浦的盐田、崇儒、水门3个畲族乡种植蘑菇255.8万平方公尺,蘑菇产量75.09吨。1993年,区内8个畲族乡种植蘑菇面积265万平方公尺,产量143.7吨。
香菇 1979年前,香菇栽培以段木为主,畲村只有少量生产。1980年起,香菇种植多采用塑料袋栽培方式。每袋装木粉干料1公斤,正常情况下产菇600~750克,高产的可达1公斤,占地面积1亩的菇棚可栽培香菇1万袋。1985年,坂中部分畲村采用袋装木屑、打洞接种的方法栽培香菇。1986年,崇儒新村蓝大福到古田学习香菇栽培技术回村后,试种香菇1万袋,收菇700多公斤,纯收入接近1万元。1987年,霞浦崇儒新村、霞坪、笕下,盐田瓦窑头、西胜、洋边,水门茶岗、青岙,州洋马洋、岭头、长沙等畲村成为栽培香菇的重点村,全年种植125万袋,产值125万元。1988年因原料技术方面的原因,产量下降。1989年再度掀起种植热,仅霞浦县畲村就有1000多户农户种植香菇250万袋,年产干香菇120吨,总产值达500万元。90年代后,受原料制约,香菇栽培面积缩减,产量下降。
银耳 70年代初期,区内畲村开始用油桐段木栽培白木耳,受原料限制,种植量很少。80年代,改用阔叶杂木粉袋装栽培,省原料,产量高,全区畲村种植高潮时,产量约6吨。90年代后原料缺乏,只有少量畲村坚持种植。黑木耳栽培用料和香菇同,80年代后霞浦清水壑等畲村有少量种植。
草菇 凤尾菇 草菇用稻草作原料,在室内床栽或在野外堆栽,每公斤原料产菇100克左右。80年代,霞浦青福、墓斗畲村有少量种植。凤尾菇亦用稻草作原料,栽培简便,每公斤稻草产鲜菇0.55公斤。80年代,霞浦青福、墓斗、西山洋及水门一带畲村均有种植。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闽东畲族志、迁入分布、经济生产、政治、文化教育等情况叙述。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