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441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892.357
页数: 5

内容

(一)
  宁德地区通称闽东,位于福建省东北部,陆地部分地理坐标为东经118。32′~120。43′、北纬26。18′~27。40′之间,东面濒临浩瀚东海,南面与福州市交界,西面与南平市毗连,北面与浙江省温州市和丽水地区接壤,东西长约204.5公里,南北宽约155.3公里,陆地总面积1.34万平方公里,占福建省总面积的11.13%。早在三国时期,吴国即在三沙湾内设立“温麻船屯”,掌管建造海船。晋太康三年(282年),以温麻船屯地分设温麻县,其辖境除今宁德地区外,还包括政和、连江等县的境域范围。隋开皇九年(589年),温麻县被撤销,其地并入原丰县(闽县)。唐武德六年(623年),析出闽县原温麻县地分设连江县和长溪县(治所在霞浦县);同年,长溪县并入连江县,在长溪县原地设立宁远镇(军事机构)。唐长安二年(702年),从连江县析出原长溪县地,复设长溪县,治所在霞浦县岭尾庵,辖境包括今宁德、福鼎、霞浦、福安、寿宁、周宁、柘荣7县(市)及政和县一部分,隶属泉州都督府(治所在今福州)。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升长溪县为福宁州,辖本州(今霞浦、福鼎、柘荣县地)和福安、宁德二县,属福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福宁州降为县和福安、宁德并属福州府。明成化九年(1473年),恢复福宁州建制,隶属福建省布政使司。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福宁州升为福宁府,为福建省十府之一。清乾隆四年(1739年),福宁府辖宁德、福安、寿宁、霞浦、福鼎5县。民国初年,区内各县属闽海道。民国23年(1934年)设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福安县;同年10月改属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长乐;民国27年改驻闽侯,民国31年改驻福安。民国32年,改设第八行政督察区(专署驻福安县);民国34年,周墩、柘荣特种区,分别升设周宁、柘荣县。民国36年设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仍驻福安。
  1949年6月11日,福鼎县率先解放;6月15日柘荣县解放;6月17日,霞浦县解放;6月28日,周宁县和平解放;7月13日,寿宁县解放;7月19日,福安县解放;8月15日宁德县解放(6月14日古田解放,12月3日正式成立屏南县人民政府,古田、屏南当时属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9月14日,福建省发出关于设立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通令,9月30日正式成立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福安、宁德、福鼎、霞浦、寿宁、周宁、柘荣7县,专员公署驻福安县。1950年3月改称福安专区。1956年1月撤销柘荣县,其地并入福安县,3月,长乐、连江、罗源3个县划归福安专区管辖;1959年7月,松溪、政和两县划归福安专区管辖;8月,长乐、连江两县划归闽侯专区;1961年,罗源县划归福州市管辖。1970年2月,连江、罗源、古田、屏南4县划归福安专区,松溪、政和县划归南平专区。1970年7月专署机关迁驻宁德,1971年6月福安专区改称宁德地区。1983年4月,连江、罗源划归福州市管辖。1993年,宁德地区辖宁德、福鼎、霞浦、福安、古田、屏南、寿宁、周宁、柘荣9个县(市),共有123个乡镇,总人口298万人。
  (二)
  畲族,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个主要少数民族,原来生活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带,因受到历代统治阶级的压迫和为险恶环境及艰难生计所逼,不断迁徙,唐代即有零星迁入闽东的记载,到了明清时期,畲族人民开始大量落籍闽东,其迁入路线,从闽西南至闽南至闽东,沿途经过泉州市、莆田市和福州市的连江、罗源等县,而后进入区内的宁德、福安、霞浦、福鼎县。迁入闽东的畲族又有部分往浙南迁徙,散处于温州和丽水地区各县。明清时期畲族人口无专门记载,民国26年(1937年),福安、福鼎、宁德、寿宁、霞浦县共有畲族人口37965人。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区内畲族人口24674户、81423人。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全区共有畲族人口157313人,比1953年增长0.93倍,增加了75890人,但占全区人口总数的比例却从5.94%,下降到5.5%。同年,闽东畲族人口占全省畲族人口的45.42%,占全国畲族人口的24.96%。畲族的主姓为:蓝、雷、钟、吴、杨、李等6姓。1991年,全区畲族人口161524人,其中蓝姓46266人、雷姓58488人、钟姓48794人、吴姓3559人、杨姓353人、李姓3844人,其他姓氏220人。1993年,全区畲族总人口166078人,其中男90775人,女75303人,分布于全区的114个乡镇,2014个自然村。有畲族乡8个,人口占60%以上的畲族村委会141个。畲族人口分布呈大分散、小集中格局。
  (三)
  畲族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斗争传统的民族。迁入闽东后经历了和汉族大致相同的政治制度,由于不满民族压迫、民族歧视,不堪忍受阶级压迫和剥削,历史上多次组织和参加反抗统治阶级的武装斗争。畲族人民不畏艰险,不怕流血牺牲,在抗清和反洋教斗争中和汉族人民并肩作战,挫败了清军和洋教士的嚣张气焰。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畲族人民积极参加革命斗争,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闽东畲村先后建立起65个中共党支部(党小组),有畲族党员453人,在畲族乡村先后建立了3个区、21个乡和300多个村的苏维埃政权。在苏维埃各级政权中任职畲族干部有2000多人。为保卫红色政权,畲族人民前仆后继,积极配合革命武装力量,以革命武装反对反革命暴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据不完全统计,民主革命期间,闽东畲族村被烧毁135个,烧毁房屋10500间,被杀害的畲族党员、干部战士、群众和受摧残致死者达5000余人(其中评为烈士433人)。70%的畲村成为革命基点村,当时闽东革命领导人叶飞后来评价说“在闽东三年游击战争最艰苦的年代,畲族人民作用很大:“第一最保守秘密,第二最团结。”畲族人民为闽东革命付出巨大牺牲和作出了卓著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畲族人民彻底翻身作主,享有广泛的民族平等权利。1953年2月,成立福安县畲族仙岩乡自治区人民政府。1957年在境内建立36个畲族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畲族乡撤销,1963年区内恢复设置9个畲族乡。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再度撤销。1983年起,先后成立宁德地区和福安、霞浦、福鼎、宁德、古田县民族事务委员会,作为地、县管理民族事务的职能部门开展工作。1984年恢复设置畲族乡,1993年全区8个畲族乡的主要干部均为畲族。
  1949~1993年,区内共有畲族干部群众代表100多人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和到外省、市参观学习;有40多位畲族干部群众被评为省级以上模范(先进工作者)。全区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6人,当选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32人,当选县(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近1500人。担任全国政协委员2人,省和各县(市)政协委员140多人。1993年,在区内任现职的畲族干部1300多人,其中副厅级以上3人、处级22人、科级127人,全区49个畲族人口千人以上的乡镇均配备有畲族党政领导干部。为缩小畲族地区和汉族地区的差距,中共宁德地委、行署认真执行中央、省有关少数民族优惠政策、规定,对发展畲族地区经济采取“优先安排、积极扶持”的方针政策。实行社会救济、优先安排农业生产贷款和实行公粮减免。历年宁德地区投入专项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资金达两千多万元。畲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政、议政,行使民主权力,建设家园。历史上畲族和汉族之间的传统友谊得到进一步发扬,民族团结、友爱、互助蔚然成风。
  (四)
  畲族是一个特别能吃苦,富有创造精神的民族。自明、清畲族先民大量落籍闽东以来,畲民大部分散处山区,搭寮而居,靠租种官山和地主山场过着“种树还山,种菁为活”、“受民田以耕”的生活。既承受汉族地主的盘剥、官府勒索,还得与险恶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种植粮食作物以甘薯、水稻为主,大小麦、大豆、马铃薯为辅。经济作物以种菁、种苎麻较普遍。畲村耕地地块小,土质贫瘠,耕作上多采取“抛荒制”和“轮换耕作制”,复种指数低,耕作制度粗放,水稻一年只一熟,农作物产量低,大多只及汉区平原田的一半。为了弥补农业收入的不足,挑贩薪炭成为畲民最大宗副业。此外,种茶、经营林副产品、放牧牛羊和狩猎也是补充家庭经济来源的重要途径。部分沿海畲民还从事渔业生产,宁德雷东村培育生产的熨斗蟳和软虾(干)为全国闻名。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阶级压迫和剥削空前加剧,国民党当局抓丁派款,畲乡鸡犬不宁,畲民陷入深重的苦难之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畲民分得了山场、耕地,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随着良种引进、农业科技的推广普及和化肥农药的普遍使用,畲村粮食产量成倍数增长,大米代替了甘薯米成为畲村的主粮,畲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起,全区141个畲族村新建住房1200幢,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1993年,405个畲族村通公路(含机耕路),受益4.45万人;262个畲族自然村安装自来水,受益人口2.22万;建有水电站7座,装机容量181.5千瓦,架设输电线路65.3万米,971个畲族自然村通电。1993年,8个畲族乡工农业总产值达5.58亿元。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畲族人民的才干得到充分的施展,祖祖辈辈以农耕为业的畲族村民,开始进城务工经商,创办企业。造福工程使数以万计的畲族群众告别穷乡僻壤,到平原集镇定居求发展,畲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五)
  畲族是一个能歌善舞而又尚武的民族。盘歌活动是畲族民间普遍流行的文娱活动项目。霞浦县崇儒古龙岩“五年日”歌会,福安坂中后门坪、福鼎双华、西冷“二月二”会亲节歌会,硖门瑞云、穆云牛池坪四月八、牛歇节、佛浴节歌会,霞浦雁头岭、周宁方广寺“分龙节”歌会,福安白云山“六月一”歌会以及“七月七”、“九月九”歌会,均为大型的闽东畲族群众盘歌会。1949年前,由于畲村环境封闭偏僻,文化活动大多限于盘歌和年节的神事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畲村办起文化站、俱乐部、广播放大站、电影院、电视转播台、录像播放厅、歌舞厅等,畲族群众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经过挖掘整理,先后出版了《闽东畲族故事》、《闽东畲族歌谣》、《闽东畲族谚语》等三套民间文学集成,整理创作出《猎捕舞》、《婚礼舞》、《铃刀舞》等数十个富有民族风情特点的舞蹈节目。并多次举办艺术节、盘歌会,扩大了闽东畲族在全国民族大家庭中的影响。畲族民歌双音唱法颇具特色,曾参加在南宁举行的全国多声部音乐表演。此外畲族剪纸、刺绣、编织花带、竹编、雕刻等工艺美术亦很有特色。1958年畲乡编织的花斗笠,被选送中央民族文化宫参加展出。1993年,全区畲族乡村共建有文化馆、站16个,形成了一支数百人的文艺创作演出队伍,文艺演出、文物保护和民间文艺创作均取得显著成绩。
  历史上闽东畲族地区的教育极为落后,全区畲村私塾不足20家。民国时期,全区只有十余所小学,入学者只有几百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极其重视发展畲族乡村教育事业。1978~1990年,区内考上大、中专院校畲族青少年达986人,其中中专674人,大专312人。1993年,全区有646所民族小学、1042个教学班,在校生达18561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7%;4所县(市)民族中学在校生2640人,地区民族中学在校生1477人;畲族在园幼儿2581人,福安师范、宁德地区农校畲族预科班每年各录取新生40名。畲族教育事业取得显著的成就。
  畲族人民一向注重练武健身,在抗敌自卫、从事生产劳动实践、健身娱乐、祭祖和做福神事活动中形成独具民族风格的拳术、棍术、打尺寸、扭扁担、舞铃刀、舞龙头、虎抓羊、猴抢蛋等传统体育项目。1949年后,经过挖掘整理,一些传统项目先后多次在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获奖。近代竞技体育也在畲族中小学中蓬勃开展,区内5所民族中学和重点民族小学成为培养优秀畲族运动员的摇篮。地区民族中学曾3次被评为全省少数民族体育先进单位。区内畲族运动员在全国和省、地的田径、球类以及射击比赛中多次获得奖牌。1986年,福安金斗洋畲村被评为全国少数民族体育先进单位。1991年全国第四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打枪担”获一等奖,“舞龙头”、“猴抢蛋”、“打尺寸”、“虎抓羊”获三等奖。
  闽东畲族乡村历史上医疗卫生条件差,防病、治病只能靠中药和地产青草药。在长期与疾病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畲族医学体系。1949年后,省、地医疗队多次深入畲村为群众免费治病,并建立起畲村卫生防疫网络,传统的畲医畲药经过发掘整理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1993年,全区有1所县级民族医院,8所乡民族卫生院,131所畲村卫生所,拥有医药卫生人员544人。随畲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畲村卫生设施、医疗手段的改善,畲族人民的身体素质不断提高。
  (六)
  畲族人民勤劳朴实,重视农耕,生活上求简崇实,重视人生礼俗,崇敬祖先。古田富达村的“蓝公节”,宁德正月初六、十四的“祖公福”和“迎祖节”,福安坂中后门坪的二月二“会亲节”,各地的三月三“乌饭节”,均为畲族群众缅怀祖先、富于民族特色的节日。1949年后,随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畲族人民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一些具有民族特点的风俗传统得到发扬,一些陋俗和宗教信仰中的巫术、迷信成份被摒弃和逐渐淡化。社会主义新风尚在畲村蔚然成风。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闽东畲族人民前仆后继,团结奋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了艰苦努力,取得了巨大成绩。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方针政策的指引下,闽东畲族地区经济有了新的发展,历史上畲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得到改变。然而闽东畲村自然环境条件差,经济底子薄,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工商业还刚刚起步,文化教育和科学水平低,经济发展步伐慢,部分贫困乡村畲族群众的温饱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但十六万闽东畲族人民决心沿着中共中央指引的方向,发扬团结友爱、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开拓前进,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进军中,将再一次展示畲族人民的聪明才智与风采,为闽东增色,为民族增光,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志

《闽东畲族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闽东畲族志、迁入分布、经济生产、政治、文化教育等情况叙述。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