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畲族的宗族信仰与宗教舞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民俗风情》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420
颗粒名称: 试论畲族的宗族信仰与宗教舞蹈
分类号: K892.383
页数: 6
页码: 204-20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族民宿风情中试论畲族的宗族信仰与宗教舞蹈的情况,介绍了在畲族文化体系中,宗教与舞蹈占有重要地位,是形成畲族心理素质及其文化绵亘千百年的内聚之核心因素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畲族 民俗风情 宗族信仰 宗教舞蹈

内容

在畲族文化体系中,宗教与舞蹈占有重要地位,是形成畲族心理素质及其文化绵亘千百年的内聚之核心因素。本文仅就此作浅析,着重于畲族宗教舞蹈进行探讨,不妥处,请教正。
  一
  “宗教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们的力量采取超人间力量形式”(恩格斯《反杜林论》)。由此可见,宗教是一种社会形态,是原始社会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当人类从猿变成人而刚刚脱离动物,人类虽作为地球上最高级的动物,但是,千变万化神奇的“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所以“最初的宗教表现是反映自然现象、季节更换等等的庆祝活动。一个部落或民族生活于其中的特定自然条件和自然产物,都搬进了它的宗教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35页和第27卷,63页。)。由此可见,原始人类宗教源于自然力的压迫,对自然界力量神奇无法抗拒又无法理解,因此产生对自然界力量的敬畏心理,便产生支配自己生活人格化的超自然力的神灵,“人创造了宗教”。其由最初的自然崇拜发展到图腾始祖神灵崇拜,标志了人类进入母系氏族社会。这是全世界所有民族,均要经过的母系氏族图腾崇拜与图腾制度。畲族进入氏族社会发生的盘瓠图腾崇拜是不足为奇的。畲族盘瓠崇拜自古有之,先秦《山海经》中就有记载,此外《风俗通义》、《后汉书》、《搜神记》、《晋纪》、《水经注》、《玄中记》、《魏略》和畲族《高皇歌》(《盘王歌》、《祖宗歌》)及近、现代等志书、报刊杂志等方面均有记载。这是因为,畲族对盘瓠崇拜是奉为始祖加以虔诚地崇拜的结果,所以,以盘瓠为中心的崇拜表现在畲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风情等等方面,构成畲族文化自我中心意识的最根本基础,是全民族文化的精髓。畲族文化自我意识表现于文化行为中典型的突出的核心活动是祭祖活动。畲族祭祀祖先既祭盘瓠也祭已故前辈,但祭祀始祖盘瓠更为重视、更虔诚,并把祭盘瓠看成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有家祭、村祭、祠堂祭等,其均有舞蹈组串。唐刘禹锡有“时节祭盘瓠”的诗句等描述畲族祭盘瓠始祖的活动,充分体现畲族图腾崇拜的文化特质。畲族诚信始祖盘瓠,集中表现在隆重而神圣的祭祀始祖盘瓠活动。《福建畲民考略》载:“……其族有最大的典礼……即祭祖也,祭时秘不使人见”。范绍质在《瑶民纪略》中说:“畲族……俗巫事鬼,祷祠祝赛,觋者击饶吹角,跳舞达旦。”正如马克思指出:“舞蹈是一种祭典形式”。恩格斯更明确指出:“舞蹈是一种祭典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我国古籍中均有“歌乐歌舞,以乐诸神”的记载。由此可知,当人类产生自然宗教观念的同时,就产生了宗教舞蹈,也就产生了专门祭祀神灵的舞人职业,称“巫舞”、“舞师”,畲族称“祭师”。祭师在畲族祭礼和祭典礼仪中占重要地位,所以,舞蹈就是畲族祭祀祖先宗教祭典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祭典和祭祀仪式中不可缺少的组串,体现内容的主要手段。至今所见到民间畲族舞蹈,几乎与宗族祭祀祖先祭典礼仪浑然一体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相互依赖。正如郑丽生《块特轩文集》所说:“……一种巫术形式是语言,动作的表演。经咒的训诵,便是语言,法事的施为,便是动作,因此畲族的宗教信仰,歌舞特别发达”。因为巫术的形式是宗教,动作表演是舞蹈。所以,可以说,舞蹈依附在宗教之中,宗教表现于舞蹈之中,宗教与舞蹈均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应是一对孪生兄弟。互相依存,互相促进。
  二
  畲族传统舞蹈,有祭祖礼俗舞蹈、婚丧节庆舞蹈和生产劳动舞蹈。但是,至解放前,畲族舞蹈除祭祖礼俗舞外,其他舞蹈多已失传。由于,祭祖礼俗舞蹈成为畲族自我意识的表现的核心内容,再加上吸收婚丧节庆和生产劳动等舞蹈有关部分,导致祭祀的宗教舞蹈内容丰富,色彩的斑斓而更有生存的生命力,经久不衰。其基本动作“踏、步、蹲”是模仿其始祖盘瓠的直立曲膝动作的。其舞蹈表演手势、蹲腿、独脚、翻滚、旋转和抖肩等等舞技,造型独特,丰富多姿、技术精湛,难度较高,具有稳健、庄重、典雅、温馨、灵活多彩等风格,均以围绕崇拜盘瓠为中心内容展开。这些舞蹈的名称均根据祭祀盘瓠始祖活动出现先后、道具、内容、动作等的不同而命名的。据目前统计,畲族宗教舞蹈有12个。
  《祭祖舞》:祭祀始祖盘瓠是畲族最重要的宗教活动而至为荣耀并祀奉甚虔。祭始祖总要以歌乐歌舞,以乐始祖盘瓠,所以,祭祖舞在隆重仪式中纷纷呈现。主持者一人“盘旋四舞”,群众伴随“跳舞达旦”。祭祖舞中又伴入《铃刀舞》颂扬始祖盘瓠创业精神;《迎龙伞舞》炫耀祖盘瓠荣华富贵及《猎捕舞》哀悼盘瓠为人民除害不幸身亡。《祭祖舞》一般在大厅或祠堂厅法师设坛开祭时出现。龙头公杖及九曲龙伞等摆放在祠正堂,各家各户手捧香烛供品,上书有×××叩拜。进祠堂门后,两腿交叉半跪蹲行进,将香烛供品摆上供桌后,又半蹲式退出站于祠堂厅两旁。法师在请天神安位、开谱和悬挂祖图、请祖安位、劝酒、读疏祈福中,都伴有舞蹈动作。祭祖至谢神,送神、封谱结束、各家祭祖人员,同样按蹲移步舞动作,把香烛供品迎回家,供奉在家中厅堂的祖龛上。
  《日月舞》:在畲族祖图卷首中画有一人,左持日、右持月。《高皇歌》云:“左手拿日太阳现,右手拿月照凡间;天上日月车车转,十二时辰分得正。”表现盘古开天地,日月照人间。该舞系由男女演员各四人,每人左右两手执日(红)月(白)首具模型,随着锣鼓钹节拍,翩翩起舞,左右穿梭地向前进。
  《龙头舞》:由族长(或年辈高者)举着“龙头公杖”,即“盘瓠杖”,四个龙头,各由男(左)女(右)两个人相对两手合举,连续举上举下几下,表示对祖先的崇敬。队形由原地、行进、左右行穿等动作,比较自由。“龙头舞”后来发展成为传统的体育项目。
  《迎祖舞》:表示对祖先盘瓠王的怀念。男女多少对不限,手拿道具多样。有弓、弩、牛角号也有筲、笛、唢呐乐器。有三步一回头的怀念祖先;也有表示继承祖先业迹的,动作没有固定,比较自由。
  《迎祖舞》、《铃刀舞》、《行罡舞》;这三个舞蹈是在迎祖游行回祠堂后继续祭祖,法师根据各家各户祷告,分别读疏文祈福时,伴随出现的。这三个舞蹈动作难度大,各有特技。舞者有法师,也有群众,多男扮女装,身穿大红裙,跣足,红巾扎头,脑后红巾披长约有一尺长。
  《猎捕舞》是出于古代,畲族始祖盘瓠上山围猛兽为民族除害,不幸被野兽撞伤身亡,畲族人民为缅怀祖先为民除害的功德和行为,而创作此舞,代代相传至今。每逢元宵、中秋一小祭,三年一大祭。举行迎送祖宗牌位舞蹈表演。舞蹈由一人左手执螺号,右手握猎刀的畲族男青年窥探、吹螺,众男青年上场围捕、越障、刺杀、凯旋等壮观场面构成。
  《迎龙伞舞》是畲族为了庆祝的纪念祖先盘瓠奉旨征番,得胜回朝,被皇帝招为驸马而举行的一种仪式。“龙伞”由金黄色锦缎制成,其盖共分三层,每边缘均有黄色丝穗点缀。六条黄色的琵琶带从伞顶飘垂而下。伞中支一长柄作持伞之用,持伞者一般均为族中德高望重的辈份高者担任,迎龙伞的时候,由8名男青年扮饰为八将爷,走在前面鸣锣开道。随后是高照灯、龙凤灯和各式花灯组成的花灯队,再者是龙凤旗,而代表“荣华富贵”的御赐“龙伞”则断后。整个队伍随着畲族山歌曲调吹奏而行进,如遇有平地、广场或村口,队伍则停下进行表演。表演时,“龙伞”居中“八将”与持灯的妇女围着龙伞跳起了舞蹈,舞至高潮,乐队加入打击乐,吹起唢呐,增添了气氛,舞者亦随击乐的节奏呐喊助兴,最为引人注目的则是持“龙伞”者,把龙伞上下颤动着左右旋转,使龙伞上的绸穗流苏及琵琶带随着旋转而飘动,表演结束后,队伍在围观的民从燃放的鞭炮下,又游向别处。走村串寨,气氛热烈,场面壮观。
  《雷诀舞》是畲族巫师设坛作法超度亡灵时的一种仪式舞蹈,表演时,全部由“雷诀”即巫师以丰富独特的手势模拟观音、哪吒、圣母、王母娘娘、鲁班等畲民崇拜的神灵,以及一些动物形象,名位神灵造型,主题鲜明,各种动物造型生动,很有感染力。《雷诀舞》就是畲巫抓住模拟对象的主要特征,以凝练的富有变化手法塑造了典型的形象。其形象鲜明而多样,造型逼真而生动,内涵通俗而明潦,深得畲民欢迎、承袭而流传至今。
  三
  畲族宗教舞蹈是畲族人民对自己祖先崇拜思想感情的表现,除了明显的宗教仪式外,它的舞蹈动作几乎为其他宗教祭礼舞蹈所罕见的。如《行罡舞》用左脚的拇指与食指夹住右脚的大拇指或夹住右脚跟筋,作单脚圆圈高速旋转。又如《独脚舞》一只脚的拇指丫夹住另一只脚的后跟上端或一只脚的拇指丫夹住另一只脚拇指作圆圈高速旋转等等,均是一个十分奇特罕见的古稀的宗教舞蹈,堪称民族舞蹈中的一个瑰宝,反映出畲族这一民族具有一定的文明程度,以及有它自己的艺术审美观。窥一斑而见全豹,可知畲族历史发展全过程。我们从中可以领略到畲族祭祀礼俗舞蹈中“只属于它”的“本质上特点、特殊性”(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民族、殖民地问题》。)。研究、发掘它,对发展畲族地区社会文化建设有着深远意义。

知识出处

畲族民俗风情

《畲族民俗风情》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畲族民俗风情》收录了畲族历史与民俗的几个问题,仙居韦羌山蝌蚪崖石刻考释,畲文化二元性论纲,努力拓展闽东畲族民俗风情旅游,畲族祖先崇拜与汉文化的影响,罕见的全民群众自娱文化活动——兼议畲族歌舞的旅游文化内涵,从传统文化上论畲族龙凤崇拜,汉畲文化的接触——以客家文化吸收畲族文化的一些因子为例,论畲族历史与文化的重建等的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天杞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德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