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拓展闽东畲族民俗风情旅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民俗风情》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396
颗粒名称: 努力拓展闽东畲族民俗风情旅游
分类号: K892.383
页数: 9
页码: 20-28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族民宿风情中努力拓展闽东畲族民俗风情旅游的情况,介绍了旅游是一项有益身心健康的特殊的文化消费活动,畲族以大分散、小集中的形式分布散居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湖南、贵州等省部分山区,闽东宁德地区是全国畲族最集中的聚居地,闽东畲族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闽东畲族民俗风情异彩纷呈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畲族 民俗风情 畲族民俗 风情旅游

内容

现代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旅游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旅游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为了赶上国际旅游业迅速发展的步伐,国家旅游局从中国是个大国、文明古国和多民族国家的国情出发,将山水风光旅游、文物古迹旅游和民俗风情旅游作为我国的三大系列产品开发出来,推向市场,以形成中国旅游业的特色。今年是中国民俗风情旅游年。
  一
  旅游是一项有益身心健康的特殊的文化消费活动。现代旅游多数是以风光名胜和风土民情作为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和人们文化需求的深化,游客的消费观念和消费需求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对旅游的内容有了更高的要求,已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观赏自然风光景色。游客与日俱增的求知欲望与喜好新、奇、特的心理,使国际旅游业日益趋向知识化、多样化、专题化和文化性、参与性。人们旅游的主要动机通常是对异国他乡特色风情的好奇与追寻,游客对各国风土民情和人民生活最感兴趣,希望通过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异国情趣。因此,国际旅游出现了兼顾自然风景,而以体验异域文化为主的趋势,改变了以往单纯观景旅游的传统。民俗是人们生活中长期积淀而成的文化形式,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对追求异国情调、异地风味的国内外游客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民俗旅游就是借助民俗文化而开展的旅游项目,是以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独特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及文化艺术等人文旅游资源为内容的旅游活动。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属于世界的。旅游者渴望了解异域文化和风土民情的心理需求,是民俗旅游发展的动力。有鉴于此,各国都很重视开展本国独特的民俗风情旅游活动,竞相推出各种主题鲜明的民俗旅游项目,组织以各种民俗事象为主题的专项旅游,以满足游客求异、求知、认同、寻根的心理,达到吸引、招徕游客的目的。从西方文化型客源国来华的游客,由于求新、求异等旅游动机的驱使,抱着探索东方异质文化奥秘的猎奇心理,希望了解中国的民俗风情。有位日本游客在八闽大地上遛了一圈后说,全福建唯独闽西南土楼和惠安女给他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可见独特的民俗文化比优美的自然、人文景观更具魅力。
  我国旅游业长期维持着一种单一观光型的产品结构形式。这种产品结构单一化的状况越来越难以适应国际旅游市场需求个性化和产品多样化的趋势,赶不上世界旅游活动由参观型向参与型发展的潮流。民俗旅游本质上是满足游客更高文化层次上的精神需求的一种旅游活动,与单纯观景旅游大异其趣,而以某一具有浓郁地域文化色彩和历史传统风貌的生活习俗和风土民情为主要对象,并常常以同吃同住同生活的独特方式来增强游客对所接触生活形态中民俗内容的切实感受和文化认同。由于民俗旅游内容新颖,形式独特,不仅开拓出全新的旅游空间,而且使旅游活动具有更深层的文化内涵,因此深受游客欢迎与喜爱,成为招徕国内外游客的重要竞争手段,从而在现代旅游业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数量和质量与旅游事业的发展紧密相关。大力发展民俗旅游是建设中国特色旅游事业的客观需要。我国拥有56个民族,各民族都有着各自的悠久历史文化和独特传统习俗。这是一笔十分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也是一宗价值无比的旅游资源。这些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发展民俗旅游的重要条件,也是我国旅游业的长处和优势,之所以要大力发展民俗旅游的根本原因也正在于此。
  二
  畲族以大分散、小集中的形式分布散居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湖南、贵州等省部分山区,闽东宁德地区是全国畲族最集中的聚居地。畲族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斑斓绚丽的民俗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风俗习惯是民族构成的要素之一,最能反映民族性格的特质。畲族有自己世代相传的独特的生产、生活习俗和岁时节庆活动。歌舞是畲族民俗文化中的瑰宝。畲族有语言无文字,口头文学十分丰富,大多以歌唱形式流传至今。畲民善歌能舞,尤以歌唱见长。他们常以歌代语,以歌叙事,以歌咏物,以歌言情,以歌传授知识,或拦路“盘歌”,或陪客“会歌”。如遇传统节日,或友朋相聚,或男婚女嫁,畲乡便成了通宵不眠的歌场。畲民因劳作栖息于南方山区,畲歌既有山野风格,又具江南风味,显得高亢、清丽、自由、舒展。畲歌纯属清唱,既无表演动作,亦无乐器伴奏。诸如三条变、双条落,还有无义有音的衬字、衬句,形成既古老又独特的曲式,带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组建于1988年的宁德地区畲族歌舞团5年来共演出700多场次,创作新节目46个。太姥畲家情—《婚礼舞》、《行嫁》、《手帽舞》、《寻郎·对歌》等一批畲族歌舞在全国性重大展演和其它大型演出中博得海内外观众的瞩目和赞誉,重放出夺目的异彩。
  民族节日集会是集中表现本民族民俗的天然大舞台,是了解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窗口,凝聚了多方面的民族传统习俗的精华,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很能反映本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性格特征和心理素质。畲族有许多独特的民族节日和婚丧喜庆、祭祖迎神等民俗活动。如五日年歌会、正月十五歌墟节、正月十八冥斋节、二月二会亲节、三月三乌饭节、四月八耕牛节、佛浴节、封(分)龙歌会、重阳歌会、做表姐、做亲家伯等。福鼎县双华畲族节俗文化示范点积极组织和扶持开展畲族民间节日民俗文化活动,将其系列化,为全区各县市开展畲族节俗活动树立了榜样。闽东畲乡盛产茶叶,畲民性喜饮茶,以茶待客是畲族的传统习俗。福安市畲族茶文化示范点依托畲族茶文化艺术团,茶文化活动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1991年和1992年,地市联合举办了两届“中国闽东福安茶文化交流会暨福建闽东畲族风情旅游节”,邀请日本、美国、新加坡和台港澳茶道专家、茶艺使者、茶商和国际友人参加,以茶为媒,茶文会友,开展茶文化交流,拓宽、加深了闽东畲文化领域。闽东畲族博物馆和宁德市金涵乡畲族文化陈列室已成为国内外学者考察、研究畲族文化史的重要据点。畲族文化研究会与其它畲族文化实体共同努力,在挖掘、整理畲族民间音乐舞蹈、口头文学,弘扬发展畲族文化艺术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创作音乐舞蹈节目100多个,撰写了40多本资料,出版了闽东畲族谚语、故事、歌谣、民间传说等著作。宁德地区每4年举办一次大中型跨省区的畲族文化艺术节,已形成制度。1986年举办了福建省首届畲族歌会,又先后于1990年和1994年举办了两届闽东畲族文化艺术节。畲族人口较多的县市乡镇经常开展多种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
  民俗风情是民族固有的传统,普遍存在于民间,只要组织得当,就具备旅游价值,项目一旦被开发出来,就可以改善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生活面貌。发展民族民俗旅游是开发老少边穷地区,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的捷径,是一项积极的扶贫措施。必须真正认识和重视旅游业带动经济起飞的先导功能,将旅游业作为开辟闽东畲族经济发展走廊的一项重点先行开发项目,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唯我独有的畲族民俗文化资源优势,不失时机地发展闽东旅游业,开展畲族民俗风情游,使闽东畲族山村穷乡僻壤从中得到实惠,取得经济效益。同时这也是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有效措施,可形成以畲族民俗文化振兴旅游业,带动闽东畲族地区经济发展,反过来又促进畲族文化繁荣的良性循环,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大力开展闽东畲族民俗旅游大有可为,实施旅游扶贫势在必行,这是一项亟待推行的战略任务。
  三
  闽东畲族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闽东畲族民俗风情异彩纷呈。这是发展畲族民俗风情游的资源优势。但是,旅游市场上需要的是旅游产品,旅游资源不等于旅游产品,资源只有开发、加工为产品后才能进入市场,实现其价值。因此,必须善于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
  发展旅游业必须解决好供给和需求的矛盾,处理好旅游产品与旅游市场的对立统一关系。旅游业作为社会经济一大产业,同样必须遵循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根据本地旅游资源优势确定明确的市场目标,选中与本地旅游产品相对路的市场,针对目标市场推出本地特色的旅游产品,即旅游项目和旅游线路,才有较大的成功可能性,才能在竞争日趋剧烈的旅游市场中独树一帜、崭露头角、脱颖而出。今后一段时间,华人市场仍是福建省海外客源目标市场,尤其以台港澳地区为主体市场,东南亚市场要继续保持增长势头;欧、美市场增长迅速,已经成为重要市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可支配收入增多和消费模式改变,以及双休日的推行,国内旅游市场异军突起。因此,发展闽东旅游业应该双管齐下,国际、国内旅游一起抓,立足国内市场,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旅游产品是由各种资源因素组合而成的。旅游产品的组合因素越多,就具有更强的活力和招徕力。因此,旅游产品结构的优化组合是争取客源市场的前提。发展闽东旅游业无疑离不开畲族民俗风情特色,必须通盘规划闽东畲族民俗旅游资源及其市场,最大限度地突出本区畲族民俗旅游的新奇性,为这个市场向纵深发展创造条件。同时又要充分利用地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太姥山麓的有利因素,互相衬托,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大可融山、川、海、岛等自然景观于一体,汇文物古迹和独特的畲族民俗风情等人文景观于一炉,协调地融合自然、人文两类景观,包容山水、文物、民俗风情等各种旅游资源,形成完整的产品组合系列,发挥产品结构优势效应,赢得市场,获取一箭双雕,一石三鸟的效益。在规划旅游区,设计畲族民俗旅游线路时,要合理地优化配置组合闽东旅游资源,兼顾民俗旅游点与其它自然、人文景观的合理均匀分布。既要考虑到线路上要有景色迷人的山川可供游玩欣赏,又要有富于地方特色的文物古迹、反映民风民情的景点让人参观浏览,充分发掘民俗旅游资源的内涵,调动其潜力,提高整个旅游区的层次,加强文化品位。度假旅游是当今国际旅游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度假休闲娱乐型旅游将逐渐取代单纯观光型旅游。我国旅游业在形成一套较完整的观光型产品系列的同时,努力开发出一批度假旅游产品,促进观光与度假结合,使我国旅游业由传统的观光型向观光与度假相结合的集合型过渡。这一旅游结构的变化,是深度开发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增强我国旅游业在国际旅游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闽东旅游业应发挥既在名山、又是滨海、拥有良好的港湾和众多岛屿,各种旅游资源齐全的优势,努力尝试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并举,避免重蹈产品观光型单一化的老路,走出单纯观景旅游的狭窄天地,朝着全面交叉立体化的方向健康发展。
  有效开展旅游产品促销,将潜在的客源市场转化为现实的客源市场,实现旅游产品价值的关键。旅游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城市化的产物,必须依靠城市而生存发展。因为只有城市才同时具有产生、集聚、输送旅游者的作用。福厦等中心城市本身人口自然形成了福建省内最主要的客源市场,尤其厦门同时又是国际、国内游客的重要集散地。因此,必须依靠福厦等中心城市,尤其是厦门所具有的口岸功能、服务功能和市场功能,借海出航,借水行舟,进行旅游市场的优势互补,提高闽东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从而增加其市场价值。福建省目前正在着手建设涵盖福州、厦门、泉州、莆田、漳州五市文化艺术领域的“海峡西岸文化走廊”,以闽东南为重点,带动全省的文化繁荣。闽东亟应与海峡西岸文化走廊接轨,借此东风,促使旅游业起飞。旅游业作为一大产业,可以,也完全应该加强区域合作,走联合开发、共同发展的道路,通过跨区域、集约化开发来增加效益。通过区域联合进行旅游资源、产品、市场、供需系统及人才与信息等软资源诸方面的优势互补,把闽东旅游区推向大市场。发展闽东旅游业不但要把本区孤立单个的旅游景点串联贯通,联点成线,联线成网,联网成区;还要和福厦等中心城市共建跨地区的旅游协作网络体系,开展区域联合,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借助联合体的力量,发动组织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促销、联合经营活动,以产品带联合,以产品促联合,再以合作的方式去完善产品、丰富产品,共同推出旅游热线项目,开辟新的客源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携起手来,横向联合,分享区域联合所带来的利益,达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进步。有关专家最近提出,要把厦门建成东南沿海及其周围地区旅游的大本营,提升厦门作为旅游城市的内外双向辐射功能。回应这一信息,可积极建议厦门旅游业界组织、推出“晋江陈埭回族——泉州东海鹧鸪姨——惠安女——福州〓民——闽东畲族”民俗风情系列;“鼓浪屿、万石岩——清源山——九鲤湖——鼓山——太姥山”山水风光系列;“厦漳泉慈济宫——安溪蓬莱清水岩——泉州伊斯兰教圣墓——莆田湄洲岛妈祖庙——古田临水宫”宗教朝圣系列等专项旅游项目,把旅游线路辐射延伸到闽东,山海联动,旅游扶贫。
  旅游业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和投入周期,才能得到回报。旅游业是个包括行、游、吃、住、购、娱诸方面的综合产业,要想使一定的旅游资源、产品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要与相应的交通、食宿、娱乐、购物等旅游服务设施配套成龙。旅游设施、接待能力受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旅游设施建设是长线投资,资金筹集是启动和滚动发展旅游业的前提和难题。解决的途径在于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鼓励国有、集体、私人、内资、外资多方投入,多渠道筹集。既要有政府各部门的重点投资扶植,更需要民间的热心参与,有的可以采用社会集资的方式。还可以推出一些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项目,引进旅游开发商前来投资,形成以旅游资源养殖旅游业的良性循环。在多方积极筹措资金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合理安排使用资金,有计划地建设,力争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在初期开发、发展阶段,应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适量兴建、改建一些高中档的旅游宾馆饭店。但不必刻意追求高档豪华,旅游设施建设同样应当遵循突出畲族风情特色的原则,才能出奇制胜。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既包括对新开辟的旅游区中民俗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又包括对原有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建设。尽可能在不破坏畲族聚居地域风俗民情原生态的情况下,开辟一些专门的民俗生态保护区,供游人参观。因地制宜地利用竹木建造一批畲族风格的寮舍,创办畲族原始风味的民居旅社,设计推出“到畲家做客”的旅游项目,在弥漫着清新乡土气息、淳朴风土民情的畲族民俗旅游村中,浓缩精炼、集中展示畲族人民的生产生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人生礼仪、信仰崇拜、娱乐游艺、神话传说等民俗文化事象,再现畲民生活景象;让游客身临其境,住宿畲族民居,到畲族人家做客,食山珍海味,饮家酿糯米酒,品白毫银针、绿雪芽茶,观赏畲族喜庆歌舞,参与风俗对歌……亲自体验、切身感受浓郁畲族民俗风情的特殊魅力,定能使游客心神荡漾、耳目一新、回味无穷,终生难忘。
  闽东畲族民俗风情旅游大有作为,前程无量!

知识出处

畲族民俗风情

《畲族民俗风情》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畲族民俗风情》收录了畲族历史与民俗的几个问题,仙居韦羌山蝌蚪崖石刻考释,畲文化二元性论纲,努力拓展闽东畲族民俗风情旅游,畲族祖先崇拜与汉文化的影响,罕见的全民群众自娱文化活动——兼议畲族歌舞的旅游文化内涵,从传统文化上论畲族龙凤崇拜,汉畲文化的接触——以客家文化吸收畲族文化的一些因子为例,论畲族历史与文化的重建等的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连心豪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德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