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文化二元性论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民俗风情》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395
颗粒名称: 畲文化二元性论纲
分类号: K892.383
页数: 5
页码: 15-1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族民宿风情中畲文化二元性论纲的情况,介绍了畲族是我国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对于畲族的族源,历来说法不一,但多数学者认为畲族与主要分布在我国中南地区的苗族和瑶族有密切的关系,从信仰习俗上看,畲族既有本民族的传统信仰,也有受汉族影响而形成的宗教习俗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畲族 民俗风情 畲文化 二元性论纲

内容

畲族是我国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畲人自称“山哈”,“哈”在畲语里是“客人”的意思,“山哈”即指居住在山里的客户,这一名称,或许表明目前畲族分布的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等五省区并非其祖居地。“畲”这个名称是汉族对畲人的称呼,大约在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了“畲民”一类的字眼。
  对于畲族的族源,历来说法不一,但多数学者认为畲族与主要分布在我国中南地区的苗族和瑶族有密切的关系。从语言系属上看,畲族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这也是畲与苗瑶有着同源关系的一大力证。但即便同源,畲族与苗族、瑶族这两个兄弟族群后来在发展上却表现出了极大的差异,这就是畲族在历史上与周围的汉族发生过远比苗瑶为多的交互影响,从而与较多保持本族群传统文化特色的苗瑶不同,畲文化在其表现上带有更多的二元性特征。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恐怕是生态的。据1990年普查所得,畲族现有人口630378人,主要分布在五省区八十多个县的山区中。从族群的空间关系上看,畲族的“居住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乡以上的聚居区很少,一般都是几户至几十户聚居成村,周围是汉族村落,彼此交错杂处。有些村落是畲、汉两族杂居在一起”(施联朱:《畲族》,载《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在这样的空间格局下,族群间多方面的互动是不可避免会发生的。
  在历史上形成的每一种民族文化中,都不可避免地混杂着本族固有的文化因子及外族传入的文化因子,所不同的无非是这两类因子所占比重的差异罢了。畲文化中也没有例外地混杂着上述两类因子,只是相对于我国南方其他少数民族,畲文化中本族与外族(即汉族)两类文化因子各自占据的份额看上去竟有平分秋色、不分轩轾的感觉。
  畲文化中本族文化因子与汉族文化因子二元并存、旗鼓相当的特性可从其文化的方方面面感受到,限于篇幅,我们且依据前人与时贤的调查及论述,从几个侧面简单地扫描一下。
  从语言上看,现在畲民是畲语和汉语并用。讲畲语的畲民人数不太多,“居住在广东博罗、增城、惠东、海丰等县的畲族,约一千多人,自称‘活聂’,他们保留着原有的语言,这种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跟属苗语支的瑶语布努语炯奈话非常接近”(毛宗武、蒙朝吉:《畲语简志》第3—5页,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另据学者调查,在闽东等地畲族中也有讲畲语的。而绝大多数畲民都讲汉语中的客家方言,只是在语音上与客家话略有差别。这种状况当然是近代以来逐渐形成的,研究畲语的学者已指出当前许多讲客家话的畲民,在明清时他们仍操畲语(毛宗武、蒙朝吉:《畲语简志》第3—5页,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就是目前畲民所讲的客家话,除前述在语音上的变异外,“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话完全不同”(施联朱:《畲族》,载《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这表明了本族文化对外族文化吸收时的加工和改造。关于畲族语言中的一些文化问题及畲语和汉语的交互影响,新近曾少聪先生曾作过较为详细的讨论。(曾少聪:《汉畲文化的接触》,“福建畲族民俗风情研讨会论文”。)
  从信仰习俗上看,畲族既有本民族的传统信仰,也有受汉族影响而形成的宗教习俗。畲族的传统信仰主要表现为保存着一种古老的图腾崇拜——盘瓠信仰,这包括口头传诵的及写上族谱的《高皇歌》(或称《盘瓠王歌》)、依盘瓠传说内容绘制出的连环画式的彩色画卷“祖图”、雕刻着象征盘瓠头像的“祖杖”、独特的祭祀仪式、有图腾象征意义的服饰等。(蒋炳钊:《畲族的盘瓠崇拜及其宗教习俗》,载《中国少数民族宗教初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此外,畲族中还保存着较为原始的自然崇拜,如土地崇拜、牛崇拜等。(蒋炳钊:《畲族的盘瓠崇拜及其宗教习俗》,载《中国少数民族宗教初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但另一方面,畲族的信仰习俗中又打下了汉文化的深深烙印,例如在《高皇歌》中,就描述了与主体民族主流文化难以割舍的种种关系。而汉族的道教对畲文化的影响尤其明显。一些地区的畲族在重要的祭祀场合除挂祖图外还要挂三清画像。畲族对道教教祖太上老君怀有特殊的感情,冠以“日月紫微星”的尊号,将其奉为本民族的保护神,甚至相信太上老君当年保护过盘瓠。(李健民:《畲族民俗信仰中的道教色彩》,“福建畲族民俗风情研讨会论文”。)除道教外,“畲客亦信佛,久旱必舁神互祷,谓之接佛”(《建德县志·风俗志》。)。传统的本民族宗教习俗及由汉族输入的道教佛教,共同构成了畲族宗教信仰之两翼。
  在婚姻家庭方面,畲文化也表现出其二元性特征。近代以来,畲族的婚姻制度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婚后居住模式则是妇女从夫居,子女也从父姓,在嫁娶礼俗上,也讲究彩礼和坐花轿,这显然是受周围汉族的影响;但畲族婚姻又具有自已本民族的特点,领养亲、男嫁女娶、“作两头田”、招亲接代等形式依然普遍,嫁娶仪式中新娘地位高于新郎,即所谓“高头嫁女,低头娶亲”,还有其他一些有异于汉族的风俗。(蓝周根:《畲族》,载《中国少数民族婚姻家庭》,中国妇女出版社1986年版。)畲族的家庭组织受汉文化的影响也讲究姓氏宗系,大多是血缘亲近的同姓聚为村落,供养一个共同的祖先,移植了汉族的家族制度,建祠堂、设族田、修族谱、立族长,也特别重视整个家族的祠堂祭祀祖先活动。(彭文宇:《畲族祖先崇拜与汉文化的影响》,“福建畲族民俗风情研讨会论文”。)但畲族的姓氏和家族活动又具有本民族特色,蓝炯熹先生便曾指出畲族既有与汉族相同的同姓同宗的血缘观念,又有三姓同宗的族缘观念,即认为蓝、雷、钟三姓本为一家人,其共同的总祠在广东潮州凤凰山。(蓝炯熹:《畲族姓氏和家族活动》,“福建畲族民俗风情研讨会论文”。)
  畲族人民爱唱山歌,这是畲族文化与风俗上的一个突出特点,以至人们问起畲族与汉族有什么区别时,脱口而出的回答就是“唱歌”。畲族的传统民歌大致可分为长篇叙事歌、小说歌、杂歌三类,从民歌中也可看出本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杂糅并存的局面。长篇叙事歌多是叙述畲族历史或历史上某些特定事件的,本族特色较浓,而在民歌中与有相当大比重的小说歌,则并不始于民众的口头创作,而是出自于知识分子之手,其中许多是把汉族的章回小说或评话唱本中的故事改编成歌。(蓝周根、王美逢:《畲族民间文学》,载《中国民族民间文学》,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小说歌在畲族地区很受民众的欢迎和喜爱,它本身就是汉文化影响下的产物,它的普及,又进一步在畲族文化区中扩散了汉文化。
  近来一些学者还注意到了畲文化中一些更细微的文化因子。例如,郭志超先生注意到了畲族传统武术中的畲、汉两种文化成份,认为从历史传说、民俗信仰、武术风格、技法套路等方面初步分析,可以透见畲家拳与泉州南少林的渊源关系:畲家拳最初系由泉州南少林拳派习得,又作了因地制宜的本土化改造,形成了自己的民族风格。(郭志超:《畲家拳与泉州南少林》,“福建畲族民俗风情研讨会论文”。)又如罗承晋先生用大量的资料说明,畲族农历三月初三吃乌饭的传统习俗与汉族吃乌饭的习俗同源,他推测古时畲族吸收了汉族的乌饭习俗同时又改造了乌饭习俗,从而使它具有了自己民族的特色,而近代汉族乌饭习俗多已消失,闽东汉族反过来倒受到畲族乌饭之俗的影响,这样,畲族乌饭俗具有文化的二元性自不待言。(罗承晋:《从乌饭看民族习俗的影响和嬗变》,“福建畲族民俗风情研讨会论文”。)
  畲族文化的二元性是历史形成的,在接纳汉文化因子的过程中畲民想来会有自愿与不自愿两种情形,但不管怎么说,文化二元性这种结果本身表明畲文化是开放型的,它具有容纳异质文化的气度,这一点在临近21世纪的今天对畲族人民和畲族文化是不无裨益的,或许以此为契机,畲文化能较好地完成其向现代型态的转换。

知识出处

畲族民俗风情

《畲族民俗风情》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畲族民俗风情》收录了畲族历史与民俗的几个问题,仙居韦羌山蝌蚪崖石刻考释,畲文化二元性论纲,努力拓展闽东畲族民俗风情旅游,畲族祖先崇拜与汉文化的影响,罕见的全民群众自娱文化活动——兼议畲族歌舞的旅游文化内涵,从传统文化上论畲族龙凤崇拜,汉畲文化的接触——以客家文化吸收畲族文化的一些因子为例,论畲族历史与文化的重建等的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钟年
责任者
萧放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德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