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七、千姿百态的音乐舞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风俗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354
颗粒名称:
七、千姿百态的音乐舞蹈
分类号:
J6;J7
页数:
15
页码:
81-95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解放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导下,文艺工作者把它整理加工成舞蹈,恢复发展了传统舞蹈,并创作了许多新舞蹈,极大地丰富了畲族人民的文化生活。
关键词:
畲族
风俗
音乐舞蹈
内容
畲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畲族人民爱唱山歌,山歌是畲族人民最热爱的一种音乐形式,无论在曲调、节奏、旋律等方面都是丰富多彩,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不愧为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瑰宝。畲族群众性的传统舞蹈多已失传,但在一些风俗性的典礼仪式中却发现了许多优美的舞蹈素材。解放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导下,文艺工作者把它整理加工成舞蹈,恢复发展了传统舞蹈,并创作了许多新舞蹈,极大地丰富了畲族人民的文化生活。
音乐概说
畲族的音乐是非常丰富的,而且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无伴奏的山歌是畲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音乐形式。畲族歌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等,除已搬上舞台的畲族歌舞外,一般畲歌对唱,很少伴随动作,也无乐器伴奏。独唱多在田间劳动时由一人独自边劳动边哼哼,也有独唱传统历史山歌、小说歌。但这种唱法不多,大家感兴趣的还是对歌。
对歌,由男女双方对唱山歌,有赛歌性质。双方可以各唱一条,也可以各唱多条,为了使对方听清楚,往往把一条歌词的词尾变动一下,就可以变成三条歌词唱。
畲族大分散,小聚居,多数与汉人杂居,分布在不同地区的畲歌曲调,既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也各自有与当地相适应的一些地方性特点,形成不同的基本调调,如闽东地区有四个“调区”,即福鼎调区、霞浦调区、福宁调区、罗连调区。
福鼎调区,流行于福鼎、柘荣、霞浦县北部,属五声商调式,曲调高亢流畅,节奏比较自由而富有装饰音,拖腔讲求润饰,句末时有延长尾音,由二个乐句及其变化重复组成。
霞浦排歌调区,流行于霞浦县大部分、福安县等地区,属商调式,曲调悠长,运用大量衬词。特别是流行一种虚字很多的“排韵调”(又叫嗳-噜-噜)。
福宁调,流行于福安、宁德、寿宁、屏南、古田、周宁、柘荣西部等地。曲调简扼明快,节拍为〓拍子,每段由两个乐句及其变化重复组成,全曲为五声商调式,上句落羽,下句落商。这一曲调在福鼎县瑞云畲族乡和霞浦县茶岗畲族乡也很流行,但节奏较紧凑,音调更为柔和,结尾有时带下滑音。
罗连调区,流行于罗源、连江与宁德南部的飞鸾等地,属五声宫调式,由两个独立乐句构成,旋律比较强,没有六度大跳而见四度跳进,“羽音”仅作装饰性经过音出现。曲调清新动听。
马骧、缪杰在《浙江畲族民歌初探》中指出,浙江畲歌有五个基本曲调:①丽水调,流行于丽水、遂昌、松阳、青田、平阳等十余个县,属五声音阶商调式,是浙江畲族民歌的基本调。其结构是由两个相近似的并列乐句组成的单乐段,两个乐段的四个分句的结音均落在调式主音“商”音上。其节奏为短促的一字一音的散板,句间顺气节律作呼吸性休止,是一种吟诵式曲调。②景宁调,流行于景宁、云和等地,属五声音阶角调式,其结构与丽水调一样,也是由两个并列乐句所组成的单乐段,但两个乐段四个分句的结音均落在调式音“角”上,在节律上每个乐句的第一分句第一乐节中增加了一个抒叹性的长音“徵”,句间顺语气节律均作抒叹性延长。③文成调,流行于文成、瑞安等地,属五声音阶徵调式,其结构是由单乐句变形组合而成的四个短乐句的乐段,四个短乐句的结音均落在主音“徵”上。④龙泉调,流行于龙泉县,属五声音阶羽调式。该曲调仅有角、羽、宫三音,也是由并列式上下两乐句组成的单乐段,四个分句的结音均落在主调式主音“羽”上。⑤瑞安调,流行于瑞安县的部分地区,属五声音阶宫调式,是由单乐句变形组合的四个短乐句的乐段,落音分别为宫、宫、徵、宫。
纵观畲族山歌曲调,朴素单纯,具有高亢、健朗、自由、抒展等山野风格。其曲调虽由于语言音调略有差异,因而各具特色,但在结构、调式、节奏、旋律等方面都有许多共同点,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畲歌是以轻声细语为特色,它追求的不是奔放的美,而是纤细之美。在词曲结构方面,歌词比较齐整,多七字一句,四句成一段(又称为“一条”)。一首民歌,少则一、二条,多则七、八条。有的民歌开头一句只有三个字或五个字,二、三、四句仍为七字句。一般在一、二、四句押韵。旋律多为单句变化体,一般由两大句组成,第二句常是第一句的变化重复。调式独具一格,多为五声性调式,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都有,其中商调式分布最广,角调次之,最富特色,徵、羽、宫调式较少。在多数调式中,宫音起骨干作用。曲调中除个别装饰音外,很少出现变化音。调式交替罕见。节奏多为复合节奏,如3/8、5/8、6/8等的自由组合,但却有小浪波动的潜在律动规律。曲式结构比较严谨,句逗分明。音程进行上常出现六度、五度等的大跳,乐句落音,单数乐句常是调式音的上五度音、下二度音及主音,双数乐句多落主音。音域不宽,一般只有六、七度,很少超过八度,最宽不超过十度。在节拍形式上,以散板居多。词曲结合大都一字一音,句尾多停顿,旋律无大幅度的低回。
“双条落”
畲族人民特别擅长于二声部重唱的唱法,人们称它为“双音”,畲族叫它为“双条落”。这是1958年我国著名的音乐家郑小瑛同志在福建宁德县七都、八都、九都等畲村发现的,以后在霞浦县的鲤鱼山、白露坑也偶有发现。当时,郑小瑛同志赞誉这种“双条落”唱法为我国民歌中一颗“稀有的明珠”。现在只有好歌手才会演唱。
畲族人民在赛歌过程中,基本上分两个阶段,前半夜多唱一般的曲调,用一般的盘歌来试探对方的赛歌能力,如果是“棋逢对手”,到后半夜吃完点心后,为了比歌多、快,而改唱“双音”,这叫做“比肚才”。这时,唱者热烈紧张,听者津津有味,气氛热烈,可以说进入赛歌的高潮。有时在结婚中男方前来迎亲时,女方妇女与迎亲者也对唱“双音”。
“双音的唱法有其自己的特点:在演唱上,带有轮唱性质。“双音”最早是两个人唱,但发展到今天,已不受这个限制,可以三个人,也可以四个人,一般不超过四个人唱,他们认为“人多了是不行的,词会听不清楚”。不过还以两人演唱最为常见。两声部分别由两人演唱,两个演唱者可以一男一女,也可以是两男或两女。若是由一男一女二人重唱,男的先唱或女的先唱都可以,后唱者可以在先唱者唱后两个字或四个字接唱,要与前唱者唱同样的歌词和近似而又不完全相同的曲调。在演唱的过程中,有人能一直坚持四个字的距离,有的人却开始唱四个字,后来变成两个字,有时干脆变成齐唱了。
“双音”在唱法上,一般男女都用假声,后来男子也用本嗓音(真声)唱,听起来声部更加清晰。他们认为假声动听,唱得高,传得远,省力,持久。这种假声恬静、纤嫩、清秀、古朴,既不同于西北地区的山曲、爬山调、信天游、花儿的假声那样凌峭、空旷,也不像西南民族地区的假声那样奔放、悠长,更不像内蒙古大草原上牧歌的假声那样热情、粗犷。他们要求假声“嫩、幼、明、亮”。对于本嗓子歌唱评价低,认为那是老年人失去了假声功能以后不得已采用的一种唱法,等于讲话,所以又叫做“平讲”。
由于唱法的不同,一般同一首歌可出现三种不同的曲调,即“平讲调”、“假声唱”和“放高音”。“平讲调”用本嗓音唱,又叫“平唱调”,声音低沉,明亮度差,其旋律进行与语言音调较为接近,音区较低,曲调平稳、深沉。“假声唱”乃用假声唱的曲调,声音有较明亮的光彩和一定的穿透力,既纤细又较结实,无空洞感,但不够深厚饱满。其音区比“平讲调”高五度,节奏宽广,音调高亢有力,多延长音和装饰音。这种假声在感情色彩的表达上多为抒情性的,在风格上,具有一般古朴、含蓄、自然之美。“放高声”,又称真假声结合,即混声唱法。其音区比“假声唱”更高,声音明亮、均匀、甘美、通畅,由于音域和旋律进行的伸展,其曲调显得更为清亮、激越。唱高音时以假声为主,搀入真声,与纯假声相比,色彩更加明亮,声音更加结实,不虚不空;唱低音时,以真声为主,搀入假声,与纯真声相比,声音深厚且富有弹性,还具有假声色彩。
“双音”在节奏上,有紧凑、进行感较强的与较宽广拉长音两种,二人对唱的节奏基本上是统一的,但有时又有自己的规律,使两个声部节奏交错。两个声部的曲调基本上也是一样的,有时也有变化,但节奏较宽广的更能听清两个声部的交错结合,比较悦耳动听。
“双音”的唱法,因地区不同而稍有差别。霞浦的“双音”系先由一人领唱一条歌子的前面两句,然后增加一个声部合唱后面的两句。第二条开始又是如此,循环反复,周而复始,实际上形成了唱、和的效果。
“双音”的唱法,尚未形成为某种固定的形式,在音程的结合上也没有形成一定的规律,尚处于比较原始自然的状态。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畲族人民在对唱山歌时已经不满足于单声部的对唱了,于是产生二声部重唱的歌曲。同时,他们感到轮唱还不够满足,于是开始尝试在节奏、曲调、甚至在男声的音区上,力求一定的变化,以达到丰富的音乐效果。
演唱“双音”不严格讲究时间、场合,但必须在唱歌的季节演唱。畲族同胞说:“八月十五歌开门,三月初三关歌门”,就是说从农历八月十五日起至翌年三月初三日止为畲家歌唱季节,特别是正月和三月三、八月十五、九月九等节日,畲族人民不仅成群结队地走亲串友,以歌当话,还举行盛大的赛歌会,满山遍野响彻着嘹亮悦耳的歌声,一旦遇上对手,一场热烈、红火的“双音”比赛展开了。
此外,畲乡盛行鼓吹音乐,几乎每个村庄都有鼓吹班,多从汉族地区传入,一般一个乐队二至八人。曲牌与演奏风格都与汉族相同。大吹时拥有唢呐和打击乐锣、鼓、堂锣、钹、板、铃等;小吹时有唢呐、笛子、京胡、二胡与月琴等。也有少量本民族乐曲,如“宫兰花”、“落地花”等。每逢婚嫁喜庆和节日,都邀请鼓吹班吹打弹唱,以增加节日和喜庆的热闹气氛。
戏曲,畲族尚未形成自己的独特戏曲剧种。在畲族地区经常有闽剧、越剧、傀儡戏等演出,颇受畲族人民的欢迎。
祭祀、礼俗、舞蹈
艺术来源于生活。畲族传统舞蹈与祭祀活动、婚丧节庆、生产有密切关系。畲族传统舞蹈是由习俗性舞蹈及祭祀性舞蹈发展演变而来,其基本动作的风格特点是“踏、步、蹲”,即左脚向右脚前侧斜进一步,同时双膝往下弯曲成蹲伏,或右脚向右侧斜进一步,左脚踏在右脚后,同时双膝向下弯曲成蹲状。不仅表演手势、蹲腿、独脚、抖肩、翻滚、旋转等舞技,造型独特,丰富多姿,而且技术精湛,难度较高,具有稳健、庄重、典雅、温馨、灵活多彩等风格,整个舞姿和谐、优美。
畲族传统舞蹈祭祀舞,与盘瓠图腾崇拜关系密切,集中表现在祭祀活动上。畲族祭祖是最隆重虔诚的全族性礼俗活动。畲民以往有隔三年大祭一年,后改大祭一月,如今多每年大祭三天。一般在大厅或祠堂厅由本族法师设坛开祭时跳祭祀舞。届时畲村男女老少,咸集祠堂,把祖杖、龙伞等摆放在祠堂正厅,各家各户手捧香烛供品,进祠堂门时半跪蹲行进,将香烛供品摆在供案上后,退站两旁。法师在请天神安位,开谱悬挂祖图,请祖安位,祈求福佑中,都有舞蹈动作。在祭祀宗谱、祖图、祖杖后,在欢闹的锣鼓和礼炮声中,开始迎祖游村游山活动,顿时畲村鼓乐喧天,彩旗招展,鞭炮声震山谷,畲家男女引亢高歌,翩翩起舞,极为壮观。
迎祖游村游山的游行队伍,是按下列次序组成的:①两面旗、锣(高举两面旗,鸣锣开道);②四块写着肃静、回避的木牌;③由刀、戟、矛、四方旗组成的仪仗队;④跳“日月舞”队伍;⑤以和谐整齐的节拍指挥前后舞蹈队伍的锣鼓队;⑥由祖图、龙头公杖、九曲龙伞、四个龙头,四把龙伞组成的“龙头仪”队伍;⑦高举五彩缤纷的三角旗的人群组成“迎祖舞”队伍;最后是“香亭”、法师,有的还抬着陈靖姑神像的神轿断后。
迎祖游村游山队伍在前进中欢跳“龙头舞”,据说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龙头舞”分“日月舞”、“龙头舞”、“龙抢珠”三个舞段:
第一舞段跳“日月舞”,是由男女各四人跳,象征着盘古开天地、日月照人间的舞蹈。表演者每人左右两手分别执着道具日(红)月(白)模型,随着鼓乐的节拍,日月左右转换,翩翩起舞,左右穿梭地行进。边舞边歌唱道:“左手拿日太阳现,右手拿月照凡间;天上日月在车转,十二时辰分得正。”
第二舞段由“龙头仪”队伍跳“龙头舞”,由房长高举着龙头公杖,四个龙头则由男(左)女(右)两人相对两手合举,上举下放地不停,象征着对始祖“龙头公”创业功绩的崇敬。舞蹈脚步,男左女右,男起左脚,女起右脚,相对前进三步(三拍),一脚回向后弯,脚板边朝地打两下(一拍)再向前。队形有原地、行进、左右穿梭等形式。有时还配合者“龙伞舞”与龙头一起行进,左右穿梭,行动自如。
第三舞段跳“龙抢珠舞”,象征着庆祝畲族始祖盘瓠王与三公主联姻欢乐的情景。
表演“龙头舞”时,一般男子上穿短袖白衫,外披墨绿背心,(即背褡),用布制黑色双扣直排紧扣到底,下穿大管灯笼裤,脚着黑布鞋。女子的服装是在畲族传统服装的基础上加工美化的,头上也按畲家妇女传统发式装扮起来。龙头舞的道具有龙头四个、龙珠二双,日、月模型各八个。龙头舞的伴奏乐器有鼓(鼓师兼司)、钹(大小各一付)和大钗(悬空挂着,作为指挥者转身换步时用)。
龙头舞除在每次迎祖宗牌位时跳外,逢年过节或遇天旱祈雨仪式中也跳龙头舞的。
迎祖舞,是畲民对其始祖盘瓠王和祖先的怀念而表演的舞蹈。男女多对(人数不限),手持道具弩、刀、牛角号以及箫、笛、唢呐等乐器,在行进中有三步一回头的舞蹈动作,表示对祖先的敬仰。
迎祖游村队伍穿行畲村各个角落,以示全村人丁平安,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之意。当迎祖游村队伍至各家各户的大门前时,各家各户都要焚香朝拜,鸣放鞭炮,虔诚迎送。迎祖队伍最后回到祠堂继续祭祖。法师根据各家各户的祷告祈求,分别读“疏文”祈福,率领群众跳“独角舞”、“铃刀舞”、“行罡舞”。表演者多为男扮女装,身着大红裙,跣足,头扎红巾,脑后垂挂一尺长红巾披肩。
“独角舞”,舞者以披肩红巾象征着女人的头发,手持龙角作梳理头发动作,一只脚的拇指丫夹住另一脚的后跟上端,单脚移步转动,翩翩起舞。头、手、肩、身、腿、脚都有节奏的协调,时而金鸡独立,旋以白鹤展翅,继而丹凤朝阳,舞姿多彩,变幻莫测,令人目不暇接。
“铃刀舞”,在迎接祖宗牌位的仪式中,“铃刀舞”总是接“龙头舞”的后面表演,也有上百年的历史了。表演者一人或数人均可,一般为四个男子。舞时,舞者上身穿畲族传统男上衣,下穿红色绣花布裙,头上扎红头巾,手执道具铃刀,刀柄处有一串铜钱,随着柔美舞蹈动作,震动着铜钱,发出富有节奏而悦耳动听的响声。单边肩、手、腿、脚的快速颤抖,时左时右的轮换着,给人以飘渺离奇如入仙境的梦幻感觉。“铃刀舞”取材于汉族传统题材的“陈靖姑”故事,经过不断的加工发展衍化而成。据《闽都别记》记载,陈靖姑乃唐代福州下渡人,为反抗封建包办婚姻而逃婚上闾山学法三年,终于学得一身武艺,驱邪除妖,为民解难,甚得百姓敬仰。
“行罡舞”,舞者在自己手执的草席上翻滚,靠脚板前后跟弧形着点顺向更换,构成整个人体成圆形的高速旋转,体现着畲民战胜邪恶的民族气质。
“独脚舞”、“铃刀舞”、“行罡舞”的伴奏乐器有鼓、大小钹、锣、铃、龙角等。
至谢神、送神、封谱为止,祠堂的祭祖活动结束,各家各户仍然两脚交叉,半跪蹲行进,将香烛供品迎送回家,供奉在家厅中堂右上方“历代宗亲之位”的祖先神龛上。有的神龛上还写着:“龙凤高辛帝祖敕赐驸马护骑国盘瓠妣肖氏神位”。
凌纯声氏曾亲眼目睹畲民过端午节祭祖时只有简单的巫师舞与歌唱,并有锣鼓相和,又有一种游戏舞,以长板一条,中间搁在板凳上,板之两端坐两人,动作时一上一下,欢欣跳跃。
婚丧节日舞蹈
畲族婚俗中伴随着许多优美的舞蹈。新婚夫妇拜天地,拜祖宗时,新郎跪拜,新娘站着不拜。夫妻之间没有对拜,也不拜公婆。这些都与汉族婚仪不同。结婚当天晚上,要单独为新郎办一桌“佳期酒”,宴请八位男青年入席,这时表演着“迎客礼”、“敬酒舞”、“四角厅”、“取凤凰蛋”等舞蹈。
“迎客礼”,也是畲家婚姻必有的礼节。新郎站在厅内,两手五指并拢,两个手掌的手指部分连接相叠,作圆形舞姿,从左下方开始,经左向上,再经右向下,当举至上方,头部略向前倾俯。新郎跳此舞表示迎客,客人进门时跳此舞表示答礼。
“敬酒舞”,又称“敬茶舞”。当应邀赴“佳期酒”宴的八个男青年光临时,主人双手捧出茶盘,从后厅作半跪蹲式舞姿至厅中,先敬天地、祖宗,然后左右穿梭地舞蹈,按客人的辈份大小,依次敬茶酒。敬毕,又同样的左右穿梭地跳舞,将酒盅一一收回。
“四角厅”,又称“八角厅”,乃在“敬酒舞”之后,隆重敬请贵客入席安位之意。主要是客人在入席前,围绕着“佳期酒”八仙桌周围跳舞。舞蹈分前后两节:前一节,由两人舞蹈至桌前,一手拿酒盅,汤匙、筷子,另一手拿四方帕,对着酒盅、汤匙、筷子上下左右前后有节奏的摆动,身体和脚步亦有节奏地扭摆,模仿擦洗餐具的动作,并把它美化成诙谐有趣的舞姿,舞后,把酒盅、汤匙、筷子摆好。后一节,两人各以一手提凳子的一端,使凳子悬空,一手拿四方帕,身体和脚摇摆踏舞,模仿擦拂凳子的动作,并把它美化为舞蹈。舞毕,将凳子放回原处。
畲民葬俗中的舞蹈有“六节花”和“告慰仪”等。相传古代畲民行悬棺葬和火葬,葬时,吹打长箫木鼓,男女连声高唱,窈窕踏舞,三天三夜。
“六节花”舞者三、五、七人不等,在殡殓前跳舞,舞者两手指间各夹一朵六节花,往返穿梭的成弓字队形。
“告慰仪”,乃死者亲属绕尸踏舞,表示告慰死者,告别亲人。
马灯舞,是江西东北部畲民的传统舞蹈。每逢春节或喜庆期间,畲民就跳起马灯舞,舞者一般由十三人(有时也可多两人或少两人)组成的集体舞蹈。跳时,前面有一人手提龙灯引路,紧跟着四个人分别提着一对鲤鱼灯和两只花篮,象征着“鲤鱼跳龙门,鲜花开畲乡”。后面是八个人身上各绑上一盏马灯,马头绑在舞者腰部前面,马尾则绑在舞者腰部的后面,作骑马状。跳时灯内明烛高照,锣鼓伴奏,既歌且舞,唱的主要是“采茶歌”(“徵调”),音调明快嘹亮,舞姿矫健活泼,节奏由慢而快,犹如万马奔腾,灿若流星,令人心旷神怡,日不暇接。
猎捕舞
畲族地区群众性的猎捕舞与狩猎生产有密切关系。解放后,文艺工作者根据畲族正月在祭祖典礼中,由主持仪式的道士(本民族祭师)跳的舞蹈,加工整理为“踏步舞”。“踏步舞”历史悠久,特色鲜明,舞姿豪迈雄健,动作淳朴刚劲,气氛诙谐活泼,感情细腻逼真,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主要反映了畲族人民在行猎过程中的动作,所以“踏步舞”又称为“猎捕舞”。
“猎捕舞”,是每三年迎祖宗牌位时跳的舞蹈之一。此外,在农历正月初一也有组织人们跳此舞蹈活动。“猎捕舞”是由四个男子扮演猎手,上身穿畲族传统男上衣,下穿黄色灯笼裤,腰间束腰带,头上用细布包扎起来,脚着布鞋。
福建宁德地区文化局在《畲族传统故事》中,根据畲族人民在民间传说中有关“猎捕舞”的来历作了极其生动的描绘。相传始祖盘瓠王因不愿在宦海中浮沉,拜别了高辛皇帝,携带三公主和盘、蓝、雷、钟四姓子孙,在广东凤凰山上落户。当时凤凰山区,山高峻岭,林木葱郁,珍禽异兽出没无常,是个理想的狩猎场所。有一天,盘瓠王率领儿孙们带着三公主为他们准备的糍耙、干粽和饭团,背起弓弩、猎刀和螺号,上深山老林里去打猎。不幸,盘瓠王被一头野山羊撞了一下,从悬崖峭壁上跌在万丈深崖下。三公主闻讯赶来,见盘瓠王早已死去了。他们围尸嚎啕大哭一阵,最后三公主率领儿孙们抬着盘瓠王的遗体,一路上点燃火把,高举猎刀,吹起螺号,把盘瓠王遗体送到凤凰山上安葬。畲族每年在迎送祖宗牌位时,总有一班青年手执猎刀,吹起螺号,以三步一回头的舞步跳跃前进,就是为了怀念始祖盘瓠王遭难身亡而举行的祭祖仪式,以后就逐渐发展成“猎捕舞”,代代相传至今。
解放后畲族文艺的发展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畲族民间文艺的发掘和整理,使一部分久已失传的畲族民间传统舞蹈得到恢复与发展。文艺工作者根据畲民的婚礼仪式中的舞蹈动作(如蹲步、团拜)与场面(如拜堂、换灯、献茶、敬酒等),加工整理成“婚礼舞”,是畲族人民现实生活的艺术反映。“婚礼舞”由十个演员表演:新娘、新郎、两个陪婚男角、两个陪嫁女角、一对提矮灯男女、一对提高灯男女。舞蹈开始时,由两对提灯男女为前导,继则请出新郎新娘,陪婚、陪嫁男女尾随新郎新婚后面,鱼贯步入厅堂,表演拜天地、拜祖宗、换灯、献茶、蹲步、团拜、安座入席、敬酒、送客等情节的舞蹈,舞蹈的基本动作为直蹬、斜蹬、走蹬等步伐,双手摆动。伴奏的有4/4拍子四句头的分节歌,节奏平稳,音调悠扬,把抒情与热情交融在一起,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畲族风格。
此外,文艺工作者还根据畲族迎祖的仪式与热闹场面,以及生产活动等,于1955年加工整理成“龙伞舞”,以及“采茶舞”、“畲民欢乐舞”、“龙头舞”、“翎羽舞”、“油茶舞”、“采药舞”、“采棉舞”、“喜迎亲”等,这些舞蹈都参加了省民间文艺汇演,甚得好评,有的被选到北京参加全国民间舞蹈汇演。“婚礼舞”还拍成电影。福建1963年畲族表演唱“难为迎亲伯”、1980年山歌剧“金鸡娘”和畲族小戏“考女婿”,以及1982年畲族歌手演唱的“双音”等,被评选参加全国性文艺汇演。参加全省性文艺活动并获奖的有畲族舞蹈“龙伞舞”、“畲岭迎亲”、“欢乐的鸭姑”等。1980年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时,浙江畲族演出的“幸福路”、“凤凰彩带飞北京”、“银耳花开”都得到好评。反映畲族婚俗为题材的舞蹈“新婚”,被评选为优秀节目。反映畲族人民生产、生活的彩色电影故事片“喜鹊岭茶歌”,也是畲族人民所喜闻乐见的。
在党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第一代畲族歌唱家钟振发,他那高亢流畅的歌声,深为畲胞所喜爱和赞赏。他擅长唱畲族山歌和福建、台湾民歌,熟悉许多地方小调、民谣、俚歌与地方戏曲等,善于博采广汲,兼容并蓄,把采风撷取到的素材改编、创造成“土”味特浓、别具一格的表演唱、小合唱,逐步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他心中的歌,在每次演唱中,他都把它作为首曲,以豪迈、真挚、深厚的感情,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
畲族的音乐、舞蹈,将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崭新的风姿在辉煌的民族艺术宫殿里争芳竞艳。
知识出处
《畲族风俗志》
出版者: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畲族生活、生产、人生礼仪、饮食、节日与禁忌等各类风俗习惯。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