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的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风俗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332
颗粒名称: 农业生产的发展
分类号: F325
页数: 4
页码: 20-23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族农业生产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畲族 生产 农业生产 发展

内容

公元七世纪末至八世纪初,随着畲族地区的开发,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唐王朝先后在福建漳州、汀州设治,说明这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已有相当的水平。唐王朝制定了在客观上有利于发展当地经济生产的措施,如实行辟地置屯、招徕流亡、营农、积粟、通商、惠工等政策,促进了这个地区经济生产的发展,加强了这些地区与中原地区的经济联系。
  五代时期,王审知在统治“闽国”期间,由于采取了开垦荒地,扩种农产品,发展手工业,开辟海港,发展通商贸易等措施,进一步促进了福建畲族地区经济生产的发展。迄今畲族民间中仍广泛流传着在“闽国”时期畲、汉两族人民一起含辛茹苦地披荆斩棘、辟土植谷的传说。
  明清之际,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持和巩固其统治,也采取一些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招民垦荒。当时畲民一直过着“随山散处,刀耕火种,采实纳毛,食尽一山即他徙”的游耕生活。至明清时,许多畲民经过不断的迁徙而定居在闽东、浙南地区,便成了当地的一支垦荒大军。畲民所到之处,尽力耕耘,“随山种插,去瘠就腴”。凡山间荒地“皆治为陇亩”;有水源的地方,辟为梯田;仰赖多雨的山地,辟为旱田;变荒山为茶粮之乡。浙江云和《汝南蓝氏宗谱》记载:“蓝、雷、钟等新畲民入境,垦复田土,粮增收过半。”那里的佃户,“男女并力田”,多半是畲民。《龙游县志》云:“畲民勤播植,傍山结茅,男女均事力穑。”福建《永春县志》说:“畲民巢居崖处,射猎为业,耕山而食,去瘠就腴,率一两岁一徙。”这些记载反映了畲民在开发山区所起的作用和业绩。
  畲民新开垦的田地,多属生荒地,土质贫瘠,作物产量低。但勤劳、智慧的畲族人民,为了改生荒地为熟地,变瘦田为肥田,采取了种种改良土壤的办法,如利用草木灰、“石粪”(即石灰石)肥田。明谢肇淛游太姥山时目睹“畲人纵火焚山,西风甚急,竹木进爆如霹雳,……回望十里为灰矣”,并写下“畲人烧草过春分”的诗句。石粪就是将一种青石,燔成灰,施于田,使“田得其燰”,可获丰收,说明畲民在耕作技术、改良土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经过畲族人民的辛勤开发,山区的可耕面积迅速扩大,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明清时,畲族地区农作物的品种大大增加,如江西南部畲族地区种植的稻谷品种有面稻、光稻、早晚稻、六月黄、八月白、早晚糯、重阳糯等。闽北畲族地区有师姑早、大早、小早、无芒秫、麻子秫等。其中有一种山稻,适宜于旱地耕种,年可两熟。闽西有一种“畲禾”,又称“稜米”,分粘与不粘两种,就是畲民“开山种树,掘烧乱草,乘土暖种之”的劳动产物。这种稻谷实大且长,四月种,九月收,清香可口。
  除水稻生产外,自明中叶番薯从吕宋传入闽、粤后,很快为畲民所种植,而且成为山区农业生产的“大宗”。畲民还利用田边地角种植芋头。畲民普遍栽植茶叶,很早就把荒山秃岭辟成碧绿的茶园。福建霞浦县茶岗畲村原名草岗,经过畲族人民长期的辛勤开发,积极修复茶园,使茶叶生产焕发青春,现在村名草岗也因此变为茶岗,满山遍野布满了整齐的茶园,真是满园春色,一派生机。1958年全国茶叶生产现场会议就在这里召开,这是畲族人民辛勤劳动的体现。香菇,是畲族地区的一大特产。浙江景宁和福建兴化、永春、漳平等地的畲民,在深山中砍倒楠树,让雨雪滋冻,即生香菇。在明清时早已通过汉族商贩,运销广东、江西、四川、陕西等地,它是畲民的主要经济收入之一。蓝靛,也叫菁靛。畲民种菁,由来很久,早在明代,从闽西迁居莆田的畲民因大量种菁,而被称为“菁民”。明中叶以后,又有一批畲民迁到闽东种菁,被称为“菁客”。明末清初,畲民进入浙南一带,他们搭草寮,垦荒种菁,称草寮为“菁寮”。可见畲民普遍而擅长种菁靛,所产蓝靛,品质极佳。
  近代以来,畲族人民主要从事锄(犁)耕农业生产。由于畲民多数住在山腰地带,可耕面积少,他们以顽强的精神,与汉族人民一起成年累月地辛勤劳动,倚山坡,筑梯田,共同开发东南山区经济,互相交流生产经验。无论是土地利用、农作物种类,还是生产工具、耕作技术都与汉族大致相同,关系十分密切。耕地有水田和旱地两种。以种植水稻、红薯为主,还有木薯、三角麦、粟、黍、豆类、花生、芥兰、油菜、南瓜、芋头等。此外还种有菁靛、姜、苎麻、红菇、香蕈等。农业生产工具有犁、耙、锄头、山锄、柴刀、草耙、镰刀、地瓜刨、打谷桶、晒谷竹席及谷物加工工具风车、磨、砻、石臼、木杵等,都与邻近汉族基本相同,稍有差别主要是由于适于山区使用的缘故。犁脚比汉区的犁弯一些,因山区梯田面积小,要弯一些才能犁得深;耙比平地的重,有三十多斤,耙齿铁制,有十四齿;锄头有几种,比平地小,钢质较多,因山地多石头,便于开荒;镰刀较长;铁锸比平地宽五分。种茶工具有锄头和番钉锄,用以开茶地,采茶用竹制茶篮,做茶用竹模栏,烘茶用竹筛、茶凳等。铁制工具不会制造,多向市场购买或请流动的铁匠打制。竹木器具多自制。畜力有黄牛、水牛。由于土地贫瘠,极少水利建设,很多水田属于“暴雨来时水哗哗,天晴三日干巴巴”的“望天田”,因而解放前作物产量低。

知识出处

畲族风俗志

《畲族风俗志》

出版者: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畲族生活、生产、人生礼仪、饮食、节日与禁忌等各类风俗习惯。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