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寨来了洋学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百年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092
颗粒名称: 畲寨来了洋学生
分类号: K288.3
页数: 3
页码: 340-342
摘要: 本文记述了香港李宝椿联合世界书院的15名学生在宁德市蕉城区八都镇猴墩民族村的情况。
关键词: 学生 畲寨 宁德地区

内容

2002年10月27日一大早,宁德市蕉城区八都镇猴墩民族村就热闹起来,身着民族服装的百来名畲家学生,迎来了香港李宝椿联合世界书院的15名学生。他们来自世界各地,肤色不同,语言不同,自费前来畲寨参加社会实践,既当畲村学生的老师,又做勤劳畲胞的学生,被称为“国际学生”,3天的互动学习生活就在比比划划的手势中开始了。
  互为师生
  “老师,告诉您两个秘密,一个是我属于双鱼座,一个是我长大了想当一名教师。”畲村三年级学生雷月钗向黑皮肤、卷头发的百慕大教师维妮斯递了一张纸条,倾诉了自己的人生愿望,港籍学生彭健乐在一边当起了翻译。在欢笑声中,他们自由组合成一个个学习小组:扎棉纱串,识五线谱,念英语单词……
  “你能告诉我姓什么吗?”操场上,来自爱尔兰的尼尔被问住了,他耸耸肩,眨眨眼,在地上比划出一个“N”字,说自己的名字叫“Neil”,接着让小朋友跟着写和读,好奇的娃儿们纷纷用水果名给自己取洋名,“banana”、“apple”……许多人念过两遍就记下来了,尼尔大呼“你们很聪明”。
  另一边,游戏《三头小猪》玩得热火,港籍学生王舜华在地上表演,围着的小朋友捧腹大笑。
  猴墩小学校长谢道通告诉记者,原想这些山里的孩子见到一个陌生群体会怯生生的,难以交往,没想到在个把小时里就处得相当融洽,香港的教育方式不仅让小朋友大开眼界,也使学校老师接受了新的教育理念。
  在教与学中,小朋友们表演了畲乡的《花笠舞》《对歌》和西方芭蕾舞、新西兰民族舞。带队的周老师说,畲娃无拘无束的表现,让这些“国际学生”获得全新体验,感受到被人需要的荣誉。
  当回农民
  28日,洋学生们来到田间地头,体验畲寨生活。
  在一排蘑菇棚边,雷明现说这里的蘑菇部分销往香港,大家纷纷伸手学着操作,一名外籍学生还很地道地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一片碧绿茶园上,带队老师李萍叫住了同学们,指着茶树、茶青,用英语说着什么。李萍原在厦大执教,10年前随丈夫到香港。她说,当知青时,和丈夫在沙县一个茶园泡了8年,茶农教给了不少农事常识,培养了她坚毅果断的性格。在一旁专注听讲的尼尔,转过身,小心翼翼地摘下了一把茶叶,用纸包好放进背包,说:“我要把它带回香港,制作成标本,寄给爱尔兰的亲人。”
  已近晌午,大家来到山顶的地瓜园。一位畲家农妇认真地比划着如何掘地瓜。从没见过地瓜的肯尼亚小伙子摩尔,抱起一大串,打着OK的手势说:“农民朋友很友善很勤劳!”
  做客畲乡
  29日中午,是洋学生在畲寨的最后一个中午,学校把他们分成3组安排到畲胞家中就餐,品尝民族饮食风味。摩尔、卡拉等来到雷惠斌家里。雷惠斌家人连夜蒸了畲家粽子,直到凌晨5时才揭锅,一大早,女主人还杀了一只自家养的公鸡,放入炖罐精心蒸熬。她说本来还要做黄金米果,因为男主人忙着出工种菇,留下了遗憾。
  “农家很热情。”意大利姑娘祖儿道出了共餐的深切感受,还记下了特色菜名称,说回校后和各国同学们共享。
  留下思考
  洋学生离开时,猴墩小学师生和畲族乡亲们到村口送了一程又一程。他们不仅留下了让人动情的回忆,还留下了关于教育理念的深层思考。
  不论是玩游戏,还是做手工美术品、学习五线谱,当老师的香港学生和畲族小朋友始终处在自由轻松的氛围里,用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相互交流。尽管开始时,孩子们有些胆怯,但很快就被这种自由活泼的气氛所感染。拘束感一旦消除,他们的聪明才智就如泉涌,不仅行为十分活跃,思维也变得敏捷。在音乐课堂,记者看到,香港学生在空易拉罐里装了红豆、绿豆、黄豆,然后叫孩子们一边摇易拉罐,一边跟他们唱节拍,孩子们个个学得不亦乐乎。
  李萍老师介绍说,在香港联合书院,规定每位学生课堂上选修2门,必修4门,同时必须参加社会实践,为社会上某个需要帮助的群体提供若干服务,计入成绩,才能获得毕业资格。这些洋学生不仅到田间和农家学习技能,体验生活,而且还省下经费购买书籍、餐具、玩具,送给条件不好的学生。
  (2003年)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百年实录

《闽东畲族百年实录》

本书从概况、乡村今夕、红色历程、经济变迁、文化传承、人物春秋等6个方面,系统反映了闽东畲民百年间前行不息的坚实步履。

阅读

相关人物

刘益清
责任者
汤万锥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德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