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畲族“歌窝”白露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百年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067
颗粒名称:
畲族“歌窝”白露坑
分类号:
G123
页数:
2
页码:
244-245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的畲族文化情况。
关键词:
畲族
白露坑
文化
内容
福建省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是闽东的一个普普通通的畲族村落,这里有黄墙乌瓦,青藤缠绕的瓜架,绿叶婆娑的香蕉树群,还有弯弯曲曲的田间小道,黄灿灿的稻田。不了解畲族民间文学的人是不知道这里曾作为畲族叙事诗的故乡而闪耀着畲文化的辉煌。
畲歌云:“要问歌言出哪里?出在霞浦白露坑。”畲谚云:“要问歌先生,就去白露坑”,“求教歌秀才,白露坑垌来”。白露坑人最早把汉族章回小说、评话唱本改编为畲族长连抄本正歌,此歌又称“小说歌”。一涉及这方面,白露坑人总要十分自豪地提起“歌先生”阿太公钟学吉。钟学吉,谱名国吉,奏名法宁,学名春黄,因寄名于当境土主陈师公,又别名陈吉。生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卒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钟学吉7岁入私塾,又师从堂伯父钟廷吉,从小接受畲文化的熏陶。清光绪元年(1875年)年方二十的钟学吉当私塾先生又兼任巫师。其时他开始创作歌谣,如《花名歌》《鸟名歌》《十贤歌》《十女歌》《十字歌》《起书堂》《大读书》等。后来,他又将祭祀仪式上的本族史诗《高皇歌》改编为通俗易记的《高辛氏》。又根据汉族小说、传说改编了许多小说歌,如《诸葛亮》《孟姜女》《唐伯虎》。清末民初闽浙畲族在福宁府地(霞浦城关)联谊而建“山民会馆”,平时接待闽浙十余县过往求学、办货、探亲的族人。钟学吉任该馆董事,并常住山民会馆,他以睿智机敏的笔锋,创作了大量的叙事歌,经“山民会馆”客人的传唱,歌言遍及闽浙两省。根据畲族真人真事改编的小说歌《钟良弼》《末朝歌》是他晚年的代表作。《末朝歌》又名《末朝纲》,始作于民国八年,修定于民国十年。该歌起句为“乌是做事来记数,细侪大人来看过,明朝皇帝又该末,末朝百姓做灾过(灾祸)。”而后历数清朝政府的腐败和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殃及百姓。全歌数百余条,悲愤缠绵,声声血泪。钟学吉在歌尾的题名落款,按畲家“歌先生”传统,采用“拆字歌探”法,即以字谜的形式,将名字隐于歌中。《末朝歌》落款是“做歌人在白露坑,谱分陈家讨有名,上字分做二十讲,士字加口是郎名”。这里隐约透露他的别名“陈吉”二字。有些歌言中,他的落款是“三人同日去看花,廿一由八回来家”(春黄),或“文字加上十一口”(学吉)等。
当时“歌先生”名声仅次于钟学吉的,还有白露坑的钟学算、雷韶春等。至于钟学吉之前的白露坑歌史已无文字与口碑可考,但白露坑作为畲歌之源,伴时光之流淌而汩汩作川,永不枯竭。笔者走访了钟学吉的第四代传人钟昌尧,他也是出口成歌的人,62岁仍是容光焕发,精力过人,他抄录了大量歌本,是县“民间文学三集成”的热心人和供稿者。他说,白露坑哪个大男细女不会唱歌,每逢重阳,村附近的小葛洪山是闽浙诸县畲族群众的歌圩集合地,届时更是他们村里人大显身手的机会。很可惜,笔者没有带上录音机,不能把他与他的歌友们的声音录下来。而九月初九的小葛洪山自此便成了笔者心目中的向往之地。
白露坑,古名“白鹭坑”,又名“白虎坑”,“文革”中改名“红坑”。笔者在采访前早就听说,这里流传着与畲歌有关的悠悠曲折的爱情故事,当问及钟昌尧时,他言语平淡地说,在民国初年,他上厝的阿哥口舌伶俐,他阿哥妻子就是从盐田乡洋边,对歌对上的。
(1993年)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百年实录》
本书从概况、乡村今夕、红色历程、经济变迁、文化传承、人物春秋等6个方面,系统反映了闽东畲民百年间前行不息的坚实步履。
阅读
相关人物
蓝焰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德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