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后福鼎双华畲族经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百年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052
颗粒名称: 解放前后福鼎双华畲族经济
分类号: F127.57
页数: 6
页码: 197-202
摘要: 本文记述了解放前后福鼎双华畲族经济发展情况。
关键词: 畲族 经济 福安

内容

一、农业方面
  1.土地情况:畲族住居山区,所耕土地90%以上是梯田,自然条件较差,花耗劳力大,产量少。解放前双华有317户,人数1055人,其耕土地水田901.26亩,农地987.27亩,水稻平均产量120斤,地瓜平均亩产量160斤,除交地租官粮外,平均每人全年有200斤,可供4月口粮,大部分家计极为困难,靠搞副业打零杂工来弥补。
  土改前(1951年)畲族人民绝大多数是无地或少地的,全乡317户,有地主13户,富农2户,贫农201户,雇农6户,中农95户。从占有土地情况看;地主占土地622.6亩,富农占地口亩,中农占地1047.77亩,贫农占土地仅548.9亩。
  贫农人数多,所占土地少,同时多系农地,水田极少。田瘦土质坏,又常遇自然灾害,农作物收成极差。一般年份,早稻好的亩产120斤,差的亩产60斤,平均亩产90斤;晚稻好的亩产200斤,差的92斤,平均亩产146斤。地瓜好的亩产300斤,差的亩产120斤,平均亩产168斤。倘遇特殊灾害,农作物收成就不堪设想。解放前经常发生灾荒虫害,有的亩产只有20—25斤,甚至有的没动镰。
  解放后,畲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关怀领导下,发挥了光荣的革命传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推翻了封建统治和压迫,没收了地主生产资料。积极参加互助合作,逐步采用新的耕作方法,因而年年得到丰收。1952年
  产量超过战前最高水平。
  1953年虽受自然灾害,与1952年比较只减产少许。1956年自然灾害严重,但全乡产量比解放前增加近一倍。1957年是历史上空前大丰收,总产量727883斤,交公粮20935斤,卖余粮122838斤,每人平均分粮440斤。目前仓库中尚有30000斤地瓜米。现在粮食紧张情况,已经不存在了。
  双华有汉族66户,人口231人,聚居在石坑头及东坑里,自然条件与畲族地区一样,除了1户地主外,其余都是中农及贫雇农,所占土地多农地,少水田。平均土地量与畲族人民一样。
  双华地区畲族内部阶级分化比较显著。其他地区一般是畲族人民为了争取最低的生活资料,向汉族地主租种土地,而本民族地主极少。但双华畲族只有200多户,就有地主12户,富农2户,集中在华双、华阳二村,占有土地面积772.3亩,大部分土地购买自浙江(162亩),罗唇(67.5亩)、佳阳(58.8),佳山(59.9)、安仁(82.5)。在本乡土地极少。
  2.生产工具:种类很多,根据不同性质分为两类:
  (1)犁、耙、锄头、山锄、耕牛。
  (2)疏齿、镰刀、粪箕、篾笍等。
  以第一类为主要的,是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工具。由于家计困难,一般贫苦农民无力购买生产工具,中农以上的家庭一般置有完整的农具,如调查华阳村64户的统计:地、富、中农平均每户有耕牛2头,4户中农有耕牛、犁耙、锄头、蓑衣等。贫雇农仅置有锄头及成本较低的农用家具。全乡土地不多,畜力、工具统一使用,基本可以解决。农业生产基本还是旧的一套,新式农具使用极少,影响农业生产。今后,必须大力宣传,推广新式农具,以解决劳力紧张问题。
  3.劳动组织:畲族男女老少都参加劳动,解放前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农忙季节偶有换工,对生产不起多大作用。
  解放后,经过土改,群众觉悟提高,党和政府引导农民走集体生产的道路。于1952、1953年先后组织起来10个互助组,其中有6个常年互助组。参加农户共有74户,人口212人,占总户数25%,占总人口21%。互助合作可以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对于缺劳力的农户进行互助,生产工具互相调剂,做到农业生产不违农时。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也相应跟着变化。1954年互助合作已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进一步组织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先后共组织了11个合作社,参加农户有234户。在合作社中劳力统一安排,土地统一经营。
  4.农作物与施肥情况:双华地区一般都是2、3、4月多雨,以4月份雨量为最多,以后雨量逐渐减少。11月下霜,12月,正月下雪。气候尚属温和,因此这种农作物的种类很多,有水稻、地瓜、大麦、小麦、蚕豆、大豆等。解放前水稻种植分为2种:华阳、华双、华中一带年种少量早稻,晚稻占多,地瓜种植面积最多,也是畲族人民的主粮。如西安村18户,过去只播50斤谷种,其余农地水田均栽种地瓜。1952年种植面积的分配:水稻901亩,地瓜987亩,少量土地用于种植其他作物。解放前只有少部分的牲畜肥,人粪肥,大部分是以草木灰施肥,一般只施肥1次。解放后,肥料有人粪肥、牲畜肥、垃圾、草木灰、油渣、桐油饼、肥田粉、土化肥等。年施肥三四次。1955年亩施肥3000斤,1956年亩施肥7000斤,1957年亩施肥9000斤。插秧时还以人粪和草木灰搅拌蘸秧头。解放后比解放前虽有增加施肥量,但目前农村垃圾遍地,人粪肥甚多,阡陌前后野草丛生,应领导群众加以利用,一则改善环境卫生,二则可以增加肥料。
  5.土特产方面:双华土特产种类多,收益多,但恢复发展少,据调查不完全统计,土特产方面有茶叶、柏油、柴片、桐油、花生、油菜等。牲畜家禽有牛、猪、羊,鸡、鹅等。双华土特产的收入占总收入35%。由此可见,搞好双华地区土特产的恢复与发展工作,乃是活跃农村经济的重要环节。解放后在党政领导支持下,已有初步恢复。今后应重视加强领导这一工作,以达到改善提高人民的生活。
  双华地处山区,荒山面积约2000余亩,应该加强规划,发动群众栽种茶叶、松杉木、梧桐、果树等土特产,增加人民收入。
  6.生产技术与灾害:(略)
  二、剥削关系
  地主高利贷者对于农民的盘剥花样多,剥削重。就以剥削形式来说:有劳役地租、实物地租二种。具体可以分为下列几种:
  (1)作分:农民为了租种地主的田地,先给地主做工,如要租1亩地,必先替地主劳动60天。蓝青驹租来3分地,为地主劳动18天,平均每分地须付出6天的劳动代价,而1年不必交租。
  (2)订现分:即固定地租。要向地主租种田地,双方先协商地租定额,一般租额很高,高的每亩180斤,倘遇歉年,收成太差,双方可根据实际协商适当减少。
  (3)分租制:农民租种地主的田地,到收成时,有的采取对分制,即每亩田地收谷100斤,农民地主各分50斤;有的地主采取38抽分,即每亩地收谷100斤,地主分38斤。这种分租制,地主所分之实物地租,不付任何劳动代价。农民分得谷子,其中包括牛租。一般每亩地须租牛5.5天,每天牛租12斤,每亩地单牛租一项即付出66斤。倘遇自然灾害严重,农民可与地主适当协商,减轻租额。但牛租不论丰歉,必须全数还清。所以有时农民忙碌1年,不但颗粒不能还家,并且还要贴牛租。
  (4)下根银:农民甲为了保证租到地主的土地,先向地主交定银,地主就决定明年A土地租给甲。每亩一般收定银3元,地主收后,就予没收。后来农民乙要租A土地,得向农民甲商量。但往往因农民乙与地主有交情,通过地主对农民甲的百般挑剔,农民甲只好放弃租给农民乙,不过农民乙必须付出定银3元还给农民甲。
  上列地租形式,以订现分,即固定地租,最为普遍,这点与汉区大致相同。
  借贷关系在双华不甚普遍,因一般农民家贫如洗,不动产甚少,所以财主不肯轻易借给农民。每当青黄不接,贫苦农民告贷无门,偶有借贷款项,亦须家中有物可押,并请人作中见,利息极高。如农民今年向地主借30斤小麦,要以1500株的地瓜面积抵押;并俱写契约一纸为凭,其30斤小麦须由保长经手,保长抽2斤,农民实收28斤。所借30斤小麦今冬还不起,到明冬要还干谷280斤。(计算办法:小麦每百斤以大洋12元计算,谷子每百斤以8元计算,每元月利2分,每月利上加本,本中加利,明冬得交280斤)。每当最艰难的岁月,也是高利贷最活跃的时机,有的农民以月利10分贷来维持生活。
  典当、土地买卖也很多,因国民党抽丁、迫捐勒税,贫苦农民无力负担,只好典卖土地。以1938年最为严重。
  三、手工业、副业、商业
  据调查双华手工业、副业的特点:人数少、种类少、收入少。
  从事手工业者,除刺绣外,其余都不是专门职业。刺绣业有20人,是专门职业,每逢喜庆婚嫁,受雇刺绣,工艺精巧,衣服、裙子等物绣有人物花鸟,配色鲜艳夺目,颇得人称赞。我国工艺品出口甚多,这种人才有培养的必要,也是继承文化遗产的必要措施。
  手工纺织在畲族地区较为普遍,有蚕丝、芋麻、棉纱三种织物,从事纺织者一般是老人,缺乏劳力的,青年男女极少。过去纺织物自给自足。据说在清光绪年间最盛。国民党统治时代就逐渐减少。
  副业生产是畲族人民经济生活重要的一部分,他们因土地少,全年除农业劳动外,大部分时间到外地打杂工及挑柴往浙江,来维持家庭生活。
  畲族无本民族的商人,亦无墟市场,过去畲族人民对副业产品、土特产都要挑到离双华10多里和30多里的浙江马站及樊山等地交换,现在大部分由国家收购外,尚有一部分挑往浙江出售。
  四、人民生活改善情况
  双华是一般老区,在国民党统治时代受尽摧残和破坏。抽丁,捐勒税,迫得人民卖妻鬻子,当田卖地,倾家荡产。在1941—1948年双华讨饭的有18人,鬻子的有11户,因无力扶养及怕抽丁关系为人继子者22户。因无法交捐税而卖土地者25户。给人雇工者296人,稻草当棉被,火笼当棉袄者188户,占全乡总户数60%弱。总之,在国民党黑暗统治下,双华人民是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到处苦声载道,无一片安乐之地。贫农蓝青说,说到解放前的辛酸生活,不由地唉声叹气。
  解放后,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无限关怀,使他们在政治、文化、经济各方面都翻了身,就以双华人民的生活提高来说,根据我们调查48户统计,添置新床3张,新建烟囱灶9个,盖房子2座。耕牛16头,比解放前增加50%;毛猪52头,增加8倍;羊107只,增加了70%。
  双华人民普遍反映说:“解放后我们生活提高8—10倍。”贫农蓝青说在一次乡干部座谈会上说:“如果没有解放,今天也没有我阿说了。”由于人民生活得到普遍改善,购买力也相应地高了。今年6月份双华分销店开始营业,每日收入40—50元。最高达90多元,每月平均收入1200元左右。
  根据我们调查中农和贫农2户家庭生活,可以看出一般人民生活改善情况。
  蓝青说(贫农):全家4口,解放前种2亩农地,全年粮食不敷10个月,以麦壳苦菜充饥。还有打零杂工、搬运卖柴维持家计。
  解放后,不但粮食足够,去年分得地瓜米,到今年还剩640斤。新添置物件有棉被2床、棉袄20件、衣服10套、卫生衣4件、球鞋4双、锄头2把、草耙2把,修建房子1间。
  雷子来(中农):全家4口,解放前种水田4.2亩,农地2.12亩,年收入谷500多斤,地瓜米700多斤。副业收入200多元,缺粮半年,靠野菜及被人雇临时工,搞副业来弥补。
  解放后,除了口粮够吃外,还购买牡牛1头,棉被1床,棉袄2件,衣服8套,球鞋、布鞋、雨鞋样样都有。新建房屋3间。
  解放前后广大人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因此阶级也起了很大的变化。有不少贫雇农上升为下中农,上中农。

附注

(本文节选自《福鼎县双华畲族调查报告》。)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百年实录

《闽东畲族百年实录》

本书从概况、乡村今夕、红色历程、经济变迁、文化传承、人物春秋等6个方面,系统反映了闽东畲民百年间前行不息的坚实步履。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