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风情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安市雷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431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风情习俗
分类号: K892.3
页数: 15
页码: 189-203
摘要: 福安市传统文化风情习俗概括了宗族家庭、服饰、饮食、农耕习俗、人生礼俗、节庆等介绍。
关键词: 福安市 传统文化 风情习俗

内容

一、宗族家庭
  (一)宗族习俗
  雷氏聚居村寨多为同姓聚族同居,有祠堂和房的组织。宗族的结构是“总祠(公祠)-同姓宗祠(支祠)-房-家庭”。这与当地汉族宗族结构基本相同。即“支祠”是以地域开基祖为首的血缘相近的同姓子孙组成的宗族组织。“房”以开基祖的各儿孙组成的宗族支派。“家庭”是组成宗祠的基本单位。随着时间推进了子孙的繁衍,人口增多后,一些村落中原有的家庭演进成“房”,“房”升级为“支祠”,“支祠”演进为“祠”的宗族网络。而祠(支祠)往往以建有供人活动的公共建筑祠堂作为标志。宗族领袖由年龄辈份大、年事高、威望重的人担任。族内有“五世不修谱,乃祖宗之罪人”的提法。宗谱一般25年修一次,族谱由名录、图纪、补遗、源流序列、行第排列、公产记载以及官府文告等内容组成。族内祭祖在宗祠或祖厝、公厅内进行,届时将祖宗牌位、祖图、祖杖等并列,供奉香烛牲醴,由族长或房长读祭文,族内人丁逐一拜祭。
  (二)家庭习俗
  雷姓宗族的基本单位是以父母为核心,由父母与子女组成家庭,家庭人口以3~5人居多。父亲为一家之长,在家庭中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对内管理家庭的经济收支,调节生活需要,安排农业生产等,对外代表家庭处理各种社会事务。家庭成员均要听其约束、管教,经费支出也要经过他的同意。母亲为“内当家”,负责处理家庭内以及亲戚来往事宜,负责料理家务、饲养禽畜等。在农忙时节,还要下田参加生产劳动。畲族子女婚后便分居独立生活,一般“娶一门媳妇,分一个家”,父母都与幼子同住。
  二、服饰
  历史上族内男女服装多用苎布和棉布缝制。服装颜色多为青黑或蓝色。民国及其以前,男子传统服装为青黑或蓝色的大襟布衫。夏天穿用的大襟苎布衫用耐汗、耐磨、通风透气性能好的苎布缝制而成。其款式为对襟、无领,仅用蓝布镶领口,两肩上衬有棉布“搭肩”。苎布衫因其袖子长短之别,又分成长袖和短袖两种。夏天穿短褂较普遍。夏天男子所穿短裤,亦用苎布或棉布缝制而成。冬天男子穿的大襟布衫,多用棉布缝制,故又称棉布衫,款式和苎布衫相同。冬天老人还加穿夹袄或棉袄,其式样均为中间开襟。要是出门做客就穿“钱吊”,中间开襟,两边腰间备有口袋,用以藏放钱物。缺棉布的就用双重苎麻缝成“马夹”穿用。冬天男子穿青、蓝的棉布长裤,裤子为直筒式,裤筒大,不论短裤或长裤,裤腰均接有15厘米的不同颜色棉布作“裤头”。腰带用布带。男婚礼服装是红顶黑缎官帽(清代官帽),青色长衫,其襟、胸前绣花纹饰,青色布靴。除官帽、布靴系族内借用外,一般男子结婚都缝一件青色长衫。
  传统女装较古朴,大多选用青、黑色的布料缝制,花纹、纹样相对简单。大襟服斗上没有大块绣花,只在衣领上用水红、黄、大绿等有色的花线绣虎牙花纹。沿服斗的边则缝上一条三四厘米宽的红布边,下端靠袖头的地方有一块绣花的角隅花纹,上衣袖口上缝有一块红布边。女裤,多数用黑色棉布。夏装则为苎布。出嫁做新娘时,用青色绸缎或精哔吱做面料。外穿蓝色或紫色的叠脊“虎牙裙”,裙上刺绣着“凤凰采牡丹”等花鸟图案作为装饰,腰间捆缚宽腰带。正面垂两条长一米的飘带,甚见风雅。不分季节一律穿短裤,扎绑腿。女鞋为黑色镶红口的厚底“单鼻鞋”。结婚时穿“大鼻鞋”,配以黑色围裙、花带,端庄中显得俏丽。
  发式为“凤身髻”,俗称“凤凰中”。清代张景祁《福安县志》称畲族“妇人高髻,蒙布,加饰如璎珞状”,指的就是这种发式。其梳法是:已婚妇女梳头时,将头发分成前后两部分,将后面头发用红毛线扎成坠壶状向头顶方向梳拢,与前面的头发合并后,沿前额从中央往右再经后背梳成扁平状盘旋绕头盖一匝,头发若不够长者则需续上假发(大多数人都需续假发)。绕头一匝的头发高达脸部的二分之一,中间用红色毛线缠绕固定,上部略向外张,故又称为“碗匣式”或“绒帽式”。为了使梳成的碗匣扁平挺直,则需用数支发夹夹住头发,顶部压一条两指宽的银簪,并插银耳钯、豪猪簪各一枚,这种发式俗称“凤凰中”。梳成后,发式正面宽大平整如黑色缎帽,侧面看如富贵凤身。未婚少女过16岁,头发也梳成截筒高帽形状,但不向外张成碗匣型,而是把前面部分头发向后拢,与脑后头发合并后从脑后从右往左缠绕呈直筒形;头顶也不压以银簪,而是用红绒线代之。已婚妇女耳朵两旁分别挂有耳坠。未婚少女耳朵两旁只挂一个拇指大的银圈。并以发间的黑、蓝、红绒线环束,标志出老、中、青不同的年龄,丧偶的妇女用绿色或白色的绒线圈头。首饰有凤冠、头笄、银簪、头花、耳环、耳牌、项链、胸牌、手镯、戒子等。
  凤冠为姑娘出嫁时所必戴的。其遮脸部分俗称“圣疏”,戴在头上的部分叫“髻栏”。冠身以竹笋壳为骨架,外用红布包缠后缝成长方形的头冠。冠上缀以一片片四方形且轻薄如纸的银牌,银牌上錾有凤凰、蝴蝶等图案。并用红线穿成一串串的五色料珠,垂挂在凤冠的四周。冠的正面系有7~9根银链,链上再系上大大小小的凤凰、鱼儿之类图案的银牌与铃铛。凤冠戴在头上,珠串和链牌遮住脸部,直垂到胸前,走动起来摇摇晃晃,叮当作响,寓意“凤凰带仔又带孙”。凤冠作为姑娘陪嫁礼物之一,在逝世时,还要戴它入殓。
  三、饮食
  雷姓族人主食大米,杂粮有甘薯、小麦、高粱、小米、玉米以及南瓜、马铃薯、芋头等。副食有竹笋、蔬菜、野菇、野菜、鱼、肉、蛋等,茶为自产,酒多自酿。节日食品较有特色,主要有乌米饭、菅叶粽和糍粑等。
  (一)乌米饭
  乌米饭为农历三月三和节庆时食用。乌米饭的制法,是用山上的一种野生植物乌稔树(杜鹃科,乌饭树)的叶子,放到石臼舂碎后,贮到布袋里,连袋放到铁镬里,加适量的水熬汤,让它释出紫黑色的汤汁来,而后去掉袋里叶渣,将精选的糯米泡进汤汁里,几小时后,捞起放到木甑里蒸熟即成。乌米饭色泽乌黑发蓝,香软可口。由于乌稔能起开脾、防腐作用,故将乌米饭放在通风阴凉处,数日不腐。食用乌米饭有准备春耕、迎接丰收的象征意义。后门坪等村流传三月三制、吃乌米饭习俗和纪念族内英雄雷万兴有关(详见民间故事雷万兴)。
  (二)菅叶粽
  菅叶粽,俗称“菅粽”,通常在端阳节和分龙节时食用。将精选优质糯米倒入黄碱水里浸泡若干小时,拿两片菅叶对折成一条槽底,而后舀碱水泡过的糯米放叶槽中,成为一条20厘米长玉米棒子状的菅叶粽,放到锅里煮十余小时遂成。每逢端午节,菅粽供敬祭祖宗外,还用以馈赠亲友。后门坪等村流传端午节家家户户制作菅叶粽,除自己吃用外,还以此馈赠亲友。
  (三)糍粑
  糍粑,春节、端午节、“七月半”、重阳、冬节、大年三十(除夕)祭祖等节庆日都要制、吃糍粑,尤其是重阳节和大年三十制糍粑最为普遍,后门坪、廉岭、春雷云、牛三湾、谢岭下、彩花桥、岩下、瓜溪莫不如此。吃糍粑取意时(糍)来运转,生活年年(粘粘)甜。糍粑的做法是:将浸泡一天后的糯米滤干水,放到木甑里蒸熟,倒入石臼捣烂,捏成小团或饼状食用。
  四、居住
  清以前,族人住房大多是以竹子为架搭成的“悬草寮”。这种茅寮称“千柱落脚”或称“千枝落地”,四面通风,呈“介”字形。架料多缚成框格型,寮面的悬草也是打成草匾之后盖上。大多没有隔间,前后开门,不开窗户,没有烟囱,一般占地面积20平方米左右,寮高3米,墙高2米左右。有的山寮成“人”形,仅在寮中央竖1排3~5根树叉,叉上架着横杠,两边斜靠若干木条,扎上横条(竹片),覆盖茅草而成。茅寮结构低矮,阳光不足,泥土地面,十分潮湿。入清后,转建“土墙厝”。土墙厝为土木结构,四方筑墙,屋架直接置在山墙上,屋顶呈“人”字形,盖以瓦片,有4扇、6扇、8扇之分。最大的10扇土墙厝,可住20多户。传统宅院注重土墙墙体的厚实,墙上一般不开窗或者只开小窗,以便避风防盗。一些村的周围都植有松、杉、樟、榕、柯、枫等乔木。族内也有以阴阳八卦选择宅地为职业的风水师。
  族人一户建房,全村帮工,帮工者只用酒饭,不拿工钱。建房前要择吉日奠基、架木马,而后劈扇料,制作木构件。上梁之日,要备熟猪头、鸡、鱼、酒、菜,以及草鞋、木屐、雨伞、笔墨砚、镜子、胭脂、头梳、花线、红带子等物祭鲁班仙,请紫微銮驾。上梁时辰一到,鞭炮齐鸣,木匠师傅将缠悬红布的正梁架好后,用亲朋送来的稻米与红布压梁,备馒头分馈众人,以示彩头好,并在当午或当晚宴请工匠和亲戚朋友(俗称“梁下酒”)。房屋落成后,择日砌灶,然后择吉日入宅(迁入新房居住)。入宅时全家人手拿工具、火把或灯笼,象征生活红火,户主肩挑祖公香炉、斗灯和火钵,路上不断地往火里撒盐,发出爆声,象征发丁发财,同时放爆竹,按辈份大小鱼贯进入新房,尔后把祖公香炉、斗灯移到厅堂桌上,点香秉烛拜祭。当午或当晚摆入厝宴请亲戚朋友。
  五、农耕习俗
  每逢祭祀日和时令节日,族人都要举行祈求神灵庇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仪式,其中农历正月的清醮道场是隆重的祈求丰收的祭祀的祭祀仪式。与生产有关的时令节日有牛歇节、圆冬节等。平时结合农事活动的祈福更是经常举行。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四“开正福”,初五有“下神福”,二月初一“春福”,初二有“土地福”,立夏日“夏福”,端午节后“保苗福”,白露日“白露福”,立冬日“冬福”,除夕“完满福”答谢神明保佑一年的农事活动。
  (一)做福
  与农耕有关的有:开正福,正月初一至初四日,主要是祈求一年四季平安;春福,农历二月初一(或初二),祈求春耕顺利、五谷丰登;夏福为立夏日,庆祝麦子收成,这一天有吃面条和夏饼的习俗。端午节前后(或农历五月十三日)晚稻番薯都已栽插,为保苗福,求保护庄稼免遭病虫害、兽灾、旱灾等,以祈求禾苗茁壮成长;白露日为白露福,答谢神明保佑秋粮进仓;除夕为完满福,答谢神明庇佑并庆祝一年的农事活动顺利。此外与农事有关的节日有牛歇节、尝新节、圆冬节等。甘棠春雷云村一年做6次福:二月初一开天福、三月十六林公大王生日福、立夏福、立秋福、重阳福、大年三十满福;甘棠过洋村一年做5次福:正月十五奶娘福、二月二土地福、三月十六林公大王福、八月二十三田公元帅福、忠勇王福;社口牛三湾村一年春、夏、秋、冬做4次福;社口潘洋村一年做7次福:春、夏、秋、冬四个福外,还要加上正月初五和三月十六林公福,岁末满福;下白石亨里村一年7次福:春、夏、秋、冬四个福外,还要加上正月初五和三月十六林公福,九月九钟老仙翁生日福;湾坞岩下一年做3次福:正月初五福、正月十五奶娘福、三月十六林公大王福;溪柄东山、溪潭瓜溪一年做5次福:春、夏、秋、冬4次福外,加年尾满福或二十四福。最少的溪柄彩花桥一年只做一次福;多的如下白石下赤村一年做12次福,即春夏秋冬福外,还要加上长生大帝福、林公大王福、田公元帅福、奶娘福、虎马将军福、土主福、土地福等。
  (二)牛歇节
  农历四月初八日为牛歇节,这一天凌晨,要把牛赶到山上吃露水草,梳洗牛身,做牛栏卫生,还以泥鳅、鸡蛋泡酒,或用米粥等精饲料喂牛,严禁对牛棍打鞭抽。修有“牛王庙”的村庄也在这一天供祭。
  (三)尝新节
  农历七八月水稻收割后过尝新节,又为“食新节”。按传统,开镰收割必须先择吉日,把头一趟割下的稻谷碾成米,煮成白米饭,供祭地方神、祖公神、灶神。祭毕,请亲邻一起品尝新饭。桌上要请本家长辈先“动箸”,以示尊敬老人,祝贺老人健康长寿。是日客人越多越好,据说“多一人尝多一人粮”。各人饭罢,还要盛一碗米饭放在桌上,称为“剩仓”。
  (四)圆冬节
  “立冬”为农户的圆冬节。这一天,户户砻糯谷,舂米做糍粑,全家共餐,庆祝一年辛勤劳动取得的好收成。有的人家还要杀鸡宰鸭烹食,俗称“理园埕”,田园种植大计到此已料理完毕。个别因某种原因“立冬”未曾做糍,那么,到“冬至”也要补上“圆冬节”这一餐,或舂米糍或做汤圆先供祖,后全家吃汤圆,以祝来年好收成。
  六、人生礼俗
  (一)生育
  1949年前,族内怀孕妇女虽然照常参加生产劳动,但受到村人爱护和照顾,不让其干重活。分娩都在婆家,分娩时,要点燃一束干茅草或破纸伞,驱除房间秽气。而后,拿一产妇的旧裤子和用红纸剪成裤样贴在门楣上,以示“避邪”,使婴儿顺生。婴儿和产妇都用杉树叶和香镜(天南星科,石菖)汤洗浴。婴儿断脐沐浴后,男婴用生父旧衣包裹,女婴以生母旧衣包裹,产妇和婴儿在一个月内洗脸、洗澡、洗足都要用香镜汤。1949年后,族人生育多住医院,传统习俗逐渐淡化,趋同。
  (二)命名
  正名外,还有奶名和谱名。奶名即乳名或小名,常因保护神的不同而分别冠以“石”(石将军)“奶”(奶娘陈靖姑)、“佛”(神佛)等字。修宗谱时取的名字叫谱名,见于灵堂神主牌、墓碑。谱名的命名对象按世系、排行而定,由讳名(世名)、字、行第三者组成。一般每一世(代)同辈用同一个字头。行每同一辈按出生年月日时顺序先后依次排列以“念、大、小、百、千、万、”字,周而复始循环使用,叫“暗行”。其排行用字则为:“雷姓缺‘念’,钟无”‘千’,男人无‘一’,女无‘二’。”按族内规定雷姓排行仅用“大、小、百、千、万”五个字;男丁排行序数从二开始,如“蓝念二郎”、“蓝念三郎”等;女丁排行从一开始,要缺二,要把“一郎”和“二娘”让给未满16岁就夭折的男女。谱名带有神秘性,晚辈对自身讳字行第不得而知,仅在祭祖或重修宗谱时开启才能阅看。因此,某人逝世时,亲属要向族长索取谱名;对于外嫁女人,生前做“寿材”(棺木)需要“名行”与“暗行”时,她的兄弟向族长索要,族长将其行第写明用红纸封好。待举行酒宴时,外甥再将红纸包安置在“棺木”内,俗称“讨位”。红纸包要待棺木主人逝世时才能启封。女性生前若是未做棺木,死后,其子要跪在母舅面前为母亲“讨位”。现在这些传统习俗仍有保留。
  (三)婚嫁
  族内年轻人崇尚自由恋爱,但也尊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亲过程审慎,先“合八字”,如八字有合,则女方父母带女伴前往男家“看家势”,了解男方人品、家境,求得两家父母同意后,先送暖贴,小定;然后“搭定”(又名下定),送定帖(即订婚),时间多在农历八月。民国前期,订婚不论家庭贫富,只要猪腿1个、龙凤纸贴2张、红衣线2束、果子2包、红线扎头面1公斤、银饰、衣服等。“送日子”即把选定的嫁娶日期告知女方,女方收下红纸帖和礼品,按日期准备嫁妆。男家也按其日期准备迎亲,最后是迎娶成亲。经过以上程序算是定亲。定亲后的姑娘两髻的银簪硕须脱掉一边,作为标记。姑娘忌18岁出嫁认为18岁出嫁要落“十八难”。姑娘出嫁前,要到母舅姨姑家“做表姐”,与表弟们对歌,实际上是考核姑娘的对歌本领。同时,要在自家厅堂摆上香案祭祖先,祈求祖先神灵保佑,上路平安。新娘出嫁前,姑娘还得“赖床”(躺床)不起,以歌代哭,唱《哭爹娘》、哭哥嫂、姐妹恋、哭母舅等,哭诉与家人分手的衷情,以示对娘家的留恋,为娘家讨吉利。随后,由母舅主持为新娘梳妆,将少女发式改梳成妇人的“凤凰头”。新娘梳妆完毕,由母舅扶出厅堂,行“分酸礼”,唱分酸歌。“分酸”时新娘将两碗带骨的肉面互相掺合分装连续三次,又将米谷撒向厅堂,唱撒谷歌。古时新婚行走嫁,即新郎迎亲,新人双双穿草鞋步行到男家,4男4女随后。若这一天,同村两个姑娘出嫁,同走一条路时,谁先谁后,事前都要商量好,一般都是让夫家远的先走。为避免先行者将“风水”带走,后行者都要用1头黄牛,角系红布,插上红花,在前面踏路,走嫁者随后,她们认为牛踏过的路子又是新路。因此,过去有钱人家都配上1只踏路牛为嫁妆。古时,陪嫁尚有刀斧犁锄之类的农具,直到现在还可以看到棕衣、笠斗、母羊等物作为姑娘的陪嫁。笠斗之类陪嫁物,要等姑娘出嫁后,到来年三月回头拿。
  抬花轿的轿夫为“行郎”。花轿到女家,女方姑嫂姐妹一般要为难行郎,与行郎对歌。赛歌中最热闹的场面是《求蛙歌》,即女家要以歌把行郎的“蛙”撬出来。“蛙包”是行郎预先在夫家准备好的硬币红包。当迎亲花轿进入女家厅堂时,新娘就大哭大闹,佯装不愿意出嫁,哭诉别情。待到午后,轿夫和媒人再次催上轿时,才开始梳妆。新娘梳妆完毕,由母舅扶出厅堂与胞弟举行分“酸”仪式,然后新娘入轿,神堂上放水一桶,意为压黑火。胞弟拉轿扛“留轿”,花轿在厅堂上两进两出,意为留风火,最后抬轿出门。接着新娘轿子出村前,村董事在路口摆上一张桌,正面用绣花桌幔围着,桌上摆三杯酒,意为“拦风水”。花轿出村,男方须向拦门交个“拦旗”红包。否则董事不搬开桌子,轿子无法通过。“拦旗包”收入归公,做为村里公益事业开支。花轿经“留轿”、“拦旗”等礼俗后,上路到夫家。
  拜堂的厅堂上一般贴有“功建前朝帝喾高辛亲敕赐,名传后裔皇子王孙免差徭”的对联,横眉为“凤凰到此”。新郎头戴红缨帽,身着蓝色长衫,肩披大红新带,脚履双鼻布鞋,从后厅步出,站在新娘左侧,在一片歌声中行三跪九叩礼。新娘则头戴凤冠,手执花织掩面,由送嫁嫂掺挽,不拜。
  新人入洞房后,众人拥入洞房“闹房”,唱《猜种歌》,新娘将嫁妆中随带作物种籽一包包递出。完婚宴称“请大酒”,客席散后还为新郎办一桌“佳期酒”,又称“暖房酒”、“新郎酒”。由暖房头(或称八仙头)和暖房脚8名陪伴新郎入席。入席者通常都穿长衫戴礼帽,席间每个程序都要唱诵歌令,且边吃边轮番与洞房内的新娘及其陪伴者对歌。新郎酒至“上下四盘”(前四道菜)结束,转入“闹房”。闹房从叫门起,每个程序都要唱诵歌令。其程序有进门、翻床、寻取“凤凰蛋”(染红的熟鸡蛋)。找到“凤凰蛋”后,大家合唱《喜庆歌》结束闹房。闹房结束继续喝佳期酒,宴会结束送新郎入洞房。第二天新媳妇下厨房起火、洗碗、做饭。第三天回门,新婚夫妇回娘家做客,认妻系亲属,俗称做头客。现在城镇婚礼参杂了许多西式和当代礼仪,但在农村婚嫁传统习俗要素仍然没有太大变化。
  (四)丧葬
  族人享年60岁以上死者,为寿终正寝。整个丧葬之礼与婚礼场面同样热闹,俗称“老喜丧”。先为死者梳洗更衣,孝男孝女执陶罐到溪河边,点燃三支香,烧化纸钱唱《买水歌》。唱完。向河里舀水,俗称“买水”。舀水时,死者是男,要舀顺流水,以示男在天;是女,要舀逆流水,以示女居地。清水舀回后,要放在火炉上暖几分种,用白布在水中浸湿,在死者胸前揩三下,背后揩四下。死者不论贫富,衣着要新,旧衣和有口袋的衣服以及钱、米和有文字之物不能装殓。死者着黑色衣服,衣服有单、夹与棉的不同,穿衣以重数计算,一般上身9重,下身3重。女性则戴上结婚时竹制的三角形头冠。衣毕,为其理发(一般人病时就已理好头发)或梳头。这个过程均伴哭歌。死者梳穿戴完毕,从卧房移到后厅。用两条板凳、四块木板、一张草席为死者支起一张“灵床”。而后,用炉灰裹成10个小粽子,缚在一枝桃枝上,放到遗体的旁边,入殓时扔到河里。有“祖图”的畲族村,遇上50岁以上的亡者,在其厅堂悬挂“祖图”3天,吊唁死者,打破哀伤寂寞的局面,增加“红也喜事,白也喜事”的气氛。死者装殓时间要择海水退潮时分,忌讳“重丧日”和“三丧日”。装殓时,丧女哭唱《落棺歌》。报丧时,报丧者反穿衣服,引人注目,奔丧者哭唱《思亲歌》。做阴功德是超度记亡灵仪式。做阴功德时,在丧家厅堂布置起“师爷间”,仪式由巫师执行。下葬期间以歌代哭,亲眷戚友唱《起棺歌》、《路祭歌》、《劝酒歌》、《跪祭歌》、《进葬歌》、《回龙歌》等。
  七、节庆
  (一)新年
  农历正月初一是畲族传统大年日。届时家家户户争先挑水、燃放爆竹,点香“接年”。一大早各家各户必须设供品祭拜祖宗,大厅香桌上的供品为长条猪肉1盘(是经沸汤过)、整条带鱼1盘(稍热过)、用糯米做成的圆糍粑1盘(10粒至12粒)、鸡蛋2个(必须熟的)、菜5件(菜是树上长的花果、禁用尿水染到的地下菜)、红酒1瓶(并斟3杯桌上,酒瓶用红纸封口,瓶嘴向着桌中)、茶水3杯、红蜡烛点2根桌子的两个角边上。等1枝香烧完后,再烧起已备好的用粗纸剪成条块的冥钱,继而放鞭炮,再收拾桌上的祭品(必须吹灭蜡烛火后,方可收祭品)。并且每盘菜都要放1张小红纸条。过年人人着新装,喝糖茶,吃糕点、“长寿面”以求行时、长命。吃完年饭,还要装1碗米饭留着“答碗”,以示有吃有余。同一楼亲邻还要互相请喝糖茶贺年。当天,邻居互相走访,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则赐予“压岁钱”。农历正月初五,是开年驾的日子。开年驾,意为春节已过,开始打扫卫生,下田劳动。这一天,由家长领着子孙,各自操锄头、扫帚、畚箕,从大门口往里扫至内厅。连灶灰、鸡舍、鸭圈、猪栏、羊栏、牛栏都要清理。大扫除完毕,全家团聚食糖茶。小孩喝了糖茶,说道:“甜格来!甜格来!”因“甜格来”是与“田割来”谐音,故预兆一年稻谷丰收。社口镇坑里一带,这一天还搞“粘喜票”活动。“福首”敲锣打鼓拿着写有“恭贺某府某某喜得某某之庆喜金万锭”的大红纸的“喜票”,分别到头一年得喜的家里祝贺,得喜者指盖房、修墓、娶媳妇、生儿生女和做寿的人。这一天早餐多吃素,午餐开荤,特丰盛。
  (二)元宵节
  元宵节,俗称“做十五”。族人往往选择这一天,以举办歌会的形式欢度元宵佳节。有的村每隔三年要举办一次凤凰节。届时按户募捐钱、米,由值祭者购买公鸡一只,猪肉一块,带鱼一尾和酒菜、元宝(纸制的)、香、烛等。同时,以糯米糍塑造凤凰模型一个,连同福礼摆到当地的神宫里进行公祭,祷告凤凰带给村闾吉祥,户户添丁发财。相传凤凰是神鸟,能载风神、雨神四处扇灭旱魔,以期乡村风调雨顺、丰衣足食。正月十五又是道教紫微大帝生日,有的村在这一天举行敬神祭祖活动。
  (三)补天穿
  农历正月二十日,福安社口镇潘洋一带族人这一天不下田,做糯米糍“补天”。拔些春菊草和大糯米一起蒸制的糍粑,黏而不腻,吃糍粑能起消积化食祛病作用。传说古时候,天缺东南,地陷西北,女娲娘娘曾在骊山炼五色石补天地。由于她补好了天地,才使幸存的人们得以生存繁衍。后人为了追念她,故在她生日这一天,做糍粑助她“补天”,有的地方吃糍粑前还要举行简单的仪式。又说,每年正月阴雨连绵,影响春耕,是皇天漏雨的缘故。因此,这一天畲民都要做糍,供祭天皇,以补天穿,好让大家下田劳动。
  (四)会亲节
  农历二月初二日,是福安坂中畲族乡后门坪一带族人的会亲节日。这天,凡是后门坪“雷氏祠”的支派,以及与该村有亲戚关系的,都不远百里赶到该村会亲。“二月二”是当境土主魏公生日。这一天,必须由本村人捐献粮钱,制造糯米红糖馒斋数担,连同大量食品摆到“魏公侯庙”公祭。公祭时,要聘请巫师做“清蘸”2天。在庙前点起以松香扎成的“火树”,把黑夜照得犹如白昼,远近来观光者千人。为了增加节日气氛和解决夜里睡眠床被的不足,来客多分散到各家,家家烧起火盆,男女盘歌取乐。节日起源是,明宣德年间,罗源县梧桐岔村雷氏兄弟3人,各人随带一个铜香炉为记出走他乡,其中有1人流落在后门坪村,当年,此地尚未开发,只住着1对姓魏的汉族兄弟,哥名崇广,弟名福应,心地善良,体力过人。他俩帮助雷氏开荒造田,过上了好日子。有一年,魏姓兄弟上芫山,学会了治妖捉鬼的法术,给此地带来了好景。后人为了纪念他,便在村头盖起了“魏公侯庙”。每年二月初二行“祈福”仪式。“二月二”,从霞浦等邻县回故里瞻仰祖公香炉的会亲者往往要超过后门坪村人数的几倍,村人热情接待,以歌待客,家家户户都成了不夜歌场。
  (五)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俗称“上巳节”,是敬天地、祖宗的节日。这一天族人多不出工,有制、吃“乌饭”的习俗。族人过“三月三”节,极为普遍。其由来传说不一。一说是染过乌米饭的乌稔叶倒入小河中,连水都是黑的,认为这天下田干活染了黑水,等去世时,双脚会变成黑色,在阴曹地府,双脚黑溜溜的,众鬼们会取笑你。所以,三月三这一天不下水田干活,到后来时间久而久之,干脆这一天不出工劳作了。还有一说是:这一天是米谷的生日,要给米谷穿衣服——加上一层颜料。这一天吃了乌饭,上山下地不怕虫蚁咬。族内更为普遍的传说是:吃乌米饭与唐代英雄雷万兴的故事有关。有一次雷万兴率领畲家军反抗官府,被朝廷军队围困在大山里,存粮吃尽,完全失去外援。雷万兴就吩咐畲军在大山里寻找食物。九冬十月,山里各种植物都已经脱叶落果,唯有一种名叫乌稔的野生植物落叶以后,枝条上还挂着一串串像珍珠一样的甜果。畲军采了一把带回营中给雷万兴尝了,满嘴流蜜。当下,他即下令大家采集乌稔果充饥。伺后,雷万兴率领畲军杀下山,突围后,他吃尽鱼肉酒菜感到乏味,时值三月初三,他忆起在大山里吃过的甜果,便吩咐士卒去采乌稔果给他开胃。可是这时乌稔刚刚爆叶,尚未开花,去哪讨甜果呢?那位士卒只好采了些乌稔叶子回去。当下,有人想了一法子,把乌稔叶和香糯米一起炊煮,结果糯米饭便呈现出与乌稔果一样的颜色来,味道很香很绵。雷万兴吃了,食欲大增,于是,下令畲军大量做乌米饭。为纪念抗击朝廷官兵的胜利,后来相沿成俗。“三月三”的由来说法不一,但都离不开缅怀先祖祈福求安之意。这一天也成了畲族的娱乐性节日,族内青年往往成群结队外出春游(踏青),举办歌会。此三月三歌会成为传统。采来乌稔叶,炮制乌米饭,缅怀先祖,馈赠亲友,预祝丰收也成为习俗。
  (六)清明节
  清明扫墓祭祖,致祭时,往往用供以锥形、饺形的“三陀冥斋”米糍,颇具特色。
  (七)分龙节
  “夏至”日过后,以地支逢“辰”的日子,为传统的封龙节,又称“分龙节”。据传说,“龙惊铁、虎惊叉”,因此“封龙”这一天,不下田干活,不能挑粪便等不干净的东西到野外倾倒。民间有句“封龙毛水,旱田不使布”之说,意为“封龙”日这一天,没有雨下,缺水的水稻田就会无收。农历五月过后,正好进入夏季,气温偏高、雨量少,田间的各种农作物正是生长关键时期,人们认为天上下雨是“龙”的造化,如“封龙”这一天在野外用铁器动了“龙”怒,日后将会遭受旱灾。这一天爱唱山歌的青年男女,利用歇节,往往举行盘歌盛会,以至“封龙节”逐渐失去本义,而成为又一歌节。
  (八)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一年之中仅次于“年”(春节)的大节日。插艾悬菖蒲、饮雄黄酒,辟邪祈福之类习俗,是日为“盘护忠勇王”神诞,故这天下午族内各村家家户户多在厅堂摆设香案,隆重祭祖,所敬奉的祭品是此节专用的“菅粽”或“横巴粽”。菅粽,以菅草叶裹制成圆柱状,扎以棕叶丝,通常是五节,意寓五月节得五福,或言此似“龙首师杖”,或言以此象征先祖“征番”有功所得的皇上赐物;横巴粽,以竹或叶包制成横枕式,亦有一定寓意。这两种糯米粽,制成后用大灶猛火煮熟,再以文火煨透,故质地特别柔韧,胶糯清香,分外可口,且可久置不馊,非平常白箬裹制的角粽所能比,除敬祖之外,还常将这具有独特风味的节日食品,作为厚礼赠送亲友。这一天正午坂中后门坪、廉岭等村有喷雄黄酒驱邪的习俗。
  (九)七月七
  农历七月初七日,传说:七月七原是马氏真仙生日,过去“山高皇帝远”,白岩山洞住着一位姓马的仙人,平时采金花、摘银果、榨油、挖笋,劳动累了,就在金罗伞下休息。闲时坐在银亭上,乘风凉,数星星,吹洞箫、听凤鸣,过着无牵无挂的日子。每逢天旱,马仙必定行云施雨;每遇瘟魔,马仙必定仗剑追斩。因此,每逢马仙生日,两县人们都备元宝香烛、茶果酒菜在“天门下”供奉马仙,以祈田园保收,乡闾平安。两县畲族男女也在这一天去白岩仙宫看热闹,借机盘歌。
  还有“七月七”炒豆风俗。七月初七这一天的正午时分,备着豆、花生、糯谷、小麦、芝麻、高粱、玉米(民间称为食物七宝)在厨房处点上香,把“七宝”放入锅中,引害虫来吃,然后,突然盖上锅盖猛火加热,把害虫烧炒死。这种习俗叫做“七月七”炒豆。炒豆过程叫做炒“虫蚁脚”,它意为日后田间没了害虫,农作物长势好。
  (十)做七月半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俗称“做半”,亦称“敬祖节”、“祖宗节”。祭祀十分隆重。各家筹办鸡、肉、鱼、米粉、面条、饭、笋、豆等,置于木盘,集中陈列于宗祠祭祖,俗称“祠祭”,或摆供自家厅堂祭祖,俗称“家祭”。祭拜的时间是在下午的2点至4点之间,桌上的祭品摆设与做大年、做节基本一样。做七月半,只是把糍粑、粽子换成了白米干饭,并要在桌子的周围,摆放凳子,每碗饭的旁边再摆放一双筷子。烧粗纸的冥钱,改为烧黄色的冥钱。到这一日户主无论如何都要赶回,为祖宗祭拜。在节日前后,族人有结伴上山打猎之俗,称“秋社”或“秋猎”。农历七月十五,是族人祭拜祖宗节日,较重视。但也有村不过中元节的,如下白石下赤村。
  (十一)中秋节中秋节蒸米糕,买月饼、糖塔赠送亲友,并在是夜举行祭祖和盘歌活动。族人不太重视中秋节。潭头鹅山村族人在这一天供请黑、白无常。
  (十一)元帅节
  农历八月二十三日,为田公元帅节,凡有供奉田公元帅的畲族人家都要过元帅节。传说田公元帅姓雷名海清,原是唐朝内廷乐师。安禄山造乱,攻陷京城,搜获雷海清及教坊梨园子弟三百多人。安禄山在凝碧池设宴庆功,乐声始动,雷怅然泪下,并用手中琵琶猛击安禄山。安即刻将他斩首。后来,郭子仪在收复长安时,出现“雷”字战旗。刹那间,雷字上半部被烟雾罩住,仅现出一个田字,有人即以为是雷海清的神灵也来助战。因此,唐玄宗追封他为“唐忠烈乐官”和“天下梨园都总管”,唐肃宗也加封他为“田都元帅”与“太常侍卿”。后人又把田都元帅说成田公元帅。族人视田公元帅远祖,是猎神、武神和荡魔降妖之神。凡习武之家,大多设坛祭田公元帅。八月二十三日是元帅节,这一天,要杀大公鸡1只,连同其他福礼摆到元帅坛前供祭。祭罢,全家人喝“元帅酒”驱邪魔、壮胆,祈求平安。
  (十二)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日,是重阳节,又是盘歌节。福安溪柄、松罗、溪尾一带族人多集中在福安与霞浦交界的松罗山、樟家山盘歌。松罗一带畲村有赶庙会,抬元帅爷佛像游村保平安的习俗。畲族青年边赶庙会边对歌,热闹非凡。也有村不过重阳节,如下白石下赤村。
  (十三)祭灶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为畲族传统祭灶日。相传这一天灶神要返天庭过年,上天时,必定要向玉皇大帝汇报凡间灶主善恶行为,因此,当晚家家户户都要点香秉烛,备上茶酒“五果”,包括:糖、豆、花生、橘子、栗子之类,并烧纸钱与灶神饯别。希望他“好话传上天,坏话丢一边”,往后,发丁发财。同时,传说炉灶上烟囱烟尘是灶神的记事本,他平日凡是听到灶主的恶话,都要记在那里。因此,主妇都要赶在灶神回返前,把烟囱烟尘打扫干净,以便恶话一笔勾销。扫烟尘时,把一束清洁的毛竹枝条用藤条扎在一支丈余的竹竿上,拂扫积留在厨房栋梁和墙壁上的灰尘。接着,冲洗炊具、餐具等。而后把里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准备祭灶,迎接新年。有族人在这一天做二十四福。
  (十四)除夕
  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称为“做大年”。这一天,家家户户里里外外都要打扫干净,厅堂上的对联,连祀供神灵的神堂也要用大红纸重写刷新。粮仓及坛坛罐罐,也要刷红纸封条,表示仓盈库满。当晚,户户都要备几碗好菜,让全家人都聚在一起吃团圆饭。饭后,大人煮鸡鸭煮猪腿,炒豆炒花生,蒸做春节食品。小孩则环坐在炉火旁“守岁”,由大人给每位小孩分发“压岁钱”,有些上了年纪的长辈就和他们坐在一起说古谈今,传唱祖歌,教育后代。接着,家家蒸糯米饭,做年糕,做又油又嫩又香又圆的糍粑,表示全家团圆的意思,并预示来年好时运,日子年年甜的美好前景。做完糍粑,大人小孩围成一团,吃去一部分,剩下部分藏入粮仓,来年取出,谓之吃有余。腊月三十日晚上饭后,家中长辈把事先备好的干杉木一节(有的地方用硬木,不易烧完),埋入灶膛火灰中,杉木被点燃后,整个晚上都不会灭掉。等到正月初一早上,把干柴放入灶中,拿起毛竹制的火筒,吹起杉木的火,使干柴燃烧起来,煮大年早饭。这种在大年三十埋火种引火煮饭的习俗,至今还保留着,它寓意新的一年发丁发财快,全家一切旺盛,上一年传下来的香火,永不熄灭。族人普遍在这一天祭祖和做满福,以庆祝一年平安顺利、事事圆满。社口潘洋村则以这一天为黄三师公诞生纪念日。

知识出处

福安市雷氏志

《福安市雷氏志》

本书从福安市雷氏千百年来,在福安这片美丽祥和的土地上聚集了三百多个族姓,其中人口在千人以上的姓氏有69个,万人以上的姓氏有16个,福安雷姓人口居全市第七位。全志分设迁徙聚居、谱牒、宗祠、传统文化、人物、文献辑录等六个章;各章节内容横排竖写,以记述历史和现状为主。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