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传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3724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传记
分类号: K82
页数: 10
页码: 349-358
摘要: 本章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叙霞浦畲族较为突出人物的生平事迹。
关键词: 霞浦畲族 人物 传记

内容

霞浦畲族人民在社会生活中涌现出许多在政界、军界、医界、文化界、工艺界有一定影响的人物。本章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叙霞浦畲族较为突出人物的生平事迹。
  钟学吉(1856~1924)
  钟学吉,一名绍俊,别名陈吉(寄名于“土主”陈师公),谱名国吉,奏名法宁,学名春黄。清咸丰六年(1856)生于本县新南里四十六七都白虎坑(今溪南白露坑)。其父延勇,系族长,家境较好,家教甚严。
  学吉七岁入私墊,从小受儒家正统文化教育,通文达理,学业精良,且写得一手好字。其先辈最早把汉族章回小说和评话唱本改编成畲族歌谣唱本,使白露坑成为畲族长连抄本正歌(主要是“小说歌”)的发祥地,这对他有着良好而深刻的影响。其业师,堂伯父廷吉(1816~1897)对其影响尤为直接显著。
  同治十年(1871),学吉通过“醮明祭”,“度身”、“入录”,成为畲族“盘护忠勇王”的正式传人。
  光绪元年(1875),学吉年方二十,便开始设私塾课童。以后,一直以此为业,教授十分认真严格,名重一方,在畲乡很受欢迎。有时还兼任巫师,为人“祈福攘灾”,足迹几遍县境南乡。
  光绪七年(辛巳,1881)荔月所制龙头祖杖,其缘首三人即有“钟法宁”之名(余为法律、法通。)学吉结合教学,编写大量知识性歌谣,其中《花名歌》、《鸟名歌》、《十贤歌》、《十女歌》、《十字歌》、《起书堂》、《大读书》等,在塾馆内外广为流传。授课之余,几尽全力编写歌谣。其中,根据本民族民间传说改编的叙事史诗《高辛氏》、《陈锋氏》,在族中亦被视为“祖公歌”,在不少场合被用以替代《盘瓠王歌》;而根据汉族小说、曲艺、故事改编的小说歌,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则都明显超过其先辈和同辈歌手。
  光绪二十四年(1898),刑部主事钟大焜来闽东主修《福建福宁府颖川钟氏宗谱》,学吉参与其事,编修霞浦县四十六七都一带的“钟氏支谱”。同年,偕同一些“山民”(畲民)头面人物,倡建同族性联谊场所。经分头筹办,“福宁山民会馆”于次年在本县城西创建。学吉经常活动其间,结识不少畲族各地各阶层人士,大大丰富了自己以小说歌为主体的畲族长篇叙事歌(长连正歌)的创作。所创作的《蓝佃玉》、《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诸葛亮》、《孟姜女》、《唐伯虎》、《何文秀》等等,在畲族社区广泛流传。
  民国2年(1913),山民会馆(后改称“福宁三明会馆”)进行整顿,成为闽东、浙南等畲族主要聚居区的同族性团体。年近花甲的学吉,被公举为董事(当时宗人敬称为“钟先生”)交游更广,创作更丰且日臻成熟,还率先根据本民族真人真事编成小说歌《钟良弼》。这在畲族民间文学史上,有着划时代意义。而这类小说歌直接配合、鼓舞当时闽浙畲族人民,就入学权利等问题对民族歧视、民族压迫的抗争,有着特殊的社会效果。
  民国8年(1919),会馆迁入城内新址,真正成为一族一方多功能的民间社会公益团体与公共活动中心场所。此时,学吉已经年逾花甲,经常住馆,进一步利用会馆提供的客观条件,收集大量素材,编写大量歌本,把畲族长连抄本正歌的创作,推入全盛时期。各处来的宗人,则利用住馆之便,大量传抄,迅速传播,使学吉成为名扬闽浙畲区的一代畲族“歌王”,时有“有山哈人(畲民)的所在,就有钟陈吉的歌”之说。学吉这一时期的歌最为成熟,其思想性、艺术性都达到空前的高度。其中作于民国8年、经多次修订增补定稿于民国10年的《末朝歌》,是其晚年代表作,在畲族长篇叙事歌(历史歌)中,占有重要地位——该歌叙述各个朝代的历史,着重叙写清朝政府的腐败和民国初年军阀统治带给人民的灾难。作者直面民不聊生的现实,忧愤交加,发出“当今末朝个样生(叫老百姓怎么活下去)”的感慨(“天问”),并以一个饱经忧患的畲族老人所持的见解,期望“真命天子”,拯救百姓,开创新社会,且满怀信心地预言:“真命天子出那位,初年细侪侅〓见(年幼的孩子能够看得见)!”民国13年(1924),学吉病逝于白露坑。其作品仍在闽浙畲区广为流传,经久不衰。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省、县有关部门,多次派员深入调查、发掘、整理学吉传世作品百余篇,其中包括《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畲族文学》,以及《畲族简史》、《畲族社会历史调查》等国家民族丛书所提到的代表畲族文学的优秀作品《末朝歌》、《蓝佃玉》(《九节金龙鞭》)、《钟良弼》、《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
  钟阿仁(1923~1936)
  钟阿仁,民国12年(1923)7月出生于本县五车虎龙坑(虎栏坑)樟〓垄(今属州洋八斗浿)。其父明雅,靠租种地主田地养家糊口,家境贫寒。阿仁无法入学,很小就上山放羊、砍柴,帮助家庭。
  民国23年(1934)初,虎龙坑建立苏维埃村政府。阿仁在当地中共党组织的教育引导下,率先加入少年先锋队,并担任承天乡少年先锋队队长。同年秋,国民党军队大肆“围剿”霞(浦)(福)鼎苏区。革命活动被迫转入秘密状态,上级领导指示阿仁留下来探听敌情,送信联络。
  民国24年(1935)春,霞鼎地区革命斗争进入最艰难时期,为了帮助被围困在山上的红军游击队解决粮食和食盐等困难,阿仁常跟随村赤卫队员,到17公里外的县城塔头尾(东关)购买所需用品,然后千方百计送给游击队。那时,敌人实行严密封锁,在小东区进城必经的罗汉山、小佳湖等地,修建碉堡,沿途增设岗哨,搜查来往行人,一经发现带有可资红军的日用品,就立即逮捕或杀害。但阿仁和赤卫队员毫不畏惧,每次挑柴到塔头尾,都用特制的竹扦担,将物品巧妙地暗藏其中,通过敌人岗哨、碉堡时,阿仁总是走在最前面,瞒过敌人严密的搜查,游击队同志每每赞扬阿仁“人小胆大”。阿仁经常单身独往岐头店、矴步头、水磨坑、罗汉山等地,张贴标语,散发传单,搅得敌人惶惶不安。不久,阿仁的行动被敌人盯上了,为了安全起见,上级领导决定把阿仁留在山上,参加游击队。
  民国25年(1936)5月,敌人再次到湖头围剿小东区游击队,并采取更加险恶的“驻剿”手段,在湖头村就地修建稠堡〓追使游击队转移。游击队在转移时,与敌人遭遇,战斗中队伍被打散,阿仁回到樟垄家中隐蔽。不久被敌人围捕,随即被押送到县城。审讯时,敌人要阿仁承认当过“土匪”,阿仁理直气壮、斩钉截铁地回答:“我是红军!你们才是土匪!”敌人恼羞成怒,枪杀了这位英勇的红军小游击队员。
  阿仁牺牲时,年仅13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闽东地区最小的一名英烈。
  雷天何(1883~1937)
  雷天何,俗名石蛋(一作石嫩。寄名于“石人公”)。谱名志屿,字彦贡,号玉山。本县三十六七都岚青洋当厝(今州洋青福)人,祖籍福安县老虎岩半山(康厝半山)。
  雷天何生于清光绪九年(1883)。其父茂兴(国霖,步臻),教过私塾,光绪十年迁居岚青,以挑柴、贩牛为生。后来,以其精明、忠厚被著名邑绅王邦怀所赏识、器重,聘为管家。天何亦因此成为王邦怀义子。
  天何髫龄之时,其家已是一县首屈一指的畲族殷实之户,在距岚青不远的田洋当中盖起青砖大瓦房(其地遂名“洋当厝”),家中聘有私塾教师,天何从小便有相当良好的文化教育。
  光绪二十五年(1899),在县城西关创办山民会馆时,天何已经成年,常随其父(会馆主要发起人之一)到会馆,结识了不少各地畲族头面人物。
  光绪三十年,天何娶亲成家,并在家中设馆,以教私垫为业。其子春华(春芸)、侄春生(春荪),都由其亲自启蒙教授,后来考入霞浦中学,成为一方有一定影响的人物。
  民国元年(1912),山民会馆正式成立董事会,改称“福宁三明会馆”,公举天何牵头负责。自此,会馆日见兴盛,名扬闽浙畲族地区,各地畲民纷纷要求加入,至民国5年(1916)左右,所登记会员计有霞浦、福安、福鼎、宁德、寿宁、罗源、连江、闽侯、泰顺、平阳等10县2000余人(户),集资银元1000多元,谷物相当数量,皆集中于岚青,由天何统管。
  民国8年(1919),由于王邦怀的帮助,由天何出面买下城北社乘驷后境的砖木结构六〓瓦房一座,作为会馆地址,随即装修迁入。自此,福宁三明会馆,真正成为畲族主要聚居区畲族民众联合组建的民间社会公益团体兼备公所、祠堂、旅社、活动中心等多种性质,具有联谊、接待、集会、祭祀、议事、讼诉、咨询、救济,以至畲歌流传等等多种职能,在闽东浙南一带畲族中,有着相当的影响。
  三明会馆最兴盛时期,一直由天何主持。天何花费了不少精力与家资,为畲族民众办了不少实事。
  民国15年(1926)以后,灾祸频仍,三明会馆处于瘫痪状态。不过,天何还是不时到会馆照看,成了会馆实际的业主。
  民国26年(1937),天何在岚青家中病逝。会馆由其子春华、侄春生继续管业。
  蓝克宜(1928~1960)
  蓝克宜,亦写作克疑,崇儒乡水漕垄(上水)村人,民国17年(1928)7月生。
  水漕垄,素以生产畲族女子专用的花斗笠闻名远近。克宜的祖父家连、父亲兴昌,都是编制这种斗笠出色的民间艺人。
  克宜读过几年私垫,能写一手相当工整的好字。而从小就跟其祖父与父亲,学编斗笠,心灵手巧,接受能力很强,其父常在人前夸奖,说克宜是个编斗笠的好料。成年后,技艺日臻精良,编制斗笠既快又好,型圆眼均,其精细程度超过其祖、父。
  1950年,克宜任崇儒区上水乡财粮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任崇儒区上水乡党支部书记。
  1956年,克宜牵头组织村中老艺人蓝阿宝、蓝家吾、蓝兴松、蓝家怀、蓝亚堂(病哑)等,成立畲族地区唯一的斗笠生产合作社,专门生产畲族女子专用的花斗笠。这些艺人组织起来后,相互交流、促进,编制技艺普遍更进一步,无论是数量或质量方面,都把传统的斗笠生产推向历史最佳水平。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大批劳力统一调配到“大跃进”的第一线,传统的畲族花斗笠生产停止。
  1959年,克宜到城关西门外,租一家店铺,专门生产、经营“上水畲家斗笠”。由于选料严格、做工精细,产品造型雅致装饰美丽,富有民族特色,其质体坚挺耐用,戴在头上既美观,又轻捷舒适,畅销全县诸畲村,福安、福鼎、宁德、柘荣等邻近县亦不时有畲族同胞前来购买作为女子的陪嫁品。县、地、省,以至中央派来的民族民俗调查研究人员,当时所得到的“霞浦畲族斗笠”,多出于此。
  1960年5月,克宜病逝。《畲族文艺调查》(见《畲族社会历史调查》)提到他和他们的斗笠合作社,及其所编制的“霞浦畲族斗笠”。
  李阿清(1899~1974)
  李阿清,原名蓝阿心。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生,四都里洋(水门长湖山里洋)人。幼年丧父母,随兄嫂长大。15岁随木匠学艺,出师后,以其精良的手艺、耿直的为人,名传承天一带,贫苦乡亲的木活、难处均喜欢找他帮忙。
  民国22年(1933),阿心偕同两个徒弟,边做工,边找共产党,于8月参加了马立峰的福霞工作团,改名为李阿清。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霞浦畬族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先后担任中共闽东主要领导人任铁峰、张宝田、曾志等同志的警卫员。年底,闽东工农游击支队在西胜成立,阿清随任铁峰等辗转于福安、霞浦一带。参加攻打西宅大刀会、溪西民团,以及围攻霞浦县城的战斗。每次战斗都冲锋在前,英勇善战。
  民国23年,阿清调任中共陇头区委书记,到承天、赤溪等村开展秘密革命活动,组织赤溪赤卫队,用梭标、大刀武装队伍发动群众,分田抗租、废债。5月底,攻打赤溪附近的土豪,队伍在上洋村遭敌人突然袭击,因敌我力量悬殊,战斗失利,阿清冲出重围,到福安柏柱洋革命根据地。不久,任霞鼎第三游击队队长,为叶飞、潘伯成率领的红军引路,包围石门坑(霞浦水门)炮楼,烧毁炮楼两座,杀得民团四处逃命。同年,连续参加攻打霞浦牙城、福鼎硖门敌巢,打死打伤民团10多人,缴枪40余支。时有“山民猛将”之称。
  民国24年,闽东苏区游击队受到国民党军队残酷的“围剿”。9月间,阿清和他的游击队在云路洋被大股的土匪包围,激战一日,失利。游击队突围到坑口岭,又与东坡反动刀会遭遇,弹药耗尽后,游击队撤退到坑口深山里,随叶飞、叶克守等隐蔽活动。在敌人严密封锁、游击队粮食断绝的情况下,阿清冒生命危险,化装砍柴、挑炭亲自下山找粮,为叶飞、叶克守送饭,担任警卫20多天。
  闽东红军全部撤离霞鼎苏区后,阿清根据叶飞指示,带领游击队,在霞鼎交界地区坚持游击斗争,以少胜多,以弱制强,出其不意地消灭侵犯苏区之敌,打击当地反动武装和土豪。民国24年初至秋,就与敌作战10余次,其中血战5次。9月在虎龙坑的一次战斗中,阿清脚受重伤无法行走,将游击队交给江郑章带领,自己只身摸黑爬行,隐蔽在长坑后门山的“鬼洞”里。敌军寻捕不到阿清,竟抓走其兄蓝阿贝作为人质。为使兄嫂免遭难,阿清折卸两支步枪的机柄,向敌人“自新”。自此,阿清脱离革命队伍,以木匠为业,隐没乡间。但始终没有泄露游击队秘密,没有造成对革命的危害。
  解放后,阿清重新参加革命工作,1956年至1958年,任后港区副区长。
  “文化大革命”中被定为“叛徒”,多次受批斗。1974年病逝。
  1978年底,中共霞浦县委实事求是地为阿清落实政策,推倒不实之词,作出平反决定,为其恢复名誉。
  钟阿银(1909~1970)
  钟阿银,清宣统元年(1909)生于本县二十三都赤岸桥头,后随父迁居本都江边岚驸马洋(今属州洋江边)。
  阿银童年读过私墊、小学。小学肄业后,回乡务农,对畲族民间青草药甚感兴趣,恰好其叔能以青草药治病,便不时向叔叔请教,结合阅读中医书籍,青年时就常以青草药为严重缺医少药的乡亲解除病患,成为这一带有一定声望的畲医。
  1950年,阿银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革命工作,1953年任江边乡副乡长。
  1955年,被选送福安专区中医进修班学习。结业后,在后港组建“霞浦县第二十一联合诊所”。1958年,诊所并入“城关人民公社保健院”,阿银任副院长。
  阿银作风正派,十余年如一日,勤勤恳为人民服务,工作成绩显著,得到群众好评,被评为“五好院长”。在做好行政工作的同时,在学术、医术上努力钻研,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并整理、总结不少畲族验方。有《山皇后治疗神经性头痛》论文,发表于《福建中医药》(增刊,1962年)。
  1968年,保健院“革命领导小组”成立,阿银任副主任。1970年4月16日病逝。
  1979年,县卫生局、医药科学研究所,将阿银治疗赤白痢、新久痢、血亏虚胖、睾丸肿大、小儿百日咳、妇女少腹瘕聚等验方,编入《畲族验方选》。
  钟昌达(1955~1979)
  钟昌达,1955年9月生,溪南白露坑人。
  1962年,就学于白露坑小学,勤奋好学,热心助人。小学毕业后,参加农业劳动,以助家庭生活。白露坑素有“畲族歌乡”之名,昌达在该村歌手的陶冶下,亦成为白露坑畲族歌手。
  1975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昌达认真学习政治、军事、文化,刻苦训练,熟练掌握军事基本功,勤勤恳恳工作,得到领导的表扬和战友的信赖。197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7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升为班长。
  1979年参加了中越自卫反击战,每次战斗,他都带领本班战士英勇顽强战斗,胜利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在中越边境谅山的一次战斗中,昌达奉命负责护送伤员,途中遭炮弹轰击,立即扑到伤员身上,用自己身体保护伤员,壮烈牺牲。
  钟昌达为保卫祖国,英勇战斗,舍己救人,壮烈牺牲,被追记一等功。
  雷石维(1930~1980)
  雷石维,俗名仕明,盐田乡洋边村人,生于民国19年(1930)11月。少年时读过几年私塾。喜爱民间器乐,遇“鼓首班”,每每留连忘返。能用树叶、麦杆、蒜膜之类作口笛,吹奏民间小调。
  16岁时,进村“鼓首班”拜师学艺。20岁左右,即是一方民间器乐能手,唢呐、笛子、二胡、三弦、锣鼓,吹、拉、弹、打,样样皆能,尤其擅长唢呐吹奏,善于运气、换气,连续吹奏,轻快悠扬而自如,时有“长吹”之号。
  1956年,“青皎民族文工团”建立,这是全县第一个畲族农村业余剧团,石维被聘任为后台头把手师傅,掌管、教习器乐演奏,直至60年代初,剧团下马。
  70年代,石维先后在鲤鱼山、涌山、洋边、窑后、楼基、岚头等畲村组建、教习“鼓首班”,其民间器乐演奏技艺日臻成熟,还创作或改编许多民族民间鼓首曲牌。其代表作《绣鞋换》,曲调轻松紧凑,喜气流溢,是婚礼主吹曲,且可变换七七四十九调,应用相当广泛;所创作的《梅花吟》、《红绣鞋》,及所改编的《柳青娘》等曲牌,皆普遍应用于霞浦畲汉两族婚礼等场合,深受艺人和群众的欢迎。
  1980年4月,石维病逝。其演奏技艺,由其众多的传人继承、发展,所创作或改编的许多曲牌,仍广泛应用、流传。其中《绣鞋换》、《梅花吟》、《红绣鞋》和《柳青娘》等,经民间音乐工作者搜集、整理,皆入选于《中国民间器乐曲牌集成》、《福建卷·霞浦县地方卷·鼓手曲牌选》,《绣鞋换》还作为《霞浦畲族婚礼“会八仙舞”》的主要伴奏曲牌,选附于《中国民间舞蹈集成》。
  钟昌亦(1927~1986)
  钟昌亦,又名姜小义。沙江沙塘街后岐山人。民国16年(1927)10月生。家境贫寒,少年时为人放牛,长大后在家务农。
  民国34年5月,日军残部进犯霞浦,在后岐山登陆,昌亦与同村30多人被抓充民伕,扛山炮,背炮弹,受尽折磨与凌辱,从霞浦一直到渐江诸暨,8月才被释放。归途中,在杭州被国民党军队强行抓壮丁。两次逃跑不遂,都被打得皮开肉绽,昏迷不醒。
  民国37年6月,昌亦在河南开封被解放,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分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某部机枪连当战士,后升为副班长,随军南征北战。先后参加了解放开封的战斗、解放济南的山东战役、淮海战役、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渡江战役和福建建瓯的剿匪战斗。每次战斗,奋勇杀敌,共立二等功3次、三等功1次。195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到福建建阳修路,开山放炮,修桥筑路,他总是身先士卒、不避艰险,立三等功。1951年因伤不能参加抗美援朝复员回乡,参加地方工作。
  1951年7月,受县委组织部委派,到大沙村进行第一期建党工作。为新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他发动翻身农民忆苦思甜,激发贫苦人民的阶级觉悟,宣传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培养骨干力量,建立农村基层的共产党组织,并领导开展土地改革和剿匪反霸斗争,得到县领导的表彰。1952年4月,调后港任组织干事,11月,调县民政科任科员。1953年4月,调下浒区任区委副书记。下浒任职期间,深入基层,走村串户,发动农民积极发展农副业生产,并组织农民走农业合作化道路,组织了互助组、农业生产合作社和高级社,使下浒区农业生产得到发展。1957年5月,调县民政科任科长,1958年3月至1961年3月,先后任沙江公社社长、崇儒公社社长。
  1961年3月,调沙塘乡当乡长。当时正值国民经济困难时期,昌亦正确执行国家恢复生产的政策,发动群众生产抗灾,关心同情贫困农户,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度过难关,深得群众拥护。1963年3月,调任沙江区区长、区委书记。
  1966年8月,调福安民族中学,旋任地委革委会行政组、地区赛岐农产品生产资料综合站书记。“文化大革命”期间,多次被错误批斗,仍坚信社会主义,坚信共产党,默默地工作着。1971年9月,平反后,先后任下浒公社副书记、书记、县茶业局革命领导小组组长、局长。
  1978年11月起,先后担任县革委会副主任、县委第六届委员和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县政协第五届常务委员。任职期间,兢兢业业为人民服务,尤其关心畲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的建设。为南塘畲族村的围塘养虾,上下奔跑、筹资、引进新技术等花了不少心血,使虾塘投产。他热情接待畲族群众的来访,及时处理畲族人民代表的提案,为改善本县畲族地区的生产、教育、卫生和生活条件,办了不少实事。
  昌亦是霞浦县人民代表大会第五届、第六届、第八届代表,省第五届政协委员。1986年5月病逝。

知识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霞浦县畲族志》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霞浦县畲族的历史与现状,其中包括:自然、社会、经济政治、风土人情、革命建设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