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3714
颗粒名称: 游戏
分类号: G852.9
页数: 4
页码: 340-343
摘要: 本段介绍了霞浦畲族体育方式游戏。
关键词: 霞浦畲族 民间体育 游戏

内容

打尺寸 亦称“打竹寸”、“打七寸”。俗称“打咯咯”,在霞浦畲族地区相当流行,水门、崇儒、盐田等畲乡,尤为普遍。逢年过节,或工余闲暇之时,经常群集山野平地作这种竞技性游戏活动。所谓“尺”“寸”都是小竹棍(或小木棍)。尺,长而粗(长35~40厘米,径粗3~4厘米),寸,则稍短而细(长15~20厘米,径粗2.5厘米左右)。最简单的打法,是把“寸”置地上,以“尺”击其一端,使它弹起,而后把它打击到前方,越远越好。或把“寸”抛起,以尺把它打击到前方。比赛者,每以“尺”计量所击距离,以定胜负。
  若是节日比赛,往往选择一块30~50米长的平坦场地,在场地的一端,画上一个直径约1.5~2米左右的圆圈,圈中站立一人,左手持“寸”,右手持“尺”,其余的人则站立在圆圈之外。游戏开始时,圈中人用“尺”猛击“寸”,使“寸”旋转着向圈外飞去,圈外的人们则竞相奔跑,以承接得到一定的尺寸,如“寸”条落地,圈外人则拣起回投圈内,圈中人可以用手接住,得到一定的尺寸,也可以用木棍再将“寸”条击出圈外,如是反复持续,不断的接击,圈外人不使“寸”条落地而回投落在圆圈内就算得胜,胜者便可轮换站入圈内。圈外投者可将“寸”条投落在圆圈外,或圈中人将“寸”条击出圈外,都要丈量“寸”条离圆圈的距离给以尺寸。在规定时间内先达到规定尺寸或尺寸多者为胜。人们在笑语欢声中,你争我夺,不断出现紧张、活渡、诙谐、有趣的场面,既培养机智、勇敢、顽强意志,又锻炼了身体,消除了疲劳。不少畲族男女青年还通过这项活动,相互了解,增进友谊,产生了爱情。
  “打尺寸”的来历,有一个不寻常的历史传说:相传古时候,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的畲族先民,在首领蓝奉高等人率领下,举族群起反抗官军,由于多数畲族义军是猎户出身,手执弓箭,箭无虚发,百发百中,把官军杀得落花流水,狼狈溃逃。后因官军开来大批援兵,义军寡不敌众,渡过汀江,退守江边,凭借江水天险,隔江抗敌。当官军从江对岸万箭飞射时,蓝奉高手持断弓,左拨右挡,把官军射来的箭矢一一拨回敌阵,杀伤大量的敌人,使敌人不敢过江,蓝奉高终于守住了汀州城。
  为了缅怀民族首领的光辉英勇事迹,畲族人民世代相沿“打尺寸”活动,“尺”就是断弓,“寸”就是箭矢;最初是在河的两岸举行,甲方在河岸持断弓防守,乙方则在河的对岸射箭。当箭矢纷纷射来时,甲方手持断弓,把射来的箭矢一一挡回对岸。久而久之,尺余长的木棍代替了断弓,筷子长的竹条代替了箭矢,“打尺寸”就演变成为现在这种体育活动的形式。
  猴孵蛋 亦称“猴护桃”、“护猴蛋”。在霞浦畲族地区,亦相当普遍。室内室外皆可进行。先猜枚或抽签,输者当“猴”,在场地中心,双手撑地,面前放置三块鸡蛋大小的石块,为“蛋”。其他人想方设法冲上前来抢“蛋”,“猴”则围绕面前的“蛋”,双脚交替灵活踢扫,尽力予以护卫,但不能把“蛋”置于身下,否则就犯规,其他人有权把“猴”脚拖住抢“蛋”(称“骑蛋拖尾”)。抢蛋者身体任何部位被“猴”踢中扫着,就算输,马上替换当“猴”。如果“猴”所护的三只“蛋”全被抢光,算输局,重新开“孵”,连输三局,要罚唱山歌,或学动物叫唤,连罚三次,便取消游戏资格。
  猴护蛋,是一种健身益智的游戏活动,斗智、斗勇,比敏捷,比心计,且不受性别、年龄、场地、时间的限制,深受青少年喜爱,经久而不衰。
  扭扁担 即在扁担上比手劲。由两人比试,一人作裁判。这是一种带有竞技性的游戏。游戏时,取一根扁担,比试者各以左手往身后,反执扁担的一端,使扁担横隔两人腰侧,两人右手相握,掌心扣掌心,拇指各扣对方虎口,其余四指握扣对方的掌背,双方只以肘尖接触扁担,两脚各自略蹲,呈稳重的马步,经裁判检查认定符合比试规则后,比试开始,双方均尽力运用腕力、臂力,使劲将对方的手往下压,压倒对方为胜。这是一种比劲头、比耐力的活动,双方若旗鼓相当,往往比得脸红汗溢,围观者则不断呼喊助威,场面颇见紧张、热烈。但双方如果相持过久,恐有伤体力,裁判便适时宣告停止,为和局。
  骑海马 即在滩涂上驾驶“滑板”。相传,明嘉靖间,威继光由浙江来福建抗御倭寇,仿照北方雪撬的形式制作“海马”在福宁沿海滩涂上训练士卒,作为进袭盘踞岛屿上敌军的载具。经过训练,士卒驾驶“海马”,在滩涂上滑行飞疾,袭击、追逐在这一带沿海、岛屿猖獗多时的倭寇,不断取得胜仗。从此,“海马”便在福宁沿海普遍使用,成为滩涂“讨小海”作业的一种生产工具。居住在下岐山、瓮里等畲村的畲族,出海或返回时,每骑“海马”作竞技性游戏活动,比机智、比速度,比负重,比花样,往往是成群结队,在海滩涂上竞相飞奔,场面十分壮观,令人目不暇接。近年,有关单位还加以专门组织,使这项生产活动,成为种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竞技性的体育活动项目。
  走“三”棋 是一种霞浦畲族地区独特而普遍的智力游戏。可以随时随地,画棋盘(如图),拣棋只(随便以石块、瓦片等物充当)。棋子双方有别,各12只。由二人对弈,先是布局,双方轮流在棋盘的交叉线上布一只。若棋盘上出现一方有三子在同一直线上形成“三”,即可任意“杠”对方一只,待双方12只都布满后,将被杠的子去掉。
  然后,开局,走棋。每只每次沿线走一步,若出现一方三子成“三”时,即可任意“吃”掉对方一只,先吃完对方棋只者,胜一局(若吃完对方12个只,本方12个只俱在,则胜12局,称“十二盘”)。除正常着法外,还可以摆成棋局,让对方来破。
  此外,霞浦畲族地区,还经常利用工余闲暇之时,进行各种游戏活动,青少年尤为活跃。主要有拔凳头、摔跌(练扑倒)、拔河(拔索)、节日登山、跳厝(跳框)、踢毽等竞技性游戏活动;有打扦担、捉迷藏(包走坞)、羊咩咩、搬运接力、兔子吃麦、跳绳(跳索)、爬竿(猴碌柱)、打水漂等活动性游戏;有走“踢”(六塔)、“粪楻棋”、“虎豹狮象”等各种棋类,以及猜迷、猜拳等智力游戏;还有斗草(斗钩)、拾魁、翻蚶壳、弹琼等其他游戏。其中有些具有相当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

知识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霞浦县畲族志》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霞浦县畲族的历史与现状,其中包括:自然、社会、经济政治、风土人情、革命建设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