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站 俱乐部(剧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3710
颗粒名称: 文化站 俱乐部(剧团)
分类号: G129
页数: 3
页码: 335-337
摘要: 本段介绍了霞浦畲族少数民族文化站和俱乐部。
关键词: 霞浦畲族 文化事业 文化站

内容

文化站 1957年,“霞浦县第一少数民族文化站”,在盐田区青皎乡创办,站址设海边村,房舍面积40平方米;接着,后港区鲤鱼山乡也创办少数民族文化站,站址设洋尾厝村,房舍面积30平方米。这是全省6个公办少数民族文化站中的2个,也是全县仅有的公办文化站,业经审定在案。每站配备1名国家编制的管理人员(均为畲族),每年固定经费2000元,均设有阅览室与游艺室,置有一定数量的报刊、图书、文娱器具和一副文化担(装备有留声机、幻灯机,广播筒、图书画报、展览图片等)。
  文化站农闲时整天开放,农忙时在午间和晚间开放,主要活动项目有阅览、图书流通、棋类、文娱体育、墙报(黑板报)专栏、图片展览、节日赛歌等,所在地的畲族群众经常来站参加活动。此外,文化站的干部还定期挑送文化担到县内没有文化站的畲村。
  1959年,青皎站新建砖木结构瓦房一座,建筑面积80平方米,活动场地110平方米,设报刊室、图书室和游艺活动室,增添了不少设备,活动更加活跃,鲤鱼山站则迁青坛乡,站址设石浿墩,与生产队合盖砖木结构瓦房一座,文化站建筑面积30平方米,活动场地100平方米,并增添了一些设备,开展正常活动。
  60年代,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文化站处于瘫痪状态;“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文化站干部被调离,改为民办站,每年经费降到600元以下,然而,文化站管理人员,还是克服困难,坚持办站。南塘站(即青皎站)在70年代还办得相当活跃,多次获得表彰,《民族画报》及省内一些重要报刊都作了较大篇幅的专题报导。
  80年代,文化站有所起色。1980年,南塘站购置43厘米黑白电视机1台,增加了活动内容。1981年,青福站(即青坛站)拆旧建新,建筑面积扩大到80平方米,活动场地扩大到160平方米。1984年随着畲族乡的建立,崇儒、盐田、水门三个乡办文化站,先后改称相应的“畲族乡文化中心站”,站址均设乡所在地,房舍皆砖木结构,其面积分别为45、40、50平方米。三个文化站中,崇儒站升为公办站,配备国家编制人员1名,每年固定经费2000元,盐田、水门站,仍为民办站,每年固定经费600元。至此,县内有畲族文化站5个。占宁德地区畲族文化站总数12个的41,67%,居首位。1986年,县委宣传部、财政局、文化局与县民委等,共同拨款,为崇儒站建造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舍,建筑面积130平方米,内设阅览室、图书馆、游艺室、电视室等,是县内设备条件最好的农村文化站。
  俱乐部(剧团、文化室) 1956年,县境最大的畲村白露坑和海边,先后办起村级俱乐部。俱乐部是群众自发创办的,政府有关部门给予一定的帮助。其经常性的活动内容,主要是民间器乐吹奏和畲歌盘唱,在此基础上,组建农村业余剧团,聘请导演教习闽剧(畲族没有自己的剧种,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处,所以畲民大多通晓当地汉族方言,看戏也都是看当地汉族喜爱的剧种,如闽剧、木偶戏等),上演古装传统闽剧,亦配合宣传演少量现代戏。海边所办的“青皎民族文工团”(青皎闽剧团),是全地区最早的畲族农村剧团,颇有名气,虽只有30人,但演出很受欢迎。白露坑闽剧团,在南乡也颇为活跃。本地导演雷国年,在县第一次农村剧团会演时,即获导演奖。1958年前后,茶岗、南门山、半月里、上水、霞坪、半岭、鲤鱼山、四斗、瓦窑头等畲村,都办有村级俱乐部,其活动内容,亦多以娱乐为主,开展民间器乐吹奏和畲歌盘唱,在此基础上,组建了不少“鼓首班”,有些俱乐部还增加图书阅览(主要由文化站的“文化担”提供)、棋类、黑板报等,有的还经常配合生产和中心工作开展宣传活动,有的则配合学校办夜校学文化。这些畲村俱乐部及其剧团、鼓首班,活跃了畲村文化,还培养了一批文艺活动骨干。1964年,赴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雷一鸣(茶岗)、钟柯香(南塘)、雷珠妹(溪边)、蓝新玉(上水)等,全部都是来自业余剧团,或农村俱乐部的业余演员、歌手。“文化大革命”期间,古装剧及畲族传统歌谣均被打入“封、资、修”之列,横加禁止,农村业余剧团被解散,俱乐部则被“政治夜校”所取代。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霞浦畲族群众文化活动,得以正常开展。南塘闽剧团(即“青皎闽剧团”)重新恢复,演员发展到48人,每年农闲季节除在本县乡村演出外,还应邀到福安、宁德、罗源、古田等畲族聚居县演出,很受欢迎。30个畲村,大半办起文化室(或仍称俱乐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其中,茶岗村创办“青年文化室”(后改称“青年之家”),建立阅读室,订阅7种报刊,添置一批书籍、乐器和体育活动器材,活跃群众文化生活,还结合办扫盲班、农技班,开展学习文化和科学知识,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983年以来,该村多次被各级政府命名为“文明村”,多次得到“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等表彰。

知识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霞浦县畲族志》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霞浦县畲族的历史与现状,其中包括:自然、社会、经济政治、风土人情、革命建设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