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3698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卫生
分类号: R19
页数: 11
页码: 324-334
摘要: 本章介绍了旧社会霞浦畲族卫生状况极为恶劣,环境肮脏,病源不断,疾病流行,严重缺医少药。人均寿命只有30岁到35岁。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畲族医疗卫生条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初级保健网正在形成。同时,传统的民族医药(畲医)得到继承、发掘、整理。畲族乡村卫生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民身体素质不断提高。人均寿命达到70岁左右。
关键词: 霞浦畲族 医疗卫生

内容

旧社会霞浦畲族卫生状况极为恶劣,环境肮脏,病源不断,疾病流行,严重缺医少药。人均寿命只有30岁到35岁。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畲族医疗卫生条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初级保健网正在形成。同时,传统的民族医药(畲医)得到继承、发掘、整理。畲族乡村卫生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民身体素质不断提高。人均寿命达到70岁左右。
  第一节 医疗保健
  医疗机构
  在漫长的旧社会里,霞浦全县畲族乡村没有任何医疗卫生机构。民国23年(1934)年7月至次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在盐田龙潭村借用民房,放置临时病床,设立过1所卫生所,为闽东特委和独立师的伤病员治疗,也为当地畲族群众治疗急重病。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基层医疗机构和设施建设。1952年11月,全县第一所区卫生所在畲族聚居比较多的五区崇儒乡率先设立。1953年5月,霞浦县少数民族妇幼保健站在畲族聚居比较多的三区盐田乡成立。1955年4月,畲族聚居比较多的四区水门乡也成立了区卫生所。1958年人民公社化,全县11个公社均由原有区卫生所、保健站、联合诊所合并组成保健院。1972年改称公社卫生院。1980年随乡镇建制,易名为乡(镇)卫生院(所),其中盐田、崇儒、水门3所,于1984年10月随畲族乡设立而定名畲族乡卫生院。各院用房、设备、技术力量“三配套”,建设不断增强。至1989年3所畲族乡卫生院下设7个门诊部和1处分院,医疗用房面积3314平方米,除盐田院原旧房外,均为国家投资兴建,各院都拥有透视、检验、手术室等设备,共有病床34张,固定资产计23.45万元,人员总数11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7人。
  与此同时,村(大队)一级的医疗机构也相应逐渐发展。50年代,有些畲村开始有联合诊所的分所。1958年公社化后,全县90%大队建立保健站,纯畲族大队也大多相应有了保健站(比例略低全县平均数,下同)。1967年起,县培训农村半农半医卫生人员,称“赤脚医生”,并大办合作医疗站,至1970年,89%大队办有合作医疗站。畲村站大多由集体承办,病员医疗费用免收,有些重病员持合作医疗证到公社卫生院治疗,还可以减免医疗费。80年代,畲村合作医疗站有的由赤脚医生承包,自负盈亏,有的财产仍属集体,由赤脚医生保本经营;无法维持的则多由乡镇卫生院重新延伸设点。1985年,村合作医疗站改称村卫生所,赤脚医生改称卫生员,考核合格的定为乡村医生。村卫生所承担当地医疗业务,负责预防接种、疫情报告、卫生宣传,以及计划生育、妇幼保健知识指导、推行新法接生等。1989年,30个纯畲村中,除南塘有乡卫生院分院外,西胜、瓦窑头、洋边、二铺(设杨梅岭)、上水,笕下、茶岗、半岭(设大路下)、长湖、大浿、墓斗(2所)、青福、岭头、马洋(2所)、八斗浿、大坪、凤江、一层、法华、三坪、单斗、二坑、四斗等都有村卫生所,基层卫生机构拥有率为80%。略低于全县82,7%的同类比率。此外,岚下、青岙、七斗岔、湖里、沙江、斗门、东山、牛角湾、盘前、牛栏头等村的纯畲族自然村也有村卫生所。全县计有畲族村卫生所35所,有乡村医生7名、卫生员45名、接生员21名。其中1985年和1989年由宁德地区少数民族乡医培训班培训的,计20人。尚未办卫生所的畲族行政村,均正在积极筹办中。
  疾病防治
  霞浦畲族地区发病率,历来高于汉族地区。旧社会天花、霍乱、流脑频年起伏,疟疾、麻疹、疥疮几乎无人幸免;血吸虫病肆虐,甚至导致绝户灭村;血丝虫病猖獗,兰田湾等畲村,晚期病人橡皮腿到处可见;性病多发,妇女病常见,婴幼儿死亡率高。人们面对疾病,只能投以草药偏方或请巫求神,大多得不到及时有效的防治。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防治严重危害少数民族的疾病,迅速、卓有成效地开展多方面工作。
  预防接种免疫 贯彻“预防为主”方针,霞浦畲族地区自1950年2月至1976年,每年都按国家下达指标,进行预防接种,菌苗有牛痘苗、霍乱菌苗、鼠疫疫苗、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百白破三联菌苗、乙型脑炎活疫苗、卡介苗、钩端螺旋体菌苗、流脑多糖菌苗等13种。1977年,开始实行计划免疫,各村造册、建立计划免疫接种卡,由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按期、按质、按量接种。1989年,小几麻痹症疫苗、百白破三联菌苗、麻疹疫苗、卡介苗等“四苗”覆盖率达到80%以上。各种急性传染病发病率普遍下降。
  巡回免费医疗 1953年,人民政府专门组织巡回医疗队,深入畲区进行免费治疗,足迹遍及县辖80%以上村,治疗各种疾病4648人次,免费6040元,占全县当年医疗减免总额的65,65%。牛胶岭村畲族贫农钟登钟,两条烂疮脚多年不能走动,经50多天的精心医疗,治愈后逢人便说:“共产党、毛主席是我的救命恩人!”1955年、1957年,组织有专门医疗队到畲村巡回医疗。1985年,还特别邀请县政协委员中部分老医生和医疗部门医务人员,到三个畲族乡巡回义诊。据不完全统计,自1950年至1989年,组织巡回医疗小分队,深入畲村38次,治疗各种疾病32237人次,减免医疗费达49829元,分别占全县同类总数的25.43%与30.21%深受畲族人民赞许。
  专项防治 对于为害广且烈的主要传染病、流行病,大多进行专项防治、抢救。往往一发现疫情,就组织医务人员深入疫区,免费救治病人,有的是送医送药上门,有的是建立临时医院收容病人,进行隔离抢救,使死亡率明显下降。同时,采取本标兼治、以本为主的综合措施,使这些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发病率明显下降,以至消失。全县畲族中,天花、回归热、麻风病,在50年代初即已消灭,疟疾至1984年已无病例。血吸虫防治,1972年,在县血防(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及螺区指挥部领导下,开展群众性消灭钉螺运动。此后,组织不脱产血防员,常年不断坚持在疫区工作,有螺面积逐年下降。1976年以来解剖4万多只钉螺,全部阴性,杜绝了感染。血吸虫病、丝虫病于1985年相继被消灭或基本消灭。白喉、麻疹、百日咳、流行性脑膜炎、小儿麻痹症和霍乱、疥疮、性病等都得到有效控制,发病率逐年下降。
  群众卫生运动 霞浦畲区从1952年起与全国同步,掀起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的爱国卫生运动。50年代开始推行“两管五改”(管好水源、粪便,改善水井、厕所、炉灶、畜圈、室内外环境),草岗(今茶岗)等较大的畲村,都将厕所迁离村落100米以外,还专建牛舍、养猪场,改变长期以来厨厕相连、人畜混居的情况,并据农事活动季节,结合生产开展“三清”(清理沟、路、房屋)积肥运动。与此同时,大歼“四害”(鼠、雀、蚊、蝇,后改雀为臭虫),推行爱国卫生制度,把爱国卫生常规化、制度化,不少畲村还由老人自觉长期包干,进行村境打扫。
  1981年后,把“讲卫生”、“环境美”作为“五讲四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畲区社会卫生面貌大有改观。同时,水改、粪改进一步列入畲村建设规划,至1989年,县内80个村安装了自来水,30%人口饮用到清洁的水在人口较稠密的海边、二铺、瓦窑头、茶岗、大浿、青福、墓斗、马洋等畲村,还修建了公共厕所。
  妇幼保健
  霞浦畲族的妇幼保健,在旧社会根本谈不上,在新社会则得到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
  妇女保健 人民政府从1952年起,组织医务人员深入农村,为畲族妇女进行妇女病普查普治,规模较大的有5次:1952年为150多名畲族妇女进行健康检查,发现梅毒患者16人,及时进行了治疗;1959年在盐田畲族社队普查,发现性病患者11人,全部给子及时治疗,1959年至1960年在全县范围内普查妇女,其中畲族子官脱垂病患者216人(其中一度72人,二度75人,三度42人),治疗187人,闭经病患者305人、治疗124人;1975~1976年再次在全县范围普查妇女病,其中普查畲族已婚妇女7659人,查出患有宫颈糜烂的1914例,阴道滴虫的1069例,阴道霉菌的110例,宫颈息肉的48例,宫颈癌的10例,外阴白斑的7例,膀胱阴道痿的1例,共治疗3631人次,疗效良好,1979年以来,分批进行妇女“两病”,查普治,畲族妇女中陆续发现尿痿患者4人,用手术治疗3人,全部治愈,子宫脱垂患者89人(比1959年普查减588%),治疗89人(其中手术治疗15人),有效率为92,1%,1985年对7名未愈者再次治疗,全部治愈。此后,对畲族妇女病普查普治,逐渐转入正常化。在对畲族妇女病普查普治的同时,还针对畲族妇女劳动强度大、卫生条件差,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妇女月经期、怀孕期、产媷期、哺乳期、更年期的保健知识,并强调妇女的劳动保护,妇女病发病率逐年明显下降。
  新法接生 霞浦畬族产妇,过去全是坐式或跪式分娩,加之受迷信观念影响,自生自接,婴儿落地才叫“阿婆”(旧产婆)帮助,产妇痛苦不堪,遇难产更束手无策,时有“一手攀酒瓶,一手攀棺材”之说,婴儿死亡率亦高,母婴两亡,屡见不鲜。1953年随着妇幼保健机构的设立,畲区开始推行新法接生。此后,大力训练新法接生员,免费配备接生用具和消毒药品器械,接生员一般能进行无毒操作,能做产前检查、产后流血和新生婴儿窒息急救。旧产婆亦相应加以改造。卧式分娩,逐渐为族产妇所接受,产妇产媷热及新生儿破伤风病基本消灭。1971年后,全县乡镇卫生院(所),均设有妇产科,邻近畲族产妇多在产前住院,安全分娩,一般畲村则由接生员以新法接生,但旧法接生仍占一定比例,僻远山村比例更大。据统计,本县畲族新法接生率1953年为18.01%,1989年上升到87.81%,但与全县已达97%的平均率还有不小距离。
  儿童保健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视少数民族儿童保健工作,各种预防接种和身体检查都免收费用。50年代和60年代,县卫生部门普遍给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全县儿童预防接种牛痘等菌苗,并广泛地宣传科学育儿知识。“文化大革命”中,儿童保健工作曾一度中断。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儿童保健工作走上正轨,多次对畲族儿童进行身体检查,患病者全部给予矫治。其中,1985年抽调医务人员到崇儒上水等畲村,对7岁以下的660名畲族儿童进行身体检查,健康数占98.2%,患病数12人(二度以上营养不良1人、佝偻病5人,中度以上贫血6人)。缺点数占48.7%(龋齿240例,砂眼118例)。对检查发现的病儿全部进行了治疗。
  计划生育技术指导
  1963年,本县开始推行计划生育,主要是指导服避孕药、使用避孕用具。但区基本未动。1964年起,动员育龄夫妇做节制生育手术,采取结扎、上环、人工流产等措施,畲区同步进行。70年代,施术增多。80年代,施术更多。1984年,省人民政府颂发《关于少数民族计划生育的若干暂行规定》,允许畲族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对节制生育措施更为具体,每年均由县直卫生医疗单位以及部分卫生院外科,妇产科医生组成手术队,定期分赴各乡镇施行节制生育手术。乡镇卫生院则以妇产科人员为主组成小分队经常深入农村,上门或采用小集中办法,为育龄妇女上节育环。几年来,通过多种形式,培训一批计划生育手术人员,手术质量逐年提高,术后一般反映良好。据1989年统计,全县畲族育龄妇女6735人,落实各项节育措施5967人,节育率88%,当年出生婴儿444人,其中符合政策规定不超过第二胎的占91.89%,基本达到县计划生育标准。
  第二节 畲族医药
  霞浦畲族,在长期严重缺医少药的特定环境中,掌握、积累着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逐渐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民族医学。疗法简便易行,药物简单易取,对一些专科、专病,疗效颇为显著。
  霞浦畲医,多是祖传家教、口传心授,仅偶有手抄单、验方,而缺乏系统的文字记载。在民间递嬗流传的同时,也大量失传湮没。
  新中国成立后,民族传统医学,得到努力继承、发掘、整理和提高。霞浦县有关部门,早在50年代,就开始对畲族医药进行调查,多次深入采风,动员畲医献方传技。1958年以来,总结整理了部分畲医治疗专科、专病的经验。1967起,与“一把草药一根针”的“赤脚医生”颇为相通的畲医,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与发展。1979年,“福建省第一次畲族医药座谈会”在霞浦召开,县卫生局、医药科学研究所,趁此良机收集、整理单、验、秘方116种,编印成《畲族验方选》,不久这些验方被编入《福建省民族医药资料汇编》,有些青草药还载入《民族药物志》。80年代,县有关单位、人员,对畲族医学进一步作深入、系统研究,有多篇论文问世,而霞浦畲医则相应地提高发展,且不断与现代医学结合,为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丰富祖国医药科学,起着积极的作用。
  认识疾病
  霞浦畲医,有自己的“疾病观”(包括对疾病的命名),认为病多为风寒所袭或气血不调所致。习惯把疾病分为寒、风、气、血和杂症等五大类型。寒症分72种:冲水寒、风寒、气寒、三日寒、七日寒、百日寒、漏底寒等等;风症也分72种:鸡爪风、虎头风、老鸦风、锁牙风、摄口风、盘肠风、镇心风、吊肠风、走皮风、急惊风、慢惊风、狂言风、吼痰风等等,均为内风;另有出云(类荨麻疹。有红云、米云、火云、钱云、猪母云之分)为外风;气症也分若干种;血症主要是指妇女疾病,如月经不调、血崩、血漏,以及其他出血疾患;杂症是指上述四大类以外的各种疾病。还有痧症,见于上述各症之中。
  霞浦畲医,习惯按各所擅长,大体分为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伤科、骨科,甚至还有带有巫术色彩的祝由科。内科中的“伤寒”往往单独立科。
  诊断治疗
  霞浦畲医诊断病症,偏重问诊,仔细询问病因、病情、结合望诊,察看舌、眼及其他部位的病变表征,作为确诊的依据。原先不切脉,只辨阴阳,不论五行,后来吸取中医诊断方法,也重视切脉。绝大多数采用对症治疗,其治疗手段主要有:内服、外敷、针刺、体疗四种。这些手段或单独运用,或数种兼使,每视病症病情而定。
  用药以青草药为主,多是藤、草、木本植物药,很少使用海洋生物药,其他动物药、矿物药亦极少使用。所用青草药习惯采集野外药。针刺用银针或三棱针。手法或轻挑或重刺。挑、刺后,或挤血,或不挤血。施针常是对症选定部位,不一定根据中医的穴位。如冲水寒,挑前、后心八卦位,及手指、足趾端:发痧,挑十宣、甲沟上边正中及手太阳(或手太阴)期中线、任督脉等处:挑病珠,则要挑患者凝结在特定部位的病珠。
  体疗,主要有捏痧、刮痧、抓筋、捏脊、推拿、按摩、火灸、拔火罐等,相传还有点穴法。祝由科(拿癣、过鲠等)亦属体疗。体疗中以捏痧、刮痧最为常见,用于中暑(逼痧)、昏迷(迷魂痧)之类痧症的临时救治或作辅助疗法。施术时,徒手对患者的一定部位,或捏或刮,亦多能奏效。
  霞浦畲医对专科、专病的医治,多有独到之处,且疗效比较显著。盐田雷春宝、溪南雷元明等治疗骨折,先以手法复位,再敷上捣烂、用糯米饭和蛋清调成糊状的草药(生半夏),外加杉树皮或小夹板、竹片包扎固定,药糊凝固坚牢,不亚于石膏绷带固定法,术后要求患者动静结合,适时适度活动,以利舒筋活络。竹下蓝石兰四代行医,擅长妇科、儿科,治疗小儿中毒性消化不良,泄泻不止,只用珍珠莲块根,磨开水取汁调入人乳适量,加少许冰糖,炖服,屡用屡验。城东钟马顺亦四代行医,擅长伤科疗法或单用内服伤草药,或擦洗、外敷、加内服,或以草药制炼成膏药外贴,皆可达到预期疗效。治疗瘰疬多用草药外敷,拔除病核,愈后疤痕很小,堪称绝技。东关蓝则忠(阿细)及妻吴亚金,祖传眼科,洽疗眼疾,因症施术:冲水引起的生翳,以针疗,配以药物;红眼(巩膜下出血),用凤尾草为针,横挑上眼胞充血处,再施药物;眼针(睑腺炎)用棕叶脉为针,轻刺泪管等,“拨云眼科”,享誉一方。其他如城郊钟敏树治伤寒,钟马贤治疟疾、血崩,钟阿银治痢疾、偏头痛,沙江雷秀兴、崇儒雷成兴、溪南雷元明、钟石琳等治妇女病,水门雷孙玉治眼疾,牙城吴木春治寒邪等,皆各有其妙,名重一时。
  验方选录
  内科
  疟疾 葡萄根 胡颓子根各15克 用米酒炖,于发作前半小时服。
  蚕豆 黄淡竹叶(鲜)500克 捣烂,加冰糖120克同炖,内服。
  头痛(定时发作,缠绵难愈) 黄荆(白蒲姜)根30克 加适量冰糖炖服。
  寒邪伤经(身冷体硬,神昏脉微) 八角金盘12克 高良姜籽(土砂仁)9克 瓜子金(铁钓杆)9克 楤木(白刺党)15克 加葱头7粒,煎汤内服。
  反胃 牛筋草(千人拔)30克 鹅不食草(地胡椒)9克 开水炖服。
  中暑(夏日发痧,昏迷不省) 枫香嫩叶 美丽胡枝子(铺柴)嫩叶 各取少许,搓软绞汁,灌服。 或:姜黄1.5克 末炖汤,灌服。
  漏肠痧(夏日伤暑,吐泻、腹痛) 枫香嫩芽6克 海金砂叶6克 金刚刺根6克 白桑仔6克 搓软,开水送服或煎服。
  扭肠痧(夏日伤暑,腹痛剧烈,神志不清) 猪油适量冲热开水服。
  痧气腹痛 积雪草(老鸦碗、乞食碗) 取适量洗净捣烂绞汁,开水冲服。或搓软,开水送服。 或:马兜铃根(白一条鞭) 取少许,嚼烂,用开水送服。
  水泻不止 红梧桐根 算盘子(雷打柿)根 金锦香(金石榴)根各3克 开水炖服。 或:金锦香9克煎汤取汁,煮鸡蛋1只,内服。
  痢疾 槟榔24克 凤尾草60克 加乌枣3枚。 赤痢用水7盏,酒3盏煎服;白痢用水3盏,酒7盏煎服。 或:陈春茶9克 加食盐6克,同茶叶炒焦,去盐,加冰糖30克,炖汤服,治新久痢。如冷痢,加煨姜3片。 或:仙茅(山棕)6克 凤尾草9克 铁苋菜12克,香附5克 水炖服。腹痛加南五味子(土木香)3克。
  腰肌劳损 飞天擒蟧(龙骨刺)根15克 锦鸡儿(金鸟仔)根15克 南蛇藤(穿山龙)根12克 与猪脚或猪骨髓同炖,食汤及肉。孕妇忌服。
  便血 萝卜头(留种者)30克 加冰糖炖服。便前血,加天胡荽(铺地锦)汁半杯。 或:金鸡脚(鸭掌星)120克 煎汤,加入粳米、猪肥肉适量,煮食。
  食狗肉误补(吐血,或引起其他疾病) 榕树嫩叶30克、开水炖,加冰糖调服。
  妇产科
  痛经 地棯(地茄)根15克 切片,用文火焙黄不使焦,待稍凉,黄酒炖服。或:泽兰(千里桔)取适量,酒服。
  闭经 胡颓子根(生)60克 石菖蒲(生)90克 煎汤冲黄酒服。如通经后出血过多,用英迷(和尚头)30克,烧服,止之。
  血崩 田基黄 取其末端部一小把,黄酒炖服。
  胎气(孕娠6个月。胎气上逆喘息) 荆芥叶15克 加酒120克,炖服。
  难产 凤仙花(指甲花)籽6克 黄酒炖服。
  产后淤血不清 泽兰4克 马蹄香3克 肿节风(九节茶)9克 黄酒炖服。
  血晕 酢酱草12克 捣烂绞汁,炖黄酒灌服。出血过多者忌之。或:韭菜250克 绞汁,与米醋250克同倒入酒壶内,塞紧壶口,烧热,去塞,熏患者鼻孔。或:白茅草花60克烧灰,冲红酒内服。
  子宫脱垂 白毛桃250克瓜荟根120克加猪大肠头一节,炖汤服。或:蓖麻子适量同少许米饭捣烂,敷脐部,子官收缩后,去药。
  乳腺炎 生香附酢酱草积雪草各取适量,加红糖少许同捣烂,外敷。
  小儿科
  急惊风 积雪草根酢酱草各取适量,开水炖服。
  迷痰风(突然跌倒昏迷,喉中痰鸣)酢酱草取适量,加生姜1片,捣汁灌服
  百日咳 侧柏叶30克糖蔗根60克加红枣7粒,炖汤,冰糖调服。
  荨麻疹 一枝黄花取适量,捣烂剂汁,炖热,擦周身。
  蚯虚 (急性肾炎)地胆草(地枇杷)土三七根各取适量,加酒炖服。或:鹅脚板(白花仔)10克加黄酒适量煎服。如不能饮酒,可用水炖。
  外科
  无名肿毒(发无定处,红肿疼痛)大黄(切片)取适量,用热水浸后待软,敷患处,原汤不换可复用多次,对初起者有效。
  白泡疔(局部生疔,顶有白泡,疼痛剧烈,症状险恶)蛎壳灰取适量,捣为末,调米醋,涂患处。
  老鼠食脉(挠动脉部生疔疖)面粉取适量,调水处敷。
  缠身龙(带状疱疹)香茶菜(铁棱角)根取适量,去须根,洗净,磨泔水频频外涂。此药尚可用于烫伤,用法相同。或:食盐取适量,调米醋,频频外涂。或:南蛇藤根洗净,磨烧酒外涂。
  背痛 梨树幼叶取适量,加米醋捣烂,外敷。
  会阴部疖肿 茅莓叶 取适量,加红糖少许,捣烂,外敷。
  肛门两侧疖肿 猫须 烧灰,调麻油,外涂患处。
  冲水结(大腿部突发红肿结块,或有寒热) 一枝黄花(土柴胡)叶积雪草根侧柏叶 南五味子(土木香)叶 各味适量,加生姜、红糖、酒糟,混合捣烂外敷患处。
  伤科
  跌打损伤 乌桕根30克 米酒炖服。
  腰挫闪伤 赤地利根30克 米酒炖服。
  刀伤出血 艾叶(生)嚼烂外敷。
  五官科
  眼目赤肿 地茄叶 取适量,加猪板油少许,同捣烂敷患眼。
  鼻渊(鼻内发痒,时流臭涕) 白毛堇菜(白花地丁)取叶适量,加冰糖少许,捣烂,外敷鼻头,再用根炖瘦猪肉,加冰糖少许,内服。
  牙漏(牙床脓肿,经常发作) 辣蓼 四角苎 各取适量,捣盐卤,敷患牙外之颊部。
  喉闭(气闭不能出声,或咽喉发肿,生有白膜) 何首乌根 切片塞牙关内,令吐口涎,半小时换一次,二、三次即愈。
  吊眉风(眼上睑突然上翻,不能闭合) 紫珠根250克 生用,去外皮,煎汤内服。

知识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霞浦县畲族志》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霞浦县畲族的历史与现状,其中包括:自然、社会、经济政治、风土人情、革命建设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