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经费 设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3694
颗粒名称:
经费 设备
分类号:
G521
页数:
3
页码:
317-319
摘要:
本段介绍了霞浦畲区小学经费来源与汉区小学基本相同:公办,由政府拨款;民办,由集体与个人筹集,政府给予补助。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人民政府对畲区小学所拨的经费有偏重。但学校经费一般按人头拨款,畲族地区学生少,经费相应也少,学校设备也差。
关键词:
霞浦畲族
经费设备
教育发展
内容
霞浦畲区小学经费来源与汉区小学基本相同:公办,由政府拨款;民办,由集体与个人筹集,政府给予补助。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人民政府对畲区小学所拨的经费有偏重。但学校经费一般按人头拨款,畲族地区学生少,经费相应也少,学校设备也差。20世纪的40~50年代,畲族小学基本无校舍,多借用祠堂众厅或民房大厅上课。学校课桌椅,多是学生自备或以木板垫上砖头石块代用。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畲区办学条件有所改善,人民政府拨修建费,加之集体筹资与群众献工,献料,部分畲村都修建了土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单层简易校舍。将近半数的学校有了简易的课桌椅,教学仪器有所添置。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政府重视改善畲族地区办学条件。据不完全统计,1984年至1988年的4年间,仅省、地、县三级政府投入3个畲族乡学校,实现“一无(无危房)二有(有教室、课桌)”的专款经费达96.05万元,高于一般乡镇的平均经费,而3个畲族乡也从乡财政中增加教育基建投资达21万元。县各部门也大力支持民族乡各村的办学。县民委每年划给教育专项经费达5万元,老区办帮助老少地区改善办学条件,4年累计9.21万元,县委办、教育局、县税务局、粮食局等扶贫单位还为上水、洋边、法华、四斗等新建校舍四座。同时发动群众集资办学。据3个畲族乡统计,从1984年6月至1988年底,群众集资达150多万元,新扩建校舍53座,面积达1.4万平方米。同时添置课桌椅1520副,投入其他教学设备2万元。其中崇儒、盐田两乡群众集资各达60万元以上,1988年评为全县集资办学先进单位。同时1988年超额完成教育附加费征收任务,受地区表彰。
此外,畲族地区有些学校还开展勤工俭学,由所在地划给学农基地,其收入添贴本校教育经费。据1989年统计,10所民族完小都新扩建校舍,绝大部分是符合标准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实现了“一无二有”,教学设备得到极大改善,其情况详见表。
但初级小学一般设施较差,尚有30%的初级小学没有校舍,大部分初级小学课桌椅不合格,采光程度差,教学设备差。
知识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霞浦县畲族的历史与现状,其中包括:自然、社会、经济政治、风土人情、革命建设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