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3693
颗粒名称: 教师
分类号: G521
页数: 2
页码: 316-317
摘要: 本段介绍了20世纪40年代末,只有6名教师先后在畲村小学短期任教,文化程度均未达小学毕业(其中2名系塾师转教)。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小学教育的发展,畲村小学教师的数量与素质相应增多与提高,其中不少教师为畲族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
关键词: 霞浦畲族 小学 发展

内容

20世纪40年代末,只有6名教师先后在畲村小学短期任教,文化程度均未达小学毕业(其中2名系塾师转教)。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小学教育的发展,畲村小学教师的数量与素质相应增多与提高,其中不少教师为畲族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如县先进教师张松发(1940~1980),自1959年起就只身在地处穷乡僻壤、办学条件极差的梨坪湾小学任教,20余年如一日,采取适应畲村特点的各种形式教学方法,兢兢业业为村培养了大批合格的学生,使该校成为六七十年代畲族山区教学的先进典型。学区、县多次组织参观。最后带病坚持上课,以至病症猝然发作,在送往医院的山路上,与世长辞。其他如阮中帜、郑克明、李祖香、许守定、许永松、钟秀英、李兆泉等等都是在畲村任教、成绩显著的教师。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南门山小学教师李兆泉还出席省民族团结表彰大会,得到表彰。无可讳言,由于教师中学历合格(达中学、高中毕业)的不很多,民办、代课占相当比例,加上畲村生活艰苦,有的教师不安心工作,畲区小学教育质量无法保证。有些畲村小学甚至派不上教师而无法开办或中途停办。
  1985年贯彻省民族教育座谈会精神后,县教育部门采取四条措施,进一步调动畲村教师的积极性。一是定点补助,凡是在边远民族学校任教的教师给予一些津贴。崇儒、盐田、水门等畲族乡还采取民办、代课工资统筹的办法,稳定师资队伍。二是优先转为公办教师。每年从民办转正指标中划出一块,或采取加分办法予以照顾。至1989年,共有18名坚持畲区学校任教10年以上的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这些教师转正后仍留校任教,发挥出更大的积极性。如崇儒乡教师林丽玉,坚持在民族小学任教25年,转正后主动承担民族小学复式教学试点任务,教学效果好,1989年参加全县复式教学比赛获二等奖,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评为县先进教师。三是增派骨干教师。每年从新分配师范毕业生中派出一部分到民族学校任教。使教师素质逐渐提高。1989年畲村小学学历合格教师达44.9%。10所民族完全小学,校长中师范毕业生有6人。四是培养畲族教师。每年从各中学中单独选优秀民族考生4~5名,录取到地区师范学校民族班,以充实民族学校骨干师资力量。1989年,霞浦县畲族地区小学师资配备情况,如右表:

知识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霞浦县畲族志》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霞浦县畲族的历史与现状,其中包括:自然、社会、经济政治、风土人情、革命建设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