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学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3692
颗粒名称:
学校
分类号:
G521
页数:
5
页码:
312-316
摘要:
本段介绍了霞浦畲族在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视少数民族教育。全县各小学都优先招收畲族儿童入学,给予减免学费等照顾,同时在畲族居住集中的村落陆续兴办学校。
关键词:
霞浦畲族
小学
发展
内容
霞浦畲村小学,始办于民国19年(1930),其时三名英国基督教传教士在草岗村所建的教堂内附设“圣义小学”,聘请一名教师,免费招收30名学生,四年后,教堂烧毁,学校告停。民国29年,全县开始施行“国民教育”,偶有畲族学生就近到乡镇中心国民学校或保国民学校就读。民国32年,盐田乡南塘保和松南乡矴步头保,亦创办国民学校,每校教员2人,学生中畲族学生占三分之一左右。至40年代末,全县畲族中进过小学的约有80人左右(无女生),其中读完高小的只有7人。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视少数民族教育。全县各小学都优先招收畲族儿童入学,给予减免学费等照顾,同时在畲族居住集中的村落陆续兴办学校。
1950年,首先在最大的畲村白露坑开设公办小学,在南塘(海边)恢复公办小学,两校在学学生31人。1952年,在玉坛(墓斗)专设第一所“民族小学”(正式命名)。此后,相继在西胜、涌山等畲村设立公办小学,在南山、龙潭等畲村设立民办小学。1957年随民族乡的建立,在乡所在地基本都相应设有“民族小学”,至此全县畲族地区共有9所小学(其中“民族小学”7所),在校学生414人,有的开始进入中学。但畲族地区小学少,儿童入学不便,尤其读完全小学一般都要走二三公里路,其时能上学的多数是家境较充裕的男孩,年龄普遍偏高,超龄学生占很大比例。
1958年在“大跃进”期间,国家办学与集体办学“两条腿走路”,掀起群众办学高潮,全县畲族地区民办小学一下子猛增到42所,公办的民族小学也增加到11所,入学畲族儿童达1965人。这是不正常的发展,超过当时实际能力,必要的教学设施与师资力量都跟不上,有的学校则违反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实行“高质量,高速度”的“双高课”。欲速不达,教学质量普遍低下。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畲族人民生活相当窘迫,大部分畲族学生无法继续上学,大部分畲村民办小学只好停办。
1962年以后,根据畲族地区实际情况,调整、压缩7所民族小学,摘掉青福、玉坛两所高小班,巩固充实25所小学(其中公办15所),全县在校畲族学生800人(其中667人在公办小学上学),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破坏,经常停课“闹革命”。同时,民族政策也遭践踏,不再特别重视“民族小学”。畲族学校学生得不到应有照顾,流生现象严重。1970年,根据“教育要革命”的精神,要求读完全小学不出大队,读初级小学不出生产队,采用多种形式办学,凡有七八个学龄儿童的村落都要设立小学,有的畲村还采用“半日制”或办“耕读班”(“午班”、“晚班”、“送字上门”),“巡回教学”等形式,一时畲村学校的密度和学生入学数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但是,所增设的基本是民办小学,为数不多的公办小学,也多是只有一两位教师的单、双人校,且这些教师还因种种原因无法到校,临时请用的代课教师占相当比例,有些勉强办起来的小学,学生极少,只好采用巡回教学的办法,一位敏师奔走在相距几公里的两所学校,隔日上课,如崇儒霞坪的石竹垅和新村曾有这类学校。当时“读书无用论”泛滥,学生不认真读书,所谓“修正主义教育路线”不断受到批判,教师欲教不能、欲罢不忍,教质量无从谈起。学生年年“一、二、一”(老是在一、二年级留级),好些学校办学十几年、甚至二十多年,还培养不出一名高小毕业生,合格率极低。再加上畲区经济发展缓慢、群众办学负担重,供不起教师,学校经常办办停停。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的1976年,全县畲族地区有小学42所,在校畲族学生2820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把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放在重要的位置,霞浦畲族小学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尤其是1983年县民委设立后,配合教育部门,从畲族及其所处地区的实际出发,采取不少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畲族地区初等教育的普及工作。
一是陆续把边远畲族贫困村的民办小学转为公办小学(至1989年已转2所),并对既是老区、又是畲村的13所小学实行免费入学,其他民族小学亦增加减免比例,或由村集体经济负担学生杂费的办法,减轻家长经济负担。同时,每学期向城镇中小学收取“支边费”,每年约3万元,支持老、少、边地区办学。
二是增添学校布点,对离行政村小学达1.5公里以上的畲族自然村,一般都增设小学。如崇儒的溪坪猴洞、后樟,水门的刘车、小洋,盐田西胜的五斗、下长岗等僻远自然村,学生都不及10人,教育部门均照顾设点办学,使学龄儿童能就近入学。
三是根据畲村生源少,单独办完小有困难的情况,创办寄宿制完小,以寄宿、寄午餐的形式,把邻近初小学生集中起来,提高普及初等教育水准,崇儒、西胜、茶岗、七斗岔等均有此类完小,有关部门给添置床架、被等设备,并照顾教师、炊事员编制等。全县寄宿、寄午餐畲族学生达431人。
四是于1987年在全县畲村小学中选择规模较大的九所完小和一所中心校,作为民族重点完小学校。从师资、设备上重点支持,教学上重点指导,如西胜民族完小,作为重点后,教学质量提高很快,1988年初考及格率达50%,比1985年提高37%,语数双科平均总分达114分,接近全乡同类完小水平。10所民族完小还在办学中充分发挥优势,负起招收邻近畲村高小生、带动所属初小教学等任务,并带动一般民族小学。此外,在盐田崇儒等教学力量强质量好的中心校内开设民族高小班,加强对畲族学生的教学。
五是多渠道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力量。据1989年统计,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7.28%,比1985年提高1.28%,年巩固率达98.3%,毕业率达98.3%,普及率达96.3%,分别比1985年提高2%、0.5%和5.9%,实现了乡乡普及,30个畲族行政村达到普及要求的有26个,占86.6%。
知识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霞浦县畲族的历史与现状,其中包括:自然、社会、经济政治、风土人情、革命建设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