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私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369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私塾
分类号: G521
页数: 2
页码: 310-311
摘要: 本段介绍了旧时,霞浦较大的畲村如岚青、一浿、后地、青皎、鲤鱼山、梨坪塆、水漕垅、霞坪里、半月里、白露坑、牛胶岭等,均设有私塾,就学俗称“读塾书”。每所私塾只有一名塾师,学生少则三五人,多则十来人。白露坑等处,还利用课余教唱一些知识性的畲族歌谣。
关键词: 霞浦畲族 私塾 发展

内容

旧时,霞浦较大的畲村如岚青、一浿、后地、青皎、鲤鱼山、梨坪塆、水漕垅、霞坪里、半月里、白露坑、牛胶岭等,均设有私塾,就学俗称“读塾书”。
  每所私塾只有一名塾师,学生少则三五人,多则十来人。塾馆多设在众厅、祠堂、宫庙,或塾师自己家中,课桌椅多由就读者自备。教育内容主要是识汉字,学汉文和封建伦理道德教育。教材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有的还结合实用教授《五言杂字》、珠算等。一律用霞浦话(当地汉族方言)教读。白露坑等处,还利用课余教唱一些知识性的畲族歌谣。
  塾馆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神位”,进行封建正统文化教育。教读年限依据学生的年龄及接受程度而定,通常是六年结业,但多半中途辍学。学生初入学叫“发蒙”,履行礼仪后,就进行点教,一至二年后,视其程度,再进行串讲。教读方法采用注入式个别教学。上课时,塾师坐在大方桌的大椅上,学生逐一到其跟前侍立,聆听教诲,然后回原位端坐,或背诵或练习,作业经塾师圈批后,当天发还。所授课业,天天背诵,一一过关。不能熟背者,往往被罚打手掌。塾师备有戒竹,上书“一片无情竹,专打书不熟,父母若怜子,何必送来读”之类字句。惩戒甚严,俗谓“严先生,好弟子”,但学生多难以忍受。
  教学时间,每年农历正、二月上学,十一月冬至(冬节)前放假。中间一般随端午、中秋、重阳等民间节日各休息一天,而没有星期日和其他休假。
  塾师,习称“塾书先生”。大多是本民族中读过私塾的知识分子。其生活费用由延请者负担,一般是每位学生每年负担50~100公斤谷子作为赘仪(学费)。多数塾师轮流在学生家里吃饭,畲家好客,对塾师倍为敬重,每逢节日,更是争先邀请或送节日食品。一些学生,拜认塾师为义父。塾师在端午节照例发给每位学生一把白纸折扇。霞浦畲族中不乏尽心尽职的良师,如岚青的雷天何(有传)、白露坑的钟延吉、钟学吉(有传)、钟学算、后地的钟成潘、大坪后的蓝家泉、后山的蓝玉轩、草岗的雷大新,上水的蓝奶银等,都在一方颇有名气,有的还是近现代霞浦畲族中有相当影响的人物。
  由于种种条件限制,能有机会读上几年塾书的,为数极少,而女孩更是无一例外地被排除在塾馆门外。即使被认为是一方畲族文化最发达的白露坑(包括半月里、牛胶岭等),20世纪40年虽有3所私塾,能粗识字的也只有22人,仅占当时当地畲族总人口的2%左右。
  私塾因其形式呆板、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远逊于新式学校,至50年代,全被部淘汰。

知识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霞浦县畲族志》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霞浦县畲族的历史与现状,其中包括:自然、社会、经济政治、风土人情、革命建设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