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事舞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3683
颗粒名称: 神事舞蹈
分类号: J193
页数: 2
页码: 302-303
摘要: 本段介绍了霞浦畲族旧时迎神、驱邪、求雨、祈福等祭祀活动,常有请巫师“作法”,且歌且舞,敬神、娱神。《王师舞》以独舞形式表演。
关键词: 霞浦畲族 民间艺术 舞蹈

内容

霞浦畲族旧时迎神、驱邪、求雨、祈福等祭祀活动,常有请巫师(俗称“王师”)“作法”,且歌且舞(俗称“王师舞”),敬神、娱神。
  《王师舞》以独舞形式表演(司鼓、司锣各一名,居旁伴奏)。分为文、武二科。文科以说唱为主,偶尔有一些辅助动作,舞蹈性不强:武科则动作性强,跳、腾、翻、走,姿式多样,甚至在11、13张叠上去的桌子最顶端进行表演,技艺高,难度大。
  1984年,省民间文艺工作者来霞浦,采录崇儒上村老艺人雷成兴(1897~)表演其代代相传(已传20多代)的武科舞蹈,经整理,定名为《祈福舞》,入编《中国民间舞蹈集成》(福建卷·宁德地区分卷)。
  该舞者男扮女装,扮演“奶娘”(陈靖姑)等神仙。有神冠、头红(布,当作头发)、神裙等服饰,铃刀、龙角、丝鞭、魔蛇(亦作铁链)、令牌、草席(卷则为桥,披则为船)等道具。表现驱鬼消灾、祈福求安的内容。
  全舞分为三段:首先是“起神头”《出厅》(排阵布兵,驱赶鬼邪),接着是“抽兵马”《行罡》(礼拜星斗,召遣天兵),最后是“行九洲”《出山》(舍魂夺命,拯救良民)。每段均有结合各种道具的小段舞蹈。舞中有走四方步、划八字步、钓脚、吸脚、抡背,以及“铁链驱邪”、“关邪洞”、“令牌打五方”、“鲤鱼翻身”、“盘古分天”、“弥勒献腹”、“五龙缠身”、“行罡”、“牵云”、“奶娘梳头”、“镇鬼门”等各种动作。动作刚键,造型生动。又以左、右、高、低的“鲤鱼翻白”为贯穿始终的基本动作。而披席“行罡”整段舞,虽然始终仅占“一席之地”,无急剧的调度场面和高大的跳跃动作,但手挥法器,足踩辗步,或跬或步,转折承换时而滚翻,时而旋转,显得节奏鲜明,多姿多采,确有如踏星斗、行江海之感,生活气息十分浓郁。该舞以“咚咚咚哐”中速、稳健、反复敲打的锣鼓为伴奏,而主要节奏则靠铃刀上铜片、铜圈相互撞击“卡卡卡”清脆、利索、悦耳的音响。
  50年代以来,随着祭祀、祈福活动的大量减少,此类舞蹈正趋向消匿。

知识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霞浦县畲族志》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霞浦县畲族的历史与现状,其中包括:自然、社会、经济政治、风土人情、革命建设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