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舞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368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舞蹈
分类号:
J193
页数:
4
页码:
300-303
摘要:
本段介绍了霞浦畲族民间舞蹈,源于祭祀、喜庆、生产等活动,其传统节目,多由与这些活动直接相关的习俗性舞蹈动作演变、发展完善而成的。其基本动作往往以“踏—步—蹲”为主,即左脚向右脚前侧斜进一步,左脚踏在右脚前,同时双膝往下弯曲成蹲状。
关键词:
霞浦畲族
民间艺术
舞蹈
内容
霞浦畲族民间舞蹈,源于祭祀、喜庆、生产等活动,其传统节目,多由与这些活动直接相关的习俗性舞蹈动作演变、发展完善而成的。其基本动作往往以“踏—步—蹲”为主,即左脚向右脚前侧斜进一步,左脚踏在右脚前,同时双膝往下弯曲成蹲状。此外,还有各种表演手势,以及蹲脚、独脚、抖肩、翻滚、旋转等造型独特、丰富的舞姿,具有稳健、庄重、典雅、温馨、灵活多彩的风格,整个舞蹈和谐、优美,不少动作技术精湛,难度较高,一般人不易学会。
霞浦畲族对舞蹈甚感兴趣。虽然由于历史等原因,许多传统舞蹈多已失传,而平时也少有群众性的舞蹈活动,但是在其各种习俗活动中,则蕴藏大量的舞蹈素材,尤其是婚礼喜庆、节日仪典、神事祈禳等场合,更是经常有着比较完整也比较原始的舞蹈。
这里没有专业的舞蹈艺人。能演唱的,每村几人到十几人。有关婚礼的舞蹈,往往是村里群众自己排演的;有关神事的舞蹈,一般由巫师表演,有的是因袭祖上技艺,有的只图赚点钱,一般都是不脱产的。
50年代以来,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少数民族民间文艺,让一部分久已湮没的畲族民间舞蹈得到发掘和整理,从而重新焕发异彩,深受广大畲族群众欢迎。
婚礼舞蹈
霞浦畲族婚礼,有成套的仪式,尤其是“做暖房”(亦称“会八仙”)最具民族风味,且含有相当丰富的舞蹈素材。
1956年,县文化馆组成“群众业余文艺创作小组”,多次到洋边、青福等畲村采风,邀请当地雷奶金、雷加盛、蓝中庆、蓝洪盛等,按其婚礼仪式进行表演,纪录其原有的蹲步、行礼等舞蹈动作,及其换灯、献茶、拜堂、敬酒等场面。然后以此为基础,结合当地畲族有关舞蹈的其他习俗活动,美化原有的礼节动作,又在忠于原形的基础上增添新动作,进行集体创作(由畲村教师林之行执笔),加工整理成完整的舞蹈节目,伴奏不保留原有不合舞蹈节拍的鼓吹班曲牌,并根据畲歌“排歌调”旋律重新加工创作。定名《畲族婚礼舞》,入编《中国民间舞蹈集成》(福建卷·宁德地区分卷)。
该舞蹈由10名演员表演。先由持灯男女为前导,请出新娘新郎。男女宾相尾随其后,鱼贯步入厅堂,表演拜天地、拜祖宗、换灯、献茶、蹲步、团拜、安座入席、敬酒、送客等情节的舞蹈。舞蹈基本动作为直蹬、斜蹬、走蹬等步伐,双手摆动,明快而优美。伴奏以4/4拍子四句头的分节歌,节奏平稳,音调悠扬,具有浓郁的畲族乡土气息。
该舞作为霞浦县代表队在“福安专区首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的获奖节目(1956年),参加当年的“福建省业余文艺会演”,评为优秀节目。继而参加“全国第一届农村业余文艺会演”,得到好评,还被拍成彩色舞台纪录片,在全国发行放映。不少报刊均发表剧照、评介文章。国家邮电部还将其选入《中国民间舞蹈》(第三组)邮票(特55-1“畲族婚礼舞”,1963.6.30)。1988年,宁德地区文化局派舞蹈于部配合霞浦县文化馆有关人员,再次深入畲乡采风,发现水门茶岗畲族婚礼仪式完备,尤以“会八仙”最有特色,遂在该村雷新树的婚礼现场实况录像,如实记录这相沿十几代的婚礼舞蹈。舞蹈由9名男子主演(雷阿宝、雷石金等演“八仙”,老艺人雷开朗演“阿乐哥”),新郎(“驸马”)、新娘(“公主”)则是当然角色。并有10男10女盘歌陪唱(俗称“陪暖房”)。1989年,由本县民间文艺工作者选取其中“会八仙”部分,作文字、场记记录、整理,定名《畲族婚礼“会八仙”舞》。
全舞分为7个礼仪场面:“迎仙礼”(八仙出场,相互接迎)、“敬宾礼”(下凡赴会,相互礼敬)、“洁净礼”(洗却风尘)、“整装礼”(入乡随俗、换着畲服)、“会仙礼”(仙畲同乐)、“贺亲礼”(喜贺新郎)、“宾相礼”(致意众宾)。舞蹈基本动作亦为直蹬、斜蹬、走蹬等步伐,双手摆动自如,并以双手叠靠、姆指绕动、一脚绕至另一脚旁侧、正步向前膝略蹲的致礼动作,作为贯串始终的主要动作。全场舞蹈动作斯文典雅,节奏稳健明朗,显得彬彬有礼、兴致勃勃、喜气洋洋。尤其饶有情趣的是“洁净礼”后,冒出一位不修边幅、涂红抹黑的丑角“阿乐哥”,对“八仙”作即兴插科打浑、嘻笑打闹的滑稽表演。表演者手舞足蹈,动作随意性很强,潇酒俏皮,令人捧腹溢泪乐不可支,把婚礼喜庆活跃的气氛,推上高潮。音乐则配以欢乐、明快的《绣鞋换》等鼓吹伴奏,与整个喜庆场面和谐协调,相得益彰。
此类舞蹈,在霞浦畲区普遍流行,但“阿乐哥”则唯独水门茶岗一带所仅有。
神事舞蹈
霞浦畲族旧时迎神、驱邪、求雨、祈福等祭祀活动,常有请巫师(俗称“王师”)“作法”,且歌且舞(俗称“王师舞”),敬神、娱神。
《王师舞》以独舞形式表演(司鼓、司锣各一名,居旁伴奏)。分为文、武二科。文科以说唱为主,偶尔有一些辅助动作,舞蹈性不强:武科则动作性强,跳、腾、翻、走,姿式多样,甚至在11、13张叠上去的桌子最顶端进行表演,技艺高,难度大。
1984年,省民间文艺工作者来霞浦,采录崇儒上村老艺人雷成兴(1897~)表演其代代相传(已传20多代)的武科舞蹈,经整理,定名为《祈福舞》,入编《中国民间舞蹈集成》(福建卷·宁德地区分卷)。
该舞者男扮女装,扮演“奶娘”(陈靖姑)等神仙。有神冠、头红(布,当作头发)、神裙等服饰,铃刀、龙角、丝鞭、魔蛇(亦作铁链)、令牌、草席(卷则为桥,披则为船)等道具。表现驱鬼消灾、祈福求安的内容。
全舞分为三段:首先是“起神头”《出厅》(排阵布兵,驱赶鬼邪),接着是“抽兵马”《行罡》(礼拜星斗,召遣天兵),最后是“行九洲”《出山》(舍魂夺命,拯救良民)。每段均有结合各种道具的小段舞蹈。舞中有走四方步、划八字步、钓脚、吸脚、抡背,以及“铁链驱邪”、“关邪洞”、“令牌打五方”、“鲤鱼翻身”、“盘古分天”、“弥勒献腹”、“五龙缠身”、“行罡”、“牵云”、“奶娘梳头”、“镇鬼门”等各种动作。动作刚键,造型生动。又以左、右、高、低的“鲤鱼翻白”为贯穿始终的基本动作。而披席“行罡”整段舞,虽然始终仅占“一席之地”,无急剧的调度场面和高大的跳跃动作,但手挥法器,足踩辗步,或跬或步,转折承换时而滚翻,时而旋转,显得节奏鲜明,多姿多采,确有如踏星斗、行江海之感,生活气息十分浓郁。该舞以“咚咚咚哐”中速、稳健、反复敲打的锣鼓为伴奏,而主要节奏则靠铃刀上铜片、铜圈相互撞击“卡卡卡”清脆、利索、悦耳的音响。
50年代以来,随着祭祀、祈福活动的大量减少,此类舞蹈正趋向消匿。
其他舞蹈
霞浦畲族还有生产劳动舞蹈,这些舞蹈亦多与娱神有关,如:立春日的《闹春舞》,秋收结束后的《谷神舞》(亦称《翻楻埕舞》)等,县民间文艺工作者均有发掘、整理。
此外,旧时还有一些丧事、祭祖之类舞蹈,大多已经失传。
知识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霞浦县畲族的历史与现状,其中包括:自然、社会、经济政治、风土人情、革命建设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