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民族关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3642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民族关系
分类号: K280.1/.757
页数: 9
页码: 244-252
摘要: 本段介绍了畲族入迁福宁(霞浦)以来,长期与当地汉族杂散居处。历史上两个民族之间既有隔阂又有密切联系,劳动人民之间,大多保持着相当友好的关系。
关键词: 霞浦畲族 民族志

内容

畲族入迁福宁(霞浦)以来,长期与当地汉族杂散居处。历史上两个民族之间既有隔阂又有密切联系,劳动人民之间,大多保持着相当友好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隔阂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消除。霞浦畲汉两族,在社会主义原则基础上,建立起平等、团结、友爱、互助和共同进步的新型民族关系。这种新型的民族关系,得到国家法律的保障,并不断巩固发展。
  第一节 历史关系
  在旧社会,畲族人民遭受深重的民族压迫、歧视和排斥,对汉族统治者及大汉族主义充满对立情绪,民族之间存在明显的隔阂。
  畲族历史歌《盘瓠王歌》,含着血泪的哀怨道:“当今不比当初好,受尽乡村华老(一作阜老,指汉人)欺,一从原先古人礼,多让华老由其欺。”“山场来〓阜老争,因无纳税争不赢,朝里无亲话难说,全身都金使不成。”“高辛皇帝话原真,咐分蓝雷三姓人,女大莫去嫁阜老,阜老翻脸便无情。”“女人莫嫁华老去,准当爷娘不养你,无情无义是华老,好似小时死去了。”霞浦畲族在相当长的历史中,都不信任汉人,只有“蓝雷三姓一家亲”,才是“自己人”,并普遍坚持不与汉族通婚,尤其是不把女孩嫁给汉人。畲汉之间往往相互猜忌,互不信任,互相戒备,有时关系还相当紧张。
  尽管如此,霞浦畲族与当地汉族的关系,历来还是相当密切的。畲族入迁到这里,其定居聚落大多与汉族村落交错分布,既保持一定的距离,又相距不远,既相对独立,又密切依存。有些畲族村落还逐渐变成畲汉共居村落,一个村落住着畲汉两族人,甚至在一座房屋里住着畲汉两族人。其时,畲族社区没有形成自己的民族市场和经济中心,一般交易都要到邻近汉族社区进行,因而很早就与周围的汉族构成了相互依赖、互为补充的共生依存格局。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有频繁的交往。霞浦畲族人民,自清初落籍以来,“一切与齐民相同”,同当地汉族人民一样,都受到当地地主官僚的统治压迫,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始终保持着相当友好的关系。
  200多年前,有雷姓畲民从浙江迁到霞浦四都草岗,当时那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岗,难以落脚梄身。离此不远的浦后村汉族人,热情给予帮助,无偿赠送山地,劈除荒草,搭盖草寮。自此,雷姓畲族人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艰辛劳动,将这片荒山野岗,垦辟成垄亩,逐渐发展成东乡首屈一指的畲族村落。而浦后的汉人和草岗的畲民,在共同开发山区中,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两族人民之间保持着友爱、互助、亲善的关系。这一例子不是个别的。
  县内一些村落,原来是汉族人开发肇建的,畲族入迁时,这些汉族肇基先人把这些村落、耕地让给畲族移民,逐渐成为畲村,如崇儒溪坪村、水漕垄(上水)村等等。这些畲村,往往把汉族肇基先人奉为“开山土主”,设立香位,加以祀供,既纪念当时汉族的开发始祖,又将其作为一方保护神。还有不少村落,是畲汉两族共同开建,或同时一起开建的。盐田瓦窑头的牛岭(后迁利湾)和缸窑下,就是在明代时由从罗源同船乘渡而来的蓝姓畲族和王姓汉族先人,同时在毗邻之地开发兴建起来的。两村两族关系一直亲密友好
  畲汉两族在频繁的交往中,互相学习,互相影响,互相依赖。居住在畲村中的汉族,接受了畲族的文化,其饮食起居、风俗习惯与畲族无异。学讲畲族语言,与畲族通婚姻,关系十分密切,在同一村里很难分清哪个是汉族,哪个是畲族。崇儒溪坪桃湾山、盐田西胜、牙城一带的畲族村等尤为典型。
  畲医素负盛名。明清、民国时代,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畲医不但为畲族治疗了许多疾病,也是邻村汉族救死扶伤的良医。
  畲族受汉族的影响更为明显。霞浦的畲民一般都通晓本地汉语方言——霞浦话。东南沿海的长春罗湖、赤沙一带畲民100多年前,就已大多汉化,语言、装束都与当地汉族无异。明清时代,发达的畲村办有私垫,聘有塾师,教材与汉村一样,所接受的是正统的汉族儒家思想文化。汉族的文化渗透到畲族生活的各个领域。
  畲村与汉村,互相往来,十分频繁。畲族与汉族每逢年节,互相祝贺。除了一些特殊的民族节日外,大部分与汉族一样。婚丧喜庆,互相帮助,互结“谊亲”,相当普遍。
  近代以后,畲族与汉族的关系更密切。民国初年,畲族在霞浦城关设立山民会馆,得到当时汉族名绅王邦怀等的鼎力支持。山民会馆主持董事雷天何的儿子在会馆结婚时,相邻女子学校的汉族学生兴高采烈地过来“陪媳妇”。民国35年(1946),县城内畲族雷有金的母亲雷钟氏,百岁寿诞,汉族一些“人民团体”的知名人士,以及许多耆老、群众在中山堂举办“雷母百寿”庆贺活动。县长刘仇亲临庆贺,并馈赠了贺仪,溪西一位林姓名绅还赠送了一口上好的寿木,百名知名人士各为雷母书写一“寿”字,成“百寿图”。畲汉两族人民之间互相帮助、亲密往来的事迹颇多,不胜枚举。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霞油县的畲族人民与汉族人民一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前赴后继英勇斗争,进行了土地革命,建立起苏维埃政权,作出了极大的牺牲,为霞浦县人民革命斗争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畲汉两族人民在斗争中空前团结,同仇敌忾,甘苦与共,患难相连,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形成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西胜梨坪村的畲汉群众,在敌人“围剿”、清乡之后,共同在深山里,盖起草房,居住在一起,度过最艰苦的岁月,畲族群众用生命保护汉族革命同志的英雄事迹比比皆是。
  霞浦一些民族关系较好的地区,两族早就有人开始互相通婚,至民国时期,畲汉通婚已逐渐增多,据崇儒新村的调查,在40年代至少有11对。
  第二节 新型关系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旧时代民族压迫制度的结束,民族关系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关系逐步建立。
  50年代初期,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首先把疏通民族关系,打破历史造成的民族隔阂,调解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纠纷,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作为民族工作的重点。中共霞浦县委和霞浦县人民政府,为畲族人民群众办了不少好事,解决了部分畲族群众生活和生产方面的具体困难,结合贯彻执行1951年政务院《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进行广泛的民族政策宣传教育,并积极培养畲族干部,发展畲族党团员,解决一些地方存在的民族纠纷。1956年,畲族民族成分和民族名称得到国务院确认,畲汉民族关系进一步改善。据县委统战部当时的《畲族调查情况简报》:“由于贯彻了民族政策,大汉族主义思想残余,受到严厉的批判,提高了畲族人民的政治地位和政治觉悟,基本上改变了以往汉族对畲族的歧视状况,汉族都自动地消除了以前欺辱族的恶习,如后首、溪南、官塘等乡取消了向畲族收海埕租,茶亭谷、官谷等,牛胶岭、半月里、岔头等村畲民可以自由地在海上钓跳鱼、抓鳗仔等,抓到的大鱼和鲎,汉人再也不敢说是他们养在海里的,再也不敢抢、打畲民了。在牛胶岭门前的溪石,畲民需用时,陈坂村汉人再也不敢规定要钱买了。青坛乡七里曲村,汉人也取消了牛衙租,同时取消堵截路口,鸡拍翅村畲民男女再也不要绕道江西岭去县城。特别是长期以来,汉人对畲族侮辱性的口头语,有了大大的改变,普遍是以“同志”或‘少数民族’等称之,并且增加有‘劳动哥’、“劳动嫂’等表示畲族男女劳动光荣的客气称呼”,“从而促进了畲汉民间的团结友爱”,新型的民族关系初步形成。
  历史上畲汉关系较好的茶岗村,50年代以来,关系越来越密切了。1955年从浙江搬来几户汉族时,畲族就有20多人帮助他们搭盖草房,解决生活困难问题。合作化高潮时,两族群众组织联合社,一起开荒种地,发展生产。当时水门有一个汉族村没有完成插秧任务,茶岗畲族就派人帮助。1958年刮台风后,长垄仔的畲族草屋损失很大,汉族就让出自己的房子给他们住。五里牌汉族草屋被刮倒,畲族也把自己的房子让给他们住,并送去粮食。畲汉群众不分民族,只要是生产能手,就能得到共同的尊敬与信任。所以,畲族雷大钗从1952年开始,就一直被畲汉两族群众评为劳动模范,并被选为省人民代表。
  1957年8月,国家邀请霞浦两名畲族代表参加民族参观团,墓斗的先进工作者、共产党员雷坤灼和南塘的劳动模范雷成珠,代表霞浦全县畲族上北京参加国庆节观礼。10月1日,这两位代表,与全国各民族代表一起,登上天安门,并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6日下午3点多钟,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还到怀仁堂看望少数民族代表,当走到福建代表团与代表一一握手时,毛泽东特别向刘少奇等介绍:“这是畲族,在福建、浙江一带。”霞浦畲族代表当时就站在毛泽东身旁。时隔30多年,雷坤灼仍记忆犹新,激动不已。代表团所到之处都受到隆重欢迎。通过民族参观团的活动,各民族代表开阔了眼界,交流了经验,加深了民族间的团结和友谊,增强了热爱祖国的感情和民族自信心。11月初,民族参观团代表返县后,县人委立即组织巡回报告活动,报告场场爆满,各畲族乡村,男女老幼群情激奋,大家为本县本民族的代表能上北京,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面激动万分,纷纷表示要努力生产,报答共产党、毛主席。县内汉族人民亦为此感到欢欣,民族关系进一步疏通改善。
  1959年建国10周年大庆,国家又组织少数民族参观团,崇儒笕下村农业生产能手钟树金,代表霞浦畲族赴京参加国庆观礼。国庆期间,民族文化宫在北京兴建,霞浦县被指定送上了畲族劳动模范蓝品妹、雷大钗等典型人物材料。次年,福安专区组织畲族参观团,去北京参观民族文化宫和工业建设成就。霞浦畲族选派雷利珠(南塘)、钟大妹(女,墓斗)、钟品改(南门山)、雷大钗(茶岗)、雷能云(文洋后洋)、雷利发(水潮)、雷增金(南塘)等7人作为代表。
  1961-1964年,本县每年都有1名畲族代表晋京参观。他们是:钟奶寿(水坑)、雷际潘(上水)、李细妹(女,水门),雷兴妹(水潮)。参观活动,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关系。
  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消极因素是突出的,但此时大办食堂,大搞并村。畲汉两族同在一个村子,甚至同在一座房子居住,同在一个生产队劳动,同在一个食堂吃大锅饭,在大集体的共同生活中,进行“共产主义大协作”,民族关系倒是相当融洽的。新厝村奋族雷隆桂、雷石光,分别和汉族张马生、陈阿富同住一座房子,亲密无间,情同手足。马洋汉族黄作淑,腾出房间,打扫干净,热情接待大胡村畲族吴增法搬来一起住,和睦相处。在一次暴风雨中,畲族儿童雷阿娇被洪水冲走,汉族妇女王七妹奋不顾身,纵身跳入急流,冒着生命危险救起雷阿娇,把她带回家里换衣取暖,胜似亲女儿。
  墓斗岭尾村,是个畲汉共居村,两族群众亲如一家,团结友爱,互助合作,同心协力搞生产,连年获得增产。村里的汉族妇女陈阿娇,在托儿所照顾畲族儿童,就像对待自己亲生子女一样。村里民族关系十分融洽,自1950年至1959年,有5对奋汉青年,自由恋爱,登记结婚。1959年,该村作为全县民族团结的先进典型,受到省民政厅和福安专署的表彰。
  1961年,正值困难时期,岭头畲村失火,烧掉房子11座,邻近的4个汉族村群众,立即协力,筹集捐助粮食1750公斤、现金230元和衣服等物资,并帮助建房410个工日,帮助岭头畲族群众重建家园。同年下岐山畲族无法渡过春荒,邻近汉族村群众在自己口粮不多的情况下,自动借给粮食1250公斤,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该村畲族群众非常感激。
  1966~1976年,十年内乱,民族政策遭受到践踏,民族工作几乎停顿,无视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大汉族主义泛滥。畲族的许多文物、谱牒资料、歌本等被当成“四旧”而被焚毁,畲族公众的“三明会馆”也在劫难逃,许多特有的风俗习惯被强行废除,畲族最喜欢的唱山歌活动被当成是一种资产阶级情调的、封建迷信的东西而遭到禁止。1975年,畲族青年聚集在水门半岭亭对歌,当时公社个别于部,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以妨得“农业学大寨”为名,派人扰乱了集会。好些歌手据理力辩,其中有三个竟被抓走并关押起来,严重地伤害了民族感情,造成了畲族群众的极大不满。
  十年内乱期间,还错误地把一切民族问题,都说成是阶级问题,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霞浦县的民族纠纷迭起。50年代所形成的那种民族团结的局面遭到了破坏。历史上畲汉关系不好的地区又产生了新的纠纷。涌山与洋边、南门山与台江、竹江与长沙二坑与凤洋等地都发生了山林、海埕、土地等纠纷。这些纠纷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从面严重彩响了畲汉之间的民族关系。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拨乱反正,重申民族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使民族工作又有了新的发展。
  中共霞浦县委、霞浦县人民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进行民族政策再教育,改善民族关系,增强民族团结。根据上级党委及有关部门的布置,组织于部群众学习民族政策,开展民族政策再教育。县人大、政协、民政局等有关单位亦多次组织人员深入乡村检查民族政策贯彻执行情况,召开各种形式民族工作座谈会,听取意见,交流经验,推动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民族工作面貌焕然一新。一种新型的共同团结、共同进步、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逐步形成。许多畲汉杂居的乡村,一人有难,众人相帮,出现了许多畲汉群众互帮互助的动人事迹。
  历史上畲汉关系较密切的西胜村,1982年7月遭暴风雨袭击后,田坪村畲族蓝雄全的房子由于屋后塌方,半座房子被压,一家四口无处安身。附近的几户汉族就把他们接到家中居住三个月,并出钱出料出工帮助他修好房子。1983年,龙潭村汉族村民陈利财的妻子、儿子先后患病,家庭生活极度困难,同村的几户畲族群众知道后,纷纷前往探望,帮助照料病人。每户赠款30~40元,帮助他度过难关。畲族蓝奶金等人还为治好陈利财儿子的病而不断奔波,用担架将他拾到盐田,又抬到城关县医院治疗。陈利财家里的责任田也由他们帮助代耕。陈利财一家十分感激,逢人便说:“要是没有同村畲族的帮助,我家的处境不堪设想。”
  1983年春天,崇儒新村的畲族共青团员雷永财在崇儒溪奋不顾身地救起了一个上村半山的汉族落水小孩。为此受到了团县委的通报表扬。
  几年来,党和政府本着团结、互助和互谅互让的精神,先后妥善解决了一些地方的民族纠纷。1977年,沙江曾发生吊打、歧视畲族村民事件,县委立即派出调查组前往落实,严肃处理这一事件。随后,又妥善解决了南门山与台江、竹江与长沙、二坑与凤洋等地的山林、海埕、土地等纠纷。
  1983年10月霞浦县民族事务委员会成立后,民族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注重民族关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铲除因经济文化上的差距而产生事实上的不平等,实现畲汉两族的共同繁荣。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在原先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县民委及有关部门在贯彻执行民族政策的同时,加强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政策的宣传教育,强调民族团绪、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使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汉族干部充分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长期性和重要性,自觉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
  通过宣传、教育,畲汉关系进一步密切,出现了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的新人新事。
  县政协常委、政协卫生工作组组长林兆生,关心畲族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退休后,不辞辛劳,四处奔走,勤勤恳恳为畲族群众的健康办实事。1986年6月,带领医疗队深入畲村为群众巡同医疗,协助缺医少药的畲村建立6所医疗站,并为崇儒畲族乡医院的建设付出了巨大的劳动。
  中共沙塘街村支部书记桂兆生,调解畲汉纠纷,促进畲汉真诚团结,受到畲汉群众的称赞,被县评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南门山小学教员李兆泉,致力于畲村教育,1983年,光荣出席了全国辅导员会议.
  新村畲族村民、香菇专业户蓝大福,致富不忘畲汉乡亲,技术上无私传授,经济上让利扶持。1988年,他生产的菌种以每瓶低于市场的价格赊贷给路口、溪边、上村等汉族村,在他的带动与影响下,崇儒乡的香菇得到迅速的发展。
  盐田南塘澳村的渔民为使海边村的畲族群众的生活尽快地富裕起来,经过双方协商,南塘澳村让出海埕150多亩给海边群众围塘养殖对虾,并将产权永远属海边村所有。税务局、粮食局、教育局、县委办等县直机关挂钩畲村,包点扶贫,为当地族群众办了许多实事。其中包点长春法华畲村的税务局,1988年被国务院授于“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的称号。
  现在,霞浦畲汉两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都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为实现共同进步共同繁荣的理想而携手并肩,努力奋斗。
  第三节 表彰活动
  80年代初,国家民委倡议表彰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模范个人,自此,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在全国各地、特别是民族地区广泛开展,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并号召人们向他们学习,以促进民族工作,发展新型的民族关系。
  1982年,茶岗畲族青年蓝德生劳动致富,被评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上北京受到表彰。
  1983年12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在福州召开首次全省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全省有74个先进集体(其中霞浦县6个)、47名先进个人(其中霞浦县3名),受到表彰,获得奖旗和奖状。霞浦县的先进集体是:中共崇儒公社委员会、盐田公社西胜大队、水门公社茶岗大队、崇儒公社新村大队、州洋公社马洋大队、霞浦县食杂公司。先进个人是:雷增金(瓦窑头)、蓝何俤(县民委)、李兆泉(南门山小学)。在表彰大会上,中共崇儒公社委员会和盐田西胜大队分别作了题为《搞好民族工作,改变畲乡面貌》和《民族团结紧,畲区面貌新》的典型发言。
  1988年4月,国务院在北京召开首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先进人物表彰大会,霞浦县水门畲族乡茶岗村民委员会、霞浦县税务局等两个先进单位受到表彰。茶岗村党支部书记钟廷美赴京参加了表彰会议。5月20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受国务院委托,在福州召开了发奖仪式。5月31日,中共霞浦县委、县人民政府召开大会号召全县人民向他们学习,为本县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1989年10月,国务院委托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霞浦县畲族香菇专业户蓝大福“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
  1989年8月29日至30日,中共霞浦县委、霞浦县人民政府召开了霞浦县首届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会议由县委副书记蓝致和主持,何小平副县长代表县委、县政府作了民族工作报告。林阿彩县长在闭幕式上作了总结。这次大会的主题是:表彰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一步落实党的各项民族政策,增强民族团结,加快民族地区以至全县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步伐。大会表彰了15个民族团结进步的先进单位和39名民族团结进步的先进个人。
  先进集体:
  教育局,林业局,科委,工商联,水门乡党委、政府,崇儒上水党支部、村委会,盐田西胜党支部、村委会,水门茶岗党支部、村委会,州洋马洋党支部、村委会,三沙二坑党支部、村委会,溪南关门瓮里自然村,北壁乌岩牛栏头自然村,沙江古县竹园自然村,崇儒溪边果树联合体,北壁盘前牛角湾养虾联合体。
  先进个人:
  陈德禄(县教育局)、林景华(县粮食局)、王可建(县税务局)、林智安(县民族中学)、何雪娇(女,州洋学区)、雷鸣(松城学区)、雷丽英(女,牙城学区)、雷翰霖(柏洋学区)、蓝进苗(盐田乡政府)、蓝永生(盐田洋边高山)、雷阿三(盐田尤澳吴家洋)、蓝寿妹(盐田二铺)、雷雪莲(女,盐田瓦窑头)、黄彪(崇儒乡政府)、蓝大福(崇儒新村)、钟丽琴(女,崇儒溪边)、王思训(水门乡政府)、蓝其宗(水门大浿)、雷金花(女,水门半岭)、李庭生(水门高盘马厝坪)、吴奶宝(州洋墓斗)、钟利清(州洋岭头)、钟石宝(州洋八斗浿)、雷爱梅〔女,州洋岭头)、蓝进福(州洋竹下)、钟石宝(州洋青福)、江明发(三沙镇政府)、王德清(三沙小皓)、雷秀珠(女,三沙法庭)、蓝孝武(长春里城下坂)、雷春花(女,长春长坑)、蓝法金(长春路里)、何景秋(松城俊星)、桂兆生(沙江沙塘街)、钟马金(沙江沙圹街下岐山)、雷祖月(牙城凤江)、雷再通(下浒四斗)、雷谢利(溪南白露坑半月里)、蓝万法(北壁会洋宫兜)。

知识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霞浦县畲族志》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霞浦县畲族的历史与现状,其中包括:自然、社会、经济政治、风土人情、革命建设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