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党团组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3641
颗粒名称: 第六节 党团组织
分类号: D693.74
页数: 2
页码: 242-243
摘要: 本段介绍了霞浦畲族党团组织情况。
关键词: 霞浦畲族 党团组织

内容

中国共产党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就在霞浦畲族地区建立党支部,发展共产党员。至民国23年(1934),霞浦县已有畲族党员45人。
  新中国成立后,在大力培养民族干部的同时,大量发展少数民族党员,全县畲族地区普遍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组织。至1956年,有畲族党员174人,占全县党员总数的7.57%如畲族聚居的青坛乡青福、墓斗有共产党员29人,其中族16人,占总数的55.2%。1989年,据中共霞浦县委组织部统计,全县畲族党员1126人,占全县党员总数的8。3%。
  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畲族共产党员已成长为一支带动本县畲族地区建设两个文明的主要力量,畲族村的中共族基层支部,已成为村中各项工作的支柱。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霞浦县畲族乡村,最早建立共背团组织的是水门茶岗村。水门茶岗是革命老区,有英勇的革命斗争传统,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1950年)就成立了共青团组织。
  至1956年,全县畲族地区普遍成立了共青团组织。当年有畲族团员42人,占全县团员总数的9.4%.1957年底,畲族聚居的青坛乡(今青福、墓斗村),全乡男女青年289人,其中畲族青年有168人,占青年总数58,13%。全乡发展了青年团员115人,其中族团员64人,占团员总数的55.6%,占畲族青年总数的38.1%。
  至1962年,全县畲族团员769人。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霞浦畲族乡共青团组织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截至1989年,全县共有畲族团员1093人,占全县团员总数的7.8%
  农民协会、贫下中农协会 解放初期,各乡村设立农民协会。“文化大革命”中,各公社、大队则设立贫下中农协会。畲族农民群众均与当地汉族以平等的地位参加。
  妇女联合会 本县畲族乡村的妇联组织成立于新中国建立后的50年代。随着妇女地位的提高。各级妇联会便应运而生。1957年,县妇联会成立。
  1957年建立的9个民族乡领导机构中,都有妇联干部参加。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公社中也设有妇联会。如西胜人民公社(今西胜村)的妇联主任,即为畲族妇女担任。
  70年代后,畲族乡妇女联合会普遍成立。各畲族村都成立了妇代会。妇代会主任基本上都由畲族妇女担任。
  至1989年,全县有畲族县妇联委员2人,占县妇联委员总数的6.89%。全县村级有畲族妇代会主任34人,占全县村级妇代会主任总数的11.52%
  其他社团组织 80年代,社会科学联合会、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科学技术协会等许多社团组织纷纷成立,畲族人民都能平等地加入。

知识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霞浦县畲族志》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霞浦县畲族的历史与现状,其中包括:自然、社会、经济政治、风土人情、革命建设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