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平等权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363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平等权利
分类号:
K280.1/.757
页数:
3
页码:
227-229
摘要:
本段介绍了畲族初入福宁之时,由于杂散居处于荒隅僻壤,“山高皇帝远”、“王化之所不及”,且在支配民族的统治者心目中,以其为“蛮”、为“夷”、为“客”,而无视其是构成中国民族大家庭的成员,“有国者以不治治之”,因此数百年间,都是“不入编户”的“流民”、“无籍民”。
关键词:
霞浦畲族
民族志
内容
畲族初入福宁之时,由于杂散居处于荒隅僻壤,“山高皇帝远”、“王化之所不及”,且在支配民族的统治者心目中,以其为“蛮”、为“夷”、为“客”,而无视其是构成中国民族大家庭的成员,“有国者以不治治之”,因此数百年间,都是“不入编户”的“流民”、“无籍民”。既然“许其自食。无徭役”,不承担义务,相应地也就不享受任何政治权利,而无从谈起与汉族相平等的民族地位。
明清之际,已经基本定居下来的畲族人民,或是垦辟,或是佃耕,为开发山区做出了巨大贡献,统治者再也不能无视畲民的存在,声称“畲民亦吾民也”,对其实行“羁縻”政策。先是“任循古例”、“免差徭”;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福宁知州“立石勒碑,永禁各都、乡、保滥派畲民差徭”。乾隆二年(1737年),“朝廷颁旨,绘画畲民图册进览,仍准畲民不编丁甲,免派差徭”;而至乾隆五年(一说雍正年间)则“准其一体编入民籍”,实行“编图隶籍”、“编甲完粮”,将其纳入州县版籍的统治范围,“无异于乡里编氓”。此后,县境内“滥派菑(畲)民差徭,籍端索贴扰累,并索砍竹木等项”不断发生,畲民纷纷呈诉,霞浦知县于乾隆三十九年,不得不“立碑重申”福宁知府檄文,予以“出示严禁”。实际上,畲族人民遭受封建官府及地方势力的奴役与压迫,更甚于当地汉族。
在封建社会中,畲族的平等权利,不但为政府法令所限制,且为社会势力所不容。嘉庆七年(1802),福宁举行府试,就发生“县书串通监生诬指畲民不准与试”的事件,畲族童生钟良弼愤然呈控上诉,官府才“例准一体应试”。但是,畲族中能有机会读书,进而“与考服官”的,实在太少太少了。光绪二十四年(1898),官府张发《告示》,“示谕”福宁等处“山民”(畲民),“务将服式改从民俗,不得稍涉奇衺,所有冠丧婚嫁,应遵通礼及朱子家礼为法,均勿稍有僭逾、授人口实”,对畲族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进行干涉、侵犯。社会上,一些汉族封建统治者每“以‘畲民’相诟病”,尤其对其盘瓠崇拜等,“借资口实,群相诟骂”,恣意侮辱欺凌。
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虽然把“民族”作为“三民主义”的一项内容,但由于坚持资产阶级民族观,不可能给少数民族尤其是像畲族这样被认为是“夷”是“客”的杂居少数民族享有平等的权利。反动政府、地主恶霸、土匪强盗,都以畲族之善良、忍让为软弱可欺,横征暴敛,抓丁派款,剥削掠夺,敲诈勒索。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霞浦畲族地区多成为革命根据地,国民党军队惊恐万状,重兵“围剿”,并采用惨无人道的烧、杀、抢、移、抓的“五光”政策,接着进行“清乡”,施行“连坐”(一人有罪,十户同当),强化保甲制度,手段毒辣。社会上,一些汉族封建统治者对畲族侮辱欺凌仍然存在,城镇及南路沿海的一些乡村尤其严重,这些地方大多长期不允许畲族入迁定居(连“山民会馆”也费好大周折,才搬进城关),有些畲民不得不隐藏自己的民族出身,改变自己的姓氏和民族成分,掩盖自己的民族特点,以求生存;汉族封建统治者往往以畲民是“客”族、“山民”为由,强行征收路钱、茶亭谷、宫租、海埕租。鸡拍翅村畲民,因交不起过路钱,只好多走5里路,绕道罡溪岭进城;牛胶岭等畲村群众要用溪里的石头,也要花钱买,而畲民“讨小海”得来的海鲜,被汉族村霸强行抢夺亦时有发生。在旧社会,广大畲族人民群众普遍存在着“无土地、无钱财、无地位、无靠山”的“四无”和“怕派款、怕抓丁、怕土匪、怕强盗、怕官兵、怕逼租、怕逼债、怕辱骂”的“八怕”。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受尽歧视和压迫。
新中国的建立,永远结束了民族歧视、民族压迫的政治制度,实施民族平等政策具备了现实的社会条件。国家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到其后第一部《宪法》和以后历次修订的《宪法》,无一例外地载明了民族平等的原则,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内民族,均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霞浦畲族人民从此获得解放,获得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取得平等权利。参加农会、民兵、妇女会,入党、入团、参军、当代表、当干部,剿匪反霸,实行土地改革……,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1952年初,人民政府专门法规,“保障一切散居的少数民族成员享有民族平等权利”。其时,畲族尚未被正式确认,而霞浦县人民政府均按民族政策给予“少数民族”平等待遇。霞浦畲族人民,“均与当地汉族人民享有思想、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讯、人身、居住、迁徙、宗教信仰、游行示威的自由,任何人不得加以歧视”,并“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有分别加入当地各种人民团体及参加各种职业的权利”,“均有自由保持或改革其民族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权利”,这些都基本得到当地汉族的尊重;同时,“在享受民族平等权利遇有困难无法解决时”,大都能得到当地人民政府及时、适当的帮助。当地汉族都亲热地称畲族群众为“少数民族同志”或“劳动嫂”。1953年,人民政府派出医疗队、电影队、到畲族地区巡回免费医疗、放映;国家民委还派出民族成分识别调查组,对畲族的语言、地域分布、经济生活和文化传统,以及本族人民的意愿进行深入调查。经过对畲族的民族成分和民族名称慎重科学的辨别和认定,1956年,国务院正式公布确认畲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单一的少数民族,并确定“畲族”这一民族名称。畲族正式以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平等一员的身份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与各族之间有着平等地位。此后,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民族工作的开展,民族政策的落实,畲族享有平等权利,已经成为事实,霞浦畲族也是如此。
诸种平等权利,详见有关章节的专门记述。
知识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霞浦县畲族的历史与现状,其中包括:自然、社会、经济政治、风土人情、革命建设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