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乡村企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361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乡村企业
分类号: F407.8
页数: 4
页码: 204-207
摘要: 本段介绍了霞浦畲族乡村企业是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逐步发展起来的。
关键词: 霞浦畲族 乡村企业 经济

内容

霞浦畲族乡村企业是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逐步发展起来的。
  1955年前,畲族的乡村企业几乎为零。1956年后。成立了农业生产高级社,在原有农村工匠和一些作坊的基础上,各乡成立了各种集体所有的手工业合作社或合作小组:盐田成立瓷器社、服装组;水门成立竹器社、服装社;崇儒成立岚下铸锅组、竹器社、服装组。1958年,实现人民公社化,在“大办工业”、“大炼钢铁”的热潮中,畲族村社队办工厂一哄而起,仅墓斗片几个月间就办起各种工厂158个,其中有肥料加工厂、农具修配厂、农药制造厂、木器厂、滚珠厂、炼铁厂、炼钢厂等等。但这些厂或有名无实,或毫无经济效益,而抽调劳力、平调厂房,又影响农业生产,60年代初,经调整,大多下马解体。1961年,水门公社组织理发社。1962年盐田公社成立铁木社、建筑组。“文化大革命”中,乡村企业呈停滞状态,本来不景气的畲区乡村企业处于瘫痪状态。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畲族乡村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在搞好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集中力量抓好乡村企业。县、乡两级党委、政府遵照中共中央“开放搞活”的精神,利用民族乡的优惠政策的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创办骨干企业。3个畲族乡分别创办了乡办企业,成立了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畲族乡企业管理站。于此同时,村级企业也相应得到一定发展。
  乡村企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加快社会主义两个精神文明的建设,改变畲区的落后面貌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
  乡镇企业
  截至1989年,经济独立核算的畲族乡乡办企业有崇儒企业站所属的蜜饯食品厂、水电厂;水门企业站所属的麻纺织厂、棕床厂;盐田企业站所属的采炼厂、水电厂、玩具厂、竹编厂等。其中较为突出的有蜜饯食品厂、麻纺织厂等。
  乡办企业创厂伊始,便采取了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企业管理,完善企业内部机制: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能力:切实抓好产品的原材料及销售渠道的疏通;讲究信誉,按期按质交货,同有关单位签订长期销售合同;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通过一系列措施的贯彻实行,3个畲族乡的乡办企业有了长足的进步。按1989年的现价计算,3个畲族乡的乡办企业的工业总产值达530.1万元,净产值达141.3万元,占全县乡镇企业工业总产值2116.2万元的25%,净产值515.3万元的27.42%。是1956年3个乡企业工业总产值7.31万元的72.51倍。
  蜜饯食品厂 属崇儒乡企业站,是崇儒乡的最大企业。蜜饯充分利用本乡的丰富的芙蓉李、杨梅、桃、柿、生姜及牙城的枇杷等大宗土特产品资源,于1985年开始筹建,多方筹集资金23万元,同福州大学签订食品加工技术转让协议书,请福安、闽侯县罐头食品厂派员来厂指导。1986年投产,当年生产的枇杷、桔、杨梅、笋、芙蓉李、明姜片等各种水果罐头和蜜饯食品达80多吨,产值48万元。产品质量达到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标准。枇杷罐头在质量评比中荣获省优秀产品三等奖。成为全地区同行业中唯一获奖的单项产品。蜜饯食品厂创办后,18个管理人员中有4人是畲族,11人中畲族占30%。截至1989年,生产各种水果罐头、蜜饯食品共227.3吨,产值达136.4万元。
  麻纺织厂 属水门乡企业站,是全省畲族乡办企业中最大的企业。总投资100万元。厂址位于乡政府所在地,厂房为原县茶厂、味精厂翻修而成。1987年秋创办,198年10月开始投产。全厂工人255人,其中畲族50人,占19.6%。创办初期,困难重重,乡党委、乡政府为此付出巨大努力。该厂投产后,1989年就生产出国标麻袋32万条,产值75万元,利润3万元。年产值达267万元,实现税利17.7万元,创外汇110万元(人民币),但麻纺织厂由于缺乏周转资金,向社会借月息为3%的高利贷48万元,又由于缺乏原料基地,需向外地购买原料,受到种种条件限制,所以工人获利微薄,人均收入月工资仅80元。
  畲乡企业还包括林、茶、果场和其他加工业,截到1989年止,全县3个畲族乡共有11个(水门乡有茶场、果场、林场,县乡村联办林场、茶叶初制厂,崇儒乡有茶场、林场、粮食加工厂、香菇场,盐田乡有林场、茶果场),总产值计有900多万元其中以崇儒香菇场较为突出,产值达100万元。同时,各乡都办有1个电站。
  村办企业
  霞浦县畲族地区最早创办的村级企业是茶场、林场。60年代,茶园、山林全都归为集体所有,有茶园、山林的畲族村落组织了茶叶专业队进行管理。为进行茶叶、木材加工,许多产茶畲族村办起了茶叶加工厂。如茶岗、上水、岭头、西胜、洋尾清、溪坪、白露坑、南门山、瓦窑头、半岭等。茶叶加工厂按其村茶叶产量,规模不一,多则三四架磨茶机,少则一架。西胜还办了木材加工厂,主要生产棺木原坯。随着茶叶加工厂的创办,各加工厂还安装了碾米机,进行粮食加工,70年代,粮食加工厂相继建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乡两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根据党的农村经济政策,采取集体、联合体、个体一齐上的方式,扶持畲村地区发展林茶、果业,80年代,全县畲村的村办企业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巩固。1989年,本县畲族地区村办茶场有:大墓里、上水、岭头、西胜、白露坑、半岭、茶岗、瓦窑头等8个,村办林场有:西胜、瓦窑头、上水,旺岚、马洋、大墓里、青福、半岭等8个;村办果场有茶岗、马洋、竹园、半月里、海边、旺岚、白露坑等7个。除此之外,还有茶岗村三级联办的石英矿开采、墓斗村的化肥厂、一层药材场等。
  1989年本县30个畲村中,村办企业计27个,企业收入25.444万元,利润达11.156万元。从业人数79人(固定),临时性从业1万多人,月人均收入120元,从而使畲族地区资源优势迅速转化为商品优势,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

知识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霞浦县畲族志》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霞浦县畲族的历史与现状,其中包括:自然、社会、经济政治、风土人情、革命建设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