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作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3610
颗粒名称:
作坊
分类号:
F407.8
页数:
2
页码:
203-204
摘要:
本段介绍了霞浦畲族山区手工加工作坊。
关键词:
霞浦畲族
手工业
经济
内容
榨油 畲族山区盛产油茶,油茶籽经加工,榨成优质的茶油,供食用。畲族人民的榨油至少已有100多年历史。油坊设在有水源的地方,修上水浿,将水引到油坊,冲击直径约3米的大水车,用水车的动力,带动碾盘碾油茶籽。碾成粉末后,将茶籽末放入大饭甑里蒸熟后,倒入扎成圆形的篾圈(篾圈直径0.4米左右),做成一块块瓶状(此道工序难度最大,需师傅亲自做)。再将做成饼状的油茶坵放后木槽,用劈成斧形的楔子(油尖)不断挤压、敲打、榨出油来。
解放前,本县畲族地区就有十多家油坊,其中历史较长、规模较大的有西胜、上水、霞坪、半路张、清水壑、马洋(后设在矴步头)、二铺、一浿、北山、笕下等油坊。在农历十月后至年关为榨油旺季,一个油坊年产油往往超百担。
70年代后,部分地区以电动机为动力,碾籽工序改为机械,减轻了劳动强度。
碾米 60年代前,山区畲族人民的吃米是靠手工加工。碾米工具有土砻、筛、春臼、米槌、风銑等。全为自用,数量不多,不足称“作坊”,更不成一个行业门类。加工时,先将稻谷置竹围泥心大磨状的“土砻”中,垄稻脱壳;再用风?、竹米筛除去谷壳(粗糠),置石制的“舂臼”里,用石杵不断舂击(即舂米),使米表皮的糠皮分离出来,最后用米筛、糠筛筛净。手工造米,粒满、味香,出米率高(70%以上),但劳动强度大,效率低。1958年以后,部分畲村开始用碾米机碾米,系集体兼营,至70年代,机器碾米已基本普及。80年代,除西胜龙虎岗等个别偏远山村,仍以人力加工外,全县畲族村都用机械加工,多数畲村还设有碾米厂,规模较大的有:瓦窑头、岭头、大墓里、茶岗、东山、墓斗、青福、南塘、白露坑等20多个碾米厂。逐渐成为一项乡村企业。
烧砖瓦 本县畲族的烧砖瓦手工业大约于30年代兴起。为了修建瓦房,或请一二个外地师傅加上自己的粗工,或自己到外地学到手艺,亲手操作,利用本地的黄土和茅草等资源,在村的附近搭草棚,砌起烧瓦窑。据不完全统计,本县30个畲族村中有西胜、瓦窑头、新村、大浿、半岭等20多村,办砖瓦窑。这些瓦窑根据村落大小需求不一,规模或大或小,大则每窑烧砖瓦五六万块,小则二三万,其中牙城凤江瓦窑所烧的砖瓦不但供本村,还运销三沙。
其他如盐田村里的碗窑塘的碗窑(瓷器)、缸窑下的硋窑(陶器)和沙江大坪的硋窑,均有当地畲民所办,在本县都颇有名气。
知识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霞浦县畲族的历史与现状,其中包括:自然、社会、经济政治、风土人情、革命建设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