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工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3609
颗粒名称:
工匠
分类号:
F407.8
页数:
2
页码:
202-203
摘要:
本段介绍了霞浦畲族中,除了从事织麻布、编斗笠、制扫帚之类家庭手工业作为副业之外,还有少数工匠,从事户外手工业,其工种主要有:裁缝、木工、篾工、泥水工等,石工不多,铁匠几乎没有。
关键词:
霞浦畲族
手工业
经济
内容
霞浦畲族中,除了从事织麻布、编斗笠、制扫帚之类家庭手工业作为副业之外,还有少数工匠(手工业者),从事户外手工业,其工种主要有:裁缝、木工、篾工、泥水工等,石工不多,铁匠几乎没有。
全县畬族工匠,从业人员并不多,据1951年阶级成份的评定,“手工业者”在畲民总户数中,还占不到0.5%。且这些工匠大部分又都是半工半农的,其从事手工业活动的时间,约占全年的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农忙季节便从事农业劳动,完全脱离农业生产的手工业工匠,为数甚少。这些工匠的收入不大固定,大多工匠为本村畲民做工,3~5天一般不算工钱,雇主仅以较好的饭菜相待。雇用时间较久,雇主便付给一些工钱,或给予农业生产的帮助,带有换工性质。外出做工,40年代的工价大致是:木工(大木、细木)、泥水工每日约折谷15公斤,裁缝、篾工每日约折谷7.5公斤。这些收入,在其家庭经济总收入中占的比重还是相当大的。从生产技术来看,多半学习于当地汉族工匠,学艺时,普遍存在师徒间的剥削关系,通常学艺要当3年或4年学徒,在这段时间内,收入全由师傅独得。师满后,自立门户,同行业人员中,一般没有什么组织和规章制度。而这些工匠,几乎全是单纯的手工性质,原料都是雇主供给,膳食一般也是雇主供给,没有固定的工场,通常工场就设在雇主家,完工移走,流动性大,但流动范围却不一定大。由于半工半农,这些工匠技术水平大多不高。加上都是独自经营,所以发展相当缓慢。
50年代开始,工匠逐渐参加互助、合作,进行集体生产。50年代后期,大部分的畲族手工业者组成生产合作社,形成专业组织。但不久,由于连续三年大灾害,国民经济困难,此专业组织亦自行解体。随后的“文化大革命”运动,畲村的手工业者被当成“资本主义”的尾巴割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生活的改善,畲村的缝纫机增多了。在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畲村的部分青年妇女到晋江、石狮一带做工学艺,一两年后回到村里,办起了裁缝店,各畲族村的裁缝工明显增长。有的还打入城镇市场,以其独特的民族服装设计、精巧的做工,赢得了群众的信任。松城镇畲族女成衣匠雷英,心灵手巧,所设计的服装,1989年参加地区时装大奖赛,获“畲族服装设计特别奖”。沿海畲村的石匠也多起来。
知识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霞浦县畲族的历史与现状,其中包括:自然、社会、经济政治、风土人情、革命建设等。
阅读